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合理评估旅游生态系统是反映旅游产业是否彰显绿色动能及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表征,从“韧性”视角切入,能凸显旅游生态系统复合性及动态演化特征。本文以2011—2020年中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生态韧性综合指标体系并测度其发展水平,借助修正引力模型测度空间关联强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整体旅游生态韧性水平呈现稳态攀升的态势,区域上呈现“东部领衔,中西部追赶”的布局特征;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向复杂化、稠密化演化的过程,“东密西疏”的空间特征突出。(2)整体网络结构渐趋紧密,但尚未达到最佳空间关联状态;东部地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中西部部分地区处于空间网络结构的边缘地带。(3)苏、沪、京、津为“净受益”板块,浙、粤、闽充当“经纪人”角色,晋、冀等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新、藏、贵、滇等地区属于“净溢出”板块。(4)环境规制力度、产业高级化、空间距离、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差异均对中国旅游生态韧性空间关联效应发挥着正向作用,在多重效应叠加的背景下,旅游产业绿色动能持续彰...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际水资源绿色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群组前沿的角度出发,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东中西三大群组,在不同的技术前沿面下利用SBM模型对各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并利用VAR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将水资源绿色效率“属性数据”转化为“关系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区域差异显著,总体表现为中部>东部>西部的特征。② 没有一个地区独立于水资源绿色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之外,网络整体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个体特征表明,东部地区以溢出效应为主,处于“引领者”地位,而西部地区以接收其他地区的溢出关系为主,在网络结构中处于边缘位置。③ 块模型分析表明,北京、天津等10个地区为“净溢出”板块;青海、新疆等8个地区为“净受益”板块;河北、重庆等6个地区为“双向溢出”板块;河南、陕西等7个地区为“经纪人”板块。研究结果为中国各地区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高及协调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小华  杨玉琪  罗新雨  温涛 《地理学报》2022,77(8):1920-1936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本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路径和遵循经济实践规律的根本所在。本文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11—2018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二次指派程序(QAP)分别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 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度一直为1,且网络密度稳定在0.2~0.26之间,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通达性较强且存在多重叠加现象和一定的等级性,但关联紧密程度有待提高,各网络指标保持相对稳定。② 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可以分为4个板块,其中以西部省份为主的“净溢出”板块获益最小;以中部省份为主的“经纪人”板块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以环渤海省份为主的“双向溢出”板块和以长三角、东南沿海省份为主的“净受益”板块在空间关联网络中的掌控和支配作用更大,且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极化作用大于涓滴作用。③ 人力资本、城市化水平、金融科技和环境质量的地区差异都会直接造成地区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力资本差异对其贡献超过了90%。  相似文献   

4.
在测算2000~2018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及其效率的基础上,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视角构建了旅游业碳减排潜力指数,综合运用均方差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揭示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力区域差异及其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公平均值不断下降,但效率均值有所提升,二者在地理空间上呈反向分布特征.(2)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  相似文献   

5.
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互联网+”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并利用QAP方法探究中国“互联网+”空间关联网络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的空间关联呈现显著网络特征,可划分为“净溢出”“经纪人”“主受益”以及“双向溢出”四大类型板块,并且板块内部具有较明显的“等级”属性。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市场发展、对外开放对“互联网+”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存在正向影响。地理距离对“互联网+”空间关联网络存在抑制作用,随着地理距离的不断增大,“互联网+”的知识溢出和流动效应逐步衰减。  相似文献   

6.
基于环渤海地区2005-2018年包容性绿色增长效率数据,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解析了环渤海地区包容性绿色增长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溢出效应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5-2018年环渤海地区包容性绿色增长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通达性和非均衡性,呈多核心的中心—外围圈层网络形态;包容性绿色增长效率在地区间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但网络稳定性有所下降,且等级结构森严.2)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大连和沈阳等地区在关联网络中关系数最多,占据主导地位,既是网络中的中心行动者,又兼具"桥梁"功能.3)块模型分析表明,北京、青岛和济南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属于"净溢出"板块,"涓滴效应"显著,天津、大连、烟台等地属于"经纪人"板块,山东大部分和河北部分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辽宁大部分和河北部分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4)地理距离、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的显著差异对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相似的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水平也有利于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不同时空尺度下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方叶林  黄震方  王坤  蔡碧凡 《地理科学》2014,34(9):1025-1032
以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省、市域1996~2010年旅游发展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ESDA、重心、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作用。结果表明:1996~2010年总体上省域旅游经济表现出随机分布的空间态势,空间差异有所缩小,其中东部旅游业发展差异最大,中部最小。中国省域旅游经济重心向西北发生偏移,长三角及周边地区为中国旅游经济的扩散效应区,广大西部地区是旅游经济的低速增长区。中国市域旅游经济的高值区大致分布在“黑河-腾冲”线的右侧,主要集聚在四大板块,与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相比,市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更加显著。区域旅游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空间差异的两大因素,区域发展客观规律与政府的政策制度,对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有重大的影响,特殊事件对原有格局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不能从总体上改变空间差异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冯颖  侯孟阳  姚顺波 《地理学报》2020,75(11):2380-2395
基于1996—2018年中国省际粮食生产面板数据,在修正的引力模型准确测算粮食生产空间关联关系及构建空间关联矩阵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整体特征、个体特征及块模型3个方面具体考察了粮食生产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进一步采用二次指派程序方法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 省际粮食生产空间关联的密切程度在波动中提高,但仍有提升空间,网络结构呈现较好的稳定性和可达性,溢出效应具有多重叠加特性;② 省际粮食生产空间关联网络呈现主产区、主销区、平衡区“核心—边缘”分布格局,粮食主产区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粮食主销区和平衡区则处于边缘地位;③ 粮食生产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净溢出、主受益、经纪人和双向溢出4个板块,板块间的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梯度传递特征;④ 自然禀赋条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了粮食生产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地理空间邻近性、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规模、机械服务规模、耕地资源的差异、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相近性对粮食生产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DPSI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物元模型对中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旅游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同时借助障碍度模型,对旅游生态安全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① 旅游生态安全呈现出波动增长的“W”型演化趋势。2013—2016年中国旅游生态安全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但随着时间推移,出现“北部高、南部低;中间高、两边低”的格局变化;② 从全局来看,2013—2017年中国旅游生态安全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的特点,但集聚程度有逐渐下降的态势。从局部关联来看,各省旅游生态安全空间分布存在着空间集聚特征和省域间的空间依赖性;③ 各省旅游生态安全障碍因子存在显著差异,障碍度高于10%的障碍因子较多,主要的障碍因子有旅游经济密度、游客密度、烟尘排放、生活垃圾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等。因此,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时,需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程度和旅游生态安全提升能力;同时还要注意旅游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0.
就读高等院校带来的学生跨区域流动是人力资本空间再配置的重要环节,从地理学视角基于高校招生配额构建学生的流动网络,对于进一步剖析人才流动规律、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双一流”高校的招生数据,刻画地区间学生就学迁移网络,探讨其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及公平性问题。研究发现: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力迁移规律,“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多从人口规模大的省级行政区流向高等教育资源发达的省级行政区,高校所在地的省(市、区)内招生、东中西部区域内招生等属地优势凸显,中西部地区学生外流比较严重。学生就学迁移网络主要受到考生人数、高校资源容量、经济差异、国家招生政策倾斜、文化和地理距离的共同影响。各地省(市、区)人均和考生人均录取率的基尼系数并不大,但各省(市、区)省内录取率、各高校的外省(市、区)录取率、及东中西部区域内外录取率均差异较大。一些省(市、区)面临省(市、区)内录取率低、“双一流”高校考取困难、学生外流明显的三重困境。鉴于此,本研究提出需从宏观上认知学生就学迁移对区域差异的长期影响,并从地方发展上破解人才外流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中国30个省区2001-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SBM模型测度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厘清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研究表明: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渐趋紧密,网络发育程度日益完善,但距理想状态仍有差距;各省区网络中心性指标分异性逐步减小,上海、北京、江苏等省区排名稳居前列,重庆、福建、内蒙古等省区排名波动上升,宁夏、青海、山西等省区排名相对滞后;网络整体呈核心区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及西南地区持续扩展,而边缘区范围逐步收缩态势;网络密度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呈正相关,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差异构成负相关关系,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则与之相反,网络中心性各指标的提升均能显著增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旅游综合质量”评价指标,继而将引力模型进行修正以衡量各区域间旅游经济联系度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2008—2017年新疆15个地州旅游经济的空间网络特征。结果表明:(1) 2008—2017年间,新疆旅游经济关联网络密度的均值仅为0.356、网络效率均值为0.718、网络等级度均值为0.367。(2) 10 a间,乌鲁木齐市、伊犁州直属、喀什地区、昌吉州、吐鲁番市等地属于度数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双高区域;阿勒泰地区、巴州等地属于度数中心度较高、中间中心度较低区域;克拉玛依市属于度数中心度较低,中间中心度较高区域;博州、和田地区、哈密地区、塔城地区、克州、阿克苏地区、石河子市等地属于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双低区域。(3) 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喀什地区、伊犁州直属、阿勒泰地区等地在研究时限内属于“双向溢出板块”;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巴州、吐鲁番市属于“经纪人板块”;博州、哈密地区、塔城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阿克苏地区、克州、和田地区属于“主受益板块”。本文旨在丰富旅游经济网络研究视角,同时为新疆各地州旅游经济发展与合作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3.
马丽君  龙云 《地理科学》2017,37(11):1705-1711
收集1991~2014年有关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揭示中国省际入境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 入境旅游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度较高,但网络整体紧密度不够。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个体网络密度越高,空间上呈现出阶梯式特征。③ 担任“发动机”的第二板块所含省市,将入境旅游经济增长“动能”沿发挥经纪人作用的第一板块所含省市,传递给第三、四板块所含省市。④ 入境旅游人数关联、旅游资源分布、经济发展关联、交通便捷度是影响入境旅游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域旅游效率空间网络结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兆峰  刘庆芳 《地理科学》2021,41(3):397-406
综合运用Super-DEA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2011—2016年中国省域旅游效率空间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① 2011—2016年中国省域旅游效率均值为0.739,总体呈现轻微下降态势,空间上大致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分布特征。② 研究期内,中国省域旅游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多线程、稠密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空间网络结构尚不稳定;旅游效率网络密度有所下降,但仍呈现较为森严的网络等级结构。③ 广东、江苏和山东等省份在空间网络结构中掌控的优先权最大,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而海南省“偏居一隅”处在旅游生产要素传输的末端区位,与其他省份互联互通的能力孱弱;整体空间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趋向于组团式发展。④ 旅游投资水平、各省会间距离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共同驱动着中国省域旅游效率空间网络结构的演进与优化。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Tapio脱钩模型测算2008-2017年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结合ESDA和LMDI方法,对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在0.4380~0.8758之间波动,碳排放脱钩指数分布不均衡,脱钩水平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但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较低;随着时间推移,空间集聚程度有所提高,其中,H-H类型的省域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L-L类型省域数量较少,呈零星分布;技术效应、游客规模效应分别是促进和抑制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的主导因素,能源结构效应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经济效应的影响较小。最后针对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现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以期为制定科学的减排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及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范建双  周琳 《地理科学》2019,39(4):644-653
以城镇化及房地产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为研究基础,首先基于变形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方法对1997~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变化进行因素分解,重点考察了城镇化和房地产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并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从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两方面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5年中国碳排放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房地产投资碳排放系数是最主要碳排放促减因素,城镇房地产投资强度、城镇化水平和地区总人口变化对碳排放具有促增作用,且效果逐年增大。各省碳排放量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碳排放量较少的省区空间集聚程度有所增强,地区间差异在不断缩小。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显著为负,但其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城镇房地产投资强度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影响具有促增效应,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两者的交互作用具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政府投资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显著为负,但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产业结构对本地区的碳排放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其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对外开放程度对本地区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促减作用,但是对相邻地区的碳排放具有促增效应;随着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碳排放水平分别呈现出显著的U型和倒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估算各省域碳强度的基础上,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时空跃迁测度方法以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了1995~2015年中国省域(不包括西藏、港、澳、台地区)能源消费碳强度的空间依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① 中国省域碳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到小幅波动的特征,碳强度相似的省域趋向于集聚,表明中国省域碳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特征;②省域碳强度存在不均衡的发展格局,高-高集聚的省域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低-低集聚的省域多分布于中国东南部。③碳强度空间集聚总体呈优化态势,高-高集聚的省域在减少,低-低集聚的省域在不断增多,但不同省域在碳强度的空间集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碳强度影响因素(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4个解释变量对碳强度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均GDP;且各因素对碳强度的影响在不同省域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