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剖面测自陕西省宁强县二郎坝乡景家沟,共鉴定各类化石约160个属种。依据岩性、岩相和化石特征,将该剖面划分为龙马溪组、崔家沟组、王家湾组和宁强组.并对王家湾组、宁强组的划分、对比及时代提出了新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候家院剖面与前人测制的赵家坝剖面虽仅相距1.5公里,但构造简单、地层连续、化石丰富,未受断层破坏,是研究大巴山西段奥陶系的理想剖面,其地层可划分为下、中奥陶统,与上覆下志留统和下伏下寒武统均为假整合接触。肯定了牯牛潭组和大田坝组的存在,修改和重新拟建了本区奥陶纪的生物分带,填补了几个空白层位的化石资料,为与邻区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该区地层剖面及古生物的初步研究,发现在震旦系——寒武系边界层位存在有丰富的小壳化石、三叶虫、古介形虫、海绵、遗迹化石及迭层石等。笔者根据国际地科联关于层型剖面的标准,对本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新的看法,并与邻区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贵州克脚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连续,露头良好,长兴期菊石动物群化石丰富.根据该剖面大隆组-大冶组底部菊石化石的分布,自下而上划分出3个菊石带:HuananocerasGTapashanites 带(第22~32层)、PseudotirolitesGPleuronodoGceras 带(第 33~70 层)、HypophicerasGOphiceras 带 (第 72~74 层).对 该 剖 面 菊 石 带 划 分 及 区 域 对 比 表 明,HuananocerasGTapashanites 带的时代为长兴期早期,PseudotirolitesPleuronodoceras 带为长兴期晚期,HypophicerasGOphiceras 带为长兴期末期-印度期早期.另外,对华南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序列的区域对比,以及克脚剖面菊石标准化石的分布表明,克脚剖面第71层的灰白色黏土岩和顶部的黑色泥岩,分别相当于煤山剖面第25层和第26层;第72~74层的泥质灰岩,相当于煤山剖面第27;第75层的灰白色黏土岩,相当于煤山剖面第28层.同时,剖面第73层产菊石Ophicerassp.,是三叠纪的标准化石,因此,本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位于第72层内部(第72层共厚20cm).   相似文献   

5.
前言 本文描述的腹足类化石系邝国敦、吴诒、韦仁彦和李家骧于1985年在柳州市郊新圩乡附近测制剖面时采集的。该地区石炭系过去未发现化石,根据1971年1:20万区域调查资料将其划分为岩关阶、大塘阶及大埔组(图1)。在测制大塘阶上部剖面时,于泥岩的薄层  相似文献   

6.
山东海阳姜家白垩纪水南组化石的发现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家位于山东省烟台海阳市北部。在进行烟台地区古生物化石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姜家这一白垩纪水南组良好的露头剖面,在其页岩中赋存丰富的动植物化石,计有玉门延吉叶肢介、长壳延吉叶肢介、中华狼鳍鱼、松柏纲和银杏纲植物化石及昆虫化石。根据前人化石保护评价方法,结合化石的赋存层位、赋存条件、化石类型及保护现状,计算了海阳姜家质量综合指数,认为其属于重点保护区级别;最后根据当地自然情况及工程影响,圈定了保护区范围,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田师傅植物群系我国北方典型的早中侏罗世植物群之一,产自辽宁本溪田师傅盆地及风城赛马-(?)阳盆地的下侏罗统长梁子组、中侏罗统大堡组及三个岭组。该植物群由34属77种植物组成。本文通过含植物化石地层剖面简介阐明化石的产地和层位,对以往的化石名单进行修订,对部分重要化石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8.
2002年6月。2002年10月,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对嘉荫县乌拉嘎镇粮库西侧恐龙化石点进行了挖掘。在135m2的挖掘面上,共出土恐龙化石415块并对其外围区域48°20’N-48°25’25”N,130°00’E~130°12’07”E范围内进行了地质调查,测制了包括恐龙化石点在内的6条地层剖面。经过大量实际工作和近几年来对古生物化石的深入研究,对乌拉嘎地区地质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华北国土资源》2012,(5):42-42
河北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辽宁接壤,西与唐山毗邻,面积650平方公里.秦皇岛国家地质公园以柳江盆地的古生物化石、地层遗迹、岩溶地貌和花岗岩地质地貌为特色.其核心部分一一柳江盆地,有240平方公里,包含了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面积小而内容丰富,为国内罕见.其内三套地层及三大岩类分布广泛,均为自然露头,地层完整,界限清楚,岩类齐全,化石丰富,沉积构造发育,被公认为"天然地质博物馆".不同规模的褶皱、不同级别的断裂以及揉皱、牵引、裂隙、岩脉充填等宏观、微观构造发育,形迹清晰.多种类型的构造形迹对研究区域地壳运动发展史及其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供了一幅幅典型的构造图版.  相似文献   

10.
陕西镇巴火焰溪剖面位于大巴山西段,临近川陕交界、交通便利。那里晚泥盆世地层出露完好,层序清楚,化石丰富。本文就该剖面法门阶牙形刺动物群、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进行了研讨,建立了该区法门阶的两个浅水相牙形刺生物组合带。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封山剖面特征着手,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和室内薄片的鉴定,并根据岩石类型和化石类型及特征,对崮山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组水动力环境为潮下低能静水到高能动水环境,并往复演变,沉积环境为含有风暴作用的潮下低能过渡带和开阔海环境.  相似文献   

12.
宁夏六盘山地区早白垩世马东山组河湖相沉积物表面保存有完整的恐龙足迹化石,赋存其中的孢粉是研究恐龙生活时代古气候信息的良好载体。对六盘山地区隆德县前庄村白垩系马东山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赋存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孢粉研究,共鉴定出孢粉类型41属63种。剖面自下而上分为Bisaccates-Jiaohepollis、Classopollis-Jiaohe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Foraminisporis等3个孢粉组合带。孢粉组合特征反映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期—Albian期,恐龙足迹化石的建群植被经历了松柏类向掌鳞杉科,再向蕨类植物的转变,进一步研究认为该地区恐龙生活时代古气候经历了亚热带半湿润气候→亚热带温暖半干旱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变化。这与前人对六盘山地区白垩系马东山组沉积古气候环境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观察桂西三处寒武系分布区并采到较多的三叶虫化石资料,提出该地区中、晚寒武世生物地理分区,那坡县坡笨剖面三叶虫组合与吉林浑江大阳岔区非常相似,坡笨和蛇场地区的动物群可与华北—扬子型动物群对比,果乐地区为过渡型动物群。根据三叶虫化石将蛇场剖面下部划分出中寒武世早期的陡坡寺组和顶部划分出晚寒武世晚期的风山组。  相似文献   

14.
在测制甘肃文县地区石坊群地层剖面中发现了孢子化石,共计14个属,56个种,将其与贵州独山、都匀地区的早、中泥盆世孢子化石组合对比,发现组合特征基本一致。因而确定了石坊群地层时代属早、中泥盆世,为石坊群地层划分、时代确定及地质构造发展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贵州惠水克脚剖面是南盘江盆地北缘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地层连续,产不同门类的化石,对古生代-中生代之交黔南古地理和生物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剖面主要包括上二叠统大隆组和下三叠统大冶组下部。大隆组岩性主要为硅质泥岩、钙质泥岩和炭质页岩,夹火山灰黏土岩与薄层硅质灰岩,泥岩发育水平层理。大隆组主要产游泳生物菊石、浮游生物放射虫,另外产小个体腕足类、双壳类和腹足类等,少数层位含植物化石。大冶组下部主要为薄层泥质灰岩夹钙质泥岩。通过岩性、古生物组合、沉积构造等分析,认为本剖面在二叠纪末为离古陆较近的深水沉积。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的海参化石系采自广西宜山峡口附近早石炭世地层,另在广西其它一些地区也有所发现。现将宜山峡口下石炭统岩关剖面简介如下: 4.浅灰色中—薄层状粗晶生物碎屑灰岩。产腕足类、珊瑚等化石,未见顶。  相似文献   

17.
在新疆天山南北两侧的吉木萨尔大龙口剖面和吐鲁番桃树园剖面克拉玛依组中发现了植物化石17属28种。首次在
克拉玛依组下部发现了Pleuromeiasp.和Annalepiscf.zeilleri。同时在上部发现了大量晚三叠世分子。克拉玛依组植物面貌属
于Danaeopsis-Bernoullia 植物群。通过对克拉玛依组植物群组成、特征及生境的分析,并根据植物化石的组成及分布规律的研
究,探讨了克拉玛依组的时代,认为克拉玛依组下部为中三叠世地层,上部为晚三叠世地层,不宜将上部单独建组。   相似文献   

18.
洛阳龙门地区出露连续的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碳酸盐岩,层内发育大量的风暴沉积构造,是研究碳酸盐岩风暴沉积的良好剖面。研究区发育了6种典型的风暴相关沉积构造,根据风暴岩的沉积序列,识别出5种风暴沉积岩;研究了该区风暴沉积中遗迹化石,依据遗迹化石的分布特征以及镜下特征,划分出了3个风暴沉积序列层段,识别出6个遗迹属,建立了研究区遗迹化石的风暴沉积分布模式图,得出了研究区沉积环境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西秦岭南秦岭白水江群不是单一的地层,而是由一套浅变质的碎屑岩、灰岩块体、基性和超基性岩块组成,由于缺乏古生物化石证据,多年来一直划分为早古生代志留系地层。因此,通过地层剖面的测制和微体化石采样和分析,在碎屑岩所夹的砂屑灰岩、硅质岩中,获得晚二叠纪放射虫化石和遗迹化石。结合在白水江群所夹的灰岩块体中发现的奥陶纪和泥盆纪化石,以及在火山岩块体中获得元古代的锆石U-Pb年龄,进而推断出白水江群为晚古生代最终形成的混杂岩。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关于嵩箕地区产于奥陶系灰岩风化面上的铝土矿时代归属问题,争论颇多,多数地质工作者,依岩性特征,将其归属申石炭世,但化石依据很少。少数矿区,如巩县小关、禹县方山等地,曾发现个别化石,然而化石模糊不清,不具鉴定意义;有些化石虽可鉴定,如猫眼鳞木,但延续时间较长,因而,不能依此确定确切的地层时代。去年五月,笔者在登封大冶铝土矿区石咀采坑中的矿体顶部,首次发现一套较好的植物化石组合,对解决本区铝土矿的成矿时代,提供了资料。现将该剖面从新到老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