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佐勋  刘立林 《地球科学》1994,19(5):647-654
将节理面上的羽纹构造和蚌纹构造划分为8种类型,单羽构造,双羽构造,叉羽构造,弯羽构造,半羽构造、反羽构造,蚌纹构造和羽蚌复合构造,应用数学分析和物理实验对羽纹和蚌纹进行了定量模拟。数学模拟表明,单羽构造和半羽构造的羽缘角理论值72°和83°,天然岩石中的单羽构造和半羽构造羽缘角的统计平均值分别为75°和80°。  相似文献   

2.
构造地质研究中,以下4个方面值得编图时注意。①构造形态的分析从“二维”转向“三维”,也就是说从平面形迹转向立体位态。当今,平面图上描绘出来的构造形迹,只是地质构造在地表出露的痕迹,是二维图象,它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该构造的立体形状、位态和性质。而三维空间表示各构造的形态及相互关系,并能正确查明构造性状。②从“定性”描述进入“定量”分析。常规地质图上的有限资料分析构造,是一种概略性的定性描述,常常有偏面性或以偏概全之虞。大量专门性构造测量工作,才能更客观地反映构造特征,因此,构造图上应该突出专门性的构造工作成果。③从构造的“形态研究”深入到“形成机制”的研究。构造形成时的应力、应变状况,应适当的表示在地质图上。④对构造的变形研究从“一次性概括”深化到“多期性筛分”。构造图上应将不同时代的构造群层次分明地表达出来;将先后不同构造的叠加现象有条不紊地反映清楚。  相似文献   

3.
邱燕 《地质通报》2005,24(1):16-22
南沙海域曾母盆地发育各种类型的构造样式,本文研究与油气聚集和圈闭关系密切的典型构造样式。以盆地构造运动的力学性质为依据,将该盆地的构造样式分为三大类,即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和走滑构造。伸展构造样式有断块构造和箕状构造;挤压构造样式有褶皱构造、冲断构造和底辟构造;走滑构造样式有花状构造。各种构造样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构造样式可形成能够俘获、圈闭油气的局部构造,部分构造样式除了能形成圈闭以外,其中充填的沉积物还有利于油气的生成一由于这些构造样式的发育时间旱于烃源岩的生烃期和大规模的排烃期,因此极易俘获油气而成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和有效的油气圈闭。  相似文献   

4.
马庄山矿区构造地球化学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疆哈密马庄山金矿与构造关系密切,并严格受构造控制。根据马庄山矿区构造地球化学测量的研究,归纳出了构造地球化学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出开展构造地球化学测量找矿的路径。概略研究了构造地球化学异常与构造和矿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疆塔里木盆地构造样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复合叠加的大型含油气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构造样式,笔者从形成盆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出发,将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样式划分为压缩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和走滑构造样式三种基本类型,再根据构造的卷入程度,进一步划分为基底卷往型和盖层滑脱型两种类型,同时讨论了由于构造背景转化而形成的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6.
冀东太古宙高级区主要由两个构造单元组成,以三屯营-洒河-金厂峪一线为界,北西侧为线性构造区,南东侧为卵形构造区。卵形构造是由紫苏花岗岩固态气球膨胀侵位形成的,之后又受到深部构造相韧性变形带的叠加,使卵形构造由东到西受改造的程度逐渐增大。线性构造则是中部构造相韧性变形带对深部构造相和卵形构造叠加的结果。尽管冀东地区南东、北西分异早于3563Ma,但卵形构造区和线性构造区出现相对较晚(2500Ma)。  相似文献   

7.
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合明 《地球科学》1994,19(3):306-310
本文从构造地球化学理论,不同尺度构造地球化学体系,构造地球化学动力学,构造地球化学实验和构造地球化学方法论几方面综述了构造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地震构造样式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地震构造样式有;正花状构造,背冲断裂构造,扇状褶皱断裂构造,反转构造等。正花状构造受剪压应力作用,是最为有利的油气富集部位;背冲和状褶皱断裂构造主要受挤压应力作用,也是油气富集部位。反转构造则是挤压和拉张两种应用作用相叠加的结果,包括正反与负反转,前者有利勘探构造,后者是不利构造。  相似文献   

9.
辽宁庄河城区构造活动强烈,构造变形样式多种多样,反映了在不同体制下,构造变形由下部构造层次到上部构造层次的系统变化,从早期褶皱变形到后期破裂变形过程中岩石韧性递减的系统演变,笔者利用构造解析方法,初步确定了该区的构造序列并探讨了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刘洪涛  曾联波 《地质通报》2004,23(7):676-679
根据岩石声发射记忆信息,并结合构造变形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喜马拉雅运动的构造期次和强度进行了研究。喜马拉雅运动在库车坳陷分为3期,其构造挤压强度依次增强,平均最大有效应力值分别为55.7MPa、63.6MPa和79.4MPa,喜马拉雅晚期达到高峰,是该区构造的主要变形期和定格期。库车坳陷构造从喜马拉雅早期开始发育,各构造带的发育时间从北至南依次变晚。在喜马拉雅运动强烈的构造挤压作用下,库车坳陷广泛发育逆冲构造,包括断层相关褶皱、对冲构造、背冲构造、构造三角带、叠瓦构造、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等。喜马拉雅运动对库车坳陷油气的生成、储集性能、圈闭、运聚与保存条件有重要的影响,是该区油气形成和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1.
华东南中新生代伸展构造时空演化与铀矿化时空分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大陆伸展构造理论,论述了华东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伸展构造的分布规律,分析了不同类型伸展构造的时空演化特点。在此基础上,应用华东南地区不同类型铀矿床已有的成矿年龄资料,研究了伸展构造活动与区域铀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不同类型伸展构造与不同类型铀矿床之间在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上的对应关系。认为伸展构造活动产生的有利构造环境是导致铀成矿作用产生的根本原因,伸展构造活动的脉动性及其相应的岩浆作用决定了铀成矿作用的多期多阶段性,不同地区伸展构造活动的先后决定了不同类型铀矿床成矿作用的时序和空间分布。文章最后认为,由于伸展构造活动对区域铀矿化的这种明显控制关系,本区不同类型铀矿化成矿机理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2.
三峡地区泥灰质岩石中表生构造形成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具有不同于内动力构造的特殊成因。当与内动力构造相叠加时,会使地质问题变得非常复杂。表生构造可分为连续构造型式、非连续构造型式和过渡构造型式,其中连续构造型式包括飞雁状褶皱和倾倒弯曲构造,非连续构造型式包括密集节理带和溶蚀正断层,过渡构造型式包括石香肠构造和块体翻转构造,它们在三峡地区广泛发育,是泥灰质岩石遭受溶蚀作用形成的。表生构造的发育过程也是地基变形、破坏的过程,三峡地区大量的地质灾害便与表生构造的发育有关。因此,防治地质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防止水向地基入渗。  相似文献   

13.
冀东太古宙高级变质区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东太古宙高级区主要由两个构造单元组成,以三屯营-洒河-全厂峪一线为界,北西侧为线性构造区,南东侧为卵形构造区,卵形构造是由紫苏花岗岩固态气球膨胀侵位形成的,之后又受到深部构造相韧性变形带的叠加,使卵形构造由东到西受改造的程度逐渐增大,线性构造则是中部构造相韧性变形带对深部构造相和卵形构造叠加的结果,尽管冀东地区南东,北西分异早于3563Ma,但卵形构造区和线性构造出现相对较晚。  相似文献   

14.
莫源富  茹锦文 《中国岩溶》1996,15(1):183-188
自从陆地卫星发射以来,地球表面的环形构造已成为一种普遍可识别的地质构造现象,世界上一些大型油气聚集构造常常和这类型构造有关,本研究所涉及的复合型构造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即通南巴构造,是一个具有油气远景的大型构造,盆地内主要为燕山期,喜山期所形成的挽所构造现象,然而盆地基底印支期。加里东期的古老构造仍发生继承性活动,所形成的地质构造现象与挽近构造十分不协调,并形成许多复合构造。本文所述的多重复合环形构  相似文献   

15.
中、新生代太平洋陆缘带的构造格局和构造转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亚洲东部大陆边缘和北美西部大陆边缘同处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但具有不同的构造属性。从晚白垩世到新生代,前者以构造扩张为背景,由此引起陆缘裂解,陆块漂移以及岛弧、边缘海的形成;后者以构造收缩为基础,导致陆缘增生、陆块拼贴和陆缘造山带的出现。然而,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亚洲东部是以构造封闭型的陆缘带为特点,北美西部则主要表现为开放型的陆缘带。构造扩张和构造收缩是环太平洋陆缘带构造环境的两种基本型式,它们在空间上呈有规律的对峙分布,在时间上成有节奏的交替转换。  相似文献   

16.
青山铅锌矿床是黔西北矿集区内威宁-水城成矿亚带的典型矿床之一,矿体产出严格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含矿断裂带中构造岩既是构造变形作用的载体,也是相应变形环境的受体,其具有显著的分带特征。针对斜落走滑构造环境下弱蚀变构造岩与热液成矿成生联系研究的薄弱环节,基于构造岩-岩相学填图方法以及不同岩相带内节理、裂隙构造解析,系统采集不同构造岩-岩相带内定向构造岩样品,进行显微构造与地球化学分析,剖析不同岩相带内构造岩类型、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及其分带特征,构建了该矿床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即从矿体向外,依次为:张裂岩相带→泥化相带(一、三中段及以上)→扭裂岩相带→压裂岩相带。扭裂岩相带内发育黄铁矿化、铅锌矿化、方解石化、弱白云石化,压裂岩相带内主要发育方解石化,矿化蚀变随着远离矿体呈现出从强变弱的变化规律,成矿环境也随着温度逐渐降低,呈现氧化→弱氧化-弱还原→还原的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宏观和显微构造应力场分析,认为矿体外侧不同类型的构造岩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因不同位置的局部应力场变化而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构造岩,发育在北西向断裂下盘的次级断裂不仅控制了矿体定位和形态产状,也控制了其外侧构造岩-岩相带。   相似文献   

17.
严城民  邓仁宏 《云南地质》2003,22(2):152-160
霞若地区的构造形迹可划分为6个构造群落。吕梁期构造群落(D1)属中深构造相,变形机制不明。华力西期构造群落(D2)属中浅构造相,形成于伸展机制。印支期构造群落(D3)属中浅构造相,形成于挤压机制。喜马拉雅早期构造群落(D4)具浅表构造相特征,仍形成于挤压机制。喜马拉雅中期构造群落(D5)亦为浅表构造相,系水平剪切的产物。喜马拉雅晚期构造群落(D6)属表部构造相,由差异升降形成。  相似文献   

18.
构造岩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构造岩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有关构造岩的分类,无论是描述性的还是按成因的分类,都各具特点,但还是以二者兼顾为好。对构造岩,尤其是糜棱岩的识别,要注意在野外区分应变梯度带和在岩相学上利用显微构造判据。构造岩的变形机制包括碎裂作用和粘性流动,而以二者之间的转换尤为重要。变形机制的交替和转换使构造岩的显微构造具一定的演化规律。由构造岩的应变局部化和力学失稳可引起成分变异、体积亏损,而流体的流动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分析华北型淮南煤田大构造4期成因及其构造控水作用,利用淮南煤田大构造褶皱断裂形态与华北克拉通地史学、地层学、区域构造进行相互验证对比,并依据构造控水对矿区8对生产矿井影响进行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淮南煤田大构造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叠加形成,印支运动Ⅰ期形成淮南煤田近东西向构造线(体),Ⅱ期形成淮南煤田近南北向构造线(体),印支运动后淮南煤田主体构造格局基本成型,Ⅲ期燕山运动、Ⅳ期喜马拉雅运动对淮南煤田大构造格局影响不显著;根据运动时间、形成构造的切割关系,得出Ⅱ期构造切割Ⅰ期构造、近南北方向断层(裂)切割近东西向断层(裂)、Ⅲ期的岩浆岩均穿越Ⅰ、Ⅱ期断层带(组),不存在切割关系,不存在断层(裂)发育到新生代地层;Ⅰ—Ⅳ期构造对各个矿井水害影响程度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顾北矿。淮南煤田为石炭-二叠纪聚煤后全球构造事件参与者、见证者,淮南煤田大构造中蕴含的分期构造特征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及周边区域构造最直接的佐证资料。   相似文献   

20.
红牛—红山铜矿区位于义敦岛弧南段之格咱压性弧,矿床类型为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矿床规模为大型。通过系统开展矿区构造地质调查,构建矿区"源-运-储-破"构造体系,结果表明,矿区构造格架为沉积构造、侵入构造、褶皱构造及断裂构造等构造系统叠加复合而成。沉积构造系统为主要成矿前赋矿构造,侵入构造系统为成矿前或成矿期导矿、赋矿构造,褶皱构造系统及断裂构造系统具有多期活动特征。断裂构造同时具有压扭性、张扭性及平移断裂等多性质叠加特征,主要呈NW—NNW向展布。成矿前红牛向斜对矿区成矿的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矿体均产于红牛向斜中,同时成矿前红山断裂及次级断裂具导矿、配矿、赋矿作用,控制矿区成矿地质体的产出形态及范围,决定成矿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成矿期节理裂隙系统丰富了矿区成矿容矿空间,而成矿后断裂及次级小褶皱对矿区矿体进行破坏和改造,形成现今矿床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