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7 毫秒
1.
通过对全球化语境下英语教学范式正由"正统"到"非正统"、由"一元"到"多元"的发展变化的探讨,提出在全球英语教学多元化格局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应选择适合中国本土特征的英语教学模式、将本土文化的内容融入英语教材的编写中,实施双向互动的交流方式,以培养学生本土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
<正>测绘行政文化是在测绘行政管理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影响并指导测绘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准则与行为规范的精神、意识、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的总称,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国土资源文  相似文献   

3.
张华 《国土资源》2004,(3):39-41
石油被誉为“流动的金子”和“工业的血液”。在当今时代,它的影响大到政治局势和世界经济,小到地区建设和百姓生活。拥有它就象征着拥有金钱、权力,甚至霸权。它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历来是影响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政治经济与石油供需紧密相连,世界能源供应安全问题也  相似文献   

4.
兰州是丝路文化、黄土高原文化、青藏高原文化、黄河文化的交汇处。黄河文化作为兰州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兰州黄河石是展现兰州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湛江的本土作者踵武前贤,致力于"海洋文章",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海洋韵味与海洋色调的作品,为岭南文学版图添加了一抹湛蓝。湛江本土作者发表了一批"女人与海"的小说,塑造出具有"深广博大"情怀的"海的女儿"形象。另外,湛江本土诗文"面朝大海",表现了"天容海色"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创造了"湛蓝渺远"的艺术境界。湛江本土文学的意义在于,优秀的本土文学作品可以让外界认识湛江,树立湛江的文化形象。湛江本土文学的未来在于,本土作家应该发挥"地灵福气生天外"的地理优势,奋力开创"自有高人出世才"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影响欧盟文化政策制定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为维护本国核心利益而相互博弈,是欧盟内部影响文化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维护欧盟整体利益,共同对抗美国文化霸权,以及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欧洲一体化,是影响欧盟文化政策制定的另一重要因素。在内部博弈和外部对抗中,"文化多样性"都被作为重要的筹码广泛运用;与此同时,承认、尊重并维护"文化多样性",从而实现欧洲文化认同,又是实现欧洲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欧盟文化政策的宗旨和核心。  相似文献   

7.
<正>矿区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内容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要求矿山企业员工牢固树立起安全思维、安全心理、安全行为、安全法规、安全管理等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雷州半岛民系结构变迁史与我国悠久而顽强的民歌传统等众多因素作用下,闽南民歌获得落地三雷的历史机遇,并随着雷话的生成及扩张进而本土化生成富有本土气息的雷歌,获得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可,成为雷州文化重要构成之一。  相似文献   

9.
浅论地震力     
通过对地震产生原因及地震力与地质构造关系的分析,得出结论:地震力就其性质分为纵波力、横波力、拉夫力和瑞雷力;就其组合形式分为线状力、面状力和体状力。运用该理论对韧性剪切带进行了讨论,将韧性剪切带明确划分为韧性强变形带和韧性断层等两类三亚类。板块之间的碰撞也是靠地震来实现的,因为它移动的速率很小,平均每年1~2cm,不可能直接产生强烈的碰撞,但它可在某处产生巨大的能量储备,一旦能量达到一定的极限就会产生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巨大的构造力。力是通过波的方式进行传导的,而波又是靠介质质点(矿物或集合体)碰撞进行的。因此地震力是与地震波的类型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10.
1939年7月,刘少奇同志在我党提出了“论共产党员修养”,今日重温感觉有其现实意义。“论共产党员修养”要求党员干部加强八个方面的修养,尤其要有无产阶级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修养,党员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搞好了自身的建设,党的建设就会加强,它强调了共产党员加强修养的必要性,也为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历史廉政文化资源形态绚丽多彩,内涵丰富,是建设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重要元素。利用历史廉政文化资源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意义和效果。雷州文化发源于雷州半岛,以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而跻身于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也孕育着深厚的历史廉政文化,这是湛江人民历来用以传承传统、进行廉政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德育资源。湛江人民在利用历史廉政文化资源深化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所创立的经验和理论值得人们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解读约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了解费斯克的文化理论,认为:费斯克对大众文化进行了语义转换和辩解,由此强调大众文化的创造性、娱乐和逆反功能。然而,尽管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的乐观有着鼓舞人心的地方,但他对大众的文化生产力是否标举过高,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山地科学学报》2020,17(6):1475-1490
The concept of benefaction, as shaped in the pre-industrial society, has been altered and replaced by the modern term of sponsoring. The verbal transformation emerges from a deep cultural shift. Focusing on the dipole of benefactionsponsoring, we examine the cultural transi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ies of long duration to the modern societies of consumption, taking the Greek mountainous regions as an example. We investigate the cultural shift that generates the metastasis from the communities of benefaction to the modern brandplaces that consume their own cultural heritage,mainly, at the altar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Modern society has adopted the concept of sponsoring, for the grace of which, culture has to prove evidence of economic value, in order to survive. In the extremely competitive frame of the free-market economy,mountain regions appear vulnerable. The selling and buying of their culture are tempting and attractive under a constantly shrinking welfare-state and narrowing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t depends on local and national society to rediscover and regenerate those social mechanisms able to create culture or let the modern consumption-oriented forces prevail. However, authentic principles of benefaction may form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for social re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14.
海洋文化行为是人类在海洋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海洋物质财产文化和精神财富文化时的动作。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海洋文化行为进行分类。并以海洋妈祖信仰和伏季休渔制度为例,剖析其后所隐含的社会学本质。不同阶层海洋文化行为的具体差异,是客观社会分层结构在相关社会领域的后果和影响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5.
以早期电影作品为考察对象,透视影片中"大团圆"现象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心理:既是"中和之美"的儒家美学理想在艺术中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的循环人生观等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浸润出来的结果,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和文化根基。在此基础上对其文化意义从正反两面进行辩证的评判,以此引发对当今中国电影叙事观念以及创作手法的更新变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翁齐浩)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NVIRONMENTALCHANGEOFTHEZHUJIANGRIVERDELTAINHOLOCENEANDITSCULTURALORIGINSANDPROPAGATION¥WengQih...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研究都是基于文学作品本身或文人个体特征进行,缺乏大数据的支持;历史的发展是大量个体共同驱动的结果,文化地理中众多文人的行为潜在影响着古代文化分布和变迁。本文提出基于文人群体运动行为的位置关联和聚合的大数据分析方法,根据唐宋时期文人的移动足迹数据来论证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中心城市的变迁。文化地理领域中的3次文化中心转移的观点,是基于3次历史事件驱动的定性推理分析,缺乏有效的古代文化方面的数据支撑。本文力图从数据科学、信息科学和GIS分析角度来审视这一结论。从人文领域已经出版的学术研究著作中采集唐宋时期具有代表性作家的11万条足迹数据,利用GIS的位置关联技术形成足迹图,构建了文人迁徙网络图;并采用空间化的PageRank算法计算出唐宋时期各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直观地呈现出了不同时期文人聚集的中心城市,重塑唐宋文化中心变迁。同时,从定量、地理位置变化和时序角度剖析了中国不同时期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的分布和变化。为论证中国文化中心的南北变迁,对唐宋时期的城市文化吸引力聚合,以20年间隔来科学计算出南北文化中心的对比和演变,科学表现文化中心的南北随时间的变化,论证了中国文化中心3次南移的后2次,发现中国文化中心南移的时间早在北宋时期就已完成。  相似文献   

18.
文化对世界格局的塑造是无形却深远的。当前研究中鲜有基于地理空间视角、应用计量方法探索国家文化差异并刻画全球文化空间格局规律。为此,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欧氏几何距离的文化亲疏程度测算方法,利用Hofstede国别文化属性数据测度了国家间文化亲疏程度分值;继而以此分值构建网络矩阵,分别应用社区探索算法和基于“子群内外关系”的凝聚子群分析方法识别出各国因文化亲疏差异而结成的若干文化集团,综合2种结果,命名全球文化圈类型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结果显示:① 全球存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北欧文化圈、大陆欧洲文化圈、拉丁文化圈、东正教文化圈、西非-加勒比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泛亚文化圈8个文化圈,其中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北欧文化圈、大陆欧洲文化圈、拉丁文化圈关联较为紧密,组成泛欧美大文化圈;② 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亲疏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由近及远分布特征:周边亚洲国家与中国最为亲密,少数高加索、巴尔干半岛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也与中国较为亲密;亲疏不明显的国家广泛分布在中间地带,包括西亚、北非、中东欧,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美洲少数国家;较为疏远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北欧、西欧、北美、大洋洲地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南美洲亦有分布,最为疏远的区域是北欧。  相似文献   

19.
"人"、"区域环境"、"人与环境的互动"是区域文化生成的基本前提,从文化生成的起点出发研究区域文化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雷州文化研究,就是对雷州文化的创造主体雷州历代族群的研究、雷州文化生成环境的研究、雷州族群与环境互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源氏物语》文化背景的探讨,论证了其主题并非“物哀”文化所能范围。同时,通过对日本平安文化的代表———物语文化及其特色的考述,指出日本古典文学中《源氏物语》以特有的文学样式集中地表现了“唐风文化”向“国风文化”的转变,并充分反映了日本文化在传承中国文化的同时,所创造出的颇具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及其派生出来的其它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