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日本地震学会1982年秋季大会简况,会上共宣读241篇论文,包括八个方面;本文重点介绍了有关地震活动与地震预报研究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日本地震学会于1982年4月8日至10日召开春季年会。会上,关于震源过程、地壳和上地幔构造、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专题报告有76篇;关于观测系统及数据处理、地壳变动、地应力及岩石压裂的专题报告有65篇;关于活断层、地震预报、彗收(陨石)、海啸及地  相似文献   

3.
日本地震学秋季大会于1986年10月7日至9日在岐阜大学教育学院召开。大会共宣读报告280余篇,三个会场同时进行。大会报告内容可分18类:构造学(31篇);地震活动及预报(31篇);震源过程(29篇);地壳构造与重力(21篇);地震工程学(21篇);地震构造学(16篇);活断层与活构造(16篇);地球内部物性(16篇);地壳变动与历史地震(13篇);普通地震学(13篇);地球内部结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1982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大陆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简况。参加此次讨论会的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代表,提交大会讨论的学术论文共73篇,其中包括中国的28篇。此次讨论会充分地反映了近年来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并取得可喜进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简称IASPEI)于1985年8月19日至8月30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23届大会。会议共分15个专题,主要有地震危险性评定与地震预报、地震的理论与实践、西北太平洋与远东活动边缘带的结构与组成、构造活动岩浆化及变质的热问题、极地地球物理等等。有关地震预报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第一专题中。第一专题共有91篇报告,其分类情况如表1。  相似文献   

6.
1989年10月6—8日的3天里,日本地震学会在相隔18年之后,又在高知县召开了1989年度地震学会秋季大会。这次大会的最大特点是,尽管是秋季大会,但却有很多论文报告,包括会场张贴的论文在内多达306人次,大概是秋季大会历史上为数最多的。大会的另一个特点是发表的有关伊东近海地壳活动的研究报告达40篇。论文报告从许多方面作了论述,并  相似文献   

7.
国家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2月16日至21日在上海联合召开地震活动图象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地震局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共96人.会议共收到120余篇学术论文.经会议组织委员会审定收入论文摘要汇编的有106篇.在大会上宣读71篇,其中包括与地震预报有关的基  相似文献   

8.
日本地震预报联络会(会长是东海大学教授浅田敏)于1987年5月18日在东京都大手町国土地理院召开了第79届联络会,并就福岛县近海接连发生中级地震问题发布预见,推测从过去的例子来看,福岛县近海年内可能发生震级(M)为7级的地震。福岛县近海地震以1987年2月6日夜里发生的M6.7和M6.4的地震为开端,加上4月的3次地震,目前共发生M6的地震5次,  相似文献   

9.
2017年8月28—30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与甘肃省地震局在嘉峪关联合举办了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7年学术交流研讨会。会前征集了110篇专题论文摘要,编辑的论文摘要集在《国际地震动态》第8期正式出版;邀请了13份大会报告(Keynote Lecture),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和重点大学的系统外特邀报告10份,系统内老专家讲述历史成功地震预报过程的报告3份。研讨会期间,除大会邀请报告以外,以宣读(Oral)方式交流专题报告21份(其中包括行业青年研究专项课题优秀结题报告5份),以张贴(Poster)方式交流报告28份,评选出6份优秀张贴报告。大会还就"数值地震预报距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为主题进行了圆桌讨论(Panel Discussion),就数值地震预报相关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碰撞。此次学术交流提议有必要系统地对历次成功的地震预报过程进行回顾性总结。  相似文献   

10.
1998年10月19日至24日,中国地震学会第7次学术大会暨第五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江西省井岗山市茨坪镇举行。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会议。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2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259篇,其中地震学38篇,地震地质45篇,地震预报70篇,地震工程30篇,地震观测技术9篇,地壳深部探测6篇,地壳形变测量13篇,构造物理26篇,历史地震8篇,地震社会学19篇,地震地磁学10篇,地震科技情报(信息)5篇。新疆地震局有11篇文章入选大会论文摘要集,7篇论文在学术大会分组会上…  相似文献   

11.
2016年7月24~25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与吉林省地震局在长春联合举办了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6年学术交流研讨会。会前征集了78篇专题论文摘要,编辑论文摘要集一册;邀请了14个大会报告(Keynote Lecture),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和大学的系统外特邀报告3个。研讨会期间,除大会邀请报告以外,以宣读(Oral)方式交流专题报告16份(其中包括行业青年研究专项课题优秀结题报告8份),以张贴(Poster)方式交流报告24份,其中评选出7份优秀张贴报告。  相似文献   

12.
《国际地震动态》1982年第1~12期(总第37~48期)共刊载各类文章188篇,为便于读者查阅参考,现编印这份1982年度总目录索引,除仍按固有的地震学类别列出分类目录的题目名称、刊期和页数外,并将其中涉及(地震社会学领域)地震和地震预报的社会经济反应方面的文章同时列出补充目录索引附后,以供此项研究工作的参考。因  相似文献   

13.
国家地震局于1979年8月6—11日在北京召开了《地下水动态测报地震专业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中国科学院、石油工业部、国家地质总局、第五机械工业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和国家地震局所属各有关单位共50名(其中包括特邀代表2名)。 国家地质总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总工程师胡海涛同志和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罗焕炎同志在大会上分别作了“地下水网络与地震的关系”和“地下水动态与地震预报”的报告。他们的发言对代表们启发很大。 会议共收到论文26篇,其内容比较丰富,大致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地震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  相似文献   

14.
第七类一篇短文扼要复述了1982年在北京召开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概况,说明有关内容详见本刊过去对该讨论会的评述介绍;同时附加说明1982年度在地震方面的另一些较重要会议情况曾先后在本刊1982年或83年各期刊登过,在此不再复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美国在地震预报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观测地壳形变的技术(包括常规大地测量技术、空间技术及连续观测技术)、形变网的布设与观测结果的分析、皮农弗拉特观测台站、与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理论方面的研究结果及通过观测地壳形变预报地震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青海省地震局于2019年8月26—28日在青海海东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9年学术交流会。来自全国行业内外的15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大会设置了8个专题;共交流报告50篇,其中,口头报告30篇,张贴展板20篇;30篇口头报告中,特邀口头报告9篇,行业系统外口头报告7篇,行业内雏鹰报告9篇。除了一贯的最佳张贴报告评选之外,大会还对张贴报告首次设立了最佳创意奖,对雏鹰报告设置了最佳形象奖。大会按照惯例举行了Panel讨论,针对大地震的物理机制以及预测地震所依赖的观测技术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大会学术交流之后举办了关于地震滑坡灾害的实体科普调研活动。本次论坛会前征集到论文摘要142篇。针对特别设立的宜宾地震专题,快速征集到摘要8篇,分别涉及前震识别、震源机制解析、孕震构造环境、动力学条件、视应力变化与电离层异常等。全部论文摘要集在《国际地震动态》第8期刊出。《高原地震》和《地震》分别出版了部分报告的全文。   相似文献   

17.
地壳形变与地下水动态异常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壳变形与地下流体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地壳形变异常是地壳构造活动最直接的表现,是物理含义最为明确的地震前兆之一;地下流体异常能够提供多种型式的构造活动过程(包括地震)的前兆信息。两类异常以不同的方式和特点反映出地震孕育过程中伴随的前兆信息,从而成为地震预报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有关地壳形变与地下水动态异常特征方面的研究成果,从机理和前兆特征方面归纳了两种异常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31年8月11日,新疆富蕴县发生了8级地震。为纪念新疆富蕴地震87周年,2018年8月10–13日,"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8学术交流"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2018年度联合学术交流在新疆富蕴举行。本次交流活动共设6个专题,围绕6个专题征集了162篇学术论文祥摘发表在《国际地震动态》2018年第8期;来自地震系统内外28家单位共110余名代表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16名专家学者分别做了大会邀请报告和专题交流报告;25名年轻代表张贴展示了相关研究成果,其中7份获优秀张贴报告奖。学术交流期间,组织了富蕴地震断层现场科学考察,举办了以"富蕴地震及其破裂特征"、"数值地震预测与地下云图"的圆桌讨论(Panel Discussion)。整个学术交流活动在严肃而热烈的气氛中圆满落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和吉林省地震局于2020年9月28—29日在吉林安图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0年地震&火山联合学术交流会。来自全国地震行业内外的73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大会设置了7个专题;会前征集到论文摘要近70篇,会期交流报告36篇,其中口头报告13篇,张贴展板23篇;13篇口头报告中,特邀口头报告5篇(其中地震行业外的邀请报告2篇);23篇张贴报告中,评选出优秀张贴报告7篇,最佳设计创意张贴报告1篇。大会按照惯例举行了以“地震与火山研究如何相互促进以及相互促进的着眼点在哪里”为主题的Panel讨论,积极而热烈的讨论碰撞出了地震与火山聚焦的科学问题火花:地震预报与火山预警都必须立足于系统的高质量观测技术的发展,建立空间-地面-地下多学科立体观测网络以及基于地震孕育过程的观测资料解译理论与方法体系是提升地震预报与火山预警共同面对的基本问题。大会不仅重视学术交流,还兼顾了科学传播的普及,有组织地参观学习了长白山火山监测站的综合监测技术,加深了学术交流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美地壳形变与地震学术讨论会”於十月廿九日至卅一日在武汉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从事地壳形变与地震研究的50多名中美地震学者(其中美方14人),还有30多名列席代表。 会议议题是:地壳形变研究进展;与强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现象;地壳形变观测技术和仪器;与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基础研究以及地壳形变资料分析处理等五方面内容。会上宣读论文共51篇,其中中方35篇,美方16篇。美方代表提交论文的共同思路着重于对地壳形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