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研究讨论了云南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指出区内M≥68级地震呈现活跃与平静;主体活动区东西交替及时空轮回迁移等特征。据此指出1988年云南地区进入了M≥68级地震强震活跃期,主体地区在云南西部,1995—1997年存在发生6—7甚至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同时讨论了孟连73级地震前相关区地震活动,滇西北、滇西南有关b值、小震频度、调制比异常等8种地震学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进程等特征。特别指出了1994年9月至1995年5月滇西南地区M≥47级地震形成的时空密集现象,及其在短临阶段对震级及地点方面判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南部7.3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辽阔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只有渤海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而面积狭小的台湾海峡却发生4次7-8级地震,数十次5-6.9级地震。是我国大陆近海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度最高的地区。台湾海峡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的结合地带,地壳运动强烈。海峡中北东、北西向断裂发育,第四纪以来,上述断裂均有强烈的活动。在这种地质构造背景下,发生了历史上一系列强烈地震和这次7.3级地震。  相似文献   

3.
云南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复杂,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该区共发生7—7.9级地震16次,8级地震1次。通过对云南新构造运动特点分析该区新构造运动分区现象及年代学差异明显,全新世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新构造单元边界断裂和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区的较大规模的断裂上,这些断裂大多是7级以上大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4.
丁鉴海  刘杰 《中国地震》1999,15(1):92-96
全球地震活动概况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1998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7次,最大为11月29日印尼苏拉威西岛东北78级地震,其次为3月25日南太平洋77级和5月4日琉球群岛77级地震(图1)。图11998年全球Ms≥70地震震中分布1998年...  相似文献   

5.
毛玉平  吴伯黔 《地震研究》1997,20(4):438-446
云南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复杂、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该区区发生7-7.9级地震16次,8级地震1次。通过对运动新构造运动特点分析该区新构造运动分区现象及年代差异明显,全新世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新构造单元边界断裂和新构造运动 强烈地区的较大规模的断裂上,这些断裂大多是7级以上大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南和印缅地区8级地震活动特征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虹  陈立德 《地震研究》1998,21(3):205-210
本分析了1900年以来北纬15°-32°,东红85°-105°,中国西南及印缅地区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特征,得出M≥7.5级地震有密集-平静现中活跃期持续时间长、短交替、印缅地区7级地震启动是8级地震的重要标志,8级地震发生在7级地震密集区附近。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987年8月10日灵武5.5级地震进行了综合研究。其地震序列属前震—主震—余震型,前震和余震沿该区两条主要断裂分布,主震位于两条断裂交汇部位。震前形成了明显的小震活动空区。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走向为322°,长16km。震区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268°。本文还指出,强烈的水平和垂直差异运动是灵武地区频繁多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丁鉴海  姜秀娥 《中国地震》1989,5(1):88-88,90
1.我国地震活动概况及特点 1988年我国共发生M_s≥5地震56次(大陆地区43次,台湾地区13次),其中6.0—6.9级地震7次(大陆地区5次都为余震,台湾地区2次),大陆地区7.0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为11月6日云南澜沧7.6级地震。台湾地区最大地震为10月16目的6.2级地震。如果不计算唐古拉山、澜沧—耿马震区的余震,我国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37次(大陆地区24次,台湾地  相似文献   

9.
赵洪声 《华南地震》1997,17(1):34-38
论述了在1995~1996年云南地区发生的孟连西南7.3级,武定6.5级和丽江7.0级3次强烈地震的孕育过程中,近源区中小地震的异常增频特点和临震前大气压力的突变共性,并据此提出,强震的发生乃是地壳内外力涨落地加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780 BC至今、100°—110°E、22°—35°N(中国南北地震带)区域的中国大陆5.0级及以上天然地震的分布规律。通过GMT软件绘制了南北地震带上地震震中和断裂分布图像,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地震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性的规律。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大震与强震几乎全部发生在断裂带上,地震频次高、震中密集,呈现集群性等特征,地震活动性较高。该地震带中、南段相似,与北段存在显著差异。在南北地震带上,地震的活跃幕与平静幕持续时间,与活跃幕强度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认识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发震规律,地震的孕震发震和地震活动周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e recent destructive earthquake(MS 7.4) of 17 August 1999 in the Gulf of Izmitin north-west Turkey was not a surprise, neither forits location, large magnitude or for the damage itcaused. Other, equally large magnitude earthquakeshave occurred in the past in the region but we havechosen to present in this paper the earthquake of 10July 1894 because it is one of the two large events tostrike the Gulf of Izmit in the last 105 years, and inmany respects similar to the recent earthquake of 17August 1999 in size, location, and effects.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特征及当前地震活动形势   总被引:53,自引:27,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在高原内记录到多达18次8级以上巨大地震和100余次7~7.9级地震,它们均发生在喜马拉雅板块边界构造带和板内断块区及其次级断块的边界活动构造带上.自1900年有地震仪器记录以来,青藏高原曾经历了3次地震活动丛集高潮,即1920-1937年,1947-1976年和1995-现在.在每次地震活动丛集期都形成以8级地震为核心的7级以上地震活动系列,它们分别是20世纪20-30年代的海原-古浪地震系列、50-70年代察隅-当雄地震系列和20世纪末期以来昆仑-汶川地震系列.每一个地震系列都有自己的主体活动区,最新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的主体活动区为巴颜喀喇断块.青藏高原地震活动高潮与全球Mw≥8.0巨大地震活动高潮紧密相关,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与自2001年至今的全球最新地震活动高潮相对应,它们反映了两者的动力学联系.经过详细对比研究认为,它们至今均仍在延续之中,全球板块边界构造带8~9级地震和板内大陆断块区的7~8级地震都仍在连续发生.研究了全球和区域地震活动的相关关系及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指出了该区当前地震活动的总体形势,评价了其近期地震危险性,提出了加强地震监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近几年新疆强震活动的格局变化以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结合新疆几次7级地震前的异常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未来几年新疆地震活动将处于一组强烈地震之后的相对平静,但仍然有发生6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1993年第三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水平为中等偏高,明显高于上半年平均水平。日本北海道西南近海发生7.6级浅源地震,但不属于日本海沟地震。埃及西奈半岛发生5.7级地震,为今年亚欧带西段之最大地震。马里亚纳群岛发生8.1级中深震,使西北太平洋地区地震水平达到全球第一。兴都库什地区接连发生三次较大中深震,可能对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有影响。墨西哥恰帕斯州近海发生7.3级地震,美洲带新的地震活动轮回正式开始。印度南部发生6.3级中强震,属于板内地震。  相似文献   

15.
1993年第四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为中等水平,三个月内共发生三次7.1级浅源地震。新几内亚东部发生6-7级地震多次。美州地震带地震活动表现不强。堪察加以东近海发生7.1级地震。亚欧带于10月2日发生中国新疆南部(若羌)地震。全球浅源地震相对活跃。  相似文献   

16.
A space-time envelope of minor seismicity related to major shallow earthquakes is identified from observations of the long-term Precursory Scale Increase () phenomenon, which quantifies the three-stage faulting model of seismogenesis. The envelope, which includes the source area of the major earthquake, is here demarcated for 47 earthquakes from four regions, with tectonic regimes ranging from subduction to 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continental transform. The earthquakes range in magnitude from 5.8 to 8.2, and include the 24 most recent mainshocks of magnitude 6.4 and larger in the San Andreas system of California, the Hellenic Arc region of Greece, and the New Zealand region, together with the six most recent mainshocks of magnitude 7.4 and larger in the Pacific Arc region of Japan. Also included are the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at Kobe, Japan (1995, magnitude 7.2), Izmit, Turkey (1999, magnitude 7.4), and W.Tottori, Japan (2000, magnitude 7.3). The space (A P ) in the space-time envelope is optimised with respect to the scale increase, while the time (T P ) is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onset of the scale increase and the occurrence of the earthquake. A strong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envelope A P T P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earthquake; hence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et of precursory earthquakes contained in the envelope is intrinsic to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Yet A P and T P are correlated only weakly with each other, suggesting that A P is affected by differences in statical conditions, such as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lithology, and T P by differences in dynamical conditions, such as plate velocity. Among other scaling relations, predictive regressions are found between, on the one hand, the magnitude level of the precursory seismicity, and on the other hand, both T P and the major earthquake magnitude. Hence the method, as here applied to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s potentially adaptable to long-range forecasting of the place, time and magnitude of major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7.
1998年第三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仍为中等水平,新几内亚北部近海和厄瓜多尔近海各发生一次7级以上地震,亚速尔群岛发生一次6级以上的地震,全球中等以上地震活动无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近期地震活动性与中长期地震概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青  傅征祥 《地震》1997,17(3):232-240
通过地震震级概率预测方法得到的中国大陆各地震带1990 ̄2005年地震危险性预测结果与近几年实际地震活动情况的对比研究。对这一方法及其实际预测效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各地震带1996年7月至2005年发生不同震级的地震概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中国大陆继续处于1988年底以来的新一轮地震活跃阶段,中国东部地震发生概率继续增加,华北地块的北部边缘地震带和右江地震带有可能发生6  相似文献   

19.
首先讨论龙滩库区水库蓄水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现龙滩水库诱发地震特征十分明显,地震共分5丛呈丛集分布.利用库区架设的24个固定和流动台站记录的数字记录资料,在研究得到龙滩库区非弹性衰减和台站场地响应的基础上,精确测定得到了该地区总共1616个ML≥0.1级地震的震源参数,比较了水库诱发地震与构造地震震源参数特征的差异,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龙滩水库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关系密切,不同蓄水阶段5丛的地震活动状态不同,局部断裂构造发育以及岩石透水性能影响着地震活动对蓄水过程的响应.2)龙滩水库诱发地震的地震矩M0随震级ML的增大而增大,两者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统计关系为LogM0=1.07 ML+10.17.应力降与地震大小之间的关系和Nuttli的板内地震为增加应力降(ISD)模型的结果比较吻合,统计关系为LogΔσ=0.71 ML-2.89.3)龙滩水库地区地震辐射能量和地震视应力均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后者意味着大地震是比小地震更高效率的地震能量辐射体.4)总体上不同丛地震应力降水平存在差异.地震应力降空间分布上与库水深度有较好的一致性,即库水深的区域应力降水平高.5)与同震级的构造地震相比,水库诱发地震的应力降值比前者明显偏低,大约小10倍.这可能是由于水库蓄水造成地下介质孔隙压力增大或者水的润滑作用,从而导致在一个比较低的构造应力情况下发生水库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20.
2002年11月7日河南原阳ML4.5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2年11月7日河南原阳ML4.5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空间分布、时间扫描、震级概率预测等方面的研究,了解该地区地震的发震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