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带冰川逐渐消融的警报据澳大利亚科学家说,在过去的20年中,热带冰川以45m的速率消融,其中的一条冰川,在未来的几年内将完全消失,这一现象应该归咎于全球气候变暖。墨尔本莫那什大学的吉姆·彼得森和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乔夫·霍普一直在研究位于印属新几...  相似文献   

2.
正黄龙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是中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因沟中有许多钙化的彩池,随着周围景色变化和阳光照射角度变化变幻出五彩的颜色,黄龙被誉为"人间瑶池"。黄龙主景区位于岷山的主峰、终年积雪的雪宝顶下,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再加上滩流、古寺、民俗称为"七绝"。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造就黄龙主景,钙华景观,类型齐  相似文献   

3.
从10月中旬开始,早早进入冬季的祖国北部边陲——大兴安岭已是白雪皑皑,而由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处负责人陈铁男带队的专家队伍,正踏着没膝的积雪在大兴安岭矿产勘查野外各项目区之间艰难穿行。  相似文献   

4.
正一好久未亲近雪山了。自从2003年离开西部之城格尔木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走近过雪山。在格尔木工作的十八年里,尤其是1999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雪山一两次。近的,去过昆仑雪山,如玉珠峰、玉墟峰;远的,跑过可可西里雪山和长江源头格拉丹冬大雪山。说真的,在都市里待久了,感到身体都僵硬了;心灵,仿佛失去了灵性。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在喧嚣中待得愈久,就愈发地想亲近雪山。我想念雪山,想念曾在雪山里与蓝天、白云、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0-2014年MOD10A2积雪产品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以积雪覆盖率为指标,在分析西藏高原积雪空间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定量研究了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地形要素对高原积雪时空分布的影响。主要结论有:① 西藏高原积雪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具有中东部念青唐古拉山和周边高山积雪丰富,覆盖率高,而南部河谷和羌塘高原中西部积雪少,覆盖率低的特点。② 海拔越高积雪覆盖率越高,积雪持续时间越长,年内变化越稳定。海拔2 km以下积雪覆盖率不足4%,海拔6 km以上覆盖率达75%。海拔4 km以下年内积雪覆盖呈单峰型分布特点,海拔越高,单峰型越明显;而海拔4 km以上则为双峰型,海拔越高,双峰型越明显。海拔6 km以下积雪覆盖率最低值出现在夏季,而6 km以上则出现在冬季。③ 总体上,高原地形坡度越高积雪覆盖率越高。不同坡向中,北坡积雪覆盖率最高,南坡最低,年内分布呈双峰型,而无坡向的平地积雪覆盖率要小于有坡向的山地,其年内变化呈单峰型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6.
光学与微波遥感的新疆积雪覆盖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2013年冬季的MODIS光学遥感数据,以及AMSR-E、AMSR2与MWRI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建立了新疆地区冬季每日积雪分布遥感反演模型。首先,将Terra与Aqua双星MODIS的积雪产品融合,初步去云并最大化积雪信息;然后,利用AMSR-E/AMSR2和MWRI被动微波数据进行每日雪盖提取;最后,利用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反演得到的每日雪盖结果对双星融合后依然有云的像元进行替换,得到每日积雪分布情况。据此模型提取了11年间冬季的积雪天数信息,结合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分析了新疆冬季积雪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积雪主要分布在北部新疆,积雪天数与地形关系密切,山区积雪天数较多,盆地及城市区积雪天数较少;积雪天数年内变化是从11月到次年1月随温度降低逐渐增加,从1月到3月积雪天数则逐渐减少。新疆地区积雪天数在这11年中存在一定的波动,积雪天数与该年的平均气温,以及月低于0℃的天数存在显著相关性,与降雪量关系不明显。新疆地区近年来积雪天数重心有向西向南移动的趋势,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多年积雪融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准确掌握积雪覆盖信息对于气象、水文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在进行大范围、高频率的积雪覆盖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SNOMAP算法是用于积雪遥感监测最普遍的技术手段,其核心是利用固定阈值的归一化差分积雪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Snow Index,NDSI)进行积雪识别,但这种方法忽略了积雪光谱信息的时相变化,会产生积雪监测的误差。本文提出了一种动态NDSI阈值方法,以纯永久积雪像元的平均NDSI值作为参照系调整固定的NDSI阈值,从而削减影像光谱值波动对积雪识别的影响。以三江源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将基于每日MODIS数据进行积雪监测最佳的NDSI阈值与同日纯永久积雪像元的平均NDSI值作线性回归,通过每日纯永久积雪像元平均NDSI值的变化来调整用于积雪识别的NDSI阈值。结果表明:① 基于每日MODIS数据进行积雪覆盖监测最佳的NDSI阈值与同日纯永久积雪像元的平均NDSI值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 2达到0.86;② 三江源地区动态NDSI阈值的范围为0.29~0.37,其平均值在0.33左右,说明MODIS全球积雪面积产品中将NDSI阈值取为0.40会低估三江源地区的积雪面积;③ 与采用固定NDSI阈值0.33的监测方法相比,动态NDSI阈值法近似率、总体分类精度和F值的平均值分别提高了5.17%、0.70%、1.14%。  相似文献   

8.
同其他卫星相比,NOAA卫星搭载的AVHRR积雪产品,具有长达10 a的长时间序列数据集,能够应用于长时间、较大区域范围的积雪覆盖变化分析。由于不同卫星使用的反演算法,波谱宽度和大气订正等不完全相同,故需对不同卫星积雪产品数据集进行一致性检验,将卫星积雪产品更好地应用于气候分析研究。本文采用一种新的评估方法,对空间分辨率为0.05o×0.05o的AVHRR积雪产品与IMS和MOD10A1积雪产品,分别在空间和时间变化上进行对比分析,对AVHRR积雪产品数据集进行检验,发现AVHRR与MODIS积雪产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台风及命名     
《山东国土资源》2005,21(9):83-83
台风是指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国海的强烈的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天气系统),也是在大气中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的,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涡旋。它在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气象学上将大气中的涡旋称为气旋.因为台.风这种大气中的涡旋产生在热带洋面,所以称为热带气旋。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差异很大。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小于8级时称为热带低压,8级和9级风力的称为热带风暴,10级和11级风力的称为强热带风暴,只有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才称为台风。  相似文献   

10.
积雪是地表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其动态变化对气候、环境以及人类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利用MODIS积雪产品和IMS雪冰产品,首先通过Terra、Aqua双星合成和临近日合成去除MODIS积雪产品中的部分云像元,再与IMS融合,获取了青藏高原2002-2012年逐日无云积雪覆盖产品,并逐像元计算每个水文年的积雪覆盖日数(SCD)、积雪开始期(SCS)和积雪结束期(SCE),分析了不同生态分区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积雪开始期和结束期与温度、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地区以及西部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为SCD的2个高值区,年均积雪日数在200 d以上。18.1%的区域SCS表现出明显的提前趋势,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中东部;羌塘高原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西段以及川西地区有显著推迟趋势,占高原面积的8.5%。23.2%的区域SCE显著推迟,主要集中在果洛那曲高寒区、昆仑山区和念青唐古拉山地区;而仅有6.9%的区域表现出提前趋势,主要分布在高原西南部。总体上,不同生态单元内积雪开始与结束期受温度、降水的影响差异很大,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格局与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1.
积雪和植被的覆盖范围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平衡、生态环境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们的光谱曲线具有较强的时空变异性,难以获取精确的覆盖度产品。针对线性混合像元分解算法在积雪和植被覆盖度反演中噪声和光谱变异带来的误差,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归一化扰动模型的积雪和植被覆盖度反演方法,并选用了3个不同的区域(单独的积雪覆盖区、单独的植被覆盖区、积雪和植被混合的覆盖区)来验证所提出框架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① 该方法单独反演积雪覆盖度的均方根误差为0.172,单独植被覆盖度反演均方根误差为0.223,积雪和植被覆盖度混合反演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85和0.249,3种方案均有较高的精度;② 对影像与端元组进行归一化后,降低了光谱异质性,在此方法下的扰动混合模型可以有效地减弱MODIS影像光谱变化和噪声带来的误差;③ 针对MODIS影像,该框架获取的积雪覆盖度相对于植被覆盖度具有更高的精度。今后将进一步发展类似的积雪覆盖度与雪粒径协同反演算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桂林三叠世时的古地理及古气候条件、晚三叠世内陆湖盆的发育及堆积物和残留特征进行了描述,探讨了中晚三叠世桂林热带岩溶发育的程度。认为中晚三叠世是桂林热带岩溶极为强烈发育时期,也是岩溶洞穴强烈发育的一个时期,从此奠定了桂林热带岩溶地貌轮廓雏形。迄后的地质历史中,其热带岩溶基本上是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发育。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阐述了桂林热带岩溶、岩溶洞穴强烈发育的几个地质历史时期(中、晚三叠世、第三纪、第四纪)和热带岩溶、岩溶洞穴相对不发育的几个地质历史时期(侏罗纪、白垩纪)。并据资料推算了中、晚三叠世至白垩世古地磁纬度,证明以上地质历史时期本区均处于低纬度热带、亚热带环境。文章认为,中、晚三叠世基本上奠定了桂林热带岩溶地貌轮廓雏形;第三纪基本上形成了现代热带岩溶地貌总形态;第四纪使热带岩溶发育得更深化、齐全、典型、配套、完美,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热带岩溶地貌和热带岩溶发育的模式地区。文章提出现漓江峡谷、地下一定深度的岩溶洞穴是第三纪或主要是第三纪发育形成的。否定了垂向上岩溶洞穴成层性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4.
气象学家经过长期而深入的研究认为,自然界水循环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通过积雪的生成与消融而实现的。也就是说,现今覆盖各大洲部分地区的积雪层系由各大洋的水蒸发演化而来,而融化后的大部分雪水并不返回到它原先所属的海洋。因此,积雪层在重新分配全球水资源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光谱混合分析能够提取亚像元信息,被广泛地应用于遥感影像目标探测之中。本文针对MODIS积雪遥感影像,基于光谱混合分析框架,利用渐进辐射传输模型建立不同粒径大小的雪反射率光谱库,提出了一种考虑端元变化及二次辐射的雪盖面积反演算法。此算法首先利用渐进辐射传输模型建立不同粒径大小积雪的反射率光谱库,然后使用序贯最大角凸锥方法获取植被、土壤与岩石、阴影的光谱库。在建立各种地物反射率光谱库之后,利用均方根误差最小的方法获取最优端元组合。在此基础上,考虑端元独立辐射以及积雪与其它地物的二次辐射过程,利用稀疏光谱混合模型获取积雪面积与雪粒径大小。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同时反演雪粒径与积雪面积,反演的雪粒径相比单波段的渐进辐射传输模型小,反演的积雪面积相比MOD10A1产品精度略微提高。  相似文献   

16.
千里奔腾而来的皑皑雪山,在青藏高原的强烈阳光照耀下泛着熠熠银光,跟云遮雾绕的雪山比,我们脚下的山顶明显的矮了许多.裸露的岩石缝隙间露出星点.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地形复杂,积雪时空分布异质性较强且大部分地区积雪较薄,而被动微波遥感因其空间分辨率低以及雪深反演中的不确定性,极大地限制了其反演青藏高原雪深的精度。本文尝试将多源遥感数据以及与积雪模型(SnowModel)相结合,来重建更高质量的青藏高原雪深数据。首先,利用MODIS积雪面积比例产品,根据构建的积雪衰减曲线以及经验的融合规则对低分辨率被动微波雪深进行了降尺度;然后,结合MODIS/被动微波融合雪深数据和SnowModel对研究区进行雪深数据同化实验;最后,利用地面站实测雪深数据对MODIS/被动微波融合雪深以及同化输出雪深的精度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数据同化方法得到的雪深数据更接近地面观测雪深值,通过均方根误差以及相关系数的对比,同化雪深结果优于MODIS/被动微波融合雪深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遥感影像反演积雪的范围与雪深是当前的主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卫星影像获取的时效性约束,存在难以表示积雪动态信息、模型通用性弱、对遥感资料质量依赖程度高等问题。三维粒子系统作为一种优秀的不规则模糊物体模拟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自然现象三维场景的真实感。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例子系统的雪灾模拟与实时绘制方法,将降雪的物理属性及几何属性转化为雪粒子属性,并以物理引擎为基础,建立基于三维粒子系统的积雪模型和融雪模型,模拟降雪过程并计算积雪范围和积雪深度,真实再现雪灾场景和发展趋势,方法简单、可操作且约束较少。实验表明,该方法的模拟结果与实际灾情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算法具有可靠性,并能再现三维雪灾场景,具有实时性和逼真性。  相似文献   

19.
中、晚三叠世是桂林热带岩溶、岩溶洞穴强烈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早休罗世,气候条件仍然有利,热带岩溶继承发育,但因碳酸盐岩被晚三叠世内陆湖盆堆积物覆盖,一定程度上减低了热带岩溶发育的强度。中侏罗世至白垩世,气候干旱炎热,降雨王少,“三水”活动不强烈,岩溶、岩溶洞穴不发育。晚白垩世,广泛发育内陆湖盆,岩溶作用有一定改善,但因仍处于干旱、炎热环境,湖水浅,堆积迅速,不利于大型洞穴的形成。第三纪是本区热带岩溶、岩溶洞穴强烈继承发育时期。除了利用、改造以前形成的洞穴之外,相应地发育了一些新洞穴。古漓江在此时期形成并强烈深切,地下岩溶相应强烈发育。第四纪以来,主要是反复利用、改造以前形成的岩溶洞穴,使之发育得更加复杂、完善。  相似文献   

20.
清新一夏     
2005年的夏季将刮起一股“热带风情”,多款独特的首饰、配饰和装饰摆件,将轻松悠闲的热带风情表露无遗。这一风格的首饰设计富有特色。珊瑚色调的精致花卉图案,灵感来自热带动物;也有不少的项链、手链、指环和悬垂耳环,线条简约,揉合了海洋的各种蓝色;还有多串复合的设计,主要物料包括珍珠贝母圆片、贝壳和仿水晶石;珊瑚形状组件精巧细致。配以玫瑰金色和翠蓝色仿水晶珠子,可谓天衣无缝;用搪瓷制成的首饰套装,以特殊技术镶嵌仿水晶石,洋溢着装饰派艺术的优雅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