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深盆气成藏平衡原理及数学描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然气从底部向储层中的注入过程一般可分为两种典型特征,一种是具有通常意义的置换式运移和成藏,形成常规气藏;另一种是具有活塞式气水排驱特征的天然气运移和成藏,形成天然气聚集与气源岩紧密相连的深盆气(根缘气)藏。深盆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储层致密、源储相通,但当致密储层中有裂缝发育时,典型的深盆气成藏条件不再满足,气水的排驱过程表现为置换式和活塞式的同时存在和发生。对典型和复杂情况下的深盆气成藏条件进行了讨论,分别建立了成藏时相应的动力平衡方程,对所建立方程的应用也进行了相应讨论。结果表明,深盆气成藏的基本条件是气源丰富、储层致密、源储相通、储盖一体。除此之外,埋藏深度和时间变化是典型深盆气藏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深盆气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鄂尔多斯盆地内石炭纪—二叠纪煤系含有机质丰富 ,演化程度高 ,不但形成了巨量的天然气 ,而且因储层致密、升降稳定、构造稀少而形成了盆地构造下倾部位天然气的大规模聚集 ,构造上倾部位则大面积含水 ,具有典型“深盆气”的特征。深盆气的主要含气层位为盒 8—本溪组各段 ,而盆地东部和北部可延至盒 5段。煤层是深盆气圈闭中的潜在储集层 ,起着“调节气库”的作用。多期砂体的叠置使深盆气的面积变得巨大 ,钻探成功率高 ,但因储集层的岩性致密 ,使自然产能低。  相似文献   

3.
中国天然气区的复式成藏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含气盆地的天然气聚集带往往是由多个含气纱、多个气藏类型和多个气水系统组成的气藏群集体不同圈闭类型的气藏藏相互连片组成复式天然气聚集带。含气盆地的多旋回演化,形成多态烃源岩,多种类型的圈闭组合,多个含气系统,为天然气区的复式成藏准备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深盆气藏是发育在构造下倾方向或下部层位、气源岩与致密储层邻接的天然气聚集。其成藏机理表现为天然气从构造下倾部位或致密储层底部对储层中原始地层水的活塞式推进,而常规圈闭气藏则表现为天然气与地层水的置换式运移,两者在成藏机理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调研大量国内外深盆气藏勘探开发实践的基础上,对深盆气藏的地质条件、成藏主控因素以及勘探开发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的石油地质特点进行类比,认为川西坳陷可能存在深盆气藏。  相似文献   

5.
根据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致密砂岩气成藏过程和机理的研究进展。根据成因将其分为致密常规、致密深盆和致密复合砂岩气藏。致密深盆气和常规致密气成藏过程分别为:储层致密化→气体充注→聚集成藏、烃源岩生排烃→运聚成藏→储层致密化→构造改善。而致密常规和深盆砂岩气在构造叠合作用下则形成致密复合砂岩气藏。常规油气藏的背斜、断层、水动力等封闭机理适用于常规致密砂岩气藏。致密深盆砂岩气成藏机理包括水体封闭、上浮受阻、侧向断层-垂向页岩封闭、地层-成岩作用复合封闭、动态平衡圈闭和驱动压差等成藏封闭机理。其中,学者们较为公认的是动态平衡封闭机理。这种机理实质上为力学平衡与物质平衡共同作用下的动态圈闭系统,但仍存在某些方面的不确定性。所以为了更清晰地认识与研究不同地区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结合实际地质演化的特殊性进行综合判断将为其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6.
深盆气成藏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之钧  张金川 《地学前缘》2002,9(3):208-208
深盆气藏通常是指在非正常遮挡条件下所形成的气水倒置关系型天然气聚集。根据北美实例研究,该类气藏通常储层致密、面积巨大义多出现于盆地向斜中心、构造深部位(如前陆盆地中的前渊带)以及盆地边缘部位缓坡带的下倾方向等。由于深盆气藏的气水分布与常规圈闭气藏差异显著,在成藏机理上也就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低渗透背景下西湖凹陷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天然气资源丰富,油气勘探发现古近系砂岩储层渗透率普遍较低,低渗透气藏在多个含油气构造均有分布且表现出致密砂岩气藏特征。根据致密砂岩气藏成藏机理对西湖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与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程度较高的鄂尔多斯盆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低渗透砂岩大范围分布背景下西湖凹陷具备形成致密砂岩气藏的构造、沉积、气源岩、储层及封盖保存条件,埋深≥3 500m的古近系砂岩普遍进入致密储层阶段,是致密砂岩气藏发育的有利层位,与鄂尔多斯盆地在致密砂岩气藏形成的生-储-源储配置条件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综合分析认为,西湖凹陷初步具备形成致密砂岩气藏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类型辨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是否为深盆气藏的问题,从成藏条件、成藏期次和气水分布特征等方面与典型的加拿大阿尔伯达深盆气藏进行综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烃源岩分布广泛、生气中心不明显、生气速率较低、持续供气条件较差且供气分散,难以形成满足深盆气藏气驱水的动力;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展布方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且上倾方向为物性较差的致密层,不具备深盆气藏储层向上倾方向物性变好的条件;源储配置样式为"自生自储"式和"垂向叠置"式,由于砂体规模小、分布不连续,源储接触局限,不具备深盆气藏源储大面积接触的特征;天然气发生3期成藏,在盆地埋藏期与抬升期均可成藏,成藏时间较早,后期气藏调整改造强烈,不具备深盆气藏的保存条件。气水分布主要受储层物性和区域构造控制,分布复杂、分异不明显,没有气驱水形成的"气水倒置"界面。成藏特征综合对比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并非深盆气藏,应为主要由储层物性控制的岩性气藏,该区油气勘探应以优质储层研究为重点。  相似文献   

9.
非常规含气系统的研究和勘探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从含油气系统的观点出发,分别总结了煤层气、盆地中心气、裂缝型页岩气、浅层生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五类非常规含气系统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修改和补充了传统油气系统的概念,为天然气新领域的开拓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常规天然气藏为浮力驱动的存在于构造或地层圈闭中的独立气藏,而非常规天然气藏一般不是浮力驱动的聚集气藏,它们在区域上呈连续弥散的聚集,常常与构造和地层圈闭无关,因此,它们的成藏要素和过程与常规天然气藏有所区别。在煤层气和页岩气中,烃源岩既是储层,又是盖层且运移距离很短;储层多为低孔隙度、低渗透性的裂缝型储层,主要为毛细管力和水力封闭,大型煤层气藏可以出现在向斜构造中。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气藏属于岩性-地层圈闭气藏,储层厚度小、非均质性强,开发难度大。为提高气田开发效果,笔者以苏里格气田东区为例,综合应用钻井、测井、地震、试气等动静态资料,通过对沉积相与成岩机理分析、小幅度古构造精细刻画、岩溶古地貌研究,分析白云岩储层的主控因素,明确了天然气高产富集规律及成藏特征,并结合储层地震,综合预测碳酸盐岩致密气藏有利富集区。在综合考虑天然气成藏模式、控制因素及储渗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地质、地震、测井与气藏工程多学科相结合,优选下古气藏井位坐标,形成了适用于苏里格气田东区下古气藏有效开发的井位优选技术。该技术有效提高了下古气藏开发效果,经济效益大,为致密碳酸盐岩气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
深盆气成藏关键地质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深盆气藏是与源岩紧密相连的气水倒置气藏,具有气水倒置、储层致密、源储相连、无水动力驱动、地层普遍含气、含气面积大、地质储量大、通常出现于盆地的构造较深部位且以含煤地层为主要的气源岩等特征。地层内部天然气能量的最初来源是油气生成过程中由干酪根热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化学能转换,生气作用过程的持续发生赋予了天然气离开气源岩并进入地层孔隙的基本能量,生烃膨胀力作用导致了气水活塞式的排驱过程和特征,形成了宏观上的气水倒置现象。在地层条件下,气水倒置关系的产生只有两种可能:当天然气最初从源岩排入常规储层时,气水倒置现象产生但具有较小的气柱高度(与浮力作用有关);在深盆气成藏条件达到满足时(如均质性较强、大面积发育且紧邻气源岩的致密储集层发育等),浮力作用失去效力,产生较大气柱高度的气水倒置。与受浮力作用影响(与气柱高度有关)的典型常规气藏相比,典型深盆气成藏与埋藏深度有关。常规气藏表现为原生的高异常地层压力,但深盆气藏具有较大的异常压力变化幅度,两者均可在成藏动力条件达到平衡时具有相对静止的稳态保存特征。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与深盆气藏成藏机理之辩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形成基本条件、气水分布规律和成藏动力学特征研究分析.并与北美典型深盆气进行对比发现,如果仅从气源丰富、储层致密、异常压力、大面积舍气等气藏表现特征观察,上古生界气藏与典型深盆气藏极为相似.但从各区气藏形成条件来看,上古生界烃源岩生气速率慢,持续地供气条件较差;气藏上倾方向多因物性或岩性封挡,主要表现为非均质储层条件下的岩性和构造一岩性气藏类型;舍气范围内的同一气层连通性较差,气水分布受区域构造控制,局部明显存在边底水,也没有整体活塞式气驱水作用形成的区域性气水界面.成藏动力学机理反映,上古生界储层毛细管阻力过大,天然气二次运移的浮力不够,主要是就近运移聚集成藏,没有大规模运移的迹象,难以实现整体活塞式气驱水运移.所以用深盆气藏成藏机理还不能合理解释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成因.综合分析认为,持续供气能力不够、储层连通性差是造成上古生界气藏有别于深盆气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楚雄盆地上三叠统深盆气成藏条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楚雄盆地经历了多次叠加和多期改造,但仍存在深盆构造区.上三叠统为海相和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烃源岩以泥岩、页岩为主,也有部分灰岩、泥灰岩和少量碳质泥岩、页岩及煤.煤系气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热演化程度高,为楚雄深盆气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直接接触的生储组合广布于盆地中,储层致密,对深盆气的聚集和富集成藏十分有利.气源岩在早白垩世中期-晚白垩世中期为湿气主要生成阶段,其后进入干气大量生成时期,成为深盆气形成的重要时期.喜山运动后盆地主体仍处于地下水交替停滞带,深盆气藏存在整体封存条件.从源岩演化程度和直接接触的生储组合来看,上三叠统形成了一个几乎覆盖全盆地的特大型深盆气藏.根据深盆气藏的主控地质因素的分析,可将楚雄盆地划分为深盆气分布区、气水过渡带和上倾含水区三个区带。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田是一个在向西低角度倾斜背景下形成的深盆气田。在深盆气田的形成过程中,部分天然气伴随离心流漏失。天然气往储层上翘一侧有侧漏是深盆气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储层十分致密,地下水的流动补给十分缓慢,随着天然气的不断漏失,逐渐形成低压。另外,天然气的运移速度十分缓慢也有利于深盆气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15.
川西前陆盆地流体的跨层流动和天然气爆发式成藏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西前陆盆地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前陆盆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致密砂岩含气区。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等渗透层中的流体跨过须家河组三段、五段等不渗透层流入侏罗系自流井组、千佛岩组、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等渗透层,即发生了流体的跨层流动。流体的跨层流动一方面使侏罗系砂岩发生了受酸性水控制的次生溶蚀作用,从而改善了侏罗系的储集条件;另一方面为侏罗系形成天然气藏提供了气源条件。盆地天然气成藏具有烟囱效应、早聚晚藏和异常高压等特征。深盆气是天然气早期聚集在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主要是须二段和须四段)的基本形式,是后期天然气成藏的基础,本文称之为气库区。天然气藏形成是由地壳隆升作用致使早期聚集的气库区决口,引起流体跨层流动,天然气以速度快、规模大和范围窄的形式运移和聚集,本文称之为爆发式成藏。爆发式成藏形成了上三叠统晚期裂缝重组气藏和侏罗系气藏(并非都是次生气藏)两类气藏。早期天然气聚集和定位地区的确定和评价是今后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6.
根缘气(深盆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张金川 《现代地质》2003,17(2):210-210
1979年 ,Masters在对Elmworth、MilkRiver和Blanco气田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深盆气 (DeepBasinGas)的概念 ,但国际上从 1985年起就已基本不再使用这一术语。深盆气的最早发现可追溯至 192 7年SanJuan盆地的“隐蔽圈闭”气藏。Silver在 195 0年曾提到该盆地缺乏边底水 ,且白垩系地层中普遍含气。之后 ,许多研究者对这种特殊类型的气藏进行了多种机理的解释 ,如孤立 (孔隙 )体圈闭气藏、地层—成岩圈闭气藏、水动力圈闭气藏、水封型圈闭气藏等。至 1980年 ,Jones仍使用断裂作用解释这种气藏的成藏机理。同类的研究还见于 1979和 1980年L…  相似文献   

17.
长庆气田中区马五14储层流体识别及天然气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气田中区马五14储层分了层,低产水层,中高产纯水层,气水同层,千层五种产层类型,建立了相对应的测井综合判识标准。剖析了马五14气藏的成藏的条件,认为燕山中期的构造运动系天然气运移聚集的转折点。后期天然气由西向东运移而聚集在上倾方向致密遮挡带下的圈闭内。研究了马五14储层气,水分布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18.
深盆气藏地质特征与研究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深盆气藏位于构造下倾部位或盆地中央,上部含水,是具有特殊成藏地质条件的非常规气藏,深盆气藏具以下特征;气在水在上的气水倒置,气藏流体压力低于静水压力,烃源岩与气藏紧密伴生,源岩生气量大供气充足,油气热演化程度高,储层具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单井产量低但地质储量大等,本以我国鄂尔多斯盆地为例进一步阐明深盆气藏的特征,国外对深盆气藏研究极为重视,天然气的产量也占有很大比重,在我国研究程度较低,深盆气的深入研究对我国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深盆气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深盆气是指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圈闭机理和分布规律的非常规天然气藏。在总结前人关于深盆气研究的基础上,对深盆气藏特征、成藏地质条件、成藏机理、成藏模式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厘定。深盆气概念的提出为寻找油气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和新的思维方式。我国深盆气藏勘探具有广阔的领域和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0.
王永成  高海仁  李云 《陕西地质》2010,28(2):34-39,46
陕北地区天然气勘探成果表明,石炭—二叠系各层段均发现了气层或含气显示,具备了天然气富集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认为其天然气富集的主要条件是烃源岩的展布范围和生烃能力、有利沉积相砂体、现今低隆起构造部位所形成的岩性圈闭或岩性—构造圈闭、生排烃时间和流体运聚指向区域,这些有利油气地质条件的配置构成了天然气富集区并控制了气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