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城市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结构特征 初步获得了城市边界层大气动力结构:城市热岛和城市风场;城市建筑群零平面位移和粗糙度;城市雾分布特征及其动力、热力影响。城市尺度模拟研究获得了北京城郊地形对城市风场的影响,城市建筑对城市环流的影响,分析了北京西、北郊马蹄型山脉特征地形对城市风场日变化及对城市污染形成及其输送、堆积的可能机理,并绘制出有关分布图。  相似文献   

2.
典型气象年生成方法及原始气象数据质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准确分析建筑热环境性能及其能耗需要代表当地平均气候状况的逐时典型气象年数据。根据我国现有的4次定时气象数据,选取建筑气候标准(GB50178-93)的7个气候区的代表城市,运用美国Sandia典型气象年方法,产生了代表城市的建筑能耗模拟分析用标准气象年数据。着重论述了针对原始气象数据的缺测情况,在生成典型气象年时的数据处理过程和质量控制原则,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建筑节能用标准气象数据库提供了前期的理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修正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归一化差异建筑指数(NDBI)和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相结合的综合指数法对南宁市1986、1998和2005年三个时相多波段TM数据进行降维处理,然后运用决策树分类法提取南宁市城市水体和建筑用地信息。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南宁市近19a以来城市水体、建筑用地变化情况,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选取累积降雪量、最大日降雪量、连续降雪日数、积雪深度、日最低气温、日最大风速和日最小相对湿度7个气象因子构成城市雪灾气象指数。通过对城市雪灾气象指数的范围划分,得到从低到高的5级城市雪灾气象等级,并给出等级描述及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3年7月12日、8月13日、8月29日3个高温日的Landsat OLI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空间回归法评估了上海市高温日的日最高气温空间分布特征,从气温分区、景观格局和空间自相关3个方面综合分析了3个温区(低温区、中温区和高温区)的热环境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土地利用数据,着重研究了高温区(日最高气温≥38℃)的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特征。结果表明:通过地表温度、归一化水汽指数和太阳辐射,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的预测模型可较好的预测上海市高温日的日最高气温(RMSE=1.75℃,R~2=0.92),可获得完整的、连续的城市热环境空间分布。城市热环境具有非均衡性、多样性和破碎性,且相似的温区斑块具有空间聚集性,上海市低温区(日最高气温35℃)主要分布在水域和上海南部地区,高温区(日最高气温≥38℃)主要分布在城市或郊区居民区。城市用地将增强城市热环境,水域和植被有助于改善城市热环境,今后可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及增加绿化面积等措施减缓极端高温天气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摘要:本文选取累积降雪量、最大日降雪量、连续降雪日数、积雪深度、日最低气温、日最大风速和日最小相对湿度7个气象因子构成城市雪灾气象指数。通过对城市雪灾气象指数的范围划分,得到从低到高的5级城市雪灾气象等级,并给出等级描述及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7.
依据日照标准进行城市建筑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日照条件进行分析计算,根据日照标准,将其结果应用于规划城市建筑布局,保证建筑及绿化带获得足够的日照,保证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使城市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辽宁冬季城市空气质量分布状况综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6年12月辽宁14个城市的大气环境现状监测资料和沈阳、鞍山、抚顺、本溪4城市可吸收入颗粒物(PM10,PM2.5和PM1)的监测资料,对辽宁冬季各城市的空气质量分布状况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辽宁14个城市的冬季空气质量分布状况为优、良和轻微污染3个等级,其中铁岭、营口和辽阳的空气质量有28 d为良及以上等级;空气质量级别为轻微污染日数最多的城市是本溪,共计12 d;其次是葫芦岛、沈阳、鞍山、抚顺、盘锦、阜新,共计7—10 d。各城市的首要污染物是PM10。由于冬季燃煤量的增加,沈阳、鞍山、抚顺和本溪4城市PM2.5日平均浓度值的超标率为77.4%—90.3%。  相似文献   

9.
以深圳市蔡屋围观测场单个台站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对测站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2个时间段的气象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了台站环境变化对气象数据"三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气温资料受城市建筑热岛效应和日照时数的影响,已缺乏代表性;2)风速风向资料受建筑障碍物影响,风速逐年减小,SW主导风向受到严重阻碍,已缺乏代表性;3)日照资料受建筑障碍物影响,日照时数减少,已缺乏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气象让城市更和谐。.浦江东岸的世博园区内,一座通体纯白的云朵形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今年上海世博会中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中国气象局(CMA)共同建设布展的世界气象馆。自古以来,天气变化就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应对气象等自然灾害的脆弱性增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城市安全、市民出行及生活品质的影响也日愈加大。“为了人民的平安和福祉”已成为气象工作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11.
程红兵  王木林 《气象科技》2010,38(6):668-672
在北京工业大学(城市点)和天津市宝邸县新安镇(乡村点)两个观测点进行了大气中非甲烷烃(NMHCs)的现场取样。从2006年4月16日至5月12日,分两批共获取约80个样本,检出55个组分,其中烷烃25个,烯烃19个,芳香烃10个。从非甲烷烃所含成分及其浓度的观测结果可见,城、乡两地大气中总烃(TNMHCs)平均浓度分别是438.1±173.1μg/m~3、193.8±184.4μg/m~3,城市是乡村的2.3倍,而TNMHCs的低值乡村只有城市的1/5。  相似文献   

12.
低纬高原城市昆明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以低纬高原城市昆明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内的实测资料与城郊昆明气象站的资料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城市内外的气候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差异,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可为探讨低纬高原城市气候特征和形成机制、城市环境污染防治及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英国气象局的特定点预报模式 ,对 2001年6月1日~7月15日中国 10个城市的地面温度、相对湿度、海平面气压和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析检验。结果表明 ,SSFM方法可用于中国城市天气预报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14.
城内外屋顶面附近风.温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内外屋顶面附近的风·温实测资料,分析了研究较少的,做为城市第二热力面的城市内外屋顶附近的风·温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差异,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可为探讨城市区域内屋顶面对城市气候形成的作用和机制、城市气候的深入研究,以及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城区地面风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8月8~24日北京奥运会期间,正逢中国24节气中的"立秋"。为探讨风向风速的气候变化规律,把北京城市划分成9个区域,利用9个区域中自动气象站连续监测的逐时最大风向风速数据样本,将360°风向划分为8个方位的风向,统计出该时段北京城市9个区域8个方位风向风速的气候特征:北风频率增大,南风频率减小;最大风速的风向频率日变化呈双峰型;平均最大风速的日变化,夜间维持低谷值,15~17时出现峰值。由此可见,研究"立秋"北京的风场气候特点,对于体育比赛运动、改善生活环境和城市建设等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和安徽境内的156个气象站1961-2013年的逐日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天气现象等常规观测要素,对长江中游地区霾日进行了重建,并分析了霾日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站较乡村站霾日数普遍偏多,且不同区域的霾日年际、年代际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东亚冬季风的阶段性减弱(东亚大槽强度减弱)、北极海冰的减少等气候变率对大气环境容量变小、大气自净能力减弱和霾日的增加有较大的贡献。乡村地区的霾日年际变化和气候变率的相关性更高,表明乡村地区的霾日变化以受气候变率影响为主;而城市地区霾日数和气候变率的相关性较低,表明城市地区霾日变化主要受源排放影响,气候变率对霾日增加的贡献相对较小,城市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的减弱是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的杭州市通风廊道气象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通风廊道能增加城市空气流通能力,缓解城市热岛,为了定量评估城市通风廊道的气象效应,本文采用区域边界层化学模式(RBLM-Chem),利用杭州市高分辨率地表类型、城市建筑等资料,开展了杭州市通风廊道影响的模拟研究,模式水平分辨率为250 m。本文针对冬季和夏季两个典型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夏季个例时间为2013年8月12日,盛行南风,风向顺着通风廊道;冬季个例时间为2014年1月28日,盛行东风,风向垂直于通风廊道。主要结论如下:城市绿色通风廊道有增加风速、降低气温、提高湿度的作用,与没有通风廊道的情况相比,夏季风顺着廊道方向时,廊道区域风速平均增加可达1.4 m/s,廊道区域内60 m高度风速平均增加可达1 m/s。而冬季风垂直于廊道时,廊道区域风速增加较小,仅有0.5 m/s左右。通风廊道夏季降温幅度平均可达2.7°C,冬季降温幅度较小,仅有0.6°C左右。通风廊道对气象场的影响随风向向下游延伸,夏季在通风廊道下游250 m处,风速增加、气温下降、相对湿度增加最大值分别为1.5 m/s、2.9°C、3.1%,即使在通风廊道下游1500 m处,最大降温仍有1.2°C。  相似文献   

18.
典型城市区与森林区空气负氧离子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连续15个月逐小时对比观测资料,分析比较了典型城市区和森林区负氧离子特征,结果显示:1城市区负氧离子平均浓度为240个/cm3、森林区为1470个/cm3,森林区明显高于城市区5~6倍;森林区负氧离子中"小离子"约占8成、"中离子"约占2成,而城区"中离子"几乎为零。2城市区和森林区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夜间高于白天,午夜到早晨为高浓度时段,峰值出现在凌晨04:00—5:00;低浓度时段在中午到傍晚前后,最低值均出现在13:00。3负氧离子浓度在季节分布上,森林区以春季和冬季较高,城市区以秋季较高。城市区秋季较高可能与当年秋季雨水异常偏多有关。4大老岭林区负氧离子浓度有缓慢下降趋势,而城市区有缓慢上升趋势。5负氧离子日平均浓度,城市区以雾天和雨天较高,雷雨天、阴天次之,晴天较低;森林区以晴天和雷雨天气较高,阴天次之,而雨天和雾天反而较低,与城市区相反。  相似文献   

19.
利用增加法和布局法设计了7种场景进行实验模拟分析了城市建筑"狭管效应"引起的风速增速现象,分析城市中"狭管效应"的成因。结果表明:"狭管效应"引起风速增速的大小与建筑的布局、数量、间距密切相关。建筑物越多、狭管越长、间距越小"狭管效应"越明显,反之则越小。该次增速模拟分析,不仅增强了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而且提高了应对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20.
应用英国气象局的特定点预报模式,对2001年6月1日~7月15日中国10个城市的地面温度、相对湿度、海平面气压和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析检验。结果表明,SSFM方法可用于中国城市天气预报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