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海拉脊山断裂带新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拉脊山断裂带由拉脊山北缘断裂和拉脊山南缘断裂两条向NE凸出的弧形断裂所组成,分别长约230km和220km。它们是介于NNW向的热水一日月山右旋走滑断裂带和NWW向的西秦岭北缘左旋走滑断裂带之间的一个大型挤压构造区和构造转换带,也是分隔拉脊山南北两侧的西宁一民和盆地和循化一化隆盆地的重要边界断裂。沿断裂带的追踪考察,发现了其新活动的部分地质地貌证据。其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仅局部为全新世早期),性质以挤压逆冲为主稍具左旋特征。该断裂的新活动可能导致了该区20余次5级左右中等地震的发生。可以说,拉脊山地区既是反映构造活动,又是反映地震活动的地震构造窗。  相似文献   

2.
袁道阳  杨明 《地震研究》1999,22(4):382-389
根据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水平位移分组特征,定量计算了断裂端部和不连续部位的位移累积滑动亏损率,同时结合断裂带上的障碍体规模,滑动速率的差异,历史地震及古地震特征等,对断裂带进行了破裂分段性研究,结果表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可以划分为鸳凤断裂,漳县断裂,锅麻滩断裂3条一级破裂段,6条二级破裂段。  相似文献   

3.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小麟  陈社发 《地震地质》1994,16(4):422-428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由3条主要的逆断裂带组成,根据构造地貌学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推测,其第四纪活动性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递减,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中灌县-江油断裂控制了山地与平原或山地与丘陵区的分界以及第四系的厚度,根据这一特征可知该断裂的活动性自南向北,在大邑、灌县和彭县一带最强,绵竹次之,安县至江油最弱。断裂活动的分段性可能受龙门山北部南北向岷山隆起的控制。由于新构造活动分布在3条断裂上,所以区内以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4.
甘肃文县北部北东东向断裂带新构造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文县北部北东东向断裂带主要由松柏-何家坝-犁坪断裂东段、石鸡坝-观音坝断裂和石坊-临江断裂组成。运用地貌学原理和卫片判读,描述了该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表现、运动方式。结果表明:(1)断裂带的新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左旋倾滑,水平活动规模较大;(2)石坊-临江断裂为两个明显的线性构造线,沿山脊横贯近东西向,线性构造线两侧冲沟及山脊被错,断裂呈现左旋走滑特点。在分析该断裂带地貌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地震与断层活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位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的甘东南地区,其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该地区复杂的构造几何形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区域新构造运动主要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向北东的扩展.近年来,甘东南地区中强地震频发,本文主要通过对该地区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结合地球物理、地震学和野外调查等资料,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东昆仑断裂的向北挤压和向东的运动是该地区构造应力集中的主要原因,也是该地区中强地震的主要孕震环境和机制,而西秦岭北缘断裂的走滑及向南北两侧逆冲“花状构造”是临潭—宕昌断裂带上中强地震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甘肃岷县—漳县的MS6.6级地震正好位于临潭—宕昌断裂带中东段上,是该断裂分段不均匀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治平  雷芳 《内陆地震》1996,10(3):224-234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是中国的一条主要超壳断裂带,也是祁连褶皱系与秦岭褶皱系的分界断裂带。利用近几年取得的人工地震、重力、航磁、地热等资料,从地质和地球物理两个方面就该断裂及其两侧的深部构造特征作一初步分析并讨论了断裂带的最新活动及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7.
渭河盆地北缘断裂带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渭河盆地北缘断裂的形成和活动时代,活动特征等资料出发,结合北缘断裂带及整个盆地历史地震活动和新生界地层发育特征的综合分析,对北缘断裂带的活动期次,主要断层的运动幅度和滑动速率及其时空演变规律和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北缘断裂带的形成是一个由盆地中心向北逐渐扩展的过程,自上新世起,断层活动明显有东强西弱的变化特征,而且扩展方向也发生了偏转。这一转变及活动强度的东西差异与山西剪切带对渭河盆地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1947年青海达日7(3)/(4)级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47年3月17日青海省达日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山北缘山区,震中烈度为10度,等震线长轴方向为北50°西,地震形变带长150公里,由一系列的陡坎、鼓包、凹槽和裂缝组成。从形变带的性质及其组合规律分析,震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地震形变现象与挽近时期活动的北50°西的日查-克授滩断裂和北北西向断裂带的展布相一致。因此推断,此次地震是日查-克授滩断裂和北北西向断裂带现今继承性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系统收集整理、现场调查及烈度点评估等工作,对1936年天水南6级地震等震线重新进行了改绘,并对此次地震的震害特征、等震线特征及其与活动构造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极震区最大烈度为Ⅷ度,集中位于天水镇及其以北地区;NEE向的礼县-罗家堡断裂中东段基本与此次地震重破坏区长轴线重合,应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由于受NWW向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与NNW向六盘山断裂带2条区域深大断裂及北部黄土区的影响,低烈度等震线长轴方向逆时针旋转,地震动及烈度向北衰减变缓,地震等震线呈现明显的南北衰减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0.
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活动的特征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杰  宋长青  高战武 《地震地质》1999,21(4):289-300
营潍断裂带以北西向北京 蓬莱断裂带与之交汇的部位为界分南北两段,北段由辫状交织的两条断裂组成;南段为并列的东西两支断裂,但被黄北、莱北和潍北等北东东向断裂横切成4节。断裂带北段早第三纪水平拉张和垂直差异活动强烈,控制了断陷盆地的发育,晚第三纪—第四纪右旋走滑活动显著。南段本身活动甚弱,但黄北等横向断裂早第三纪水平拉张和垂直差异活动强烈,相应形成了黄北等几个断陷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横向断裂仍有活动。断裂带活动具明显的分段性,南段是受横向断裂强烈分割、改造而被“废弃”的一段。断裂带新生代活动具由南部和北部统一向中部迁移的特点,北段还有向东侧迁移的趋势。断裂带地震活动微弱,渤海中部斜穿断裂带分布的北东向地震带,可能是黄河口聊城新生地震构造带向海区延伸的部分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及沿岸地震活动时空动态扫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守中  郭爱香 《中国地震》1999,15(4):324-332
从中强震成组孕育出发,研究了南黄海及沿岸地区地震活动时空动态图象扫描特征,探索了该区地震危险性预测的有关问题。结果表明,该区20多年来4级地震活动总休上呈相对平稳状态,但在不同时段则出现不断演变迁移的4级地震局部集中区及低b值区等异常区域,5~6级中强地震大都发生于异常区的边中附近;异区内4级地震累积频度往往呈非线性指数加速,中强震发生于4级地震非线性指数加速的后期或其后的异常平静期中。这种地震活  相似文献   

12.
沈繁銮 《中国地震》2000,16(2):185-189
在对东南沿海65个地震序列研究的基础上,将现行的Ms≥5.0的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标准进行延拓,提出了对ML≥3.0的地震序列的类型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3.
郗钦文 《中国地震》1998,14(4):20-26
倾斜观测已在地球物理领域以及地震部门获得广泛应用。有时,由于种种原因井下倾斜仪难以定向,这会对倾斜观测资料的解释带来困难,本文阐明一种利用潮汐信号进行井下倾斜仪定向反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天山地区地貌系统的自仿射分形与多重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锰  朱令人  龙海英 《中国地震》2002,18(4):401-408
利用标准偏差法和固定质量法,研究了新疆天山地区跨越多个不同构造地貌单元的两条地形剖线的自仿射分形和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标度范围内,两条剖线均表现出了不同特征的多度域分形性质,多重分形谱Dq的形态和值域范围也呈现出不同特征研究认为,地貌形态并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一种确定性随机,不同标度区间的分维值表征了内外营力作用的方式,强度和空间尺度,同时提出地貌宏观与微观作用尺度的分界点在5km左右。这些结果对地貌动力学定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波分析在地震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作者应用Morlet小波对近年来华北地区几个引人注目地震所在区的地震能量序列进行了动态周期分析,发现地震活动既有长期较稳定的活动周期,也存在有一定时限的短期活动周期。另外用动态优势周期对未来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地震都发生在“特征值”高值附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震科技进步的回顾与展望(一)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陈章立 《中国地震》2001,17(3):231-245
本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地震科技发展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和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作了简要回顾。阐明了如下3点:(1)全社会对减轻地震灾害及减轻地震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的强烈要求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强劲动力;(2)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更好的保障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3)坚持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建设与地震科学研究的辩证统一,并处理好任务性、科学性、可行性之间的关系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进步性质遵循的重要原则。地震预报预防工作所取得的某些成功和所遭受的许多挫折不断加深了人们对地震的发生条件和孕育发生过程复杂性的认识,促进了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的改造与现代化建设和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20世纪最后5年,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的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使地震预报预防研究与实践的技术支撑得到较明显的改善,既突出重点,又广泛探索的地震科学研究,使人们对我国大陆地震的发生条件和孕育发生过程,以及震害特征与机理研究等取得一些新的重要认识。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不仅使防震减灾工作实效得以明显提高,而且为加速新世纪,首先是“十五”期间我国地震科技的进步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应重点加强的10个方面的工作,即地震观测台网的数字化改造与建设;地震前兆观测台网的改造与建设;强地震动观测台网的建设;地震实验室的建设;地震信息和应急指挥与紧急救援技术系统的建设;地震短临预报的研究;地震中长期预报的研究;地震动衰减和震害机理与震害控制的研究;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震害预测的研究;地震科学和地球科学有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期望通过这些努力使我国地震科技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地震预报预防的理论、技术、方法显著改进,防震减灾工作实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红外遥感用于地震预测及其物理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等温过程加载的条件下,实验得出岩石的红外辐射能量随压力变化显著变化的结果。这个变化与温度无关,完全由压力引起,这就证明了机械能能直接激发岩石分子振动态能级之间的跃迁,不需要经夺石生预测地震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物理现象的发现,为用红外遥感观测地球表层应力场分布和预测地震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实验依据。提出了由温度异常引起的红外辐射能量变化和由应力起的红外辐射能量变化以及将两者分离出发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六盘山东麓断裂的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宏发  池田安隆 《中国地震》1999,15(1):74-81,91
野外详细调查和探开挖揭示,在六盘山东麓断裂的孙家庄-海子峡地段自距今4.6万年以来存在有6次古地震位借事件的地质形迷,它们分别发生在距今35250,20250,14750,12150,8550和4000年前,各次事件的重复间隔依次是15000,5500,2600,3600和4550年。按M-D经验关系,事件1,2约相当于8级地震的位错,其余各次事件约相当6.5-7.5级地震的位错。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鞍山市抗震设防区划提供依据,我们采用了以浅层人工地震为主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包括浅层人工地震、电法和地质雷达等方法,同时收集了城市已有的物探和钻井资料,并结合野外调查及样品年龄测试对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鞍山市存在5条隐伏或半隐伏的断裂,北西向的大石头-宋三台断裂、宁远屯断裂、大阳气断裂和北东向的汤岗子断裂为中更新世断裂,北西向的二台子断裂为早更新世或前第四纪断裂,按活断层义  相似文献   

20.
唐山地震发震构造的浅层地震探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浅层地震探测方法,研究了唐山地震区1年前出现在卫星图像上的异常现象与发震构造的关系,探讨地震中长期预测的途径。结果表明:唐山地震断层是一条倾向NW的右旋走滑第四纪同生断裂,它错断了全新统,晚更新统,中更新统,和早更新统地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