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工弃土堆填保坎对山区输电线路桩基地震反应会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尚不明确。采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建立西南山区典型输电线塔位数值模型,分析桩周有无弃土堆填保坎时桩基础地震动力响应的变化情况,开展定量分析,初步探讨弃土堆填保坎对山区输电线路桩基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桩周弃土堆填保坎后斜坡场地桩基桩身水平峰值加速度、桩身位移、桩身内力、桩周土体位移差的量值均较桩周无弃土堆填保坎时增大。陡坡坡度为35°时,弃土堆填保坎增大了桩基础地震响应,降低了其在陡坡上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洛惠渠灌区位于陕西关中东部,北洛河下游,浇灌大荔、蒲城、澄城三县的70余万亩耕地(见图1)。灌区分为洛东洛西两大部分,洛西是1971年发展的新灌区,洛东则是以大荔为主的老灌区。灌溉渠道分为干支斗分引渠,排水系统干支分毛沟;年降水量  相似文献   

3.
浅埋弃土段大断面隧道施工力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龙洞堡机场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弃土段隧道大变形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使隧道顺利通过剩余弃土段。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所处人工弃土段与经压密原生土体物理性质存在差异,小导管与袖阀管注浆无法在弃土层扩散,反而增加了覆土重度,增大了隧道上覆荷载;实践证明对剩余弃土段采取二重管双液注浆,其效果要明显优于上述两种注浆措施;掌子面预留核心土和掌子面锚杆有效控制了掌子面前方先行位移,剩余弃土段掌子面先行位移约占总位移的15%~18%,达到减少掌子面先行位移的目的;弃土段隧道开挖,上覆土体呈现出整体下沉趋势,通过拱脚注浆锁脚锚杆可以减少初期支护拱脚、边墙脚沉降和过大水平位移;通过数值计算分析表明弧形导坑法开挖时,安全系数最小值发生在隧道仰拱中部,其量值为3.36,初期支护安全系数均大于2.4,支护体系在施工阶段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16,(4)
对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弃土(石、渣)进行水土流失危害分析,规划和设计合理的弃土(石、渣)场,通过对弃土(石、渣)的分类、合理选址以及采取的拦挡设计、堆置设计、排水设计、渣面恢复治理等防治措施,将使各类弃土(石、渣)场建设可能引发的水土流失和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从而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输沙水量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伟  王光谦 《水科学进展》2003,14(1):118-123
对输沙水量的计算方法,黄河下游汛期、非汛期输沙水量的研究现状,水库对输沙水量的影响,输沙用水总量的研究现状等方面分别作了回顾。分析指出,输沙水量与来水含沙量、来水流量、河道冲淤、河床前期条件等有关。黄河下游各时期输沙水量不同,汛期最小,其余依次为非汛期、冬三月、凌汛期。水库调水调沙的同时也改变着黄河下游的输沙水量。利用水库群调水调沙,使小浪底水库以造床流量、高含沙水流输沙,是目前推荐的黄河下游节水减淤高效输沙入海的主要方式。提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沉积特征对流域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和2011年于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及西水道采集柱状样10根,对柱状沉积物进行210pb比活度及粒度测试,结合河口地貌演化及流域历年水文资料,探讨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变化造成的影响,以及沉积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柱状样210pb纵向分布具3种类型:1)指数分布类型;2)表层混合或倒置类型;3)异常分布类型.西水道的沉积速率最快,1960 ~ 2000年间达到5.84cm/a;而西岸潮间带沉积速率存在差异,均小于2cm/a.根据测年结果及沉积物粒度特征,将潮滩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阶段1为1940年以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阶段2为1940 ~1970年,流域输沙锐减,河口地貌发生显著变化,西水道由主流道逐渐萎缩为潮汐汊道;阶段3为1970 ~1995年,径流量锐减,沉积厚度减薄,以及河口区采砂作业加剧,盐水楔入侵,潮滩沉积物变细;阶段4为1995~ 2010(2011年)年,输沙量逐年减少,潮滩开始遭受侵蚀,受侵蚀区域物质重新分选,致部分柱状样表层出现“粗化层”或“细化层”.通过对1962 ~1985年间柱状样和悬沙粒径相关性的分析发现,森林砍伐及后期的植树造林对流域输沙的粒度变化控制明显,而该变化在潮滩沉积中亦有记录.  相似文献   

7.
白涛  慕鹏飞  张明 《水科学进展》1990,31(2):194-202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其上游沙漠宽谷河段的冲沙输沙效应受来水来沙和地形条件变化等影响。为研究高含沙河流在低温条件下的输沙效应,通过引入水温因子,建立了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巴彦高勒站的输沙率模型。基于First Optimization平台的通用全局优化算法率定参数,验证了输沙率模型,量化了高含沙河流的低温输沙效应。结果表明:① 水温越低(1~7 ℃),河道输沙率越大,表明水温对河道输沙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水温时期;② 任意一种工况下,水温1 ℃时河道输沙率约为25 ℃时的2.5倍;③ 低水温(5 ℃)较常温(16.6 ℃)下的河道输沙率提高了40.7%,在黄河上游开河低温期进行大流量冲沙输沙是水沙调控的最佳时机。研究成果以期为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低水温高效冲沙输沙和其他寒区高含沙河流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白涛  慕鹏飞  张明 《水科学进展》2020,31(2):194-202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其上游沙漠宽谷河段的冲沙输沙效应受来水来沙和地形条件变化等影响。为研究高含沙河流在低温条件下的输沙效应,通过引入水温因子,建立了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巴彦高勒站的输沙率模型。基于First Optimization平台的通用全局优化算法率定参数,验证了输沙率模型,量化了高含沙河流的低温输沙效应。结果表明:①水温越低(1~7℃),河道输沙率越大,表明水温对河道输沙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水温时期;②任意一种工况下,水温1℃时河道输沙率约为25℃时的2.5倍;③低水温(5℃)较常温(16.6℃)下的河道输沙率提高了40.7%,在黄河上游开河低温期进行大流量冲沙输沙是水沙调控的最佳时机。研究成果以期为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低水温高效冲沙输沙和其他寒区高含沙河流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河道边界条件影响输沙效率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如何高效输沙始终是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一个根本问题,其中河道边界条件对泥沙输送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源于两者之间存在的耦合作用。对现有河道边界条件影响输沙效率相关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河道边界条件不仅影响河道空间沿程输沙效率,而且河道边界条件的演化还决定了输沙效率的时间调整过程。这种影响在不同输沙计算方法(水文学方法、水动力学方法)中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反映物理本质相同,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能否反映水沙运动与河床变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耦合特性,这是判断输沙模拟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河道输沙与河床变形作为泥沙赋存状态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提出了从河床演变学角度研究输沙效率的问题,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卫东 《水文》2004,24(1):46-49,60
根据郁江南宁站1954~2001年的流量和输沙率资料,对流量和输沙率之间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了多年平均月均流量~输沙率的相关性、各年月均流量~输沙率的相关性、各月月均流量~输沙率年际变化的相关性和年均流量~输沙率的相关性,分析了南宁站的水沙变化趋势,得出了两者变化趋势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蒲虹公路是地震灾区的一条灾后新建公路。公路外边坡堆放有大量的弃土,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易转化为泥石流。此类现象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弃土场的分布、组成及成灾特征的研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弃土泥石流形成模式包括:(1)沟道内弃土场在沟道洪水侵蚀作用下产生泥石流或土体溜滑形成泥石流;(2)坡面上弃土场滑动,表面液化形成局部坡面泥石流;(3)沟道两侧弃土场的基脚被侵蚀,形成滑坡堵河后溃决形成泥石流。弃土泥石流的成灾特征主要为弃土泥石流翻越挡墙或摧毁挡墙,堵塞涵洞或排水口,淤埋公路,威胁居民点等,它的处置需要特别注意排水,并平整压实,恢复生态。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四系工程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北方资源性缺水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当地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已迫在眉睫.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南水北调3条调水线路之一--中线工程的组成、地形地貌以及第四系情况,重点分析了第四纪地层中的膨胀土渠坡稳定、黄土类土湿陷、软黏土渠坡稳定、饱和砂土振动液化、砂砾石强透水和开挖弃土利用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工程处理措施.中线工程不存在能够否定工程成立的工程地质问题,所有工程地质问题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工程处理措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3.
河床粗化过程中推移质输移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河床粗化破坏与形成过程中推移质的输移特征,基于一套新型的接沙系统,在上游无来沙条件下,进行了3组不同床沙级配的水槽试验,研究了递增梯级流量作用下河床粗化破坏与形成的过程,采集到一套高精度(0.1 g)、高频率(1 Hz)的实时推移质输沙率及分时段输沙级配数据,分析了累积输沙量、输沙率及输沙级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粗化过程中累积输沙量随时间基本呈幂函数规律增长,且"粗化破坏再形成"的累积输沙量曲线出现明显转折点;推移质输沙率表现出明显的非恒定性,其粗化形成阶段的耗时要远大于粗化破坏阶段的时间,两者之比范围为3.5~20.5;推移质输沙级配中粗颗粒比例随时间变化趋势与输沙率相似,在输沙率达到峰值附近时,输沙级配与原始床沙级配相同。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水沙周期特征及可能影响原因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小波变换的方法研究了长江流域干流站(屏山站、宜昌站、大通站与汉口站)以及位于支流嘉陵江流域的北碚站近40年来月均流量与输沙率,研究认为:(1)水利工程(本文主要指水库)对下游河道输沙率的影响远远大于对流量的影响;(2)葛洲坝是低水头径流式发电站,对下游流量变化影响不大,虽然在建库初期对输沙率有一定影响,导致下游河床下切,但远未达到使输沙率固有的1年周期受到影响的程度;(3)三峡大坝的建设已经对下游输沙率产生严重影响,使其固有的1年周期消失,但三峡大坝下游河道输沙率对这种影响的响应与距三峡大坝的距离成反比,即愈往下游,输沙率受三峡大坝的影响愈小;(4)输沙率变化对水利工程影响的敏感程度受流域尺度的影响,流域尺度越大,其反应就愈迟钝,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5.
非平稳风沙运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蚀输沙起动条件与输沙率预测是风蚀预报、沙尘数值预报与风沙地貌演化以及防沙治沙工程研究所需的关键参数,因而一直是风沙物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稳态输沙过程,对野外实际输沙过程的预测存在相当大的误差。近年高频的实时同步输沙、风速测量显示:大气边界层近地表风速脉动强烈,因而导致野外实际输沙具有高度的时空变化。研究发现:风沙输运的非平稳特性与边界层湍流结构密切相关,因而会对沙粒起动条件判断、输沙率预测等产生影响。回顾了近20年中非平稳输沙研究在实验、理论以及数值模拟方面的进展,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任明伟  单正翔  朱雄鸣 《水文》2000,20(2):53-55
分析了淮河干流小柳巷水文站全沙的组成及运动规律,结果是全沙多为粉砂、砂,年内分配较为集中,年际变化较大,输沙量大部分来自淮河中上游.悬移质输沙率所占比重远大于推移质输沙率,两者关系相关较好,可用悬移质输沙率推求推移质输沙率,最后得出全沙.  相似文献   

17.
河道采砂可对河道的稳定性、航运安全、生态环境等造成重要影响。河道采砂可能会增加河流的输沙,也可能会减少河流的输沙。长江中下游河道的采砂量虽然很大,但却不是导致入海泥沙减少的主要原因,由河道采砂引起的河流输沙减少的相应比例应该不到采砂量的10%。汉口站和湖口站的来沙减少是造成大通站输沙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陈界仁  曹淼 《水科学进展》2003,14(6):696-699
在坡面土壤侵蚀输沙计算中,可选用的输沙能力模式较多,但这些模式多运用于恒定输沙,在非恒定输沙中运用不多。建立了坡面土壤侵蚀非恒定输沙数学模型,模型中的输沙能力运用水流切应力、水流功率、单位水流功率3种模式,对模型过程采用有限差分格式离散求解。根据实测水沙资料进行模型参数率定,运用3种输沙能力模式于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坡度的非恒定坡面输沙过程中。结果表明:在坡面非恒定输沙计算中,不同输沙能力模式对计算结果有明显影响,在降雨强度较小时,单位水流功率模式结果较其他两个模式为好,而在雨强较大时,切应力模式计算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刘启和  白宝丰 《水文》1998,(5):41-42
1我国现行使用的断面输沙率计算方法我国现行水文断面输沙率计算方法,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2年7月24日联合发布的《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规定:河道断面输沙率由部分输沙率求和而得,计算公式为:Qs=Csm1·q0+12(Csm1...  相似文献   

20.
根据Boltzmann方程得到了床面附近运动颗粒的速度分布函数,将其在速度空间上积分,同时考虑床面颗粒起动概率的影响得到了床面颗粒的冲刷率函数。在此基础上,将该函数代入Einstein提出的推移质输沙基本模式中得到了基于动理学理论的推移质输沙公式。研究结果表明:① 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相对误差为10%~50%,可用于高强度和低强度输沙,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床面附近运动的推移质颗粒的统计属性;② 得到的推移质输沙率理论表达式与经典推移质输沙公式十分接近,同时大大改善了Einstein公式在高强度输沙情况下的计算结果,这也说明了本文理论推导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