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NCEP1°×1°的再分析资料及重庆地区逐日、逐时降水资料、TBB资料以及雷达回波资料对2014年9月12-19日连阴雨天气及期间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期间欧亚大陆中纬度为“一槽”型,暖湿气流沿台风“海鸥”外围以及副高边缘不断将南海及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至川渝地区,为连阴雨提供良好的水汽输送条件;比湿的演变对连阴雨期间降水的增强及间歇有明显的指示意义,负的整层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与两次暴雨落区一致。连阴雨前期大气为对流不稳定层结,能量条件好,阻塞高压明显,中高纬度的环流经向度较大,有利于冷空气的快速南下,前期的“9.13”大暴雨的对流性特征更明显;后期“9.17”暴雨则表现为稳定性降水,TBB资料在连阴雨期间的强度演变对两次暴雨过程产生的时段和落区的指示意义较好。在整个连阴雨期间近地层多弱冷空气的影响,中层有偏南风,连阴雨天气得以持续,但是两次暴雨过程开始时,冷平流均有明显的增大,表明冷空气有所加强,冷空气的加强触发了暴雨的产生,同时伴有中层偏南暖湿气流的增强。从两次暴雨过程时多普勒雷达垂直风廓线图也能反映出低层冷空气入侵,中层偏南暖湿气流的增强。  相似文献   

2.
1两场暴雨过程概况1998-07-05-12宝鸡地区出现了连阴雨天气过程,其中在7月7日宝鸡地区普降暴雨,全区11个站中有8个站达到50mm以上,暴雨中心集中在宝鸡东南部,太白县24h降了97.4mm的大暴雨。1998-08-20-21暴雨属于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今年我省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总的特点是:暴雨出现早,春播期间阴雨时间长,日照少,气温变化大。激烈性天气频繁;梅汛期时间长,雨量显著偏多。伏旱期高温酷暑时间长;影响我省台风出现时间晚,次数少(只8310号一个)。十月、十一月均无强冷空气活动。冬旱明显;十二月底就出现解放以来同期历史资料罕见的全省性的大雪天气过程。三月下旬金华地区西部出现暴雨到大暴雨,是解放以来最早的一次大暴雨。春播期间4月6日至30日长达25天基本上是连阴雨  相似文献   

4.
针对2001年入夏以来辽宁多次暴雨及大暴雨过程 ,通过对同期天气环流背景及流场分布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高空特定形势场、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冷涡、台风是出现多雨时段、暴雨及大暴雨的重要环流背景 ;暖式切变线、多种急流辐合上升是产生暴雨及大暴雨的重要物理因子  相似文献   

5.
2013年重庆秋季连阴雨期间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8月29日9月11日,重庆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连续降水天气,持续614天,降水日数多、日雨量大,连阴雨期间重庆出现两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为较严重连阴雨天气。利用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及重庆地区逐日、逐时降水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连阴雨天气期间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过程中欧亚地区中高纬500 hPa呈“两脊一槽”型,连阴雨过程中两次暴雨过程的500 hPa中高纬形势有所不同,但影响系统均为短波槽;两次过程都存在强大的水汽输送带,因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暴雨区水汽来源也不同,一次来源于南海,一次来源于南海与孟加拉湾。近地层弱冷空气及中层暖湿气流的持续影响使连阴雨天气得以维持,两次暴雨过程产生前或产生时都伴有低层冷空气和中层暖湿气流的加强。由于“9·10”暴雨过程在暴雨区附近有明显的θse锋区,而“9·2”暴雨却不存在θse锋区,因此连阴雨过程中两次暴雨的降水性质不同。在对流并不特别强的暴雨过程中,雷达资料对影响系统强度的判断同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选用汉台区1980—2019年9—10月日降水量,分析了汉台区秋季降水量、雨日、连阴雨、暴雨等气候特征,并采用华西秋雨监测标准,分析了汉台区秋雨期长度、秋雨量、综合强度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汉台区9—10月降水集中,占全年总降水量的比例大,雨日多,为华西秋雨的典型区域之一,但年际变化波动明显,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为波动上升期;汉台区秋季多连阴雨天气,连阴雨过程平均持续8.1 d,持续时间长,常有暴雨、大暴雨等强降水天气;2011年以来秋雨综合强度明显偏强,2019年秋雨综合强度达到近40年最强;近40 a秋雨综合强度变化趋势与9—10月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但波动更明显,2014年以来秋雨综合强度增强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秋季连阴雨是华西地区的特殊天气气候特点。连阴雨包括持续性降水和暴雨,由于暴雨的降水量大并且是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所以常常带来较大的危害,因此,目前人们对暴雨的形成条件和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的研究比较重视。本文重点分析连阴雨中的暴雨过程。连阴雨降水是与大尺度环流季  相似文献   

8.
利用湖南97个气象站1981—2017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等方法,分析了湖南近37年来年暴雨和大暴雨日数、强度、贡献率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37年来,湖南年平均暴雨日数在地理上总体呈北多南少的分布。最大值出现在湘中一带,有两个中心,分别位于南岳高山站(暴雨为6.95 d;大暴雨为1.19 d)和安化(暴雨为6.10 d;大暴雨为1.16 d);最小值出现在湘西南的怀化城步(暴雨为2.40 d;大暴雨为0.11 d)。湖南年暴雨与大暴雨日数、强度及对降水的贡献率自1981—2017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暴雨与大暴雨日数的2~3年、4~8年周期变化性质明显,且近些年来,有变化频率加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方县暴雨及其灾害特征,提高当地暴雨预报服务能力,为地方政府防洪部署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大方县国家气象观测站和乡镇自动气象站2013—2022年逐日降水资料、灾情资料,结合大方县地形、河流分布特点,统计分析近10 a大方县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各乡镇暴雨、大暴雨的致灾特点。【结果】大方县年均暴雨日、大暴雨日分别为14.8 d、3 d,且有增加趋势,暴雨、大暴雨主要出现在5—9月,均呈单峰型分布,暴雨的峰值出现在6月,大暴雨的峰值出现在7月,最早暴雨初日为4月18日,最晚暴雨终日为10月5日。【结论】大方县暴雨及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南部、西部及北部乡镇,中部出现暴雨的次数较少,其分布特征与地形和水域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位于迎风坡或水域附近的乡镇出现暴雨的频次高于其他乡镇。从暴雨灾情分布来看,致灾性暴雨出现在6、7月居多,与暴雨日、大暴雨日的月分布趋势相同,乡镇暴雨致灾频率大多在10%~30%之间,分布特征不明显;大暴雨致灾频率较高,在南部、北部海拔落差大或位于河谷地带的乡镇致灾性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10.
针对2001年入夏以来辽宁多次暴雨及大暴雨过程。通过对同期天气环流背景及流场分布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特定形势场、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冷涡、台风是出现多雨时段、暴雨及大暴雨的重要环流背景;暖式切变线、多种急流辐合上升是产生暴雨及大暴雨的重要物理因子。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暴雨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定义,分别定义短时暴雨和短时大暴雨。利用辽宁2010—2018年5—10月1587个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短时暴雨、大暴雨空间分布特征和多尺度时间特征,从而得到短时暴雨、大暴雨的高发区、易发时段,并做简单天气学判断。结果表明:短时大暴雨高发区域位于辽宁东南沿海地区,可能是东北冷涡与北上气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相互配合,导致辽宁省沿海地区易出现强度大、范围广和持续时间长的暴雨天气过程有重要关系;短时暴雨、大暴雨旬变化呈现“凸”字形结构,短时暴雨从5月上旬至10月上旬都可能发生,呈现单峰型特征。短时大暴雨显著增强从7月上旬开始,8月下旬后短时大暴雨急剧减少。短时暴雨、大暴雨日变化均呈现“两峰一谷”特征。短时暴雨以夜雨居多,可能与夜间西南急流加强有关。短时暴雨00—08时高发区域最为密集,活跃地区为阜新—朝阳、抚顺—盘锦—葫芦岛和辽宁东南部。短时大暴雨00—08时高发地区为辽宁西部、东部和东南部。  相似文献   

12.
尹恒 《湖北气象》2005,24(2):18-20
根据20世纪后30年(1971~2000年)十堰市及其所属郧西、郧县、丹江口、竹溪、竹山、房县等6县(市)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近30年该市暴雨、大暴雨与局部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了探讨。结果表明:(1)十堰市暴雨、大暴雨及局部暴雨季节性特点明显,暴雨主要集中于6月下旬至8月上旬;(2)暴雨、大暴雨及局部暴雨的年代分布是中间多、两头少,呈现波浪型周期变化趋势;(3)暴雨存在一个西南-东北向雨带;(4)郧西和丹江口局部暴雨多,与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东段间迎风面的地形抬升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莫贤清  蔡晶  叶树春 《广东气象》2011,33(2):26-28,34
利用NCEP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5月23~25日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大暴雨过程是发生在"两脊一槽"形势下的暖区暴雨,北部湾低涡是本次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该次大暴雨降水强弱与急流、水汽通量、散度等有较好对应关系,高层辐散减弱、低层螺旋度减少对暴雨的结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该次大暴雨...  相似文献   

14.
利用降水实测资料、1°×1°的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00年以来的伴有区域暴雨的重庆秋季连阴雨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伴有区域暴雨的重庆秋季连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9月份,重庆西部地区为伴有区域暴雨的连阴雨过程的多发区;可将连阴雨期间区域暴雨就有无台风西进登陆我国分为两类,两类暴雨的影响系统的差异表现为,没有台风登陆时700hPa/850hPa的主要影响系统为切变线或者西南涡;有台风登陆时的主要影响系统则为台风倒槽;24小时变温、低层涡度、假相当位温、整层水汽通量以及比湿对连阴雨期间暴雨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同样表征水汽条件的相对湿度的指示意义较差。   相似文献   

15.
近50a长江中下游不同量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晶  翟伶俐  高辉 《气象科学》2018,38(6):780-789
利用1966—2015年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数据集降水数据,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秋三季不同量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在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不同,不同量级间也存在明显差异。暴雨在春秋季变化平稳,但在夏季呈现1990s频发,2000年之后少发的特征,并存在准20 a周期变化。大暴雨则在近30 a来呈现频发的特征,其中春季大暴雨在2010年之后显著增加,秋季大暴雨则在2000年之后明显增加。特大暴雨发生概率很小,但夏季特大暴雨在1990s之后一直呈现频发的趋势,并表现为准32 a的周期变化特征,秋季特大暴雨在2000年之后明显频发。大暴雨、特大暴雨在各季节均表现为近十几年来显著增加的趋势。暴雨和大暴雨均存在明显年代际跃变,这种跃变在暴雨、大暴雨频发的区域增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从环流形势、单站气象要素及中尺度滤波分析等几方面对2004年7月28日新乡市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和西风槽东移及北方南下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造成的,副高西伸北抬的"突变"过程,是造成大暴雨的直接原因;中低层切变线的生成,为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低空西南急流不仅输送暖湿空气,增强层结的不稳定性,而且可以产生低层扰动,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新乡地区东南部位于深厚急流区入口处的左侧,是暴雨、大暴雨产生的关键部位;用T213的初始流场经滤波分析后,能清晰显示出形成大暴雨的中尺度辐合系统,对暴雨、大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4—07—28新乡市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环流形势、单站气象要素及中尺度滤波分析等几方面对2004年7月28日新乡市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和西风槽东移及北方南下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造成的,副高西伸北抬的“突变”过程,是造成大暴雨的直接原因;中低层切变线的生成,为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低空西南急流不仅输送暖湿空气,增强层结的不稳定性,而且可以产生低层扰动,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新乡地区东南部位于深厚急流区入口处的左侧,是暴雨、大暴雨产生的关键部位;用T213的初始流场经滤波分析后,能清晰显示出形成大暴雨的中尺度辐合系统,对暴雨、大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统计分析浙江省6月大暴雨的一般气候规律及其主要天气型,为大暴雨预报提供气候背景。一、引言每年梅雨季节来临,暴雨频繁、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云南各量级雨日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贵芬  刘瑜 《高原气象》2009,28(1):214-219
利用1959-2005年云南125个测站的雨量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云南中雨日、大雨日、暴雨日、大暴雨日及各量级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和变化,并与雨日的气候变化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云南中雨以上强降雨日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雨季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日数分别占全年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日数的84%,90%,94%,99%,特别是6~8月大雨以上强降雨日占全年的61%以上,强雨日的集中程度相当高,且降雨量级越大集中越高.云南大雨日、暴雨日、大暴雨日在增多;大雨日的增多趋势不明显,暴雨日、大暴雨日的增多趋势较明显,且大暴雨日比暴雨日的增多趋势大.雨日、中雨日在减少;雨日的减少趋势十分明显.以每10年平均计算,云南省内总大雨日增多6.9天,暴雨日增多4.3天,大暴雨日增多0.7天,中雨日减少75.4天;云南省内站平均雨日减少7.6天.云南年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全省减少量是每10年平均减少15.3 mm;大雨量、暴雨量和大暴雨量稍有增多,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小雨量、中雨量有较明显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20.
对张家界市1957-2003年的强降水资料(日雨量50.0~99.9mm和日雨量≥100.0mm)从时空分布特点和强降水出现频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张家界历年共发生区域性暴雨102日次,区域性大暴雨及特大暴雨23日次;共出现暴雨485站次,桑植最多,慈利次之,永定最少,1980年出现暴雨次数最多(21站次);共出现大暴雨及特大暴雨104站次,慈利最多,永定次之,桑植最少,2003年出现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次数最多(9站次);2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暴雨出现时段,暴雨峰值出现在6月下旬(61站次),旬际分布图近似成正态分布,以6月下旬为中心,两端逐渐下降;5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大暴雨及特大暴雨出现时间,峰值出现在6月下旬(20站次);6月中旬到7月是张家界强降水频发期,夜间(20~08时)出现暴雨概率明显大于白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