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煤变质作用对煤层气赋存和富集的控制--以沁水盆地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煤变质作用与煤层气形成、赋存和富集关系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阐述了煤变质作用类型及煤变质作用程度与煤层气的生成、吸附量、煤储层孔隙—裂隙系统形成发育及煤层特性的相互关系,认为煤变质作用对煤层气赋存富集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它对煤储层孔隙一裂隙系统形成发育过程的控制上。并以沁水盆地为例,探讨了高阶煤煤变质作用对煤层气赋存富集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对沁水盆地高阶煤煤层气勘探开发研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煤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镜煤和亮煤的生烃潜力,并根据分子化石探讨了它们的形成环境。研究结果表明,亮煤的生烃潜力大于镜煤,其形成时泥炭沼泽内的覆水程度、还原程度和凝胶化程度都高于镜煤,且它们的水介质pH值也可能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所划分出的“三种四类”煤型的煤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述了由不同煤相决定的不同煤型制约着不同煤质的观点。通过揭示不同为在型所和持有的煤质特征,阐明了煤型与煤质之间的成困联系,进一步论证了“沉煤环境(煤相)-成煤类型(煤型)煤质特征-(煤质)”这一概况成因模型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4.
湘中涟源煤盆测水组煤动力变质作用的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煤变质程度、煤变质特征,煤变质带展布,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构造,煤化学结构等方面,论述了湘中涟源煤盆早硬币炭世测水组煤动力变质作用的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寇宏杰 《甘肃地质》2007,16(1):40-43
通过对大煤沟井田含煤地层特征、煤层特征和煤质特征等的分析与研究,依据井田内含煤地层的聚煤规律,考虑到后期构造改造作用对煤系、煤层的影响,对可能含煤的区域进行了预测,为今后在该区找煤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高煤级煤基质力学效应与煤储层渗透率耦合关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吸附膨胀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瘦煤至无烟煤阶段煤基质的自调节特征,分别探讨了煤层气排采过程煤基质收缩和有效应力变化对煤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构建了有效应力、煤基质收缩与煤储层渗透率之间耦合的数学模型,揭示出高煤级煤储层渗透率在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的递减变化规律,并讨论了这一发现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构造煤的动力变质作用及其演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顺磁共振等方法研究了构造煤的动力变质作用特征和演化规律。构造煤与煤层的变形变质历史有关,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构造煤,其结构特征与其它变质类型煤不同,演化途径也不同,但它们的演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8.
煤储层裂隙形成机理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王生维  张明 《地球科学》1996,21(6):637-640
煤储层的微裂隙与内生裂隙是煤中流体压力与有效地应力相互作用过程中高压流体间 歇性集中释放所致。煤的化学成分,孔隙特征及流体生成特征决定煤中裂隙的发育特征,水平有效地应力决定主内生裂隙面的发育方向。煤中流体的释放受流体压力,地应力和裂隙残余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姜波  秦勇 《高校地质学报》1999,5(3):334-339
构造煤和高温高压实验变形煤的EPR实验结果,充分显示了变形煤的EPR参数具有随Ro,max的增大而呈现规律性演化的特征,在Ro,max〉4%以后煤结构演化机理向拼叠作用的转化在实验变形煤和构造煤中也有很好的体现。但是,变形煤Ro,max的增大除与温度和围压条件有关外,还深刻地受到定向压力或构造应力的影响,尤其是对镜质组反射率各向异性的增强、煤大分子结构有序畴及定向性的增大更具有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位于华北板块的东北部,区内普遍赋存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地层后期改造强烈,存在逆冲推覆控煤构造、向斜控煤构造、复合控煤构造等多种控煤构造类型。根据控煤构造在空间上的展布规律,对本区自北而南划分为四个控煤构造类型区,并指出在不同的控煤构造类型区内进行找煤工作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强 《城市地质》2001,13(2):28-31
北京地区在其地史的演化过程中先后有两次主要含煤沉积建造,即石炭一二叠纪杨家屯煤系和早中侏罗世门头沟煤系,门头沟含煤沉积的建造和改造,主要受纬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的控制作用,研究这一演化特征,对预测京西煤盆地的赋煤区或富煤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的X射线衍射分析,探讨了各种煤的结构特点,提出了考察煤变质程度的新指标-变质系数,不仅合理,而且能较精确地反映出煤的变质程度。  相似文献   

13.
腐植煤生油显微组分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和评述了微观层次的煤生油显微组分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进展。总的来说,煤成油还是成气,与煤的显微组分组成类型有很大关系。壳质组是煤成油的主要贡献组分之一。多年来的研究对其显微组分组的生油潜量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对单一煤显微组分的生油潜量虽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上还是比较趋于一致,其大致次序是:树脂体(尤其是琥珀树脂体)—花粉—角质体—木栓质体—沥青质体—孢子体—基质镜质体。生油区间大致为R003%~13%。其间有两个生油高峰,一个在R007%以下,另一个在R007%~11%之间。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煤生油显微组分是有很大差别的。从煤岩学角度,煤显微组分的荧光特性研究是一种研究微观煤生油显微组分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煤古植物学: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对50年来的文献分析,简要评述了煤古植物学这一分支学科的产生背景,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指出,煤古植物学尽管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受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限制,它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实用煤相学》研究的另一篇论文,对组成不同煤相(Ⅰ1、Ⅰ2、Ⅱ和Ⅲ)的煤的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述了不同环境(煤相)决定了不同的成煤类型的观点。通过对不同煤型煤的显微组分(类脂组、镜质组和无机组分)组成和镜质组特征(荧光强度和反射率)的深入研究,划分出与四种煤相相对应的四种基本的类型:即强还原型腐泥煤或腐殖腐泥煤(Ⅰ1型)、强还原型腐泥腐殖煤或腐殖煤(Ⅰ2型)、较强还原型腐殖煤(Ⅱ型)和较弱还原型腐殖煤(Ⅲ型)。从而阐述了煤相与煤型之间的内在成因联系。为进一步表述“沉煤环境(煤相)—成煤类型(煤型)—煤质特征(煤质)”这一概略成因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煤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煤及其煤化作用产物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煤的δ^13C值主要在-22.5‰~-25.5‰之间,中值为-24.4‰。煤化作用及地质年代影响极微,但煤岩显微组分对δ^13C值有明显影响,壳质组含量增加,煤的δ^13C值变轻。煤的热模拟演化产物δ^13C值;甲烷在液态烃产出峰值处有最烃的碳同位素组成,液态烃与煤有相似的δ^13C值,其族组分中烷烃部分随温度增高,δ^13C值有变重的趋势。煤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典型含煤段沉积成因标志的分析认为,南华北太原组属于比较典型的障壁岛-潮坪-泻湖成煤模式;山西组则属于比较典型的三角洲成煤模式,而华南砻潭组基本上代表了泻湖沉积相当发育的障壁岛-潮坪-泻湖成煤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反映成煤环境的综合标志的系列指标划分出三种四类基本煤相,即Ⅰ1-强还原型腐泥煤/腐殖腐泥煤煤相、Ⅰ2-强还原型富类脂组或富高氢镜质组的腐殖煤/腐殖腐泥煤煤相、Ⅱ-较强还原型腐殖煤煤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中侏罗统的煤层多为不粘煤、弱粘煤,其煤岩组分以丝炭居多,也见有镜煤透镜体,以镜煤反射率可将其变质程度分为Ⅰ、Ⅱ、Ⅲ阶段,它与惰质组含量有很大关系。惰质组含量高、煤化程度低是造成二氧化碳分解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淮南谢一矿煤的孔隙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淮南谢一矿C13,B11b,B10,B4b和A3煤中精选出镜煤,壳质暗煤,惰性暗煤及构造煤,采用压汞法,分别测定它们的孔径特征,研究煤的孔隙性。  相似文献   

20.
鸡西煤田煤的变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列克  金伟 《地球科学》1996,21(6):641-644
鸡西煤田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类比较齐全,针对鸡西煤田煤的变质作用复杂,各种变质作用叠架的特点,从煤岩学,煤化学及岩石等几方面着重分析了煤的深成变质和区域岩浆热变质的特点,并进一步明确了深成变质作用奠定了鸡西煤田煤变质的基础,而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是形成中变质程度烟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