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地震电磁波法作临震预报,发现地震的发震时间是有规律性的,仪器到的辽南发生的地方震和有些大地震,就是在预测的“发震时段”里发生的。  相似文献   

2.
1933年叠溪发生7?级强震,关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存在较大争议,有些学者认为NW向松坪沟断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另有学者认为近NS向岷江断裂南段才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本文根据成丛小震发生在大震断层面附近的原则,利用1990-2014年精定位小震目录,根据万永革等(2008)提出的震源断层面拟合方法,反演了叠溪地震震源断层走向、倾角和位置。断层走向和倾角分别是172.8°和82.9°,倾向偏向西。本文结果更支持岷江断裂南段为叠溪地震发震构造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3.
自1969年苏联地震学家在中亚加尔姆地区发现一系列地震前波速比的有规律变化后,美国、苏联、日本和中国地震学者先后提出了各种类型的膨胀——扩散模式来解释震前波速比的异常以及其它前兆现象。但是,有些震例没有波速比异常。有些大震震前呈大面积隆起和呈各种形态的形变;同时,地热升高,地下水位及水质的变化,水氡的升高与降低,重磁电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山东泰安基准地震台体应变仪记录的同震变化进行统计,绘制出了体应变映震能力图;2009-2012年全球共发生了91次7级及以上地震,仅有1例未记录,7级及以上地震记录能力为98.9%;其中,记录最小地震为3.5级,震中距165km;最远地震7.3级,震中距19 498km。同震变化幅度与震级成正比,与震中距成反比;并对地震前后出现的阶跃和畸变现象进行初步探讨,认为有些畸变可能与地震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同震异常效应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发现,强震(M_s≥7.0)前后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同震异常效应,其分布区域很广。这些异常既与发生的地震有关,其中有些又与一些潜在的地震有关,因此,通常这些异常可起三个方面的作用:①同震异常效应明显的地区可能是继发地震的地区;②同震异常是直接与地震事件有关的异常,它为地震的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信息;③同震异常的出现在时间上具有准同步性,所以大尺度范围内异常的集中出现,为强震预报提供了中短期信息。  相似文献   

6.
朱莉娅  缑兰兰 《内陆地震》2001,15(3):268-274
引言因为地震震源位置是由多个单台记录的地震震相数据经过作图或计算而确定的 ,所以定位结果与各个单台分析震相的水平有关的。编辑地震目录时 ,工作人员通常首选近台震相和记录清晰的震相作为参考数据。但在有些特殊地质背景条件下 ,近台记录的地震波形 PG、SG震相会受一定的影响并发生畸变[1 ] ,从而给震相识别带来一定的困难 ,致使各个单台分析报出的基础数据差异很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经过多台对比分析来确定震相参数。如 1 998年 8月2 2日 1 0时 50分拜城与阿克苏之间发生的地震 ,各台给出的发震时刻差别较大。拜城与阿克苏两台…  相似文献   

7.
姚运生 《华南地震》1993,13(3):50-54
通过讨论层状断层的性质、特点以及与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大陆板内地震的发震机制,指出许多地震的震源位于层状断层面上,有些地震在地表找不到相应的地震构造的原因是由层间滑动所引起。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孕震空区、波速比、地震发生方式参数P值的空间扫描、震群活动和N值、b值、c值等地震活动性预报指标的变化,分析了大同一阳高6.1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性特征。结果表明上述异常大体自1986年下半年陆续出现,有些指标还出现了明显的同步变化。指出该孕震空区晚期所出现的逼近地震到主震发生之间的时间比震例总结所得到的时间要长些。本文最后提出了一条自南黄海、射阳到大同的地震活动带,该带有可能成为华北近年来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地震活动性图象 地震活动性图象,主要指前兆性地震活动性图象,以研究强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本身的演变规律为目的。其基本思想是:地震活动性图象是深部构造应力场的一种反映。后期的地震活动与前期的地震活动是直接有关的。因之,可以利用地震活动性图象达到所谓“以震报震”或“以小地震预报大地震”的目的。 既然地震活动性图象是以前期的地震来预测后期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M_S8.0地震,之后,发生了诸多震级大小不同的余震,昆明地震台记录余震震级一般为4.2级以上,如:汶川、北川、青川乃至甘肃的武都区、陕西的宁强县等余震,至昆明地震台的距离从5.5°—8.7°左右。汶川地震主震难分,震相特点不突出,各种震相不易分辨。经过几个余震分析之后发现,主震之后的余震波形特征则较为明显,利用这些特征,在之后大震速报的分析中算出的发震时刻和中国地震台网大震速报公布的发震时刻非常接近。这些特征与往常分析地震图时分过的在相同距离范围内,近震波形出现的规律有些不同。此外,若发生近震时,在初动不清的情况下,这样的震中距范围内,需区分它是汶川余震还是其他地方的地震。  相似文献   

11.
近来洛杉矶电视、广播和报纸的新闻报道涉及到了所谓的南加州“缺震”(earthquakedeficit)问题。这一问题最初出现在由南加州地震中心(SCEC)出版、由加州地震概率工作小组编写的1995年技术报告中。首先应该明白“缺震”是什么意思?地震是板...  相似文献   

12.
1982年6月16日四川省甘孜县发生6.0级地震,对本次地震的控震和发震构造,有些文章作过论述。近来本刊又陆续收到一些稿件,对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为更好地贯彻“双百”方针,促进学术交流,现将有关同志的一些认识摘编于下,以供感兴趣的同志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一发生地震,莱助教的电话就会响个不停,“请问,这里发生地震的背景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引发的这次地震?”“这次地震的特点是什么?”她在一一回答着这些问题. 1 震源机制图 莱助教 说到震源机制就是逆断层了.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震例》(1970—2013年), 系统清理了246次M≥5.0震例前的地震活动图像异常, 并结合区域差异进行地震空区和地震条带的统计特征研究。 结果显示: ① 在246次震例中, 震前出现地震空区、 地震条带的震例数分别为105次、 51次, 占震例总数的42.7%和20.7%; ② 随着主震震级的增大, 地震空区和地震条带出现的比例逐渐增大, 尤其是7级以上地震, 震前出现地震空区的震例数占同类震例总数的83.3%, 出现地震条带的震例数占同类震例总数的66.7%, 可见地震空区和地震条带可能是7级以上强震的重要异常判据; ③ 针对整个中国大陆及近海, 地震空区和地震条带的持续时间、 展布尺度、 起始震级与主震震级存在一定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能够通过95%置信水平的阈值检验; ④ 各主要构造分区的统计结果差异较大, 青藏高原北部除地震空区持续时间外, 其余地震空区和地震条带参数与主震震级之间的线性关系均通过阈值检验, 南北带中南段和华北地区有个别参数通过检验, 天山地区所有参数均未通过检验。  相似文献   

15.
辽宁台网记录爆破、矿震与地震的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99年6月辽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正式采用数字记录与模拟台站资料结合,编报辽宁省地震月报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具有宽频带、动态范围大、分辨率高而且便于用电脑处理等优越性,改变了传统的模拟台网在地震图上识别和辨认震相,取而代之利用人机交互实时处理地震系统在计算机上识别和分析震相。每天有许多触发事件显示在屏幕上或存储在计算机里,这其中有相当多的事件不是地震事件,需要人为加以排出。有些事件是典型的、具有显著的震相特征,是便于识别的。而这些事件缺乏典型特征,不易识别,需要用多台记录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最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本文清理了吉林省地震前兆台网在省内中等地震,邻区中强以上地震、西太平洋地震带大震前记录到的14次前兆异常。通过震例统计,筛选出省内前兆映震敏感测点和敏感测项。根据映震范围曲线求出最低映震震级为3.0左右,线性区内最大映震距离为600 ̄800km。对5级地震的反映距离为200 ̄300km。  相似文献   

17.
震积岩(物)是地史时期地震事件的岩石学记录,其震积层序自下而上由微型递变断裂层、微褶皱层、碎块层和液化均一层组成。震积岩可作为古地震计,以了解地史时期地震的时空分布、地震强度和迁移规律。以作者发现的峨眉震积岩为例,描述了震积层序中的各种特征,总结了认识和辨别震积岩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四川强震活动的时间间隔初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将6 级以上强震分为连发与单发两类, 分别讨论了各自的间隔时间。有些强震发震时间间隔的部分规则性可以作为地震趋势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发震构造呈复杂几何关系(发震构造在平面投影呈非平行关系)下彼此发震影响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从发震的“垂震底继”影响关系研究了1933年迭溪地震M7.5和1976年松潘Ms7.2地震对后来发生汶川M8地震的龙门山地震构造的孕震能量叠加的加震作用;同时也指出汶川8级地震对周边断裂的减震作用,计算并指出了其影响减震的距离.研究对CPSHA中对发震构造呈复杂几何关系时,如何确定地震带内各潜在的震源空间分布函数fi,mj提供了大震加减震的判断理论依据.还讨论了汶川地震孕震模式的更复杂性,针对某些用巴颜喀拉块体向东南方向移动挤压龙门山孕震构造,进而解释汶川地震的逆冲性所带来的矛盾的观点,对其孕震的复杂性提出了问题所在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利用近震深度震相sPL的基本特征和九江地震台的波形资料,对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ML2.0地震进行了sPL震相分析,得到了该地震序列较为可靠的震源深度分布,并与CAP波形反演、双差定位、sPn震相、Hyposat等方法定位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PL震相测定的近震震源深度较为可信,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分布在9~11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