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成都粘土中的钙质结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成都粘土的钙质结核(简称钙核) (一)成都粘土:现以成都东郊乌龟侨自上而下的剖面简介如下(见图1)。 1.棕黄色牯土:密宽、硬塑状、细腻,孔隙率为36—45%,含钙质结核,局部含深褐色鲕状、豆状铁锰结核,一般含铁锰结核时不含钙核。垂直和高倾角的斜裂隙发育,裂隙宽0.5—5厘米,充填灰白色粘土,裂隙面有铁锰质薄膜,厚1—1.5米。 2.棕黄微暗红色粘土:与上层岩性结构基本相同,但不含钙核。上部有2—5条裂隙水平或50—60°倾角,厚7—15.5  相似文献   

2.
裂隙性粘土边坡渐进性破坏的FLAC模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王志伟  王庚荪 《岩土力学》2005,26(10):1637-1640
裂隙性粘土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粘土,这种粘土边坡的破坏是渐进性的,传统的极限平衡法无法描述分析它的破坏过程和机理,也无法精确地判断它的长期稳定性。用FLAC程序对裂隙性粘土边坡的渐进性破坏过程进行了描述,算例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用FLAC程序来模拟边坡渐进破坏和进行稳定性判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贵州红粘土工程地质特征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前明 《中国煤田地质》2002,14(2):47-48,55
贵州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亚热带的温湿季风气候,为红粘土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地表除基岩裸露地段外,普遍分布着一层棕红、褐黄色高塑性红粘土。红粘土是一种区域性特殊土,具有表面收缩、上硬下软、裂隙发育的特征。这类土虽然具有较高的天然含水率及孔隙比大的弱点,但也具朋较高的地基强度与较低的地基压缩性,是良好的建筑基础。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与古环境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庆强  李从先 《沉积学报》1995,13(A01):79-87
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硬粘土层中有植物根、植屑、裂隙、粘粒胶膜、土壤结构体、结核等古土壤特征,系古土壤。料度,化学分析及磁组构分析揭示它为多期成土作用形成的揽合古土壤层。根据硬粘土层与南京下蜀土,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系列及上海亚近代潮坪沉积的磁性参数对比,推断该古土壤的母系系河流冲积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简述裂隙粘土的工程性质,分析国内外裂隙粘土地区一些建筑的得失,并以焦枝铁路沿线所见裂隙粘土及建筑为依据,提出设计挡土墙应如何考虑土压力的具体意见即:  相似文献   

6.
广西原状红粘土力学性状与水敏性特征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对广西原状红粘土的力学指标、胀缩特性与孔径分布随脱湿过程的演化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原状红粘土为裂隙发育的硬塑性粘土,不同脱湿阶段的力学指标与胀缩性能在较高含水量范围内受基质吸力控制,在较低的含水量范围内主要受控于裂隙性;转折点处含水量与重型击实(干法备样)最优含水量相接近;原状红粘土的孔隙主要以孔径从0.01 μm~0.05 μm的小孔隙为主,在脱湿过程中,干密度增大,总孔隙体积减小,以0.01 μm~0.05 μm与0.1 μm~1.0 μm两个区间内孔隙体积减小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地层中的古土壤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两翼第四纪地层中第一层暗绿色硬粘土的剖面描述和微观分析、作者认为该硬粘土层是一古土壤层。本文根据种种观察和分析资料,探讨该粘土层的古土壤特征。  相似文献   

8.
红粘土地区水泥土强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粘土是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土质。含有红粘土的地基多具有上硬下软的特点,下部红粘土为天然地基软弱下卧层。采用深层搅拌法处理,可充分发挥上部硬塑红粘土的作用,形成复合地基。通过试验得到了水泥红粘土的基本力学参数。在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后,给出了水泥土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强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水泥掺量、龄期水泥土之间的强度推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成都粘土的裂隙性对力学性能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都粘土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三级阶地上,裂隙极为发育。以往多从满足一般工程的需要出发,笼统地将其视为一种均质连续体,且仅限于一般工程地质性质的研究。对于它所具有的重要地质特征——裂隙性,虽认识到它的存在及其在土体稳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从未做过专门工作,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地点,观察、取样,通过大量的实验资料,就裂隙性对成都粘土力学性能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红粘土是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土质,含有红粘土的地基土多具有上硬下软的特点,为天然地基软弱下卧层。应用损伤力学研究红粘土地区水泥土的损伤机制,通过试验得到有关参数,并且推导了红粘土的损伤演化及本构方程。  相似文献   

11.
上第三系硬粘土在中国东部新生代沉积盆地具有广泛的分布 ,因其性质复杂而成为中国区域性特殊岩土研究的重要对象。纵贯于南阳盆地和华北盆地西缘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距离地开挖在不同的上第三系硬粘土中。本文在对南阳盆地、方城宝丰、邯郸永年三渠段上百个原状样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物化性质、膨胀性和收缩性、强度特性系统测试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了各类硬粘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形成机理和变化规律 ,并根据不同湿度、围压状态下的试验结果分析了硬粘土的工程环境效应 ,这对于认识上第三系硬粘土在开挖运营条件下的变形破坏机理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天津滨海吹填场区典型的“上软下硬”的双层软黏土地基具有复杂的物理性质和工程特性,其在不同荷载作用模式下的变形特性有所不同,在工程实践中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修建于其上的建筑物出现诸多工程问题。现阶段对于不同荷载作用下吹填场区形成的“上软下硬”双层软黏土地基的变形特性及机理研究甚少,导致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制约了吹填场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对此类地基的变形特性展开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针对吹填场区“上软下硬”的双层软黏土地基,开展了反复荷载和恒定荷载作用下的一维固结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SEM),得到了不同荷载模式作用下的压缩特性及其微观机理,为吹填场区双层软黏土地基变形模型建立及长期工后沉降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双层软黏土地基的压缩系数和固结系数在反复荷载作用初期明显减小,而后缓慢减小直至趋于稳定; 与反复荷载相比,恒定荷载作用下试样的压缩系数初期值增加,固结系数初期值减小,其变化量均在40% ~50%的范围内; 当荷载等级一定时,反复荷载作用引起双层软黏土地基产生的沉降量相比于恒定荷载作用多30% ~45%; 随着荷载等级的增加,土样内部大孔隙受到挤压而减少,孔隙的圆度和定向性加强,土体结构更密实,均一化程度提高; 相比于恒定荷载模式,反复荷载作用下土样内部孔隙形状更接近于圆形,孔隙定向性更好,土体内部结构强化程度大,但有序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3.
红黏土强度特性直接关系到路基的稳定和边坡坡度的选取,是地基工程、边坡工程和洞室工程设计计算的重要参数。以贵阳红黏土为例,对非饱和红黏土的强度特性进行了常规三轴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原状红黏土和压实红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破坏类型,提出了压实红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数学模型,得出了压实红黏土抗剪强度参数与物理指标指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分别开展砂土和粉质黏土两种典型土质条件下基坑悬臂式开挖离心模型试验,详细叙述试验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比分析两组试验结果,得到以下结论:非饱和土地基制备中参数控制困难,分层夯实法有待进一步改进,而砂雨法制备的砂土地基参数可控性更好;两组试验的结果有差异,砂土地基试验所呈现的土压力、地基变形、支护弯矩的变化规律更好,因此,岩土离心试验可适当考虑以砂土代替非饱和土;对于采用悬臂式支护结构的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曲线在砂土中呈指数型,而在粉质黏土中呈直线型;开挖引起的粉质黏土地基土体位移范围较砂土地基更大;开挖引起的砂土中挡墙弯矩较粉质黏土更大,砂土和粉质黏土中最大弯矩位置都随开挖逐渐下移;在砂土试验中开挖引起主动区土压力各处均减小,而在粉质黏土试验中开挖引起土压力在挡墙底有增大趋势。该基坑工程离心模型试验过程及数据处理方法可为进一步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桂林地区红土砾石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桂林地区的红土砾石层以其独特的工程地质特征引起了许多中外学者的注意, 对它的成因至今还存在争议。本文主要讨论红土砾石层的工程应用, 即不仅可作为一般低层建筑物的天然持力层, 而且可以作为沟、塘等低洼地带的回填土料 ;而且厚度较大的红土砾石层坚硬部分可作为桩端持力层。  相似文献   

16.
软土路基沉降变权重组合S型曲线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明华  刘煜  曹文贵 《岩土力学》2005,26(9):1443-1447
通过对软土路基沉降发展规律及其沉降曲线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在S型单项预测模型基础上,基于5种S型增长曲线模型,引进组合预测的思想,重点探讨了软土路基沉降发展的预测方法与理论,并建立了软土路基沉降预测的变权重组合S型增长模型,通过数学规划方法求解,从而可根据有限的实测沉降观测数据预测软土路基沉降发展过程。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利用该模型与方法得到的预测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良好,能够满足工程要求,此外,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比其它单项模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为软土路基沉降发展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莹  黄茂松  江杰  马少坤 《岩土力学》2015,36(Z1):193-198
随着海洋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中的地基稳定性逐渐成为学者和工程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建立一个简化的饱和黏土循环加载模型对于长期循环荷载下海上构筑物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饱和黏土的循环弱化特性,在Hardin-Drnevich等效非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循环弱化的饱和黏土简化非线性模型来描述循环加载下饱和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中引入了由循环加载期间产生的累积塑性变形控制的强度和模量衰减比公式。通过参数分析,说明了形状参数 与n以及残余衰减比与衰减系数等参数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对文献中单向循环试验和双向循环试验结果的模拟,验证了该简化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循环加载时饱和黏土应力应变滞回圈的演变规律以及循环加载后饱和黏土的强度和刚度弱化现象。简化模型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与传统的土体弹塑性模型相比更加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飞  仇文革  高新强 《岩土力学》2006,27(Z1):189-192
工程上将满足一定条件下的黏土层介质视为隔水层。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对黏土层为不透水层的确定方法以及黏土层内部的水压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分析得出了某给定黏土层为隔水层的特定条件:即找出了黏土层的厚度、渗透系数及层上水头高度三者的关系和给定黏土层的起始水力坡降,得到了黏土层内已渗透水部分的水压力分布规律。试验结果对工程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Geological repositories have been considered a feasible option worldwide for storing high-level nuclear waste. Clay rock is one of the rock types under consideration for such purposes, because of its favorable features to prevent radionuclide transport from the repository. Coupled hydromechanical processe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clay repository, and establishing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s for modeling such processes are essential.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several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s for elastic deformation in indurated clay rocks based on three recently developed concepts. First, when applying Hooke’s law in clay rocks, true strain (rock volume change divided by the current rock volume), rather than engineering strain (rock volume change divided by unstressed rock volume), should be used, except when the degree of deformation is very small. In the latter case, the two strains will be practically identical. Second, because of its inherent heterogeneity, clay rock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 hard part and a soft part, with the hard part subject to a relatively small degree of deformation compared with the soft part. Third, for swelling rock like clay, effective stress needs to be generalized to include an additional term resulting from the swelling process. To evaluate our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we analyze uniaxial test data for core samples of Opalinus clay and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of single fractures within macro-cracked Callovo-Oxfordian argillite samples subject to both confinement and water reduced swelling. The results from this evaluation indicate that our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s can adequately represent the data and explain the related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20.
吴超  郑祥民  王辉  周立旻  钱鹏 《沉积学报》2019,37(1):115-123
长江三角洲第一硬质黏土层成因是长期争论的问题。对上海市青浦区第一硬质黏土层全样粒度多元统计分析,并与南京周家山下蜀黄土、长江悬浮颗粒物对比,探索长江三角洲第一硬质黏土层成因。第一硬质黏土层机械颗粒组成均一,频率曲线呈正偏态、中等或尖锐峰形的双峰分布,频率累积曲线呈"S"型分布,具有风成沉积特性。粒度特征分析为沉积环境判别提供沉积学证据时,综合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可以使分析结果更准确。聚类分析将硬黏土与典型风成沉积物下蜀黄土粒度分布归为一类,长江悬浮颗粒物单独为一类,表明硬黏土与下蜀黄土成因一致。下蜀黄土与长江悬浮颗粒物粒度参数判别函数,将绝大部分硬黏土样品判定为风成沉积。粒级—标准偏差曲线结合现代风场,显示硬黏土粒度特征存在高空西风和低空西北季风两个主控因子。表明长江三角洲第一硬质黏土层是由西风和西北季风控制的风成成因堆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