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根据宣东二矿Ⅲ3煤层实测煤质、煤层瓦斯数据,从煤层瓦斯生成、运移、储存角度,研究了上覆岩床对煤层煤质、煤层生烃量、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等煤层瓦斯赋存状态参数的影响,认为受上覆岩床影响,煤变质程度提高,由长焰煤变成气煤-焦煤,煤层Rmax、Cdar值与辉绿岩床厚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与Ⅲ3煤层和辉绿岩床间距呈明显的负相关,煤层最大吸附瓦斯能力由15m3/t提高到40m3/t,煤层瓦斯含量由3m3/t提高到9m3/t以上,多方面改变了Ⅲ3煤层瓦斯赋存状态和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采自霍林河南露天矿14层、17层褐煤的4个样品粉碎过40~80目分别地处理,经干体系热模拟实验,计算出露林河煤田煤变质作用中温度与R_(0.max)、压力与R_(0,max)自然界的与人工煤变质作用关系。认为经人工处理的褐煤,可在低压条件下,温度达450℃时,就具有焦煤性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PC-1500计算机,选用华亭煤产地主要可采煤层煤_8层原煤煤岩、煤化学指标和α值(煤与二氧化碳分解率),应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讨论影响该煤煤化学活性的内在因素。其分析结果表明:该煤原煤V_(daf)、V+BV、CaO、MgO含量偏高,有利于煤与二氧化碳的热分解反应,而原煤Ad、SiO_2、Al_2O_3、矿物含量偏高,抑制煤与二氧化碳的热分解反应。  相似文献   

4.
山东沂水麻粒岩杂岩中的变质流体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沂水麻粒岩杂岩中含有大量高密度富CO_2流体包裹体,伴随有CO_2-H2O,CO_2±N_2±cH_4的包裹体。对这些包裹体的产状、分布和组成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研究,并选择有代表性样品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合本区地质和岩石学研究成果确定沂水麻粒岩杂岩峰期变质温度为800℃,压力为0.75GPa。对变质流体组成、演化及其成岩意义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张家口宣东矿是一个高瓦斯矿井。为了查明矿井煤层气赋存规律及其变化原因,通过大量勘查钻孔及井巷揭露资料,深入研究了辉绿岩体侵入时代、产状特征及空间分布,分析了煤层煤质及煤层气变化规律,探讨了辉绿岩对煤层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宣东矿辉绿岩以岩床形式侵入到侏罗纪下花园煤系中,导致本区异常古地热力场的形成,促使煤层发生区域热变质作用;煤的热演化变质作用是其发生二次生烃演化的直接原因,而这种生烃作用是影响本区煤层含气性的关键因素,它促进了煤层气的形成,且本区煤类及煤层气的分布特征与辉绿岩床的赋存特征很吻合;辉绿岩床形成良好的盖层,封闭了煤层气的逃逸通道,对煤层气的后期保护和富集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按照构造变形不同阶段变质矿物生长发育特征,浙西南陈蔡群变质作用可分为四个阶段。变质阶段Ⅰ与D_1变形同期,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为绿泥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石英,相当于绿片岩相变质;变质阶段Ⅱ发生于D_1变形和D_2变形之间的静态期,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为+字石+石榴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变质温度范围为士5l0℃,压力为0.7GPa;变质阶段Ⅲ与D_2变形同期或稍后,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为矽线石+石榴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士钾长石,变质温度范围为600~650℃,压力为0.55~0.65GP3;变质阶段N发生在D_3或D_3之后,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为绿泥石+白云母,相当于低绿片岩相变质。根据构造变形不同阶段变质温度、压力变化所建立起来的p-T-D轨迹,能够用来反映浙西南陈蔡群变质作用发生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次研究以淮南矿区C_(13)、B_(118)、B_(10)、B_(4b)和A_3煤层为实验样品,应用Rock-EvalⅢ(OilshowAnalyzet)仪器分析其热解色谱特征,并对五层煤的产烃能力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广西煤的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分析了广西未变质煤、区域变质煤和热液变质煤的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TiO2、SO3。低灰分煤的常量元素主要来自古植物对成土母岩的选择性吸收,具明显的超基性或基性特征。随煤变质程度升高,未变质煤、区域变质煤中的常量元素没有发生迁移,而热液变质煤中的SiO2和Al2O3相对增加,SO3和CaO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9.
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纪煤层中的岩浆岩侵入造就了大量的接触变质煤,降低了煤的利用价值。为了详细探讨岩浆岩体距煤层距离对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通过对塔山井田5222巷的辉绿岩岩墙及周围煤层的地质编录、系统采样,及煤样的煤岩学分析、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研究接触变质带的煤岩煤质特征。结果表明:接触变质煤在高温条件下生成各种天然焦微观结构,如镶嵌结构、流动结构、热解碳等;侵入体对煤层的瞬时加热显著提升了热变煤的煤级,镜质体最大反射率由正常煤的0.67%~0.87%增至接触变质煤的0.94%~3.67%;接触变质煤中水分含量和灰分产率显著升高,挥发分产率降低;靠近岩墙的煤样中C含量上升,H、N、O含量下降。综合分析认为,岩墙接触变质作用对煤层的影响范围约4.5 m,即1.25倍岩墙宽度,而严重变质带为1.6 m。研究成果为煤的开采利用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华南湘桂粤地区煤中热液脉体的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中高含脉率脉体的出现,是煤热液变质作用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详细讨论了湘桂粤地区早奥陶世、早石炭世、晚二叠世和晚三叠世煤中热液脉体的种类、岩石学特征及其与煤变质程度的关系。无论什么时代的无烟煤,随着其变质程度升高,煤中脉体的种类增多,矿物成分变得复杂,较高温热水矿物出现。  相似文献   

11.
K_2-K_4灰岩段地层发育在上石炭统太原组下部,由灰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互层的细粒沉积物以及煤组成。根据宏观沉积特征和微观显微结构的研究,笔者确定了该段沉积物形成于半局限海的潮汐环境。K_2灰岩和K_3灰岩为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代表了潮下带沉积;K_4灰岩为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属潮间带沉积物。该层段内的碎屑岩也属潮间带沉积物,其中砂岩为潮渠成因。该段地层中发育的3层煤由于受潮汐作用的影响,沉积厚度小,煤质差,达不到工业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义马组(Jyi)的各种沉积特征,结合垂直层序,对其沉积环境进行了剖析,认为义马组由下往上可分为三段:下部砾岩段主要是一套冲积扇体系沉积;中部砂岩段主要是一套湖滨三角洲体系沉积;上部泥岩段主要是一套湖泊体系沉积。此外,还详细讨论了沉积环境对义马组主要可采煤层2_3煤和2_1煤煤厚和煤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东罗晚二叠世煤的变质作用以深成变质为主,后期叠加的大气降水热液对煤变质影响不大。古植物生长具"喜基性成分"的特征。煤中外源碎屑的大量加入,对煤灰化学成分尤其是SiO2、Al2O3、REE等产生较大影响。随煤变质程度升高,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碳同位素基本不发生分馏。  相似文献   

14.
集安岩群黑云母的化学成分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云母系集安岩群主要变质矿物之一,其化学组成TiO_2平均含量3.31%,Al_2O_318.29%,Al ̄Ⅵ0.31、X_Mg值0.54,形成于高角闪岩相。黑云母微区成分不均匀,周围与长英质矿物相接触的黑云母,内部成分受变质峰期后扩散作用的影响甚微,与石榴石相邻的黑云母边缘具有扩散环带。因此,通过黑云母和石榴石晶体中心成分及两者的边缘成分,可以分别获得接近变质峰期和Fe-Mg交换反应封闭时的温度。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念认为岩浆活动区是油气勘探的禁区,但现今理论研究与实践勘探发现岩浆侵入作用能够显著改造围岩物性。目前岩浆侵入对围岩具体的影响认识不清,查明岩浆侵入影响围岩物性的机理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苏北盆地洋心次凹的丰页1井为例,结合测井、地震及岩心等资料重点分析辉绿岩侵入对围岩储层物性与储集空间的改造,深入讨论其影响机制。苏北地区丰页1井的辉绿岩在吴堡运动期(约59 Ma)开始顺层侵入,侵入体中心相为辉长岩,侵入体边缘相为辉绿岩,变质相为板岩,上变质带厚度大于下变质带厚度。围岩由非渗透性泥岩转变为油气储层,储集空间为辉绿岩侵入和泥岩变质过程中产生的裂缝与孔隙。辉绿岩的侵入显著提高围岩储层物性,主要的机制有变质固结、热液破裂、冷凝收缩和溶蚀作用4种,其中热液破裂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形成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16.
钟宁宁  曹代勇 《地质学报》1994,68(4):348-357
在分析造成华北地区南部晚古生代煤变质分带性的地质因素基础上,阐述了煤变质成因与区域构造格局演化的密切联系;从古地热异常形成机制出发,着重讨论了地下水热液对煤变质作用的影响,建立了煤的地下水热液变质作用地质模式;用古地热-煤变质系统的概念,根据热源、载热体和通道、聚热体3个要素的配置,分析了煤变质成因。  相似文献   

17.
刘金帅 《地质与勘探》2018,54(4):846-855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发育大量的浅层侵入岩,其侵入岩主要为辉绿岩,在辉绿岩邻近的泥岩易受到温度的影响发生变质作用,形成泥岩变质带。根据资料显示,泥岩变质带较常见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板岩、角岩,两种岩石的孔隙和裂缝较发育,其中角岩物性相对较好。变质带的变质程度与其距辉绿岩的远近有关,距辉绿岩越近,变质带变质的程度越深,其储集条件就越好,反之相反。变质带的孔隙类型主要有溶蚀孔、晶间孔、微裂缝、收缩缝和溶蚀缝等,其中裂缝作为变质带的主要储集空间。辉绿岩变质带可作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勘探远景广阔,重视对这类新型油气藏的研究探索能为火山岩相关油气藏新增亮点。  相似文献   

18.
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孔隙特征与煤层气可采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储层孔隙是煤层气的主要聚集场所和运移通道,煤储层孔隙结构不仅制约着煤层气的含气量,而且对其可采性也有重要影响。文中选取淮北煤田和沁水盆地不同矿区有代表性的煤样,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变质与变形煤样的宏微观构造观测、镜质组反射率与孔隙度测试以及压汞实验分析,研究了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可采性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按照不同的变质变形特征将研究区煤储层主要划分为5类,即:高变质较强至强变形程度煤储层(Ⅰ类)、高变质较弱变形程度煤储层(Ⅱ类)、中变质较强变形程度煤储层(Ⅲ类)、中变质较弱变形程度煤储层(Ⅳ类)及低变质强变形程度煤储层(Ⅴ类)。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的孔隙结构具有以下特征:Ⅰ类和Ⅱ类煤储层吸附孔占主导,Ⅰ类煤储层孔隙连通性差,Ⅱ类煤储层因后期叠加了构造裂隙,孔隙连通性变好;Ⅲ类煤储层中孔、大孔增多,但有效孔隙少,孔隙连通性变差;Ⅳ类煤储层吸附孔较多,中孔、大孔中等,且煤储层内生裂隙发育,孔隙具有较好的连通性,渗透性明显变好;Ⅴ类煤储层吸附孔含量较低,中孔较发育,大孔不太发育,有效孔隙少,孔隙连通性差。由此,变质程度高且叠加了一定构造变形的煤储层(Ⅱ类)以及中等变质程度变形较弱且内生裂隙发育的煤储层(Ⅳ类),其煤层气有较好的渗透性,可采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抚顺煤田煤变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抚顺煤田的煤变质表现为一种具有浅成、高温、作用时间较短的岩浆热变质作用的特征。在西露天矿坑内和龙凤矿井下见有十分发育的接触热变质带,接触热变质煤未形成良好的天然焦,而是形成“炭渣状煤”或“烧变煤”。煤变质带明显,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都有所反映。煤变质带的分布与后期侵入的辉绿岩的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滇东北地区煤变质程度与铅锌矿成矿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东北地区煤的变质程度具有与区内构造-成矿亚带一致的分带变化规律,其中以金牛厂-矿山厂亚带煤的变质程度最高,往北变质程度逐渐降低,往南变质程度则快速降低。同时探讨了其成因,认为峨眉山玄武岩浆的喷溢活动对区内煤变质程度的整体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而煤变质的分带性则可能与热液(水)变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