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春华 《海洋学报》1997,19(5):69-75
本文对用半微分极谱阳极溶出技术与预平衡络合滴定的方法测定海水表现络合容量出现的异常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数据处理改进的方法。在理论和实验上对表观络合容量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论证。通过对Cu、Pb、Cd表现络合容量的测定,分析确定铜作为测定表观络合容量时络合滴定参考金属的合理性。海口湾海域海水的表现铜络合容量变化范围为166.4~320.0nmol/dm3,平均值为240.9nmol/dm3,最高值出现在生活污水排污口,其他各站平面分布较为均匀;条件形成常数变化范围为3.46×10 ̄7~4.76×10 ̄8,平均值为1.7×10 ̄8.根据铜离子与海水中的有机络合剂的1:1络合模型及生物致毒游离态铜离子浓度的限制值,估算了海口湾海域海水对铜的自净容量,指出海口湾海水陆源排入铜浓度达7.43μg/dm3,仍对生物生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Anodic Stripping Voltammetry),测定了黄海海域25个站位表层海水样品的表观铜络合容量(Apparent Copper Complexation Capacity)和条件稳定常数(K)以及络合容量指数(Complexation Capacity Index)。得到该海域表层海水的表观铜络合容量在127.7~950.6 nmol/L之间,平均值为385.3 nmol/L,条件稳定常数对数值(lgK)在7.07~8.05之间,平均值为7.65,络合容量指数在58.60%~86.40%之间,平均值为76.94%。结果表明:黄海海域表层海水的表观铜络合容量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北部海域表层海水的表观铜络合容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给渤海湾北部海域重金属铜环境容量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对该海域12个站位表层海水样品的表观铜络合容量(ACuCC)和条件稳定常数(K)以及络合容量指数(CCI)进行了测定和计钟:。得到该海区表层海水的表观铜络合容量在228.0~673.4nmol/L之间,平均值为437.5nmol/L,条件稳定常数对数值(IgK)变化范围在7.41~8.84之间,平均值为7.89,络合容量指数在72.69%~92、92%之间,平均值为82.93%。表明该海域表层海水对重金属铜具有较强的络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岸部分海域海水中金属络合配位体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对黄河口、青岛近海、大亚湾和南海海域海水中的金属络合配位体的浓度进行了测定,同时探讨了其分布规律与相关参量的关系.结果发现:南海海域海水中的金属络合配体的浓度稍高于其他3个海域,且都明显高于大洋水的浓度;在微表层存在富集现象;在垂直分布上表层最大,然后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底层有较大值;各海域配位体的性质呈复杂性;铜的络合配位体浓度大于镉和铅;总的来说与世界其他海域的分布规律是一致的.同时发现铜络合配位体浓度与BOD(生化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DOC(溶解有机碳)及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用巯基棉可富集分离海水中的铜、铅、镉、锌、银、铋、钴和镍等8种元素。当pH值为7的海水通过巯基棉柱时8种元素可被富集,然后用3ml 2N HCl洗脱。回收率一般可达90—117%,相对标准偏差一般为6—12%。本法与双硫腙-甲基异丁基酮络合萃取原子吸收法测定的海水样品结果基本一致。 该富集方法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可在船上直接进行,有利于大面积海洋调查。  相似文献   

6.
采用新极谱技术(1.5次微分)的阳极溶出伏安滴定方法测定天然海水的铜络合容量和条件稳定常数。对测试条件、EDTA回收率和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青岛近岸水样的九次平行测定表明,铜的表现络合容量为3.01×10~(-7)mol/dm~3,条件稳定常数为7.34×10~7,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9.2%和13.8%。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卵子孵化及无节幼体变态对海水环境中铜的需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一种新的海水处理方法将海水中重金属离子除去,研究了中国对虾卵子孵化和无节幼体变态对铜离子的需要。在去重金属离子海水中加入一定量铜后,加入络合剂氨三乙酸(NTA)并计算铜离子活度,观察对卵子孵化和无节幼体变态的影响。第1次通过实验发现痕量水平(10-10.80~1O-8.80mol/dm3)的离子态铜对卵子发育及无节幼体生长是必需的,络合态铜对这两个发育阶段无生命作用;但较高浓度(>10-7.80mol/dm3)的铜离子产生毒性;中国对虾对铜离子的作用无节幼体阶段较卵子发育阶段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溶解铜、镍和镉的行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泽夏 《海洋学报》1986,8(1):48-52
在长江口咸淡水混台过程中,铜属保守行为,溶解铜的入海有效浓度为19—21nmol/kg;镍和镉属非保守行为,由于河水中悬浮颗粒物与海水中阳离子发生离子交换作用,溶解镍和镉有了增量,其入海有效浓度分别为4nmol/kg和0.20—0.22nmol/kg。  相似文献   

9.
采用牟氏角毛藻通过生物法测定青岛多处近岸水的铜络合容量CC_(cu)。此法测定的CC_(cu)值范围在1.6×10~(-7)~6.7×10~(-7)mol/dm~3之间。测定了4个经紫外线消解的海水中不同含量EDTA,结果表明,此法可较好反映水体中配位体的含量。使用1.5次微分ASV法也测定了这些样品的CC_(cu),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比较,表明生物法测得的CC_(cu)值大于ASV法。这样差异可能与两种方法测定铜的形态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0.
河口活性硅酸盐除了被稀释和被吸收外,有没有进行明显的无机化学转移?一直到最近几年,仍然是国际上争论的问题[1-6]。我们已在本研究第Ⅰ篇[1]报导了河口活性硅含量分布;河水与无硅海水人工混合后活性硅含量变化;电解质浓度和pH值对硅酸盐溶液中活性硅含量的影响以及吸附剂影响的初步实验;证实了河水和海水混合后活性硅含量的变化主要决定于悬浮物、电解质、pH值三个因素的同时作用。  相似文献   

11.
螯合离子交换树脂,具有离子交换和络合反应的特性,有可能从海水中选择地络合吸附微量重金属元素.1968年,Riley等[1]首先引用Chelex-100螯合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海水中29种金属离子的吸附与解吸试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重金属离子与有机物的相互作用日益受到环境化学家的重视。许多研究表明,有机物会影响天然水中重金属的存在形式及其毒性。对水生物来说,与有机物络合的铜,其毒性较铜离子小得多;且有机铜络合物愈稳定,毒性愈小。所以研究重金属离子与有机物的相互作用,对环境化学和生态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重金属离子与有机物相互作用的方法之一是用阳极溶出伏安法跟随重金属离子与有机物的络合滴定,以确定水体中有机物的络合能力;并用该络合滴定的数据估算络  相似文献   

13.
河口中居然有盐“舌”?这是怎么一回事? 是的,河口中确实有盐舌。舌,指舌头。说的是海水像“舌头”侵入到了河水之中。海水由于含有盐分而总是咸的,当然也比较重,当你用一升的海水与一升的淡水相比较,海水的重量总比淡水大一些。河口,是陆地河水流到海里的地  相似文献   

14.
河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Eh-pH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口是河水和海水混合地带,河口地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该过程中水体Eh、pH参数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氧化还原元素的行为以及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清除。本研究采集了长江河水、东海陆架海水,设置了盐度为5、12.5、25的3组混合实验,模拟长江河口水体混合过程,实时测定混合过程中水体Eh、pH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混合水体为弱碱性-强氧化环境,pH值变化范围为7.83~8.22,pH值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Eh值变化范围为503.7~579.7 mV,在混合开始的1 h内迅速升高,随后迅速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河水和海水混合过程中Eh、pH的变化主要受机械混合和氧化还原反应控制,机械混合导致两类水体Eh、pH快速中和,以Fe2+为主的氧化反应消耗了水体中的O2和OH-,使得混合水体中的Eh、pH呈现下降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铜在海水及以扁藻、轮虫、对虾等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的积累与传递规律。结果表明,各种海洋生物都能直接从海水中吸收铜,铜可沿着海水→扁藻→轮虫→仔虾传递。文章还探讨了本食物链各环节积累铜的主要途径以及影响生物个体铜的累积量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铜在海水及以扁藻、轮虫、对虾等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的积累与传递规律。结果表明,各种海洋生物都能直接从海水中吸收铜,铜可沿着海水→扁藻→轮虫→仔虾传递。文章还探讨了本食物链各环节积累铜的主要途径以及影响生物个体铜的累积量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东北太平洋海域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沉积物间隙水中铜、锰、镍等微量元素的详细研究表明,锰主要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其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16~8.61μg/dm3之间;铜和镍则主要与表层海水的初级生产力有关,研究区内间隙水中铜和镍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6~20.8和0.80~3.12μg/dm3,且这些元素在沉积物—水界面处均存在最大浓度梯度.利用“Fick扩散定律”计算表明,锰在研究区主要是从上覆海水向沉积物扩散,是沉积物中锰的主要来源之一;而铜和镍则是从沉积物向上覆海水扩散,是底层海水中铜和镍的主要来源。与表层海水中铜和镍向底层海水的输送通量计算结果相比,底层海水中铜和镍的含量主要受沉积物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三重四级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TQ-ICP-MS)联用技术,构建海水中三价铬与六价铬在线分离与测定的检测方法。采用TQ-ICP-MS碰撞反应池(KED)技术消除35Cl16O1H+40Ar12C对52Cr同位素测定可能存在的质谱干扰。选用Dionex IonPac AG 7 (4 mm×50 mm10μm)阴离子交换柱为分析柱,对流动相浓度及pH值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流动相浓度为0.08 mol/L NH4NO3、0.6 mmol/L EDTA,pH值7.5,流速1.0 mL/min时,仅需80 s就可以完成三价铬和六价铬的理想分离与测定。对络合剂EDTA的络合浓度、pH、温度及时间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当EDTA浓度为10 mmol/L、络合pH值7.5、络合温度50°C、络合时间2 h时,三价铬可以最大程度的被EDTA络合。在0.1~50.0μg/...  相似文献   

19.
河口滨海区的水体是由组成和性质显著不同的河水和海水混合而成的。在河口区河水和海水的混合作用是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伴随着其他化学过程、物理化学过程和地质过程。诸如由于水质条件的剧变所引起的难溶物的沉淀作用,胶体和悬浮物的聚沉作用,各种固相与溶解成份之间的交换吸附与沉积作用以及气体交换作用等。因此,河口区混合水体所含物质的组成不仅与河水和海水的化学组成以及江河流量、涌入河口的海水量、河口的地形地貌、沿岸的地质、潮汐过程和气象等外界环境条件有关,也与伴随着混合过程而产生的许多复杂的化学、物理化学过程密切相关。这些过程尤其对混合水体中的微量元素的迁移及溶解气体的分布变化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海口湾海水重金属的行为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对海口湾溶解态铜、铅、锌、镉进行了测定.铜的变化范围为:0.47~1.16μg/dm3,平均值为0.78μg/dm3;铅的变化范围为:0.94~2.36μg/dm3,平均值为1.36μg/dm3;锌的变化范围为:1.28~4.83μg/dm3,平均值为3.14μg/dm3;镉的变化范围为:0.005~0.072μg/dm3,平均值为0.030μg/dm3,Cu、Zn的溶解态含量在龙昆路生活污水排污沟口、秀英工业排污沟口及海甸溪口的测站相对较高,Pb、Cd溶解态含量较低,湾内各站平面分布较为均匀.它们的溶解态含量垂直变化趋势为:Cu、Pb、Zn底层大于表层,而Cd表层大于底层.对Cu、Pb、Zn、Cd的颗粒态含量也进行了测定,指出海口湾海水中的颗粒物对重金属的净化起一定作用.对铜的溶解态中的强络合态和不稳态铜也进行了研究,强络合态占总溶解态的比例均在85%以上,对生物起毒性作用有关的不稳态铜含量很低,均小于5nmol/dm3,表明目前海口湾海水中的重金属铜不会对生物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