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对中国区域1月份0.8m月平均地温距平场进行EOF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地温异常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地温异常与大气环流有一定的关系;与地温异常同月和前一月的大气环流距平分布相似,而与后一月的大气环流不同。进一步分析表明,前一月的大气环流异常至少部分地激发了1月份的地温异常,反过来地温又影响大气环流。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冬春季地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探讨了青藏高原地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通过资料分析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前期冬春青藏高原各层次的地温距平具有反位相分布和高方差分布的特征,前期冬、春季青藏高原地温的三维结构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具有“强信号”指示特征。从地面0cm到地下3.2m的地温距平分布为:涝年高原偏南部为正,中部和北部为负,旱年时则与此相反,高原中部和东南部是反位相最明显的地区。地温距平在近地表变化较快,地温距平的大值区在40cm层到1.6m层之间,1.6m到3.2m层地温距平变化较慢。资料分析表明前期青藏高原不同层次地温异常是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资料分析和数值试验都揭示了北半球环流型对青藏高原不同层次地温异常可能产生遥相关波形并形成季尺度低频波,此相关波列的激发和传播可能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后期的降水。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0.8m地温异常与我国汛期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青藏高原5个站从1956 ̄1986年共31年的0.8m地温距平,计算了秋季(9 ̄11月)的地温异常,同时考虑了我国汛期(4 ̄9月)及夏季(6 ̄8月)的降水相关,发现两者相关很好。不同部位的高原地温异常对我国降水关系的区域是不相同的。本文为中国汛期降水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热异常区与降水异常区及地形变速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柱国 《高原气象》1996,15(3):311-317
利用我国1954-1993年的季距平3.2m地温资料,对“地热涡”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一般其高频区与地形变速率绝对值的大值区对应,与降水异常的高频区基本对应,但中心位置大多偏离200km左右;其低频区与地形变速率弱的地区对应,与降水异常的低频区亦基本对应。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对中国春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利用1956年12月~1998年12月共42a,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78个积雪观测站的雪深和我国160站月降水的距平资料,分析了其气候特征,并用SVD方法分析了冬春季积雪异常与春夏季我国降水异常的关系。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模拟了青藏高原积雪异常的气候效应并检验了诊断分析的结果。分析表明,雪深异常,尤其是冬季雪深异常是影响中国降水的一个因子。研究证明,高原冬季雪深异常对后期中国区域降水的影响比春季雪深异常的影响更为重要。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高原雪深和雪盖的正异常推迟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减弱了季风强度,造成华南和华北降水减少,而长江和淮河流域降水增加。冬季雪深异常比冬季雪盖异常和春季雪深异常对降水的影响更为显著。机理分析指出,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积雪异常首先通过融雪改变土壤湿度和地表温度,从而改变了地面到大气的热量、水汽和辐射通量。由此所引起的大气环流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下垫面的特征和通量输送。在湿土壤和大气之间,这样一种长时间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后期气候变化的关键过程。与干土壤和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有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与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杜银  谢志清  肖卉 《气象科学》2014,34(6):647-655
基于中国740站月降水、积雪、地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和最大协方差法,研究了1979—2008年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在年际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中北部12月—翌年1月积雪指数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1990s—2000s的高原积雪指数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具有较好的同位相变化特征。表明高原中北部12月—翌年1月积雪指数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可作为预测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年际年代变化的依据。(2)高原12月—翌年1月积雪异常偏多,是长江中下游夏季洪涝的一个强信号,12月—翌年1月积雪指数正异常年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正异常年有很好的一致性。(3)高原冬季积雪异常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可能途径是:高原冬季积雪异常通过影响同期及其后春季地温,再由春季地温以某种方式把异常信号维持到夏季。之后,地温异常又改变了局地地气热量交换,导致周围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影响到其下游的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7.
欧亚环流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孙林海  何敏 《气象学报》2004,62(3):355-364
文中利用奇异值分解 (SVD)方法 ,分析了 5 0 0hPa环流与中国降水的耦合作用。结果表明 ,夏季高度场和降水场相互的空间分布与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型紧密联系 ,所对应的时间系数对夏季旱涝趋势有较好的表征能力。冬、春季高度场和夏季降水场的相互关系显示出与夏季相类似的遥相关分布型。利用高度场与降水场奇异值分解的结果及前期环流异常信息 ,可以为夏季降水趋势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海表温度异常与中国低纬高原5月降水的ESVD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ECMWF提供的1961—2002年月平均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NOAA提供的海表温度资料和中国低纬高原的5月降水资料,应用扩展奇异值分析(ESVD)方法研究了中国低纬高原区5月降水、中国低纬高原相邻区域的水汽通量及其散度与全球海表温度场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合成分析对ESVD的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统计诊断的结果表明,中国低纬高原区5月降水、中国低纬高原及其相邻区域5月水汽通量及其散度与1—5月的海温异常场之间都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海表温度异常型造成中国低纬高原区5月降水异常的物理过程为:当前期1月—同期5月印度洋、西太平洋和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距平呈“-、+、-”(“+、-、+”)的纬向异常三极模或负位相的ENSO“Modoki”异常分布时,中心位于孟加拉湾的异常气旋式环流将孟加拉湾的异常偏多(少)水汽输送至中国低纬高原区,且中国低纬高原区处于水汽的异常辐合(辐散)区和大气环流的异常上升(下沉)区,相应的5月降水偏多(少)。由于1—5月海表温度异常型具有很好的持续性,是导致中国低纬高原5月降水异常的关键因素。因此,前期海表温度异常可以作为影响中国低纬高原5月降水的一个强信号因子,可在短期气候预测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9.
全球海表温度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奇异值分解分离出全球范围及北太平洋海域海表温度与中国夏季降水相关的空间分布结构.经分析得到:当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温呈某种特定配置时,特别是当北太平洋的海温呈典型厄尔尼诺型态或暖池附近海温发生异常变化时,对中国夏季雨带位置的变化起一定作用.但就中国大范围而言,海温对夏季降水所起的作用没有达到0.05显著性水平.海温的变化及特定配置与西北地区夏季降水有较显著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青藏高原年平均0cm地温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建军  余锦华  达琼 《气象》2006,32(2):64-69
选取青藏高原40个测站1970~2002年各月平均0cm地温资料,通过EOF、二阶多项式函数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年平均0cm地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平均0cm地温EOF展开的第一特征向量反映了高原地温分布的一致性,而第二、三特征向量分别揭示了高原地温分布受到各种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和海拔高度制约的事实。高原地温空间异常可分为4个气候区,即东北部、南部、主体和西部。高原地温各分区代表站的二阶多项式反映出近30年高原东北部地温呈降温趋势;南部呈增温趋势;高原主体和西部具有高一低一高的抛物线型变化趋势。高原地温各分区皆有3a和准7a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1.
马柱国 《高原气象》1995,14(2):185-191
通过对江淮主涝区深层(1.6m,3.2m)地温距平场的分析发现,江淮流域特大洪涝对应前期地温持续异常高温,江南大旱对应前期地温持续异常低温。历史资料表明,前期地温的持续异常高温对应汛期多雨,前期地温的持续异常低温对应汛期少雨。  相似文献   

12.
近50 a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用诊断分析的方法对近50a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季节变化明显,异常在6—8月最大,尤其是7—8月,异常峰值所在月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近50a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3.1a的显著年际周期和12.5a的显著年代际周期,同时还存在26—28a、4—6a的多尺度振荡周期;东北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全国降水异常的分布表现出了东北与华北东部同位相,与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反位相的特征。夏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及与全国降水异常的分布既有一致的时候(50、70、90年代),也存在地域差异(60、80年代)。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北地区秋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5,自引:16,他引:35  
利用陕、甘、宁、青四省(区)分布均匀的63个测站近40a的秋季降水资料,通过EOF、REOF、周期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西北东部地区秋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及周期变化等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诊断研究,并就其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了统计分析,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夏季月平均气温异常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李栋梁  吴洪宝 《高原气象》1995,14(2):165-175
本文采用1951-1990年历年月平均气温标准化距平资料,对中国40年夏季(6-8月)温度异常的窨结构及时间演变特征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夏季温度异常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华南、东北、青藏高原、西北和华北等六个主要类型。旋转主分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反映了中国各主要气候区夏季气温的异常特点。40年来的基本趋势是:长江中下游由热-凉;华南、西北由热-凉-热;东北、华北、青藏高原由凉-热。夏季月平  相似文献   

15.
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异常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15个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500 hPa天气尺度滤波位势高度方差与北太平洋海表温度进行了奇异值分解 (SVD) 分析.结果表明, SVD得到的第二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冬季黑潮区域的海温异常与风暴轴的异常变化密切相关.进一步的分析显示, 黑潮区域海温异常可能通过加强风暴轴入口区的斜压性, 激发或加强500 hPa高度场上的WP遥相关型, 主要影响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在入口区的强度变化和南北位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温梯度特征及在汛期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善强 《高原气象》1998,17(2):182-189
对中国中、中部区域1月1.6 ̄0.8m平均地温垂直梯度距平场进行EOF分析显示,地温垂直梯度距平场具有大尺度特征,并有弧立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地温垂直度距平场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与地温垂直梯度距平场异常是相互联系、相互维持的。通过对中国中、东部1.6 ̄0.8m地温垂直梯度距平场对中国东部汛期降水相关性的研究,并用中国中、东部1.6 ̄0.8m地温垂直梯度距平声对中国东部汛期降水做了预报及  相似文献   

17.
江苏近40a夏季降水异常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1961-2000年江苏省60个台站的月降水量资料,研究了江苏夏季(6、7、8月)降水量的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分析了与江苏夏季降水有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的基本特征及引起江苏降水异常的原因。结果表明:(1)江苏夏季降水异常主要表现出两种最为典型的空间分布。其中,第一类雨型反映了全省降水的一致性变化,表现出整体偏多或偏少的情形;而第二类雨型则反映了降水异常的南北反相分布,对应的降水分布为南多北少或南少北多的形势;(2)两类雨型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两类雨型均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异常有密切关系,但二者的大气环流背景场又存在显著的不同;(3)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SSTA与两类降水异常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是造成江苏降水年际异常的可能原因之一。前冬北太平洋SSTA偏暖(冷)通常与江苏夏季降水的整体偏多(少)有关;而前期冬季南印度洋、春季热带印度洋、南海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SSTA大范围的冷(暖)异常,通常对应江苏夏季降水南少(多)北多(少)。  相似文献   

18.
平流层下部气温年际异常的旋转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旋转主成分方法分析了北半球冬季平流层下部月平均气温距平,得到的4个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分别表示中纬、低纬的纬向对称异常、太平洋北部暖中心和极区冷中心的异常。还指出中纬异常的时间演变最单调,整个冬季有持续性,年际变化呈现明显的准两年振荡周期(QBD)。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秋雨异常的热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500hPa非绝热热流量异常合成图分析了四川盆地严重秋雨年和无秋雨年的热力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严重秋雨年和无秋雨年,前期8月和同期9、10月非绝热热流量异常差异显著,欧亚范围基本呈反位相分布。并且指出,四川盆地秋雨的变化与大气热力过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热带太平洋经向风异常年际变化与海温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运用奇异谱分析(SSA)方法对热带太平洋海温和经向风进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海气系统存在准4年、准2年和年代际尺度的变化周期,其中准4年的变率最大。不同区域的风场,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与海温异常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位相的演变也有差异。文中还讨论了在准4年与准2年分量之间因风场的不同而导致的海温异常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