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损失和退化的自然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损失和功能退化是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主要受自然因素控制.黄河入海水沙是形成滨海湿地的物质基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水沙减少,新生湿地的形成速率变小;波浪、潮汐、风暴潮、地面下沉和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导致了滨海湿地的损失,湿地的面积呈减小趋势.由于淡水资源的短缺导致滨海湿地土壤严重的盐碱化和干旱灾害,...  相似文献   

2.
滨海湿地退化是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其中湿地退化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生态学功能的影响程度目前知之甚少。对北戴河大潮坪滨海湿地植被区和退化区土壤细菌多样性、环境因子和共现性关系的研究显示,滨海湿地植被区微生物香农指数显著高于退化区的,细菌OTU注释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主要的细菌类群,它们相对丰度共占群落的85%~95%。厚壁菌门的芽胞杆菌纲(Bacilli)在退化区丰度显著高于植被区的,浮霉菌门的Planctomycetia和Phycisphaerae在植被区的丰度明显高于退化区的。环境因子分析表明,退化区域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土壤多环芳烃(PAHs)质量比和土壤含盐量的影响,其中土壤PAHs质量比高于1.273 mg/kg时,微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含盐量和细菌的丰富度呈负相关关系。属间共现性关系(Co-occurrence)研究表明随着滨海湿地的退化,土壤中固碳细菌的生态学功能逐渐增强。对滨海湿地退化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生态学功能的进一步认识,为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和效果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滨海湿地管理中的问题认识及解决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剧,目前我国滨海湿地保护及管理始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滨海湿地受损、退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因此,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滨海湿地管理、保护滨海湿地资源刻不容缓。文章以北海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滨海湿地管理状况及趋势的调查和分析,系统诊断滨海湿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出推进滨海湿地科学管理的对策与建议,促进滨海湿地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同时为解决海洋管理工作中类似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全面推动海洋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是在陆地和海洋动力相互作用下,黄河所携带的泥沙物质逐渐发育、演化形成的滨海湿地系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在横向上的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沉积体叶瓣的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了划分.以HS908孔的粒度、有孔虫、孢粉、测年等数据为基础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在垂向上的演化序列进行划分,认为其在...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河口区滨海湿地面积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伟  陈沈良 《海洋科学》2011,35(7):61-66
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根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实测水深数据,分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河口区滨海湿地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计算了研究区湿地面积与黄河入海沙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初期,三角洲河口区滨海湿地面积呈快速增长之势,但滩涂面积变化较复杂,1996年实施清8出汉工程后,低潮线至水下-2,-5和-6m湿地...  相似文献   

6.
中国滨海湿地退化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定量化目标和相应的资料获得性,确定了滨海湿地退化评估的8个指标,并对指标的估值方法作了规定,将滨海湿地的退化划分为5个等级。对我国28个滨海湿地区段的退化状况进行估值,属严重退化的4个、中度退化的14个、轻度退化的10个。导致我国滨海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了气候变化、海洋灾害等自然过程为主导的因素,也包括了海岸带围垦、海岸工程建筑、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等人为作用为主的因素。据此,缓解滨海湿地退化、改善滨海湿地环境的主要对策应包括制度体制的完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体系的协调发展、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7.
利用历史资料和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研究了唐山市滨海湿地自建国以来的演变特征,着重对1987~2004年陡河———滦河之间的滨海平原湿地类型进行了识别,绘制了不同时期的景观面解译图。利用Mapinfo制图软件计算出两个时期的面积(比例)转化矩阵,显示该区滨海湿地破碎化加重,其动态演变特征呈明显退化趋势,进而提出引起其退化的原因和发展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88、1998、2009和2016年四期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将地学信息图谱的图形思维与景观生态学的定量思维相结合,以距今不同时期的亚三角洲和滨海湿地为研究区,从景观结构和景观演替两个方面探究黄河三角洲河道、海岸线演变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距今不同时间的河道对黄河三角洲景观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同,距今时间越长的亚三角洲研究区内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越大且耕地是亚三角洲研究区中的第一优势景观类型。在1855—1889亚三角洲研究区内,除耕地和建筑用地外,其他各类景观占总面积的比例都较小且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在1929—1934亚三角洲研究区内,盐田、养殖池占总面积的比例从2009年到2016年增加了近40%,涨幅明显;在1964—1976亚三角洲研究区内,各类景观占总面积的比例趋于平均;在2017至今的亚三角洲研究区内,耕地和光滩占总面积的比例较高,达到24%左右。(2)距今不同时间的海岸线对黄河三角洲景观结构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在1855滨海湿地研究区内,耕地占总面积比例为60%左右,而海域占总面积比例接近于0,极差较大;在1934和1974滨海湿地研究区内,光滩、柽柳、碱蓬群落、芦苇、白茅群落占总面积比例随时间变化几乎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建筑用地和盐田、养殖池则呈逐渐上升趋势;2009滨海湿地研究区,河流、人工水域占总面积比例在2009年和2016年均达到32%以上。(3)根据景观类型重心变化特征,分析河道、海岸线演变对景观演替的影响程度,将不同时期亚三角洲和滨海湿地研究区景观演替分为如下几类:亚三角洲人类活动主导型、废弃河道主导型、行水河道主导型、滨海湿地人类活动主导型、废弃海岸主导型、新海岸主导型。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滨海湿地,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物种多样、生境复杂、变化剧烈是黄河三角洲湿地的重要特点,高光谱遥感是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首先阐述了高光谱遥感在河口湿地开展植被、土壤和水质等基本要素监测方面的优势,之后重点综述了其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开展植被遥感监测、土壤参数反演和水质参数反演的研究进展,最后基于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监测现状,提出了高光谱遥感的未来需求和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了大连市2016年滨海湿地基本状况信息,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基本摸清了研究区水鸟及栖息地概况,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开展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工作情况,简要阐释了当前滨海湿地管护工作中存在的功能退化等问题,辨识性分析了引发问题的填海造地、建设力度与保护经费不足等驱动力因素,提出了应从健全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制度机制、加大新建保护区与已建保护区管护工作力度、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滨海湿地生态补偿工作、严格自然滨海湿地开发利用管理和加强滨海湿地调查监测6个方面加强滨海湿地管护工作的对策及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