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陈曦 《海洋预报》1996,13(3):52-58
本系统在我们原有的卫星信号微机采集与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吸取国外工作站系统的自动化优点实现了微机控制的无人值守全自动跟踪接收极轨卫星数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全球性的海洋观测数据能够及时、可靠、准确地接收,介绍了基于卫星网络海洋观测数据传输链路的组成,对卫星传输链路的3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包括:Iridium,Argos,Inmarsat和中国北斗四种卫星网络系统及比较分析,各卫星网络对应发送终端的分类分析以及陆地接收系统数据下载方式的比较分析。以Iridium网络系统为例,建设可实现全球覆盖的海洋观测数据卫星传输链路,完成现场观测数据的实时回传,为海洋观测数据卫星传输链路的建设提供示范,对比PSTN和M2M两种数据下载方式,通过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洋观测数据的卫星传输链路具备可行性和可靠性,可以进行业务化运行。  相似文献   

3.
程亮  郭洪涛  李珑 《海洋预报》2007,24(3):65-74
应用MODIS极轨卫星云图资料,进行MODIS资料的数据处理及大气环境参数反演和海表特性反演后,对我国东南沿海区域表面海流进行了监测,建立了集信息综合分析和动态监测为一体的MODIS云图和海表面流场监测系统.实践证明整个系统运行稳定,具有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韦小琴 《海洋预报》2008,25(2):74-79
北京地面站卫星遥感信息管理系统所汇集的信息是在2002年我国海洋卫星(HY-1A)发射后,北京地面站建站以来所接收的所有卫星资料的信息.随着后续海洋卫星的发射,该系统的信息量将不断的增加.本文是一个独立开发、研制的北京地面站信息管理系统.它是在WINDOWS平台下利用ACCESS关系数据库开发完成的.该系统除了完整的记录了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发射以来的所有信息资料外,还包括EOS-MODIS (TERRA、 AQUA)、 NOAA (12、14、15、16、17、18)、 FY-1等卫星资料信息.海洋科技工作者及管理人员通过该系统可获得任意时间段北京地面接收站接收卫星下行数据的接收状况、任何时间段卫星接收轨数的统计等信息,提供了与现行各种接收状况分析对比的第一手资料.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可随时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为海洋预报、海洋监测、渔场快速报及后续海洋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查询服务.  相似文献   

5.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于1988年5月建立的一套风云极轨卫星地面接收系统。该系统可接收我国“风云一号”卫星(尤其是其中的海洋通道)资料,兼容接收美国正在运行的TIROS-NOOA系列卫星资料。接收的信息是高分辨率图像传输(HRPT),其中包括AVHRR五个通道的数字图像,图像分1024个灰度等级,地面分辩率为1.1km,扫描覆盖的地面宽度为2800km。该系统对每颗星每昼夜能接收4—6次。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满足HY-2B星载GPS定轨要求的EGM2008重力场模型合理阶次和HY-2B卫星简化动力学定轨精度,采用HY-2B卫星14天星载GPS观测数据及不同阶次EGM2008重力场,进行简化动力学轨道确定。结果表明:采用120阶及以上阶次的EGM2008重力场模型,能够获得厘米级高精度定轨结果。同时,检核结果显示:采用简化动力学法定轨时,载波相位残差结果稳定在6.2~6.8 mm之间,重叠轨道对比结果在轨道径向、切向、法向上均优于0.6 cm, SLR检核整体轨道精度优于4 cm。定轨结果满足测高卫星需求,可为后续我国海洋系列卫星精密轨道确定等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由于气象卫星在海洋调查与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又是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愈来愈多的海洋工作者更加关注气象卫星的图象与数据.已为所知,气象卫星历经廿年的更新换代,由低轨道发展到高轨道,由旋转稳定发展到三轴姿态控制,由定性的二维探测发展到定量的三维探测,由比较单纯的气象实验发展到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因此,其以第三代极轨业务气象卫星与第二代静止业务气象卫星进入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气象卫星的轨道,有低轨道(极地轨道)和高轨道(地球静止轨道)两种.极轨气象卫星南北向绕地球旋转,飞行高度达15,000公里,可以获得全球观测资料,但对某一点来  相似文献   

8.
第五讲 船舶运动性能是优选航线的重要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面已经谈到,海洋水文气象条件是航行安全和经济航运的重要保证。在海洋环境中,船会遇到风、浪、流引起的阻力,也会发生遥摆砰击,结果往往导致航行失速、结构损伤,甚至造成严重的海难。而且,不同类型的船,即使在相同的海况条件下,呈现的运动状态也很不相同,所以在优选航线过程中不能忽视船舶本身的运动性能。 船的摇摆和砰击 船的摇摆包含6个方面的自由度: 1.横摇──围绕船的纵轴(由船头至船尾方向)所作的运动; 2.纵摇──围绕船的横轴所作的运动; 3.垂荡──船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4.偏航──船体围绕垂直轴向的运动; 5.横飘──船体侧向运动。 6.前冲──船体纵向运动。 船的摇摆运动可用波动定律来描述,类似复合摆的运动,由简谐分析求得横摇和纵摇的  相似文献   

9.
引言目前我国遥感学者采用的卫星遥感数据来自下列三颗卫星:(1)TIROS-N/NOAA卫星(美国的极轨气象卫星),(2)GMS卫星(日本的同步气象卫星),(3)LAND-SAT卫星(美国的陆地卫星)。这三颗卫星分别是为气象预报和陆地资源探测服务的。卫星上的遥感探测器采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只能适用于晴空无云的气候下使用,LAN-  相似文献   

10.
Argos系统在我国海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中的应用(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前言 Argos是法国和美国联合建立的一个数据收集和定位系统。它面向全世界,供测量和研究陆地、水域(江河、湖泊和海洋)以及大气圈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之用。它利用两颗极轨卫星传送各种环境监测数据,并对测量仪器的运载体进行定位。我国从1985年11月起开始使用Argos系统传送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数据和定位,至今已有5个项目使用了或者购置了设备准备使用Argos系统。要使Atgos系统这样的外国先进技术手段真正为我  相似文献   

11.
油气汇聚体系是一个不同于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它提出的目的旨在讨论层序格架中油气成藏单元与层序级次之间的关系。油气汇聚体系由储集系统和油气输导系统构成,储集系统可以分为高连通、大容量,中连通、中等容量,低连通、小容量3种类型;油气输导系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两种类型。油气汇聚体系分为大型、中型、小型3种类型,每种类型所对应的储集系统和油气输导系统各不相同。该概念的提出,为研究层序格架中各种规模的油气汇聚体系与层序格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赤潮综合集成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赤潮灾害日益严重的情况,文中提出了赤潮综合集成预警系统设计方案与实现流程。该系统包括预测预警信息系统、预测预警决策系统以及预测预警应急系统三部分。该预警系统的建立,将可以有效的预测赤潮的发生从而降低赤潮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一种新兴的体内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以及筛选cDNA文库的技术手段,自建立以来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出现了单杂交、三杂交、反向双杂交以及SOS富集系统等多种衍生系统,它们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药物开发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双杂交系统的原理、改进、发展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动力定位系统发展状况及研究方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动力定位系统(Dynamic Positioning System)是一种闭环的控制系统,其采用推力器来提供抵抗风、浪、流等作用在船上的环境力,从而使船尽可能地保持在海平面上要求的位置上,其定位成本不会随着水深增加而增加,并且操作也比较方便。本文对动力定位系统发展及各组成部分进行了介绍,以期对动力定位系统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酵母双杂交系统有利于检测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DNA 、蛋白质与RNA和蛋白质与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对分子调控体系的研究起巨大的反 作用。文中系叙述了基于Ga14系统的双杂交技术的应用及其局限性,还介绍了单杂交系统、 双杂交系统、三杂交系统以及Sos恢复系统(SRS)。与其它领域一样,酵母双杂交系统将会在 海洋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以我公司计算机网络建设为基础,讨论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的规划设计以及实现规划设计要求所需要的步骤、软硬件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王跃山 《海洋预报》1994,11(3):26-31
针对人们中间常常存在的一些模糊概念,本文阐述了什么是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它们在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的地位,两者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最后总结了数据库系统优于文件系统之处。  相似文献   

18.
常用大地坐标系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家琨 《海洋测绘》2005,25(6):71-74
综述了测绘工作中常用的几类大地坐标系的建立方法,全面介绍了我国参心坐标系、地心坐标系和世界地心坐标系的发展及其现状.  相似文献   

19.
With the aid of seismic geomorphology method, depositional systems such as fluvial-delta and turbidity current of the Cretaceous Quantou-Nenjiang Formations in Sangliao Basin were studied in detail as well as the morphology, dimension, depositional structures and boundaries of these sedimentary bodies. A geological model of a point bar in a fluvial system and the method to identify paleocurrent direction were proposed. The delta of Yaojia Formation with a gentle slope less than 1.4‰ in trangressive system tract (TST) was controlled by lake waves.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s were widely developed in large-scale delta front with a width more than 16 km. Fluvial-dominated deltas with leaf and bird's foot shapes were widespread in highstand system tract (HST) of Qinshankou and Nengjiang Formation with moderately high slope gradients of 4‰ and 6.7‰.The width of the leaf-like and bird's foot delta front ranges from 1 km to 4 km and 3 km–5 km respectively. The mouth bar were well preserved due to the poorly developed widely distributed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s and the delta plains having widths of 9 km–15 km, 16 km-25 km respectively. Many turbidity current systems were recognized in the TST of the first member of Nengjiang Form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area is about 10,000 km2. Fourteen sublacustrine fans with different dimension were formed by ten fluvial-delta systems extending 30 km–70 km toward the lake from the west and south.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seismic geomorphology, the analysis of fluvial system, delta system and turbidity current system could switch from approximation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Sedimentary model proposed for point bars 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elta system could provide new technical support for exploration and drilling plan. The research on turbidity current systems will also be beneficial for new exploration targets.  相似文献   

20.
基于“数字海底”系统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在海底科学应用中的具体实践,提出了“数字海底”的涵义、系统组成和体系结构,对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基于XML的WebGIS空间数据表达技术、复杂海底三维建模技术、多源信息的一体化集成显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海底”系统建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为从事海底资源研究和开发的人员提供各个层次的参考或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