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黔南台地罗甸末期—冷坞期海平面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南部台地相区二叠纪罗甸末期—冷坞期的海平面经历了连续7次三级旋回升-降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以早期上升较慢为特点(包括第1~3次升降旋回)和以早期上升较快为特点(包括第4~7次升降旋回)的两个不同阶段,其中以海平面第1次升降旋回的早期上升最慢,第4次的最快;海平面变化期间的海面始终都位于台地边缘坡折带之上,而最后一次海平面下降叠加东吴运动导致海水退出台地。  相似文献   

2.
分析总结了海平面及海平面变化的有关问题,如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海平面变化旋回等时性及可对比性,海平面升降曲线的表示方法、内容及绘制技术与原理,其升降幅度的定量化计算和模拟,海平面变化成因的旋回级别、动态分异及成因标识,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盆地的影响等等。提出部分建议,包括理清海平面与海平面变化,海平面升降与振荡、波动,全球与相对、高频、复合海平面,TR旋回与海平面变化等概念;限定其概念的外延、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四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用于同一大陆或泛大陆的对比性;分清各种表示方法、技术的使用范围,相对水深曲线转换为海平面升降曲线过程中成岩作用、构造沉降、沉积(生产)速率的影响校正及定量模拟;在海平面变化旋回级次格架下结合两种思路进行成因分析;推荐相对海平面升降成因分析按曲线对比法→构造沉降→回剥法思路进行;建议加强海平面升降变化对盆地充填响应的研究;重视对沉积矿床的控制和大陆边缘地壳变形的反弹作用过程及定量模拟。  相似文献   

3.
关于海平面上升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梦熊 《地学前缘》1996,3(2):133-140
沿海地区地质环境复杂。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日益增多,对地质环境进一步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温室效应”引发的海平面上升,使各种地质灾害更加激化。文章详细探讨了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因素,理论海平面与相对海平面升降幅度的评估,以及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地质环境效应与相应的防治对策,特别强调控制沿海城市地面沉降,以减轻海平面相对上升造成的危害,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上海地区未来海平面上升及产生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未来海平面变化,特别是由于地面沉降等引起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将对沿海地区的地质环境及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对影响上海地区海平面变化主要因素的概括,对未来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作出了预测,对由海平面上升引起的环境效应作了阐述,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强调了控制上海地区的地面沉降,以减轻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危害,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引起的相对水深及相关生态条件的改变对腕足动物群具有影响。相对海平面变化的速度和幅度是引起腕足动物群面貌变化的重要因素。相对海平面的持续缓慢上升有利于腕足动物丰度的增加和分异度的提高,海平面的大幅度快速变化对腕足动物群落则是一个不利的因素,是造成腕足动物物种丰度下降、新种增加量减少乃至彻底死亡的重要原因。吐哈盆地北缘晚石炭世发育的5个腕足动物群落全部与相对海平面上升期有关。在海平面的持续缓慢上升期,腕足动物的丰度不断增加,分异度迅速提高;而在相对海平面下降期,本区陆源粗碎屑物大量注入,不适合腕足动物的生存。  相似文献   

6.
海平面变化成因及其盆地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平面及海平面变化研究成果可概括为10个方面,但应将海平面与海平面变化,海平面升降与振荡、波动,全球与相对、高频、复合海平面、T-R旋回与海平面变化等的概念理清,限制其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利用沉积记录来研究海平面变化的重视程度很高,但对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盆地的影响注意甚少。建议关注海平面升降变化对盆地充填物的作用,对沉积型矿床的控制和对大陆边缘地壳变形的反弹作用过程的研究及定量模拟是一个重要方向,它可能为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提供一方面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引起的相对水深及相关生态条件的改变对腕足动物群具有影响.相对海平面变化的速度和幅度是引起腕足动物群面貌变化的重要因素.相对海平面的持续缓慢上升有利于腕足动物丰度的增加和分异度的提高,海平面的大幅度快速变化对腕足动物群落则是一个不利的因素,是造成腕足动物物种丰度下降、新种增加量减少乃至彻底死亡的重要原因.吐哈盆地北缘晚石炭世发育的5个腕足动物群落全部与相对海平面上升期有关.在海平面的持续缓慢上升期,腕足动物的丰度不断增加,分异度迅速提高;而在相对海平面下降期,本区陆源粗碎屑物大量注入,不适合腕足动物的生存.  相似文献   

8.
从发现海滩岩断代序列模式后,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又发现气候变化周期、闽粤海岸升降周期和海平面变化周期等皆为500a 左右。在13000aB.P.前中国气候变暖,海平面为以上升为主的升降期;近6000多年海平面以周期性上下波动为特征;而近3100年寒冷气候以每1000年7个纬度的速度南移,海平面向上波动幅度变小。按气候变化周期,现阶段为变寒期,将抵消一部分“温室效应”,世界未来50—100年的海面可能与今持平或有所下降。按照冰期和间冰期的时间规律,未来6000—7000年的海平面将下降几十米。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纪海平面升降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地震几何构型特征,对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纪时期海平面升降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寒武-奥陶纪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研究发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纪可划分出3个一级旋回,8个二级旋回,17个三级旋回和多期高频震荡旋回。其中,寒武纪经历了3期二级旋回,早中奥陶世经历了2期旋回。相对于寒武纪,早奥陶世海平面升幅较大。晚奥陶世经历了3期二级旋回:第一期处于海平面低位期,幅度较小;后二期快速上升,直达最高水位状态。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控制着盆地的沉积充填和层序的形成演化,其旋回性与盆地沉积作用的旋回性相一致,并可通过沉积相的演变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论地质历史中区域构造沉降史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区域构造沉降史和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地层学中起决定作用的两个主参数。运用“反剥法”。(back-stripping)建立了研究区内泥盆纪至三叠纪盆地构造沉降地球动力学曲线模型,识别出盆地演化从被动大陆边缘、成熟被动大陆边缘、周缘前陆盆地到后造山前陆盆地的演化序列。同时,运用沉积体系域、地震及碳氧同位素信息反演编制了二叠-三叠纪海平面变化轨迹曲线,研究区内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升降具同步效应,至晚三叠世研究区海平面变化表现为上升趋势,而全球海平面变化总体处于海平面下降阶段,这与前陆挠曲变形和造山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1.
华北石炭二叠纪海平面变化对聚煤作用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层序地层研究,华北石炭二叠纪沉积建造形成于一个二级海平面变化周期内,其中包括4个三级和26个四级海平面变化旋回,而几次大的聚煤作用都发育在三级海平面下降至上升的转折时期,在层序地层格架中处于高位体系域的顶部。薄煤层的形成与四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相对应,发育于准层序的顶部。聚煤作用的发育受到海平面变化的控制,海平面变化提供了有机质堆积的潜在容纳空间,海平面升降周期的长短决定了聚煤作用持续发育的时间,周期性的海平面变化控制了聚煤作用的时空演化。   相似文献   

12.
古海平面变化研究的过去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海平面变化研究可分两个阶段. 早期(17世纪—1950年):以收集资料为主,并提出了海平面变化是由于地壳运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引起;同时冰川作用与海平面升降关系理论已趋成熟.现代(1950年至今),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1.海平面升降原因及机理;先后提出并完善了冰川说、板块(洋脊增生)说、黄道面变化和地球绕银河系中心运转的周期变化说等.2.海平面变化的旋回性划分及各级旋回的大小确定.3.海平面变化旋回的同时性以及它在地层对比方面的应用.4.各地史时期海平面变化的旋回性研究.5.海平面变化与成矿关系.  相似文献   

13.
闽南、粤东全新世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7类古海面标志物的137个样品年龄数据进行沉积深度校正、构造升降幅度校正和潮差校正后,绘出闽南、粤东全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曲线。闽南、粤东出现全新世第一次高海面时间为6300aB.P.前后。闽南、粤东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曲线反映海水进退的波动情况基本相似。海平面发生波动的时间从东往西逐渐推迟。海平面变化曲线与硅藻垂向变化、孢粉所反映的气候变化、滨岸沙堤形成期和古文化遗址堆积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二叠纪海平面变化及升降事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王成善  李祥辉 《沉积学报》1999,17(4):536-541
在对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地层、充填特征及沉积演化认识基础上,通过研究海平面升降变化及事件后认为:华南二叠纪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与其层序数量一致,升降型式可有两种且互成影像;二级海平面升降包括“二分式”和“单分式”,前者以扬子区为代表,后者典型见于华夏区;海平面升降事件发生在栖霞早期、茅口早期、茅口末期、吴家坪早期及长兴中后期;二级、三级海平面变化在升降样式、数量、相位上与欧美各地有所不同,其成因与所处构造域有关。  相似文献   

15.
沧州地区位于海陆交互的渤海湾西岸,易受到海平面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应用非参数化端元分析模型将沧州地区CZ01钻孔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物粒度划分出6个端元并分析其物源,结合已有地质记录,揭示不同时间尺度下各端元对气候—海平面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1)EM1(5.01 μm)主要为远源的风尘输入,EM2(13.18 μm)和EM3(39.81 μm)为古黄河所携带的沉积物,EM4(69.18 μm)和EM5(138.04 μm)为海相沉积物,EM6(275.42 μm)可能指示古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2)深海氧同位素(MIS)Ⅰ 阶段,气候温暖湿润,EM4+5含量指示渤海海平面整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并逐渐接近现代海平面。该阶段内由于11.5 ka BP左右的新仙女木事件以及5.1 ka BP左右冷干事件的发生,渤海海平面在稳定上升状态后出现停滞或小幅下降的现象; 而在9.5 ka BP、7.5 ka BP、5.8 ka BP和1.7 ka BP左右,东亚夏季风增强导致降水增加,渤海海平面升高。(3)MIS Ⅵ 阶段北半球气候冷干,150~132 ka BP左右因喜马拉雅运动减弱造成的区域沉降中心转移致使渤海海面升高。MIS Ⅴ 阶段气候波动剧烈: 在间冰期暖期(5a、5c和5e)气候暖湿,渤海海平面上升; 而MIS5b和5d时期渤海海面高度较低。MIS Ⅳ 阶段较MIS5a末期海平面突然下降后趋于稳定,期间出现若干次小规模海侵事件,可能与东亚夏季风频繁变化有关。MIS Ⅲ 阶段至末次冰盛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且存在周期性升降变化,并在46 ka BP左右出现大规模海侵事件。MIS Ⅱ 阶段较MIS Ⅲ 阶段海平面出现小幅度下降,为低海平面时期; 伴随15 ka BP左右冰盛期的结束,东亚夏季风增强,海平面开始上升。渤海海平面180 ka BP以来的变化记录与北半球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地质记录存在一致性,与太阳辐射波动引起的冰川消融及东亚夏季风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海平面升降、台地沉降和沉积物的聚集是确定千米级(沉积层序级)和米级(沉积旋回级)地层组合的主要因素。本项研究中特别注意了具有不同频率(定为级)和不同振幅并相互叠加的海平面波动及其在联系旋回地层和层序地层时所起的作用。借助计算机模拟,对阿尔卑斯三叠纪台地碳酸盐地层进行了详细分析,即对低频的第三级(1—10Ma)沉积旋回和组成其中的高频第四级(0.1—1Ma)和第五级(0.01—0.1Ma)旋回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发现存在着一个由复合海平面升降所驱动的地层力等级,它导致形成有序的叠加型式。这一型式由典型的高频第四级、第五级浅水碳酸盐旋回组成并受低频的第三级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影响。层序叠加型式在垂向上的规则变化是由于第三级海平面相对升降阶段可容空间的规律性变化造成的,而且这些规律性变化的存在不受产生高频旋回机制的控制。这一方法对于联系米级旋回地层和地震级层序地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阿尔卑斯山区三叠纪沉积建造的两个实例,即拉丁期Latemar建造和诺利期的Dolomia Principale单元。它们的规律性的高频旋回叠加存在于第三级层序之中,反映了与地层力驱动等级一致的短期高频海平面升降和长期低频海平面升降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结论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到了充分证实。此外还介绍了另一个阿尔卑斯三叠纪实例,即诺利期Lofer旋回层,尽管它存在有复合高频海平面升降变化,但是既没有发现高频旋回叠加型式的规则层序,也没有发现具有复合韵律的地层记录。从上述实例中,笔者认为(1)局部的构造力可以使台地沉积出现短期偏差;(2)不同级次的高频海平面振荡在振幅上的巨大差异是复合韵律缺失的主要原因;(3)对复合海平面相对变化以及地层驱动力等级潜在意义的理解将旋回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联系起来了。  相似文献   

17.
华北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及其层序地层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沉积学、煤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多学科综合方法,对华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并研究了相对海平面升降和其层序地层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古生代地层存在着8种层序界面,主要包括古构造运动面、古生物间断面、大面积泥炭化沼泽化界面、陆表海低水位砂体底界、盆地转换界面、大范围冲刷面、大面积暴露面和硅质海绵岩等;依据界面的划分原则可以将研究区地层划分出1个盆地充填层序、3个构造层序(相当于二级层序)和7个三级层序;分析发现,基于层序格架下的相对海平面升降可以分为层序1-层序3的短期大规模海侵阶段及长时间海退阶段和层序4-层序7的长时期的海退阶段.在此基础上,依据海平面变化曲线及其层序地层响应特征发现华北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具有周期性与复合性和高频性与事件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沿岸海平面上升与海岸灾害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华庭 《第四纪研究》1999,19(5):456-465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1995年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指出,全球海平面在过去的100年里上升了18cm,预测全球海平面将加速上升,在2050年时上升20cm,2100年时上升49cm.根据近40多年的验潮资料分析,中国沿岸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4~2.0mm/a,与全球上升速率一致。由于沿海许多地区的严重地面沉降,地壳垂直升降的不同,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我国沿岸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各不相同,严重地区的上升速率要大得多。海平面的加速上升必将使我国沿海大部地区的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9.
海平面上升很可能是全球变暖的最重要的后果之一,即使不大的上升(小于50cm),也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特别是对世界上离海面很近的人口稠密的地区影响更大。因此,预测海平面的区域变化是极端重要的。 随着气候变暖,人们担心海水水温上升,海水体积膨胀,进而还担心占陆冰绝大部分的南极和格陵兰冰盖的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英国潜艇1976年10月和1987年5月两次对格陵兰北部北极冰盖进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与石炭系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毅 《沉积学报》1998,16(2):74-81
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石炭纪为远离陆棚边缘的陆棚内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陆表海沉积环境,在层序地层分布模式上与Vail等根据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提出的层序地层分布模式有所不同。共将上泥盆统-石炭系划分出五个层序,十四个体系域。其中,第I层序是在快速的海平面上升和陆源碎屑物质快速补偿条件下形成的;第Ⅱ层序代表陆源物质补给由快变慢的条件下形成的;第Ⅲ层序代表海面由慢速上升至快速下降过程中且陆源物质补给相对稳定条件下形成的;第Ⅳ层序代表海平面快速上升与陆源物质补给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第Ⅴ层序是在快速海平面上升及陆源物质供给补偿不足的条件下形成的。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石炭纪的沉积史是在相对海平面呈阶段性上升的海侵过程中发生的,可将这一时期的海平面变化划分为五个二级周期旋回。其中构造作用对第I、I、V周期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