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和我们团队的李秉元、师洁珊、贾维九、高银秀、张宗润等同志,在地震战线几乎用了毕生的精力以地壳应力状态及其动态变化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钻孔应变测量的途径寻找其变化特征与地震过程的关系,尤其是地震发生的前兆异常特征。我们一直力求将测量系统的研制与地震监测预报实践相结合。不管是在地震台站几十至近200米深的钻孔中进行的地壳应力-应变活动的监测与预报实践探索,还是在大庆油田近1000米深的油井中开展套管综合监测以探寻套管成片损坏机理及防护措施的研究,我们全身心地从事着艰苦的、极具开拓性的工作。也许是地球的神秘现象…  相似文献   

2.
龚汉松  杜传杨 《地球科学进展》2008,23(12):1293-1298
岩体受压破坏是由于岩体内裂纹扩展及新的宏观裂纹产生不断积累的结果,大规模岩体受压破坏前会发生局部岩体的先前断裂破坏。裂纹起裂、快速扩展和止裂会产生声发射现象,局部岩体断裂破坏会产生强烈的声发射现象,通过对岩体声发射的监测分析可以预报受压岩体破坏的时间。因此,通过对地壳岩体声发射的监测分析,可以进行地震的短期和临震预报。通过对岩体受压应力分布规律的分析,得出通过监测地壳浅部地应力和地形变预报地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刘启元  吴建春 《地学前缘》2003,10(Z1):217-224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城市化进程必将进一步加速。如何减轻地震灾害的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尽管地震预测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国际性科学难题 ,但在强化各种减轻地震灾害措施的同时 ,仍须大力推进地震预测研究。为此 ,需要打破长期徘徊在以地震前兆异常监测为基础的经验性预测局面 ,把注意力尽快转向研究以动力学为基础的数值预报。以GPS为代表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岩石圈巨型高分辨率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以及数值模拟技术已经为地震数值预报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以地震数值预报为目标的GPS阵列地壳形变连续观测 ,高分辨率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 ,地壳动力学 ,地震孕育和破裂过程的理论、模拟试验和实际观测 ,数据同化和计算软件的开发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现在的问题是 ,需要积极借助数值天气预报的经验 ,强化多学科 ,多部门的组织协调 ,尽早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地震动力学数值预报的科学试验。地震数值预报研究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地震科学基础研究和地震预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匡耀求 《湖南地质》1994,13(4):250-254,240
本文综述指出:深部过程,可能导致放射性元素在地幔或下地壳的某些部位聚结而产生强烈的核反应,致使下地壳加热和上地壳的快速抬升和伸展垮塌,产生地震、火山作用、岩浆作用,形成山脉。通过对来自地球内部的α─粒子辐射监测,有可能对毁灭性地震作出预报。  相似文献   

5.
在对四川省汶川县地震序列的动态跟踪与对甘肃省震情的动态判定过程中,笔者成功地把握了甘肃震情、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汶川地震序列的动态发展变化并对5月18日发生在四川省江油市的6.0级地震作出了成功预测。此次成功的地震预测实践为甘肃省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正确的科学依据,为减轻地震灾害和稳定被地震扰乱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中国地震预报的历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从中笔者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地震预报虽然是一个十分复杂、尚未被攻克的世界性难题,但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如果预报思路和方法得当,要实现一次乃至数次成功的预报是可能的。这对地球科学家们如何认识地震预报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地震的孕育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地壳介质的差异、构造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观测环境等原因,导致一个地震事件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利用前兆异常来准确地预测未来地震的发生,是一个较难且较复杂的问题,而给出预报的信度和概率,正是以物理为基础的概率性预报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参数。许绍燮先生提出了用R值作为震兆信度的鉴定指标,R值为扣除了随机概率的预报成功率,后来人们均以R值来估计震兆的置信度。笔者对首都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汶川大地震的成因出发,根据地震序列的类型、发生大地震的时间尺度和都江堰-江油断裂带对地震波的消减,以及成都平原特殊的地壳结构,认为发生大地震或大余震对成都平原的影响有限。在大地震后,随着地壳应力场的改变,可能在成都平原引发小地震,应加强对熊坡活动断裂等的监测,以及附近房地产等工程建设的管理,提高民众的防震意识。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并不是都很明显。单一动物的异常行为,如蟾蜍或青蛙迁徙,不能构成预测地震的依据。大地震诱因是很复杂的,现阶段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  相似文献   

8.
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地壳形变的监测是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方法,最近有关震前地壳运动的经验和研究表明,在中,强地震之前往往会出现走滑运动,垂直运动或蠕变加速,通过对易震区进行持续高精度的地壳形变监测,可能鉴别出每一地震之前的地震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9.
值此所庆四十周年华诞,忆往昔,展未来,浮想联翩。我所从一个地震地质野外队发展成为以地震成因、地震监测预报、防震减灾和工程稳定性等有关的现代地壳动力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研究所。四十年来,围绕活动构造、地球物理探测、地震前兆物理研究和监测、钻孔应力-应变观测、跨断层测量和断层活动监测、岩土力学、原地应力测量、工程地震、计算技术、工程地质勘察和构造物理实验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地震前兆观测理论、方法、技术的研究以及技术装备的研制是我所工作的重点、是重要方向任务之一,影响很大,举足轻…  相似文献   

10.
陈运泰 《地学前缘》2014,21(1):120-131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W9.1地震及印度洋超级海啸,以及2011年日本东北MW9.0地震及海啸与核泄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两次灾难的接连发生充分暴露了迄今我们对于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水平还是很低的,启示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地震发生的规律性与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在地震危险性评估中,要努力克服经验性方法的局限性,加强地应力测量以确定断层接近破裂的程度,更直接地估计地震危险性;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地震、大地测量、地质、地貌等所有可资利用的资料,尽快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防灾减灾实践。要重视不同观测资料的整合集成。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科学界与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的相互沟通。要加强在海域对地震、海啸的多学科、多手段的监测工作,加强地震破裂过程复杂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高对地震、海啸(包括局地海啸)的监测、预测预报与预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地球排气与森林火灾和地震活动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强祖基  杜乐天 《地学前缘》2001,8(2):235-245
地球不仅是固体 ,而且充满了流体。当地球受力时 ,地壳变形和破裂 ,气体 (H2 ,CH4 ,CO等 )从内向外溢出 ,这样可引起森林火灾和地震。自 1990— 2 0 0 0年 12月利用卫星热红外图像资料做地震短临震兆的观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正式预测、预报 149次 ,10 0次有结果 ,虚报 49次。 10 0次有结果的预测、预报中较准确的有 6 5次 ,含 7级地震 10次、6级地震 19次、5级地震 36次。较好预报有 2 5次 ,含 7级地震 4次。较差预报有 10次。由于云层干扰有 49次虚报和 2 0次漏报。 1998年 5月 13日— 5月 2 2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森林火灾前 10d ,即 1998年 5月 4日在卫星热红外云图上见到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森林区出现圆形排气增强区。 1999年 4月 3日山西汾阳森林火灾前 4d ,即 1999年 3月 31日卫星热红外云图上汾阳森林区出现一孤立圆形排气增温区。 2 0 0 0年 3月 2 8日福州郊外森林区起火 ,就在当日卫星热红外云图上可见到福建沿海大陆升温。 1996年 9月 6日台湾兰屿发生 7 1级地震 ,地震前 11d增温震兆呈现一个奇特构造应力热体系———山字型。  相似文献   

12.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it is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ose layers in the crust of the earth in which the foci of most strong earthquakes occur. An analysis of regional earthquake catalogues shows that in depressions strong events originate within a specific layer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crust.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geothermal regime in the depressions under study shows that the thickness and location of this layer depend on geothermal parameters which correlate with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 magnitude in particular areas. Thus, it seems possible to use geothermal and seismological parameters for estimating the maximum magnitude of earthquakes for at least some areas.  相似文献   

13.
龙山门断裂带活动特征与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地震处于龙门山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构造边界上。350km长的地表破裂带呈右行左阶雁行排列在具有逆冲和右行走滑性质的汶川茂县青川、映秀北川和江油都江堰3条断层带上。下地壳的韧性流动伴随中地壳韧-脆性剪切带应力和应变的积累,产生上地壳脆性发震断层,并控制地表破裂带和滑坡的分布。震源出现在上地壳脆性断层与中地壳脆-韧性剪切带的交汇部位。〖KG2〗以汶川地震为例,结合板内地震基本特征,提出引入大陆动力学理论完善工程区域稳定性理论基础,构建基于板块学说、地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理论的相互补充的工程区域稳定性评价体系;对活断层与地震活动性预测提出见解,强调仅仅从活断层的存在及其活动强度来预测地震活动性与强度是远远不够甚至是错误的,必须将下地壳、中地壳和上地壳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和判别;提出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指出了大陆内部安全岛划分应采用的核心指标。  相似文献   

14.
Previousworkshavenotonlywellestablishedtheiso topiccriteriaforrecognizingdifferentsourcesofnoblegases(ref.PintiandMarty ,2 0 0 0 ;Sardaetal.,1985 ) ,butalsoadvocatedtheintegrationofC/ 3Heratioswithstableisotoperatiostoprovideaninsightintotheoriginsofmantle derivedCO2 (Ballentineetal.,2 0 0 1,2 0 0 0 ;Lollaretal.,1997;Pedronietal.,1996 ;Trulletal.,1993;MartyandJam bon ,1987;DesMarais ,1985 ) .Inmanycases,however,thenoble gassignatureandC/3Heratiocannotbesimplyusedtoindicatetheoriginsofsuc…  相似文献   

15.
地表水热活动常伴有通量不等的气体释放,作为水-岩反应和地球深部脱气的产物,泉气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因其热储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岩性和应力状态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对泉气化学和同位素组成时空变化的观测和研究是了解地壳-岩石圈动力学的重要方面,有助于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李德威 《地学前缘》2010,17(5):179-192
青藏高原东北部东昆仑、汶川、玉树等强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不对称发育,伴随余震有规律地分别向东、南东和北北东方向迁移,很可能是源于恒河盆地流经亚东、当雄、安多、库赛湖、治多、玉树、甘孜、汶川的弧形下地壳“热河”的流速和流向变化形成的,下地壳热流物质正在向云南及邻区汇聚形成下地壳“热海”,导致长时间跨季度构造热干旱,其影响超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地表破裂不一定受断层控制,震源也不在断层面上,下地壳流动导致中地壳发震并进一步影响上地壳形成同震脆性破裂系统。大陆板内盆山过渡带地震密集,大陆板内地震是在下地壳层流的热动力作用下导致活动地壳分层变形的产物。在大陆盆山耦合、圈层耦合的非线性开放系统中,从大洋底部的软流圈层流进入大陆底部使得地幔软流圈加厚,底辟上升为大陆下地壳流动,为地震活动提供了巨量热能;热软化的下地壳缓慢的韧性流动孕育了大陆板内地震;中地壳韧 脆性剪切带易于积累能量,发生热能与应变能的转化,产生地震,形成震源层;上地壳脆性断层活动和地表破裂是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载体和方式之一。地壳稳定性评价的依据应当是地壳的活动性而不是断层的活动性。大陆活动构造区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实际上是下地壳地震能量的聚散过程,体现在下地壳热主导的韧性流动构造与上地壳应力主导的脆性破裂构造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地壳热软化物质流动过程中流速、流向等突然改变触发地震,并产生共振波。大陆下地壳流层在厚度、温度、粘度、流速、流向上的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温度异常、流体异常及与其相关的大气层、电场、磁场、重力场、地球化学场、应力场、应变场、生物场等异常。合理布置天空网、地面网、地下网,综合立体监测有效的地震前兆,系统地开展长期、中期和短临地震预测,能够不断地提高地震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17.
Shoubiao Zhu 《Natural Hazards》2013,69(2):1261-1279
The sudden and unexpected Wenchuan earthquake (Ms = 8.0) occurred on the Longmen Shan Fault, causing a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and huge property loss. Almost no definite precursors were reported prior to this event by Chinese scientists, who made a first successful prediction of the 1975 Haicheng earthquake (M = 7.3) in China. Does the unsuccessful prediction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mean earthquake prediction is inherently impossible? In order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the paper simulated inter-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and recurr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s associated with the Longmen Shan listric thrust fault by means of viscoe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model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uted interseismic strain accumulation in the lower crust beneath the Eastern Tibet is much fast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regions. In particular, the elastic strain energy density rate accumulates very rapid in and around the Longmen Shan fault in the depth above ~25 km that may explain why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s in the region of such a slow surface deformation rate. The modeled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around the fault are consistent with surface ruptur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and GPS measurement. Also, the model displays the slip history on the Longmen Shan fault, implying that the average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 on the Longmen Shan fault is very long, 3,300 years, which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ed by paleoseism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nd estimates by other methods. Moreover, the mode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uture earthquake could be evaluated based on numerical computation, rather than on precursors or on statistics. Numerical earthquake prediction (NEP) seems to be a promising avenue to a successful prediction, which will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natural hazard mitigation. NEP is difficult but possible, which needs well supporting.  相似文献   

18.
瞬时地壳运动与地震短临预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强祖基  赁常恭 《地学前缘》1995,2(2):213-225
本文在利用卫星红外扫描仪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地震前低空大气的增温是地壳瞬时运动的表现,也是地球-大气耦合现象。通过分析,给出瞬时地壳运动引起增温的三种可能机制:岩石的辐射能量增加;岩层中CH_4、CO_2等气体溢出和太阳辐射导致增温;CH_4、CO_2含量增高和低空电场异常激发。并通过某些震例的增温展布形态及规律,恢复震前应力场和热增温演化特征:我国大陆东部NNE方向为主压应力方向,大陆东南沿海主压应力方向SN向,而我国大陆西部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SN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派生主压应力为NE向。最后,介绍了这几年试验性预报效果检验:4年多总共预报32次,其中虚报2次,7次较准,17次较好,6次较差,漏报强震8次。最后涉及到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机理的初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地幔脱气作用和大气圈惰性气体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惰性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是研究地幔脱气作用和地球大气形成与演化的有效工具。根据惰性气体提供的信息,地球大气圈中惰性气体主要由地幔脱气形成。地球有三个截然不同的惰性气体储集库:MORB(洋中脊玄武岩)型地幔(大量脱了气的地幔),Loihi(夏威夷洛尹黑海山)型地幔(少量脱了气的地幔),和大气圈+海洋+大陆地壳。为了探索这三个气体储集库之间的联系,国外学者已建立了三种地幔脱气模式:①整体脱气(BD)模式,②溶解度控制脱气(SCD)模式,和③稳定态脱气(SSD)模式。其中SCD模式能较好地解释各储集库中惰性气体同位素体系特征。SCD模式认为地幔中各种气体的脱出程度和脱出历史不完全相同,主要受气体在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度所控制,因而认为地球大气中的各种气体的演化史也不完全相同。从地球形成时算起,大气中惰性气体主要形成和演化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30Xe为(21±7)Ma,36Ar为(56±19)Ma,3He为(310±120)Ma,40Ar为1500Ma,4He为800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