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自转变速可能对大气和海洋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维宏 《海洋预报》1991,8(4):28-34
本文从一个理想的地球大气和地球海洋出发,研究了固体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引起的大气和海洋的附加运动。结果论出,地球自转减慢时,附加的经向气流和经向海流向赤道辐合,纬向气流和海流有向东的分量,地球自转加快时则情形相反。分析认为地球自转速度在几年内的起伏可引起大气和海洋的异常运动并可激发出埃尔-尼诺形成时的海洋波动。  相似文献   

2.
地球自转与厄尔尼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开乐 《海洋预报》2005,22(4):89-95
本文对地球自转速度观测资料做了一些统计和分析,发现地转速度除了有徐缓减慢的长期趋势之外,还有规则性的季节变化和不规则性的突减过程.地转速度的这些突减过程与厄尔尼诺现象关系密切.通过进一步分析确认,地球自转是海流的原动力之后,从定性上依流体运动规律解释了地转速度的突减过程如何促成海洋环流异常,从而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近百年渤海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近百年来的天津气温资料,对渤海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冷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大气活动中心及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对渤海地区冷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者有较一致的同步演变关系。由此为渤海地区冷暖的长期预报提供了参考背景。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认识海洋的观念逐日更新,从科学的发明、发现和创新中,已有充分的理由推翻过去已成定式的某些认识,·并创立正确地反映自然的新的认识。所以说,重新认识地球,重新认识海洋是当今人类面临的科学变革时代的必然课题。在这里,我们提出几个与地球和海洋相关的问题加以讨论,并希望通过讨论能改变人们对地球、对海洋的旧的认识。地球自转速度不一与海平面上升也许是受牛顿力学原理的影响,人们一直认为,地球是以  相似文献   

5.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研究所所长Richard L.Pfeffer教授应我院邀请于1982年10月5日到12日来青岛讲学一周。专家从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组的尺度分析入手,论证了方程组对大气和海洋中各类不同尺度运动现象的应用,接着生动深刻地介绍了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的平均纬向流和波动的相互作  相似文献   

6.
2004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理论预测和实践检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温升高、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增大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间在一切细节上有惊人的对应关系。这个综合检验结果给出了地球自转减速和日食-厄尔尼诺系数预测厄尔尼诺事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2004年的弱厄尔尼诺已得到初步证实,2005年的拉尼娜有待检验。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06,(11):5-5
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北半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6℃,地球温度更是达到2000年来的最高点,罪魁祸首是人类制造过量的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气温升高和冰川融化,不仅影响地球气候系统,还使白天时间变得更长。研究人员发现海平面升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是由于地球旋转轻微减缓所致。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这些变化导致北极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偏移",并且平均每年白天时间长度增加了千分之一秒。冰川融化进入海洋的融水将进一步使得全球海平面升高,冰川和融水运动将导致地球旋转轴出现轻  相似文献   

9.
地球总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旋转椭球体,其扁率为1/298.25,这与地球长期处于旋转状态有关.地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受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各种地质作用,呈现了今天地壳中的复杂构造形态.引起地壳构造运动的动力来源肯定是一个复杂问题,已有几种观点来解释地壳运动的起源,例如:地慢对流说、重力均衡说、日月引潮力说、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说等.本文认为,引起构造运动的力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肯定,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是引起构造运动的力源之一.因此,分析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引起的构造应力是有意义的.关于由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引起的构造应力,以前通行的看法认为有两个力:一个为惯性力的纬向增量(即纬向惯性力),另一个  相似文献   

10.
近百年中国北方沿海地区气温年代际变化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岛为例,利用近百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通过统计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北方沿海地区四季气温变化,分析了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太平洋海温以及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PDO)的关系,着重分析了气温正负位相年北半球平均环流形势和海平面气温。最后利用CMIP5模式数据预测青岛气候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北方近海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温度上升幅度最大,夏季升温最小,气温变化与附近海域海温显著相关。各季节气温有年代际和50a变化周期,在年代际变化周期上与PDO周期有较好的同期和滞后相关性,春季和夏季尤为明显。青岛气温正负位相年平均环流形势明显相反,并且与北半球海平面气温异常联系紧密。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青岛气温仍将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1.
太平洋撞击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状的太平洋暗示着它与地球上别的狭窄的扩张分裂型大洋有不同的成因和演化历史.太平洋是由于一次巨大规模的撞击事件撞破岩石圈后、上部塑性地幔的玄武岩浆从坑底溢出而形成的.从洋底分布的玄武岩年龄上限和滨太平洋地区的构造热历史研究表明了这一灾难性事件发生在二叠纪与三叠纪之间.这一撞击事件形成了具明显微量元素异常的P—T界线粘土层,并与地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绝灭(约96%以上生物种灭亡),以及地磁场的重大倒转,古气温和大气成份的突然性变化,地球的剧烈性膨胀,海水的大规模损失,地球自转速度加快等一系列突然事件相重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交叉谱分析揭示了地球自转存在152个月,12个月和6个月的显著周期。赤道东太平洋SSTA存在38个月,214个月,51个月和3个月的显著周期,并且二者在38个月和152个月的周期上关系密切。落后时间长度谱显示,对于38个月和152个月的周期,海温的变化能影响地球自转的速率;而对于214个月的周期,地球自转的变化能影响海温场的变化,但此为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南极与资源     
张立政 《海洋科学》1979,3(1):53-56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不停地围绕着太阳旋转,公转一周为时一年,产生了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地球还以地轴为中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便产生了昼夜的交替。地球的两极几乎常年为冰雪所覆盖,巨大的冰川影响着世界的气候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因此,对地球两极地区的考察已成为科学史上最富有冒险性的行为。早在十八世纪,就有一些国家对南极进行了考察。同时,也有些国家对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后来,提出领土要求的国家逐渐  相似文献   

14.
提起厄尔尼诺,也许人们不再陌生。但这位上帝儿子的奇特神秘的生长规律和行踪,却一直是个难解之谜,成为专家学者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有的认为由强火山活动引起,有的推测缘于海底火山及热液活动,还有断定是地震引发,如此等等,虽无定论,但各有依据。近年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王永吉研究员和吕厚远副研究员,经过对大量海洋调查资料的研究分析,发现地球自转速度减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世界》2007,(4):8-16
在地球冷暖交替的变化中,欧洲如同跳跳板的最远一角,暖得最快也冷得最快;如果全球持续变暖,全世界都将变得温暖异常,包括西伯利亚地区,而欧洲会变成北半球的寒极,取代今天西伯利亚的地位,这种趋势说到底就是格陵兰和北冰洋的海洋持续融化的结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东亚夏季气候主要模态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增臻 《海洋学报》1999,21(6):26-39
主要研究了东亚(中国和日本)夏季气候(降水和气温)主要模态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大尺度年际变化间有很强的耦合:大范围多(少)雨对应大范围低(高)温。奇异值分解的第一个模态的长期变化主要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逐年增加(变湿)的趋势而气温逐年降低(变冷)的趋势。在70年代中期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和气温耦合变化的准两年分量明显增强。研究表明,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年际变化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异常十分相似,即主要是两个遥相关型:太平洋-日本(PJ)型和欧亚型遥相关型。与夏季东亚梅雨异常相联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和气温异常是中高纬度干冷空气和低纬度暖湿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热带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和相关的对流活动的年际变化通过PJ型对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化产生十分显着的影响。西太平洋对流活动与北半球大气环流遥相关的相互作用有明显的季节性。PJ型不仅是夏季西太平洋对流活动与北半球夏季热带外地区500hPa高度场年际变化耦合相互作用的最重要模态,而且也是两者各自变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模态。1984年夏季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主振荡型分析表明存在着能量从热带西太平洋向东亚北部的PJ型的振荡传播。低纬度的影响可传播到70°N,同时也存在能量从高纬度向低纬度的传播.即从极地传播到70°N。高纬度和低纬度的影响在70°N附近汇合。  相似文献   

17.
斯里兰卡南部海域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海上贸易、海军护航的重要航线,海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敏感,远离我国海域,并受到数据资料稀缺的限制,针对此海域的海洋环境的研究极少。本文利用TRMM的降水资料和ECMWF的风场、海浪和海面气温数据,对研究海域的重要海洋气象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有:降水月变化呈双峰式特点,11月降水量最大,235 mm左右;年降水天数、中雨及以上等级的年降水天数,分别以5.44天/年和0.91天/年的速度逐年递增。春、秋季风力较大,大风方向偏西或西偏南,秋季、冬季风力较小。海浪向全年偏西,春、秋季海浪较大,大浪方向西偏南或西南;冬、夏季浪高较小。气温的月变化范围在28℃至29.7℃之间,最高气温出现在4月;气温高于30℃天数和年最高气温,分别以2.03天/年和0.014℃/年的速度逐年递增。期望可以为海上的船只活动和海洋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51-2008年全国160站盛夏(7-8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及相关环流特征指数资料,分析了盛夏(7-8月)西太平洋副高东西位置异常变化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及其与北半球500hPa大气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发现:盛夏副高东西位置异常偏西年主要集中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和60年代,异常偏东年则集中出现在8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盛夏副高东西位置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气温存在着很好的负相关关系,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降水表现为负相关,与江南和华南地区降水表现为正相关.盛夏副高东西位置异常变化与北半球大范围环流形势调整相联系;前期春季(4-5月)北半球各副高单体强度变化,对盛夏副高东西位置变化具有很好的预测指示性.前期9-3月NINO4区和NINO3区海温,尤其是前期3月NINO4区海温,前期1月NINO3区海温对盛夏副高东西位置异常变化也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全球变暖与极寒天气间的关系,对加拿大13个省代表性测站10年的观测数据进行时空变化趋势分析,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寻找海洋表面温度历史数据的变化规律。另外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年平均温度、日降水量与地球吸热、散热、海表面温度、当地纬度间的关系,预测未来25年气候的变化,并建立了“极寒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高纬度地区温度、降水量普遍较低,同经度地区的温度差异较小且降水量变化不大;加拿大地区温度呈周期性变化,符合北半球的季节变化特征;北大西洋的东部与其他海洋的温度是反相关的,西太平洋南北回归线附近的海洋表面温度升高;“极寒天气”出现频率与气候变化有一定关系,局地极寒现象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并不矛盾。本研究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全球变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根据1898—1992年青岛年平均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了青岛95年来的气候变化,指出年平均气温有明显变暖趋势,而降水量变化不显著。分析了年平均温度和降水的气候阶段,还采用信噪比方法检验了95年来青岛气候突变。利用谱分析方法分析了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周期。这些结果与北半球和我国近百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