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季进行溶冰观测,在读数前,先要判定湿球示度是否稳定,要稳定不变才能进行读数和记录。在实际观测中,有这样的情况,观测前,湿球示度确实是稳定不变的。观测后,用铅笔侧棱试纱布软硬时,湿球示度猛升、猛降,造成示度不稳定。上述情况,湿度记录如何查取,目前尚有分歧。有的认为,以湿球示度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进入冬季,特别在严寒天气的溶冰观测中,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你在干湿球读数后用铅笔轻轻触动湿球纱布,湿球示度会突然迅速上升,出现湿球示度不稳定。是什么“能量”引起湿球示度如此迅速上升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对冬季湿球溶冰过程作些分析。我们知道,溶冰的目的是为了湿球纱布  相似文献   

3.
在寒冷的冬季 ,湿球纱布结冰时 ,观测之前必须先进行湿球的溶冰。溶冰不当成为影响基准站冬季业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溶冰之后 ,开水杯湿球示度就会迅速下降到0℃以下 ,这时湿球还未结冰 ,经过一段时间 (由于天气条件不同 ,这段时间短时需要 2~ 3 min,长时需要 40~ 5 0 m in或 1 h以上 )湿球示度上升到 0℃ ,此时是重新结冰过程 ,随后湿球示度又缓慢下降 ,最后才达到稳定。因此湿球溶冰时间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溶冰时间掌握不好 ,观测时湿球恰巧重新结冰 ,湿球示度正处于不稳定状况 ,就会导致溶冰不当。基准站每小时观测 1次 ,特别…  相似文献   

4.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判断冰层是否完全溶化 ,可从湿球温度示值的变化情况看出 :如果示度很快上升到 0℃ ,稍停一会再向上升 ,就表示冰已溶化”的说法有待商榷。观测时发现 ,溶冰时 ,裹在球部纱布上的薄冰层 (有时蒸发掉 ,已无冰层存在 )迅速溶化 ,湿球示度迅速上升超过 0℃ ,然而球部下纱布内的小冰块并未完全溶化掉。有时还会出现冰层未完全溶化 ,但靠热量传递的方式使湿球温度表的示值超过 0℃的情况。如果仅从示度高于 0℃判断冰层完全溶化 ,就会造成裹在球部的纱布溶化了 ,而球部下面的纱布依然结冰的虚假纱布溶化现象 ,这也是出现…  相似文献   

5.
规范规定,“当湿球纱布冻结后,应立即从室内带一杯蒸馏水对湿球纱布进行溶冰,待纱布变软后,在球部下2-3 mm处剪断……”.在冬季,中午的气温往往回升到0℃以上,湿球纱布解冻.这时是否要立即更换纱布,规范并未作明确的规定.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在湿球不结冰情况下湿球纱布剪与不剪时的湿度观测对比试验,积累了几百次观测资料,得出以下事实: 1.在湿球不结冰情况下,纱布剪与未剪时的读数总体数学期望差异不显著,其差值范围为±0.3℃. 2.不同的相对湿度时,不同的润水提前  相似文献   

6.
庞大会 《气象》1987,13(3):56-56
湿球溶冰不当是指观测时,湿球示度不稳定,不论是从零下上升到零度,还是从零度继续下降,都说明了湿球的溶冰不恰当。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溶冰的时间没有掌握得“恰到好处”,其次是溶冰用的水温过高和溶冰的操作方法不妥当等。掌握好溶冰时间是防止湿球溶冰不当的关键。要把湿球溶冰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得先弄明白湿球结冰的过程。从实际观测得知,当湿球溶冰之后到重新结冰,再到湿球示度慢慢稳定下来需要一个变化过程,即当溶冰后水杯一离开球部,湿球示度就迅速下降到0℃以下,这时湿球尚未结冰,过一段时间(由于受当时温度条件和天气条件的影响,少则3—4分钟,多则40分钟或以上),湿球示度才又很快  相似文献   

7.
王媛 《河南气象》2001,(3):47-47
在冬季观测中 ,天气现象栏记结冰现象而湿球溶冰后未结冰的情况常见 ,天气现象栏未记结冰而湿球溶冰后却结冰的情况倒是不多。例如 :焦作站 1 999年 2月 1 8日 1 4时干球温度为 5 .4℃ ,湿球温度为- 0 .2℃ ,风速较大 ,但当日的天气现象栏无结冰符号。接班员认为 ,既然湿球已结冰 ,该日天气现象栏就应该记结冰现象符号。后经讨论分析 ,认为天气现象栏不应该记结冰现象符号。理由是 :①湿球结冰与结冰现象 ,反映的意义不同。前者是指湿球经过溶冰后 ,水分蒸发耗热 ,湿球温度降低而使纱布结冰 ,反映了湿球水分蒸发的情况 ;后者是指露天水面 (…  相似文献   

8.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湿球温度表的溶冰观测是:当湿球纱布冻结后,应及时从室内带一杯蒸馏水对湿球纱布进行溶冰,待纱布变软后,在球下部2~3 mm处剪断,然后把湿球温度表下的水杯从百叶箱内取走,以防水杯冻裂。笔者下站检查业务工作,曾发现某站的气温是-1.1℃,但湿球纱布还未剪短。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原因是当气温达0℃以下,湿球球部的纱布不一定结冰,但水杯内的水会结冰,从而使湿球纱布浸入水中的一部分也结冰,造成影响湿球纱布的正常吸水及湿球表面的蒸发和热量交换,常会形成水上部分纱布似冻非冻,导致湿球温度表示度不稳定,甚至失…  相似文献   

9.
冬季 ,溶冰观测是一项让观测员感到头痛的事 ,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观测员 ,对《规范》规定的溶冰观测和溶冰不当的记录处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在此浅谈溶冰观测和溶冰不当的处理方法 ,供同行参考。1 溶冰方法及时间所谓溶冰就是湿球结冰 ,不能再用水杯供水时 ,须在每次观测前润湿湿球纱布。溶冰的目的是使湿球上的纱布能有足够的水分(或冰衣 ) ,保持湿球表面有良好的蒸发 ,以获得正确的湿球示度。当湿球纱布结冰时应把纱布从距球部 2~ 3mm处剪断 ,以便每次观测前溶冰。溶冰的具体方法是 :在每次观测前 ,用一杯相当于室内温度的蒸馏水 ,对…  相似文献   

10.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七章第二节中规定 :气温在 - 1 0 .0℃或以上 ,湿球纱布结冰时 ,须用相当于室内温度的一小杯蒸馏水对湿球纱布进行溶冰。溶冰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到湿球记录的正确性。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两点经验 ,供同行参考。① 规范根据湿度及风速的大小将溶冰的时间规定为观测前 2 0min、30min及 5 0min左右来进行 ,实际操作中 ,如湿球示度不是很低 ,比如在零点几度的范围内 ,按规范规定的时间进行溶冰犹可。倘若湿球温度很低时 ,如按规范规定的时间进行操作 ,到观测时 ,与干球温度相比 ,湿球示度仍然高高在上 ,湿…  相似文献   

11.
冬季观测工作中涉及到湿球溶冰。即当温度低于0℃而高于-10℃且湿球结冰时,要进行溶冰观测,目的使湿球温度表的球表面保持一层厚度均匀的薄冰,进行正常的冰面蒸发,以保证湿度测定的准确性。如果博冰不当,会造成记录失真,甚至残缺。究其原因,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一是溶冰过早。观测时,因溶冰过早冰层已经因蒸发而破坏,球部迎风面的纱布已呈半干燥状态,颜色变浅,甚至干了。使湿球示度值偏高,测得湿度偏大。二是溶冰太迟。观测时,湿球示度值不稳定,水银柱在OC左右迅速下降或上升,使湿度示度值也偏高。三是水温过高。溶冰时,…  相似文献   

12.
溶冰的目的是使湿球纱布有足够的水分(或冰衣),保持表面有良好的蒸发,以获得准确的湿球示度。当湿球纱布将要结冰时,要将纱布剪去,否则会在湿球下形成冰柱,影响湿球示度。溶冰时水温切忌过高,相当于室温,如还不能溶去湿球纱布的冰层时,可将蒸溜水加温以能将湿球冰层溶化即可。湿球溶冰时温度升至0℃稍停后再上升,表明冰层已溶化,此时将水杯移开,并除去纱布头上的水滴,否则会在湿球球部产生冰柱,影响湿球示度。  相似文献   

13.
空气的湿度是基本气象要素之一。当前气象台站地面常规湿度的观测,主要采用干湿球温度表来测定。实践告诉我们:湿度的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湿球示度是否准确。观测中只要做到:选择吸湿性良好的纱布并正确包扎;保持纱布的清洁;用纯净的蒸馏水来润湿纱布,维持湿球表面的良好蒸发和热量交换以及读数的正确等,在通常情况下,是  相似文献   

14.
宏雷 《气象》1977,3(3):20-20
去年8月19日08时观测,突然发现湿球示值(16.3℃)比干球示值(15.8℃)高,并一直延续到09时以后才消失。当时读数经别人复读无错。仪器也是完好的。 我们知道,在冬季气温低于0℃,遇上湿球纱布正在结冰或在冰面情况下,是可能出现湿球值略高于干球的现象的,但当时是8月  相似文献   

15.
在用干湿球测湿工作中,若对湿球纱布包扎或溶冰等操作不当,则会造成湿度不准,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①湿球球部下端的纱布包扎得太紧,水杯里的水不能顺利地向上渗透,球部的纱布不能保持充分的湿润,造成湿球温度偏高,查算出的湿度值偏大。具体表现为湿度自记迹线明显下降,干湿球读数查算出的湿度值变化不大,甚至上升。②溶冰操作不当造成的误差。每小时观测一次的台站,冬季天气较冷,湿球短纱布一直结冰,溶冰时没有把冰溶化,或用水杯浸一下球部就算溶冰,造成球部的冰层愈积愈厚,当气温有较大的变化时,湿球的灵敏度下降,滞后…  相似文献   

16.
如何避免湿球溶冰不当湿球溶冰是冬季观测的常规事项。《规范》规定:当“气温在-10.0℃或以上,湿球纱布结冰时,观测之前须先进行湿球溶冰”。即用相当于室温的水,把湿球球部充分浸透,使冰层完全溶化,然后移开水杯,并仔细用杯沿除去纱布上的水滴。湿球溶冰是一...  相似文献   

17.
在《规范》及《地面气象观测技术问题汇编》中对湿球溶冰有了较详细的规定,但笔者觉得以下几点也值得注意:1 按《规范》要求,溶冰时需注视湿球表示度变化.当升至0℃稍停后再上升则表明冰已溶化,这样极有可能只把球部之冰溶化而没溶完下面短纱布上的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短纱布上有冰核存在,很容易在这冰核之上形成新的冰层,造成不应该结冰面有结冰的现象发生.例如,在相近的风速及湿度条件下,在没有溶完情况下,t_w=-0.1℃时有结冰;而在完全溶化情况下,t_w=-4.1℃时没有结冰.  相似文献   

18.
胡容 《河南气象》2003,(1):46-46
第一 ,霜和露记录勿混淆。秋末初冬时节 ,气温日较差大 ,在 0℃以下的晴朗清晨 ,易形成霜 ,但日出后气温升高 ,霜融化成露 ,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记露。为了避免误记 ,观测人员应在日出前观察一下天气现象。第二 ,勿漏记结冰。由于初冬早上气温变化快 ,不稳定 ,在 7:30巡视仪器时注意蒸发皿是否有结冰 ,在 7:45 - 7:48观测天气现象时一定要再看一下蒸发皿是否有结冰 ,并轻轻晃一下蒸发皿或用铅笔碰一下水面 ,这样在有很薄的结冰现象时也容易发现 ,不至漏记。第三 ,提前选择好测量积雪深度的地方。选择的地点要求平坦 ,并保持其自然状态。第四 ,…  相似文献   

19.
利用干湿球温度表测定空气湿度,是当前所有气象台站都使用的常规方法,可是在冬季,由于湿球溶冰不当而影响湿度记录的情况在各地是屡见不鲜的。虽然记录能从毛发湿度计上获得补偿,但在毕竟影响了记录的精度和比较性。所谓“溶冰不当”主要是指:在进行干湿球温度表观测时,湿球示度不稳定(由零下上升到零度,或者从零度继续下降)或者湿球示度高于干球示度,使湿球无法读数,从而无法  相似文献   

20.
测定空气湿度的准确度与湿球温度示度的准确度有很大关系。要使湿球示度准确 ,湿球表面要有良好的蒸发和热量交换 ,因此需选择吸水性良好的纱布、正确地包裹纱布、保持纱布的清洁以及用纯净的医用蒸馏水来湿润纱布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 :“杯口距湿球球部约 3cm ,杯中盛蒸馏水 ,供湿润湿球纱布用。”在实际观测中 ,经不断摸索发现 ,湿球温度表的水杯水位高度会影响到测温精度。对比观测发现 :适时调节好水杯水位 ,湿度实测和自记的差值范围明显减小。空气湿度增大 ,水杯水位应降低 ;湿度减小 ,水杯水位应提高。冬半年 ,当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