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硒富集硫脲提取原子吸收法同时测定矿石中的金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与硒、碲共沉淀的方法富集金,由于富集完全,夹带杂质少等优点,曾较多地应用于矿石中金的测定,并与萃取原子吸收相结合测定各种物料中PPm到PPb级的金。对金的几种共沉淀富集法(Se、Te、As、S共沉淀法)以及活性炭吸附法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硒共沉淀法最好,其优点是结果重现性好,允许的酸度宽,少量的硝酸不干扰等。但是,由于在解脱载体时,产生有毒的气体而使应用受到限制。同时  相似文献   

2.
测定石佛寺水库中重金属镉的含量,选取石佛寺水库入库口、库中以及出库口三个断面通过石墨炉院子吸收法进行检测。化验得出石佛寺水库入库、库中以及出库口水中的镉离子含量分别为0.0370 PPb、0.0682 PPb、0.0223 PPb,均远于国际要求地表I类水的最低限1 PPb。  相似文献   

3.
太古宙金成矿作用的最终解决,认识上有赖于如下两方面的一致进展(1)绿岩带的成因(2)金矿床的成因。为此,本文总结了目前有关太古宙火山岩岩石成因的知识和有关加拿大地盾苏必利尔省太古宙绿岩带中金矿化特征的知识。二个太古宙绿岩带中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确认并详述了火山旋回的基本概念,每一旋回都由底部拉斑玄武岩(TH)和上部钙碱性岩(CA)构成。某一火山岩堆积既可为单旋回的(TH-CA)也可为多旋回的(重复TH-CA)。所有的火山岩组分表明都直接来源于地幔。CA和TH英安岩和流纹岩很易解释为安山质—玄武质母岩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由痕量元素研究表明的另一套基本特征是,亏损的或未亏损的地幔源产生的火山旋回可共生出现。这些限制导出了一个与地幔脉动底辟有关的成因模式。每一旋回运动的早期,一亏损地幔层上部的熔融提供TH系列,此后,底辟活动(包括最初较深但由于底辟现已升起的未亏损岩层的熔化)提供了CA岩系。因此,绿岩带发育应归因于一个脉动移动的地幔卷流体系,即一种使多相地幔受影响的“热点”构造类型。苏必利尔省西部二个绿岩带中292个火山岩中痕量金的丰度表明,小于1PPb的含金量绝大多数在0.2—225PPb范围内,平均为7.4PPb,中值为3.2PPb。通常镁铁质—中性火山岩含金较高,尽管偶而在英安岩—流纹岩中出现高值。金含量与痕量金属(Cu、Pb和Zn)相关,但与挥发分(CO_2、H_2O和s)不相关。金的高含量特别出现于长英质—中性火山岩堆积的上部层序中。该特征与太古宙火山岩堆积上部层序中的Au和贱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富集特征一致,这些太古宙火山堆积通常大量伴生有长英质火山岩。这种分布特征是否反映了(a)初期岩浆成因,(b)火山岩的海水淋滤,(c)在变形和变质作用期间变质分泌作用和扩容带中的富集或(d)是上述几种作用相互的结合或按顺序的联合?这些仍远未解决,确是应进一步解决的课题。然而上面引证的“多旋回分离结晶作用”火山作用特征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初期岩浆作用,这种作用可能和其它特定作用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4.
含金毒砂中晶格金的确定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电子探针(EPMA)和高分辨透射电子图像(HRTEM)分析技术,对湖南黄金洞金矿含金毒砂进行了背散射电子图像、X-射线面扫描、定量微区分析、线分析以及高分辨晶体结构观测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含金毒砂中没有发现纳米级乃至更小粒级的超显微包体金,毒砂晶格完整,无任何“异构体”,Au散布于整个毒砂颗粒中,以晶格金形式存在。此外,金含量在不同的生长环带中有显著变化,表明Au是在毒砂形成过程中进入其晶格的。金的加入导致毒砂晶体结构中(100)面网间距局部变宽,晶胞参数也发生了微弱变化,a轴变长。详细分析认为,Au主要是以Au~(3+)替代Fe~(3+)进入AsS~(3-)八面体空位中的,Eh值变化可能是控制毒砂中晶格金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镉-5-Br-PADAP-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peregalo显色体系的光谱特征,显色条件,络合物的组成、干扰及其消除。实验证明该法灵敏度高,ε=1.3×10~5l·mol~(-1)·cm~(-1)。选择性较好,显色酸度范围较宽pH=8.0-9.5,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60nm,镉在0-10μg/25ml的含量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经标准水样、工业废水及生活用水验证,不经分离可测定水中PPb级的微量镉。  相似文献   

6.
黄仁赞 《湖南地质》1992,11(1):76-77
1 痕量金分析样品的粒度问题一般情况下,痕量金分析样品的粒度要求小于0.074mm,即过200目筛。然而,化探土壤测量样品数量多,每件样品重量超过100g,如果采用过180目筛(即0.088mm)也可满足分析要求的话,无疑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加工时间。对比试验(表1)表明:只要将样品充分混匀,采用过180目的粒度,对痕量金分析的精度和检出限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度尼西亚西缘,是环太平洋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铜、金、铅、锌等金属矿产资源,对其资源总量进行评价可以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在对该区进行野外调查和1∶100万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小比例尺尺度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的地质特征、关键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构建了该类金(银)矿床的预测模型;认为该区NW向苏门答腊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与新生代岛弧岩浆岩具有密切的时空耦合关系,该断裂系统和新生代岩浆岩共同控制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的产出;已知金(银)矿床点和1∶100万低密度地球化学异常可以作为快速圈定研究区有利找矿地段的标志;并据此圈定成矿远景区5个,其中A级成矿远景区3处,B级成矿远景区2处;然后,利用通用密度模型预测了不同概率下的各远景区未知矿床数,并运用蒙特卡罗模拟预测了苏门答腊岛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产在不同概率下的金(银)资源量。  相似文献   

8.
借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以判别分析方法构建起甘肃敦煌地块基于化探资料的金找矿定量预测模型和基于岩浆岩(氧化物)信息的金找矿靶区定量优选模型,鉴别出18个与现有金矿床(点)相关关系高度密切的侵入岩体和123个由化探资料确定的金找矿靶区。优选出分布在上述18个岩体5km范围内的金找矿靶区,与化探资料确定的金矿找矿靶区进行综合优选,共选出27个金找矿靶区并分为三级,Ⅰ级靶区5个(其中3个靶区有已知金矿分布,见矿率58.2%),Ⅱ级靶区9个(见矿率33.3%),Ⅲ级靶区13个(见矿率14.8%)。综合信息定量优选的找矿靶区有极高的见矿率,为进一步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刚果(金)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初步划分为太古宙刚果克拉通(>2500Ma)、中元古代活动带(1800~1100Ma)和新元古代(1100~550Ma)活动带。刚果(金)共划分出11个Ⅲ级成矿区带,其中新元古代中非铜-钴成矿带(Ⅲ-8)、中元古代基巴拉锡-铌-钽多金属成矿带(Ⅲ-5)和中元古代卡拉圭-安科莱锡-铌-钽多金属成矿带(Ⅲ-6)是世界上著名的成矿带。最后分析了刚果金具有优势的矿产资源有金刚石、铜、钴、钽、铌、铀、金和铁。  相似文献   

10.
微束分析技术在研究伴生金元素赋存状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婕  徐金沙  潘晓东  任静  张茜 《岩矿测试》2011,30(6):655-663
运用微束分析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其配套的背散射电子像功能,特征X射线线扫描、面扫描功能,能谱仪(EDAX)鉴定功能,观察里伍铜矿矿石中纳米级至微米级的伴生金(超微细金)矿物,获取其形貌照片、能谱图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得到了清晰的金元素及与其共生的元素线、面分布图像,查明了里伍铜矿中的金元素是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分布于含银的铋矿物和金银矿中,含银的铋矿物和金银矿分布在黄铜矿与磁黄铁矿的裂隙中及含锰的铁闪锌矿中,排除了基体成分的干扰,载金矿物颗粒至少大于20 nm。该方法操作简便,过程简单,分析结果直观、可靠,提高了研究伴生金元素赋存状态的效率。测试的样品为里伍铜矿热液型矿石,经分析形成于燕山中晚期(104~142.2 Ma),为局部构造运动和岩浆期后热液使成矿元素再富集成矿的地质产物,晚于主成矿期——燕山中期。里伍铜矿中Ag和Au的质量比值为1.38~4.59,推测伴生金的成矿温度应小于或等于227℃。里伍铜矿在成矿过程中至少经历了早期的中高温热液阶段和晚期的中低温热液阶段,早期大量硫化物的析出和晚期中低温绿泥石、绢云母矿物的大量出现也证实了这一过程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齐文  侯满堂 《陕西地质》2005,23(1):1-10
通过对陕西金矿资源的分析、总结,将陕西金矿成因类型划分为7类14亚类;与金矿有关的成矿系列划分为3个矿床成矿系列组合,7个成矿系列类型,10个成矿系列和4个亚系列;金矿床空间分布严格受隐伏基底和出露基底,隐伏岩体、重磁吻合构造,构造和成矿时代的控制;与金成矿有关的Ⅲ级成矿区(带)有4条,有关的Ⅳ级成矿区(带)有10条,有关的Ⅴ级主要金成矿区(带)有16条;提出了金矿新的找矿方向,为今后本区金矿地质找矿的新突破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2.
陕西金矿床类型及其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齐文  侯满堂 《陕西地质》2004,22(2):1-8,106
通过对陕西金矿资源的分析、总结,将陕西金矿成因类型划分为7类14亚类;与金矿有关的成矿系列划分为3个矿床成矿系列组合,7个成矿系列类型,10个成矿系列和4个亚系列;金矿床空间分布严格受隐伏基底和出露基底,隐伏岩体、重磁吻合构造,构造和成矿时代的控制;与金成矿有关的Ⅲ级成矿区(带)有4条,有关的Ⅳ级成矿区(带)有10条,有关的Ⅴ级主要金成矿区(带)有16条;提出了金矿新的找矿方向,为今后本区金矿地质找矿的新突破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3.
金在热液中的迁移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现代地热体系及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的化学组成的系统的研究,结合高温高压下金的溶解度实验表明:形成金矿化的热液具有弱酸—中性—弱碱性(pH=pH_n+1~pH_n—1)的特征,HS~-,Cl~-,HCO_3~-是形成金的配合物的重要配体。在通常的弱酸—中性—弱碱性介质中,金主要以[Au(HS)_2]~-形式迁移,而在高温、强酸性、强氧化介质中金以[AuCl_2]~-,[AuCl_4]~-,Au_2Cl_6(HCl)_2(气态)形式迁移。虽然产生金矿化的溶液仅含ppb级的金,但是在充分长的时间和合适地质环境中也能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14.
黔西南簸箕田金矿是新近发现的一个中型卡林型金矿。该文在显微镜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包括背散射电子图像、点分析和面分析,对金矿中的赋金矿物展开了基本特征和赋金状态研究,发现含砷黄铁矿和毒砂是 主要的赋金矿物。赋金黄铁矿又以环带状和细粒自形为主,莓球状、粗粒以及条带状次之。这些黄铁矿成因复杂,并且可 能普遍受到热液蚀变作用影响。环带状黄铁矿核部中的金可能主要以“不可见”超显微包裹金(纳米级自然金,Au0)的形 式赋存,而环带部分中的金可能以固溶体金(Au+)的形式赋存,并也可能存在纳米级自然金(Au0)。相比而言,莓球状、 粗粒和条带状黄铁矿中的金既可能含有纳米级自然金(Au0),也可能含有固溶体金(Au+)。对于毒砂,单独的毒砂和黄铁 矿- 毒砂集合体中的毒砂均为热液成因,都赋存金,但以单独的毒砂为主,金以“不可见”超显微包裹金(纳米级自然金, Au0)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5.
水银洞金矿床包裹体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通过包裹体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初步得出水银洞金矿具中-低温超高压热液成矿的特点,金赋存于砷黄铁矿环带中,金含量与中等砷含量3%~6%相对应,这可能说明金在砷黄铁矿环带中以亚微米-纳米级的颗粒状不均匀浸染状分布,而不太可能是以晶格金(即以Au~(3 )-As成对置换黄铁矿晶格中的Fe~(2 )-S)的状态存在。矿质主要来源于深部,成矿年龄70Ma。  相似文献   

16.
《四川地质学报》2022,(Z1):8-14
青海维日可琼金矿床位于南祁连成矿带,哈拉湖-龙门加里东期钨、金、铅、石灰岩(钴)四级成矿亚带(Ⅳ7)。金矿体主要赋存于志留系巴龙贡嘎尔组b段地层(Sbb),赋矿岩性主要为硅质变砂岩,次为蚀变石英闪长玢岩及晶屑凝灰岩,受地层和构造双重控制。金的赋存状态主要为裸露和半裸露自然金,矿石自然类型属变质岩型及火山碎屑岩型金矿石,矿床成因类型属构造蚀变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四川地质学报》2019,(Z1):8-14
青海维日可琼金矿床位于南祁连成矿带,哈拉湖-龙门加里东期钨、金、铅、石灰岩(钴)四级成矿亚带(Ⅳ7)。金矿体主要赋存于志留系巴龙贡嘎尔组b段地层(Sbb),赋矿岩性主要为硅质变砂岩,次为蚀变石英闪长玢岩及晶屑凝灰岩,受地层和构造双重控制。金的赋存状态主要为裸露和半裸露自然金,矿石自然类型属变质岩型及火山碎屑岩型金矿石,矿床成因类型属构造蚀变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8.
万古金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中部,赋存于新元古界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系中,受NNE-NE向长沙-平江断裂带和近EW向九岭-清水韧性剪切带联合控制,金资源量约85t。其主要矿石类型为毒砂-黄铁绢英岩型和石英-硫化物脉型,其次为构造角砾岩型。毒砂和黄铁矿为该矿床主要的载金矿物,分布广泛。金成矿作用可分为四个阶段,I为乳白色石英-绢云母-白钨矿阶段;Ⅱ为烟灰色石英-绢云母-毒砂-黄铁矿-金阶段;Ⅲ为烟灰色石英-绢云母-黄铁矿-毒砂-多金属硫化物-金阶段;IV为乳白色石英-方解石阶段。其中,Ⅱ、Ⅲ为成矿主阶段。根据成矿主阶段毒砂电子探针分析结果,Ⅱ阶段毒砂中As的含量在42.19%~44.84%之间,均值为43.42%(n=56),Ⅲ阶段毒砂中As的含量在40.08%~43.36%之间,均值为42.08%(n=19)。通过毒砂温度计相图估算出Ⅱ、Ⅲ阶段的形成温度和硫逸度分别为364±21℃、319±22℃和10^(-9.7)~10^(-7)、10^(-11.5)~10_(-8.6)。电子探针数据揭示的载金毒砂和黄铁矿中不可见金含量分别为0.01%~0.66%和0.01%~0.11%。黄铁矿Au-As元素投点分布于金溶解度曲线两侧,说明其内金主要以纳米级颗粒和固溶体金或晶格金的形式赋存;其中Ⅱ阶段黄铁矿纳米级金颗粒占比为73.33%,多于Ⅲ阶段黄铁矿(67.80%)。以上数据说明在水岩反应过程中,围岩中的含铁矿物与成矿流体中的H;S发生反应,生成毒砂和黄铁矿。伴随着强烈的水岩反应,成矿温度和硫逸度降低,成矿Ⅱ阶段至Ⅲ阶段主要载金硫化物由毒砂转变为黄铁矿,强烈的硫化作用导致金-硫络合物失稳并释放金,金以置换的方式进入硫化物晶格或以显微-超显微金颗粒的形式沉淀,形成含金硫化物;即硫化作用是导致万古矿床不可见金沉淀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19.
刘珉 《甘肃地质》2021,(1):68-75
老豆金矿床是西秦岭夏河—合作矿集区典型金矿床之一。本文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确认矿石中存在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辉锑铅矿、脆硫锑铅矿、块硫锑铜矿、方黝锡矿等多种矿物,确定老豆金矿成矿金属元素组合为Au-As-Sb-Cu-Pb-Zn,根据金元素含量特点判断金元素主要以超显微纳米级自然金(Au0)和固溶体金(Au+)的形式附存于闪锌矿等载金矿物中,方黝锡矿等还原性矿物特征指示矿床形成于氧逸度较低,硫逸度较高的还原环境中。  相似文献   

20.
为在黄金地质找矿工作中推广应用新技术,我队首次在弥渡马厂箐金矿区开展了以找矿与试验相结合的X射线荧光测量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矿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1、地质特征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古生界下奥陶统和下泥盆统。从老到新有:向阳组三段(O_1x~3)、向阳组四段下亚段(O_1x~(4-1))、向阳组四段上亚段(O_1x~(4-2))、康朗组(D_1k)、青山组(D_1q)、莲花曲组(D_1l)。构造按对矿化的作用可分Ⅰ级导矿构造、Ⅱ级控矿构造和Ⅲ级容矿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