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苍峄铁矿带为山东省典型的"鞍山式"铁矿成矿带,其后期改造作用剧烈,控矿因素复杂。带内先后发现和评价了多个大、中型铁矿床,现区内露头及浅部矿体已基本查明,探求铁矿石资源量逾9亿t,仍未完全控制该矿带的延长和延深规模,其深部及外围隐伏资源潜力巨大。以往勘查工作侧重于各区段浅部矿体特征和规模的控制评价,对矿带赋存规律和找矿方向的研究存在不足。该文结合矿带内已查明矿床特征,对区内基底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开展了分析研究。基于褶皱控矿理论,将苍峄铁矿划分为5个主含矿带,以次级截矿断层为界,将各含矿带自西向东分为3个区段。从断层构造对控矿褶皱及含矿带的后期改造入手,对原始控矿褶皱进行了恢复重建。验证了太白向斜、石闫背斜、辛庄向斜和后大窑背斜为连续产出的复式褶皱,因褶皱构造向西倾伏,致使辛庄向斜向东剥蚀缺失,石闫背斜和后大窑背斜向西隐伏深潜,并有继续向西延伸的可能。进而分析了区内找矿远景,划分3个赋矿远景区,指明了该区今后的重点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
层间滑动带在泗顶矿区非常发育.文章介绍了泗顶矿层间滑动带及其上下盘的岩石, 矿物,构造特征和矿体的产出状态,并初步探讨了该区层间滑动带的形成机制及其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区内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特征的分析,采用地质及物探等方法,共发现Ⅰ、Ⅱ、0、Ⅵ号4个矿(化)带,其中,Ⅰ号矿带7条,Ⅱ、0号矿带各1条,Ⅵ号矿化带发现2条矿化体;矿体主要赋存于太古界三合屯岩群批州岩组(Arsp),岩性为黑云变粒岩、含榴黑云变粒岩、闪长岩、含磁铁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原岩为基性火山~碎屑沉积岩等,说明该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找矿远景乐观。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研究与总结前人成果基础上.对桂北江南古陆南缘拗褶带中铅锌矿进行成矿预测。文中侧重探讨了该带的成矿环境、典型矿床特征、控矿因素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地、物、化成矿信息.总结提出了7 条成矿预测标志:采用特征分析法对该带中的19个成矿单元进行资源定性预测评价,认为其铅锌矿资源潜力较大,有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
应用天然金刚石半导体测试仪对山东常马庄—西峪地区的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半导体性能进行了测试,发现不同矿带、同一矿带中岩管和岩脉的半导体金刚石含量不同,常马庄矿带半导体金刚石含量高于西峪矿带;同一矿带中岩管的半导体金刚石含量高于岩脉。半导体金刚石含量不同,表明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岩体中半导体金刚石含量高,表明其金刚石的含量也高。测试结果支持金刚石在岩浆侵位过程中形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北缘为青海省主要成矿区之一,前期在该区域发现的金属矿产以金为主,野骆驼泉地区钴矿化线索的发现,是该区地质找矿的又一大突破。本文在充分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内各地质体含矿性进行了研究,确定野骆驼泉地区主要含钴地质体均为破碎带。通过对在破碎带内不同地质单元中采集的含矿指数化验结果分析对比显示,确定了元素的轴向分带序列和不同部位的含钴特性,总结出蚀变破碎带含钴具有由南向北逐渐升高、自地表向深部逐渐变富的趋势。结合成矿事实及其规律性进行了控矿条件、找矿标志总结和成矿潜力分析讨论。认为蚀变破碎带为该区主要的含钴地质体且找钴潜力巨大,提出加强对蚀变破碎带深部的调查研究,是今后找矿工作的主要任务。本文拟通过对前期取得的有限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初步确定该区的成矿潜力和找矿方向,为今后在该区寻找钴矿,提供可靠的资料信息。  相似文献   

7.
会宝岭铁矿为隐伏矿床,发育2条主矿带,矿带总体走向280°~290°,平行展布,相向而倾,表现为不对称向斜构造特征。两条矿带包含南北两翼5个矿体,其南翼矿带沿走向自西向东具有逐渐变宽的趋势,而北翼矿带自西向东则有收缩变窄的趋势。矿床赋存于泰山岩群山草峪组中,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上覆盖层为青白口纪至早寒武纪沉积地层。矿带顶底板围岩为黑云变粒岩或黑云角闪片岩。本文在全面总结分析会宝岭铁矿床以往成果资料和找矿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了矿区内构造对铁矿的控制规律,探讨了铁矿床成因,确定了区内主要找矿标志,建立了勘查模型,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8.
王埝沟铁矿床为隐伏矿床,产于泰山岩群山草峪组地层中,发育2条主矿带,总体走向为280°~290°,平行展布,相向而倾,具不对称向斜构造特征.该铁矿床2条主矿带发育5个矿体,北翼矿带发育3个矿体,南翼矿带发育2个矿体,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综合分析研究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理论,并充分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法剖面测量成果,二者有机结合的综合式找矿方法,是目前寻找深部沉积变质型“鞍山式“铁矿盲矿体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省已发现的变质型金红石矿床集中分布在南阳和信阳两地区,位于北秦岭-大别构造带,赋存于元古界及古生界变质岩系中。自北向南大致可划分为方城、西峡及新县三个成矿带。本文简要阐述各旷带内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的可选性能等.以示我省金红石矿的潜在资源优势。同时对其成因进行探讨,为在我省寻找同类型的金红石矿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东昆仑—北巴颜喀拉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工作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昆仑地域依据地质构造差异所划分的昆北断褶带、昆中隆起带、昆南断褶带及其南邻的北巴颜喀拉褶皱带,在金—多金属成矿地质环境、矿床类型、控矿因素和分布规律上都各具特征,但其时空演化上具密切的内在联系,构成了极有远景的金属成矿省(带),是浅成热液金—多金属矿和砂金矿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11.
南秦岭正河金矿区控矿剪切带特征与成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河金矿是在秦岭泥盆系成矿带板沙矿田中新近发现的一个前景可观的金矿勘查基地.对该矿的控矿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对控矿剪切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还对剪切-流体-金矿化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对矿区的成矿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廖家坪金矿床属江南地轴东南缘桃江-城步锑金多金属成矿带的一部分,以NE向桃江-城步深断裂为导矿构造,以长度>2 km、地层断距>200m的矿区主干断裂为配矿构造,以早期NWW向剪切劈理带中叠加的长度<1 km、地层断距不明显的次级断裂破碎带为容矿构造.矿区38条金矿脉构成两个含矿带8个矿脉群,含矿带的分布与地层岩性有一定关系,矿脉群的分布与早期花岗斑岩脉关系密切.金矿脉主要有4组,NNE向组最发育,NWW向组规模最大.矿化富集与围岩蚀变种类及强度、矿脉交切部位及产状变化段关系密切.根据区域成矿地质条件,金矿床成矿规律,指出湘中地区有廖家坪、白云铺、三德堂矿区及外围和古台山地区4个廖家坪式金矿床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3.
北山铅锌、硫铁矿床是典型的密西西比河谷(MVT)型铅锌矿,近几年的深边部勘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新增资源储量达大型.文章在以往找矿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其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的分析,发现张性断层带、层间破碎带和岩性组合为北山铅锌矿床主要的控矿因素,对矿床找矿远景进行分析后,探讨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4.
多个造山带和盆地矿田地质调研发现,热力作用和热力构造有其广泛性和特殊性。岩浆-热力构造是指受岩浆-热力作用影响或控制,与岩浆侵入或火山喷发活动有一定联系,形成于岩浆岩体中或围岩地层中或远程热力作用影响区的一系列热力(含部分应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类型。在矿田、矿田地质和矿田构造的概念及类型划分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矿田构造和岩浆-热力构造的类型划分方案。按成矿期构造形成的主控作用方式,将矿田构造划分为:应力、热力、重力和复合转化4种构造类型。按照矿田岩浆活动-热力作用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影响深度、构造环境和成矿类型,将矿田岩浆-热力构造分为五大类24个亚类:1近地表热水喷流沉积-地热异常群集型;2热液型;3岩浆侵入-斑岩-矽卡岩-韧性剪切流变-热穹窿型;4岩浆通道-小岩体矿床-壳幔混合成矿型;5地幔热柱型。这些不同深度的岩浆-热力构造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矿床,在壳幔岩浆-热力构造作用下,经常形成重要矿床类型组合和超大型矿床。对盐丘、岩浆热穹窿、地热异常、壳幔热柱等几种特殊类型的岩浆-热力构造进行了简要的特征分析。以青海祁漫塔格矿带景忍—虎头崖多金属矿田为实例,在矿田地质学指导下,以矿田建造和构造-岩相填图为基础,剖析矿区岩浆-热力构造特征,归纳其岩浆-热力构造类型为斑岩型+矽卡岩型+断控热液型,认为晚三叠世岩浆侵入作用是该区多金属大规模成矿的主要内因,岩浆侵入作用与各时代碳酸盐岩接触带形成了矽卡岩矿床,并且显示出印支期岩浆侵入体、斑岩、矽卡岩带、多组断裂破碎带和热液蚀变带的发育与找矿富集中心紧密套合,不同方向断裂控矿作用不同,近EW向和NWW向断裂控矿显著,矿田中深部成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显微构造研究,滩间山金矿田韧性剪切带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本区发育区域韧性剪切带和控矿韧性剪切带,并以NW、NE向为主;NE向区域韧性剪切带是NW向区域韧性剪切带的扭折带;控矿韧性剪切带在区域韧性剪切带基础上发育而成;经历了多期(次)活动,最终生成脆性断裂。韧性剪切带是金矿形成富集的重要因素之一。成矿作用随剪切带的多期(次)活动同步演化.形成多阶段矿化富集,脆韧性和韧脆性剪切变形是两个主要的成矿阶段。不同方向区域韧性剪切带相互叠加部位是成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6.
Hg常与Cu、pb、Zn、Sb等元素共生,因此在锑矿体周围多形成气晕.汞的气体晕穿透力极强,是覆盖区隐伏矿的重要找矿标志.线江冲锑矿区圈出4个汞气异常带Ⅰ号异常带长10 000m,宽100~200m,异常值一般500~10000 ng/m3,最高>499 969 ng/m3,连续性好;Ⅱ号异常带长1 000m,宽100~200m,异常值与Ⅰ号异常带相同,较好地反映了②、③号矿脉的空间展布;Ⅲ号异常带长800m,宽100~280m,其展布与断裂的展布吻合;IV号异常带是F1断裂的反映.分析类比表明,1号异常带是含矿断裂的反映,经工程验证,新发现了⑤号矿脉.  相似文献   

17.
辽南地区从太古宙到显生宙先后经历了四次大的构造变动,从老到新可相对划分出鞍山旋回、辽河旋回、印支旋回和燕山旋回四个构造旋回。该区金矿控矿构造主要是中生代前的东西向基底构造与中生代的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复合控矿,故其金矿成矿带表现为东西成带、北东成行的构造控矿格局。叠加构造控矿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构造控矿型式。该区金矿形成与燕山早期同熔型花岗岩密切相关,基本上属于岩浆热液成因类型。矿体或矿化体多赋存在与成矿期构造有关的脆性破裂构造内。矿化类型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型和碎裂蚀变岩型。构造控矿型式主要有脆、韧性剪切带叠加控矿、层间破碎带控矿、构造复合控矿和脆-韧性剪切带构造控矿四种型式。  相似文献   

18.
矿体赋存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含泥质碳酸盐岩段内,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风化带中.控矿因素主要为岩石建造、地形及风化带发育程度等;其原始成矿时期(早二叠世晚期)的岩相古地理为低纬度带的相对封闭的浅海或海湾,沉积环境为碱性介质中低能水动力条件环境,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陆源剥蚀.粘土型海泡石矿是由含海泡石的原岩经长期的物理、化学风化改造而成的.  相似文献   

19.
张弘 《华北国土资源》2012,(2):88-91,93
蚕房金矿是中条山西南段典型的岩浆热液石英脉型金矿,矿脉呈雁行状产出于花岗闪长岩体内、外接触带.金矿化主要受次级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均为单脉型金矿体.成矿模式可概括为:燕山期构造活动在区内局部构造薄弱带发生剪切深融作用,形成了过渡性地壳同熔型花岗闪长岩体,岩体的侵位并同熔部分矿源层以及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产生含矿热液,后伴随构造变动含矿热夜充填构造裂隙形成矿化石英脉体.主要控矿因素为花岗闪长岩体、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及褐铁矿化石英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地表露头矿、近地表矿越来越少,地质找矿目标己从传统的已知矿点检查转为以找隐伏矿、盲矿和难识别矿为主.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探矿权立项选点工作,己成为各地勘单位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