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京沪高速铁路是一条高标准、严要求的国家重大工程,为了使其顺利安全地运营,有必要对施工过程中全线的沉降信息进行动态监测,而Interne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空间信息管理、分析、统计和共享上有着强大的优势.本文以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信息为核心数据,探讨了基于Google地图服务的京沪高速铁路沉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法,目的在于将京沪高铁沉降信息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大信息共享力度,起到真正的动态监测作用.已实现的京沪高速铁路沉降信息管理系统已在监测点数据与区段数据管理方面有了显著优势,结果表明: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起到动态管理和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西安民生百货大楼一期工程沉降监测技术方案和数据处理,得出了一期工程的阶段位沉降变化规律,并对产生沉降变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该结果对建筑二期工程施工组织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其它建筑物沉降监测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强对朔州市地面沉降区的治理,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结合收集采空区分布范围开展朔州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工作,通过沉降数据分析,总结出朔州市沉降趋势,显示朔州市存在明显地面沉降,为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和工程施工采取工程,使矿山地质灾害得到基本控制和综合整治.建立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实现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空概率预警预报.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下一步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措施,为朔州市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砂卵石地层大直径盾构近距下穿既有地铁运营隧道施工工程中的沉降变形问题,提出了有效控制既有地铁隧道沉降变形的既有线超前加固措施及盾构穿越期间的施工控制方法。结合既有线地铁隧道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获取的实时监测数据,重点分析了盾构掘进进度对既有线运营隧道造成的沉降变形规律。总结的施工控制方法、自动化监测方法以及得到的变形规律,可为类似盾构穿越既有线施工项目的既有线沉降变形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实测杨森高层住宅楼为例,介绍了其沉降监测的实施方法和观测成果的分析,并得出施工阶段沉降变化规律,其结果对验证地基与基础的可靠性及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结合某高层建筑物深基坑安全监测工程实例,根据规范和相关工程实践确定深基坑安全监测报警值以及编制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流程。阐述了基坑安全监测的主要内容及测点布置情况。利用高精度测量仪器采集基坑支护墙顶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基坑周边道路裂缝及沉降监测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高层建筑变形测量重要项目之一。本文以实测11#住宅楼为例,介绍了其沉降监测的实施方法和观测成果的分析;并得出施工阶段沉降变化规律。其结果对验证地基与基础的可靠性,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地铁隧道沉降监测系统主要用于自动、实时、连续的监测隧道沉降.通过振动干扰导入,利用环境模拟方法对系统进行了响应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列车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干扰在系统监测允许误差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沉降监测是对变形监测体进行定期的观测,然后应用平差和数理统计理论,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在简要叙述了沉降监测的基本原理上,给出了沉降监测数据管理及分析系统的结构,并对各模块的功能作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华圣果业有限公司果品库的沉降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库地基有明显回弹及沉降现象,由此对该工程提出建议,应对该库地基进行必要处理,灌浆加固地基,并继续监测,以使该库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蓝水湾沉降监测项目的论述,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对蓝水湾累计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的分析论证了沉降变形对高层建筑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SBAS-InSAR时序技术,对2019年9月19日-2020年3月29日期间的17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济宁北部煤矿区内的年均沉降速率,探测到6处沉降漏斗分布,最大沉降速率达到-242 mm/y.结果 表明:SBAS-InSAR时序方法可在矿区的地表形变监测中得到足够的监测对象,较完整地...  相似文献   

13.
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下松散岩层固结压缩,并导致一定区域范围内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是一种缓变性地质灾害。广饶县地处东营市南端,根据2004—2016年地面沉降监测资料,其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已超过了1 500mm,最大沉降速率超过70mm/a,属地面沉降强发育。通过对地面沉降发生、发展规律和引发地面沉降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现状条件下对地面沉降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采用SBAS-InSAR技术对菏泽市65景Sentinel-1A SAR数据进行处理,获取菏泽市2017-05-20~2021-05-23的沉降结果,并结合地下煤矿工作面的开采对各成像时期的地面沉降情况进行精细化分析,最后利用实际水准数据对SBAS-InSAR监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菏泽市地面沉降不断加速,郓城地区沉降较为严重,最大年平均沉降速率达-311 mm/a,最大累积沉降量达-1 269 mm。SBAS-InSAR监测到的沉降位置和沉降变化趋势与水准测量结果相符,但在沉降严重区域,SBAS-InSAR监测到的沉降量与实际水准测量结果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形变监测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面积形变监测的问题,结合基于时间序列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以TerraSAR-X数据为例,重点研究了高分辨率SAR数据在城市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并对石家庄市、沧州市城区进行了监测,使用了2013年和2014年间各37景数据,采用了SARPROZ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显示,在石家庄市和沧州市各有三处较大形变区域。根据历史水文地质数据资料对比显示,产生形变的区域主要为地下水漏斗区域和大型建筑施工区域。在对石家庄市的分析结果中还发现,由于建筑施工造成了高铁沿线周边区域的较大沉降。此外,经过与沧州市历史沉降资料对比发现,传统沉降区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总体而言,高分辨率SAR影像差分干涉技术为城市大面积地表形变分析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监测手段,对传统沉降区的持续监测、高铁运行、地铁施工建设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日前,市规划国土资源局与申通地铁集团联合召开上海轨道交通沉降监测基准网建设工作会议,并启用了上海市轨道交通沉降监测基准网设施。这标志着全球首个轨道交通沉降监测基准网正式投入运行。该基准网的建成全面提升了上海市城市安全的地质保障能级,也为上海市地面沉降“十二五”防治工作开启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北京轨道交通的日益完善,地铁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监测和治理地铁工程沿线地面沉降成为保障线性工程正常运营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基于55景覆盖北京地区的3 m高分辨率TerraSAR-X数据,采用时序InSAR分析技术获取2010年4月至2016年12月地铁网络沿线的地面沉降形变信息,系统分析了北京地铁网络沿线地面沉降时空演变规律。同时,结合Peck公式将InSAR监测结果进行建模,以7号线磁器口-广渠门内站区段为例,估算地面沉降槽的空间发展特征。研究发现:北京市地铁线路沿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形变,形变严重的路段主要集中在东部及东北部区域,最大沉降速率超过了100 mm/a;相对于其他线路,4号、10线整体情况比较稳定,14号、亦庄线次之,6号、7号线不均匀沉降最为严重;此外,地铁在不同建设时期路段表现出不同的形变特征,施工期路段较运营期沉降严重;7号线磁器口与广渠门内站间沉降槽的宽度和最大值沉降值在2010-2016年呈现增加趋势,沉降槽最大宽度约达180 m。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三维地面激光扫描技术进行边坡变形监测时,由于其监测的数据容易受树木、行人、行车、电线杆等外界因素的干扰,所得到的结果是一组含噪声较多的边坡沉降时间序列。通过卡尔曼滤波对初始监测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可以平滑掉曲线上波动较大的尖点,得到更合理的沉降曲线,有效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基于以上理论,本文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西北某湿陷性黄土边坡进行扫描,将得到的点云数据采用重心法提取特征点的高程坐标,再对数据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滤波去噪处理,通过建立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新预测模型来预测其沉降变形。通过工程实例表明:建立的新模型的拟合和预测精度要优于传统灰色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为以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预防地面沉降带来的地质灾害,基于ENVI Sarscape平台,通过对2020年湘澧盐矿地区4-6月份的Sentinel-1A数据进行干涉测量处理,通过形变结果分析盐矿地区各区域的沉降情况,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水文、地质和交通等数据,总结各处沉降地区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并通过对各矿井沉降速率的获取与分析,验证了InSAR技术在矿区沉降监测应用上的可行性,为该研究区后期的监测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0.
针对面状监测的D-InSAR技术在沉降最大值附近精度较低,而高精度水准测量只能得到有限个监测点变形值的缺陷,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对D-InSAR和水准监测结果进行同化,从而对目标进行高精度面状沉降变形监测。结果表明,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结果相比于反演值和D-InSAR监测结果有了很大改善。将该方法应用于济宁邹济公路,经同化值的总均方根误差为17.7 mm,满足高等级公路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