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变形特征及其活动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文中通过野外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研究,获取了龙泉山断裂带的变形特征。龙泉山断裂带主逆冲断层位于龙泉山背斜的西翼,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北段与南段断层面倾向NW,断续分布;中段断层面倾向SE,形成典型的断层传播褶皱,并且断层已经沿背斜前翼膝折带的轴突破,形成贯通的突破断层。因此,中段构成了龙泉山断裂的主体。地貌对断裂活动性的响应表明龙泉山断裂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有过一定的活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速率较低,且活动性具有从南向北逐渐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南澳强震区北部柘林地区断层气的测试结果表明,北西向黄岗水断裂带的主干断裂断层气含量较高,次级断裂和其它方向断裂的断层气含量较低,根据断层气异常,结合断裂新活动的表现形式和地震分布特征,大致可将区内断裂的活动性划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3.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小麟  陈社发 《地震地质》1994,16(4):422-428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由3条主要的逆断裂带组成,根据构造地貌学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推测,其第四纪活动性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递减,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中灌县-江油断裂控制了山地与平原或山地与丘陵区的分界以及第四系的厚度,根据这一特征可知该断裂的活动性自南向北,在大邑、灌县和彭县一带最强,绵竹次之,安县至江油最弱。断裂活动的分段性可能受龙门山北部南北向岷山隆起的控制。由于新构造活动分布在3条断裂上,所以区内以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4.
临潼-长安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潼-长安断裂带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以期掌握其最新活动年代和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该断裂总体走向NE,以张性垂直运动为主,断面明显错断了黄土中的第1层古土壤S1,说明其晚更新世以来仍在活动,并且北段和中段的活动性比南段强,但是错距大多<2m,滑动速率较小,考虑到临潼-长安断裂带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其整体活动性应该比我们计算得到的局部断层滑动速率大得多。断层错距自上而下成递增趋势,并且根据不同地层年代计算出的滑动速率基本一致,因此该断裂带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极可能以垂向蠕滑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5.
张家口断裂第四纪构造变形与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本文根据野外详实资料对张家口断裂的构造变形和活动性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断裂由西、中、东3段组成,各段多由北西向和近东西向2组多条次级断层组成,总体呈北西西走向展布,长达70km,控制着张家口及附近的第四纪构造演化和地貌发育;北西向断层构成断裂的主体,为高角度的逆(或正)走滑断层,近东西向断层较短,表现为正倾滑,第四纪期间2组断层持续活动,以脆性变形为特征;断裂端部段落与北东向断裂交汇,活动性较弱,构造表现不甚清楚,中部段落活动强烈,晚更新世以来单条断层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大于0.07—0.30mm/a,总的垂直活动速率可能达到1.33mm/a。  相似文献   

6.
连尉平  李丽  唐方头  胡彬  李晓璇 《地震学报》2014,36(6):1010-1021
本文构建一种应用有限元开展特征地震数值模拟的新方法, 并以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浅层构造和动力学机制为背景, 研究了平行逆冲断层分布格局对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从断层活动相互影响的角度看, 包含3条平行逆断层的断裂带的整体地震活动性并不适用严格周期的特征地震模型, 当断层间距在20 km以下时, 随着断层间距的缩短, 对单条断层应用特征地震模型的适用性会逐渐降低. 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模拟计算结果显示, 后山断裂的地震活动相对独立, 区域活动性和中央断裂的断层活动很可能不适用严格周期的特征地震模型.   相似文献   

7.
应用化探方法研究断层活动性及发震构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与断层活动有关的断层气资料研究断层的活动性,首先是要确定测区的背景值和异常下限,进而研究断层的活动性和分段特征,查找隐伏断裂及其产状,比较不同强震区断层气的异常值及峰值,判断潜在震源区的未来危险地段。重复测定活动断层的活动段以了解断层的动态变化,为预测断层的活动趋势与孕震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青岛马山-王哥庄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构造地质学、地震学和地球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青岛及邻区的地质构造背景,阐述了青岛马山—王哥庄断裂带的构造活动特征,分析了青岛地区的地震活动性.通过分析2003年6月和2004年11月的崂山震群活动特征,进一步确定了马山—王哥庄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性.受来自南黄海的区域构造应力作用,该断裂带尤其是其东南段表现出较强的构造活动性,具有引发有感乃至中等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广义海原断裂带断层气汞、氡浓度现场测量结果,对该断裂带不同段断层气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整体分布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该区历史大震背景、现今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及b值空间扫描,深入探讨断层气分布特征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该断裂带断层气浓度强度分段性明显,与地震活动性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可为该断裂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现今深部流体地球化学活动方面的证据,也为今后地震中长期预报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郯庐断裂带东地堑边界断层在断裂带演化过程和现今构造格局中都是重要断层,对该边界断层的第四纪活动性研究有助于了解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历史和地震活动性,而有关该边界断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较少且至今尚无定论。本文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郯庐断裂带江苏段东地堑两边界断层开展系统的断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结果显示,昌邑-大店断裂(F_1)第四纪以来未见构造运动证据,白芬子-浮来山断裂(F_2)在第四纪早期曾发生有关活动,晚更新世以来未见活动迹象。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连续观测了虎皮鹦鹉、小白鼠和鲫鱼等动物的习性及季节、气象和饲养环境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动物具有各自的昼夜活动节律,并与季节、气象等变化密切有关.这为进一步分析动物的习性异常与地震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东海冲绳海槽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回顾与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对东海海域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历程与研究状况,并对国内外学者的有关东海冲绳海槽地壳性质的主要观点及结论进行了分析对比和归纳,希望能对今后东海及邻近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邢台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其前兆机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梅世蓉 《地震》1999,19(1):1-10
根据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测深成果,提出了邢台地震孕育发生的概念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分析了邢台地震前震区应力分布图像与发展过程、结合深部构造特征,探讨了邢台地震的成核过程,进而讨论了邢台地震的直接前震,地形变,地下水位三项主要前兆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一维波动方程的奇性反演与小波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线性化的技巧及G.Beylkin引进的奇性反演的概念,使波动方程非均匀背景场的反演问题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在进行线性化简时,往往会将数值小但奇性高的项略去,因而使反演结果失真,本文利用小波变换这一工具,在化简时保留了奇性的主要部分,从而使反演所得的结果从奇性分析的观点看来更为。  相似文献   

15.
I.I~rnoxTherearemanyproblemsfortheresearchondebrisflowmechanism.ThemostimPOrtantandmOSturgentoneisthecalculationofresistanceandvelocityOfdebrisflow.Inthisaspectmuchresearchhasbeencompletedfromtwoapproaches.Oneapproachisbasedonordinaryhydraulicsandmodifiedbyfieldobservationdata,andempiricalformulaeofdebrisflowresistanceandvelocitywereestablished.MOStoftheearlyresearch,suchascalculatingdebrisflowvelocitywiththemodifiedformOfMariningformula,belongedtothisscope.Theonlydifferenceisthattherough…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物探科学技术的进步,勘查任务的发展变化、物探方法应用范畴的扩大和物性勘探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岩石和矿物物理性质测量、研究的重要性,指出:物性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并提出了五点建议:1.深入研究各类矿藏及其围岩(直至地面)物性的空间变化规律,为选择、研究合适的物探方法,提高物探效果,进一步探讨“直接”找矿问题,提供依据;2.这项工作可专门进行,但最好尽可能利用为其他目的而设计的钻井进行;3.物  相似文献   

17.
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特征及短临预报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志亮  王志贤 《地震》1996,16(1):75-79
文中对大震、强震和中强地震的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特征采用统计方法,分别讨论了临震异常在趋势异常各时段中发震的概率。大震能观测到短临异常的震例只有33.3%,强震和中强地震分别为50.0%。出现短临异常后1-20天内发震的概率最高达94.4%。对地电前兆异常的时间、空间和短临监测预报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结果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水的渗透作用及新丰江水库地震的特点和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具有孔隙的岩石中水的渗透作用及Mogi的地震分类原则,提出水的渗透过程形成了库区有效应力分布的非稳定的不均匀状态,水库地震的序列特点与其密切相关;讨论了水的渗透对引起主震的作用,得出水库区的渗透率约为10~(-4)达西,认为在蓄水前库区的构造应力场未达到临界状态,库水与地下水形成新水系,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渗透,孔隙压力增加,构造应力进一步集中,激发主震;根据库仑准则讨论了应力场的转换,提出主震后应力场的转换是造成前震和余震的震源应力场方向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中氡含量离散度变化与地震的短临前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炜  邢玉安  邢如英 《地震学报》1987,9(3):312-318
国内外已有较多的观测资料表明,强震前地下水中氡浓度会出现异常变化.为了深入研究这些变化,进一步提取可靠的前兆信息,寻找定量判据,作者最近研制了水化前兆数据处理专用程序包,对地下水氡含量观测资料进行处理.用一阶差分法发现,在一些观测条件较好的水点上,震前氡测值出现了离散度加大的现象,这种现象有可能成为判别短临异常的一种新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20.
找铀矿要到放射性高异场中去找,这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因而也影响找矿效果.实践表明,约有80%的矿是位于低异常场及与之相邻的离异常场附近,特别是面积为几十平方公里的小高异常场中通过对国内外上千个矿田、矿床和矿点的统计研究,提出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呈“萝卜型”分布的异常(矿床或矿体)为核心的低场理论、探讨了低异场产生的机制,总结了低场中的10种有利找矿标志.对两个地区今后的勘查进行了有益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