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东部区域成矿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矿床学研究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了,在这期间它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初期为满足矿山开发与地质勘查的需要,多以阐明矿床基本特征为主;50—60年代随着矿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始进行成矿机理与物质来源的研究;70年代后随着全球性构造兴起,区域成矿的研究则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东部地区近年来也进行了各种比例尺的区域成矿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使这项工作进一步开展,我们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并结合我们工作体会,对中国东部区域成矿研究作如下评述。中国东部地区濒临太平洋,因此,讨论中国东部区域成矿时不能与太平洋成矿带相联系。关于太平洋成矿带概念的形成已行半个世纪了。早在1922年翁文灏先生就提出“燕山运动”的概念,从而开始了对中  相似文献   

2.
这个面积约50万km2的三江地区,无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地质构造上,均属于青藏高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带的东部边缘。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和三个大的构造单元。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成矿作用明显,计有铜铅锌、锡、汞砷、金等多种金属矿产和膏盐类沉积矿产。这是一个成矿远景很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四川的地层发育齐全,从上太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全省具双层结构特点的前震旦系基底。在晚震旦世一三叠纪,四川东、西部地区地质发展迥然不同,东部地区进入地台发展阶段。而西部仍处于地槽活动状态。变质岩主要分布在西部及东部的西边缘。东部仅有前震旦系变质,而西部三叠系以下地层均已变质。晋宁、印支、喜马拉雅运动是四川重要的构造运动。全省可分为四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杨子准地台、松潘—甘孜褶皱系、三江褶皱系和秦岭褶皱系。杨子准地台自震旦纪开始进入地台发展阶段,松潘—甘孜褶皱系与三江褶皱系经历两次地槽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与区域成矿背景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频繁,构造演化复杂,岩浆活动剧烈,成矿作用多样,是不同体制构造转换的重要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生代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经典地区,是两大构造体制交汇和转换的焦点部位,具有岩石圈物质重组、结构重建的时-空演化关系.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由是中国东部中生代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  相似文献   

5.
青海东部是一个高原褶皱山区,地势高峻,地形复杂,气候半干旱,在水文地质条件方面也有其特色。青海东部的山地与山间盆地或谷地相间排列,山间盆地或谷地大都是地下水的汇集场所,是省内工农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地区。因此,本文试就其地下水区域特征与开发利用,作一概略叙述。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东部地区(简称东部地区,下同),锡矿地质工作还处于空白.据现有区域地质和矿产资料分析,发现了一些锡矿线索.现扼要地介绍其地质特点. 东部毗邻地区锡矿地质特点及其对我省的找矿意义苏联东北部是太平洋锡矿带的一部分.苏联远东地区为一个锡矿省,它主要与褶皱以后的岩浆晚期酸性花岗岩类有关.远东锡矿省有两个构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通过比较不同机构和学者对中国区域碳排放的测算结果, 指出现有测算结果间存在巨大差异的具体原因, 按照更加科学准确的方法重新测算了中国各省及中部、东部、西部等主要区域的能源和水泥的碳排放量, 以此为基础, 通过对比分析, 对1990至2008年间不同区域碳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等重要指标的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 中国的区域碳排放格局是东部地区排放总量和累计排放量最大, 但西部地区排放总量及占全国的份额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着重指出西部地区作为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 其目前的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均高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其他地区, 如不尽快转变其发展模式, 则会使未来的节能减排形势异常严峻, 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仍旧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东部地区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作用。在前中生代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地质事件:一是在早古生代,西伯利亚陆壳及其南侧陆缘与华北陆壳及其北侧陆缘区开始拼撞,至中—晚海西期沿着索伦山—西拉木伦河一线呈近东西向拼合;二是大约在晚中元古代,华南陆究及其南侧陆缘区与华北陆壳开始拼撞,至印支期基本上沿大别—淮阴一线呈近东西向拼合。于是,在中国东部形成三个性质不同的构造区域及与之相间的二条拼合构造带,从北向南为:以华力西褶皱为基底的北方(蒙古—西伯利亚)陆壳及陆缘构造域。  相似文献   

9.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概述亳州市区域重力、航磁、地电异常特征,综合邻区矿床分布分析,认为蒙城移村地区等具有找变质铁矿前景,涡阳牌坊、龙山地区等具有找岩浆型铁铜金矿前景,而涡阳新兴南部、高炉东北部、利辛胡集东部地区等具有寻找大中型煤矿前景.  相似文献   

10.
利用区域海气耦合模式FROALS模拟的区域气候模式降尺度协同试验(CORDEX)的东亚区域的动力降尺度试验数据,分析了全球1.5℃温升背景下中国地区极端温度指数、极端降水指数以及民生相关指数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的暖事件显著增加,冷事件显著减少。高强度和中等强度极端暖事件发生风险分别为1986—2005年基准期的2.14和1.93倍,高强度和中等强度极端冷事件发生风险分别为基准期的0.58和0.63倍。分区来看,华北的高强度极端暖事件增幅最大(将为基准期的2.94倍),东北高强度极端冷事件减幅最大(将为基准期的0.38倍)。西北、青藏高原以及东北等地区的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风险略增加(分别为基准期的1.13,1.04,1.22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降水显著增加,高强度的极端降水事件在全国普遍增加,并且在华北和东南的发生风险增幅最大(分别为基准期的1.88倍和1.85倍)。闷热日数在东部地区显著增加,并且与单一的极端高温事件相比,极端闷热日数的增加风险更大(将为基准期的5.34倍)。全国取暖度日显著减少,东部以及西北的降温度日显著增加,在人口密度较大的东部地区取暖度日的减幅(-258℃·d)大于降温度日的增幅(72℃·d),但与基准期相比,降温度日的变化比例(82%)大于取暖度日(-10%)。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前期冬季北极海冰与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频次的联系及其可能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海冰异常信号对极端降水的预测价值。结果表明,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与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频次经验正交分解第一模态(EOF1)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当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偏多时,冬季大气环流呈现出类北大西洋涛动(NAO)正位相的异常分布,并伴随经向的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该海温异常可以从冬季持续到春季,进而激发出从北大西洋到欧亚中纬度的纬向遥相关波列,在东亚地区引起气旋型环流异常。该气旋型环流异常会引起中国东部地区湿度显著增加,上升运动增强,从而为该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相反,当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偏少时,其滞后引起的春季环流异常则不利于中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进一步的交叉检验结果表明,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信号对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徐纪人  赵志新 《地质学报》2006,80(12):1952-1961
苏鲁-大别造山带是中国东部华北、华南地块之间的大地构造交界带.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东部的地震活动性,并根据1918~2005年间苏鲁-大别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1000余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系统研究了应力场的区域特征以及华北、华南地壳应力场构造分区,探讨了其动力学来源以及构造运动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大陆华北、华南地块地壳现代应力场和构造运动可以归结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对运动,以及大陆板内区域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华北地区受到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的同时,受到从贝加尔湖经过大华北直到琉球海沟的广阔地域里存在着的统一的、方位为170°的引张应力场的控制.华北地区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均反映出震源应力场为ENE向挤压应力和NNW向张应力的共同作用.郯庐断裂带等华北地区的北北东走向的断裂带,表现为右旋走滑的现代构造运动特征.来自台湾纵谷的北西西向挤压应力控制了华南块体直至南北地震带南段东部地域的地壳应力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将中国东部大陆划分成华北、华南两部分的现代地壳应力场分界线,其西部大致与秦岭带相同,然而在大别及其以东地区则逐渐偏离大地构造带,到北纬30°后向东南偏转,在温州附近的北纬27°左右转为向东延伸,最终穿过东海直至琉球海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岩石圈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区域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纪人  赵志新 《中国地质》2006,33(4):782-792
笔者系统分析了1918—2005年间中国大陆及其周缘发生的3130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其特征进行了岩石圈应力场构造分区,首次得到区域应力场的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空间分布的统计数字结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应力场的区域特征、探讨了其动力学来源以及构造运动特征。总体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及其周缘岩石圈应力场和构造运动可以归结为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对运动,以及大陆板内区域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所产生的强烈的挤压应力,控制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中国西部乃至延伸到天山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和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方位位于20~40°,形成了近NE方向的挤压应力场。大量逆断层型强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南、北和西部周缘地区,以及天山等地区。而多数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高海拔的地区,断层位错的水平分量位于近东西方向。表明青藏高原周缘区域发生南北向强烈挤压短缩的同时,中部高海拔地区存在着明显的近东西向的扩张运动。中国东部的华北地区受到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的同时,又受到从贝加尔湖经过大华北直到琉球海沟的广阔地域里存在着的统一的、方位为170°的引张应力场的控制。华北地区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均反映出该区地震的发生大体为NEE向挤压应力和NNW向张应力的共同作用结果。台湾纵谷断层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碰撞挤压边界。来自北西向运动的菲律宾海板块构造应力控制了从台湾纵谷、华南块体,直到中国南北地震带南段东部地域的应力场。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还表明,将中国大陆分成东、西两部分的中国南北地震带是印度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在中国大陆内部影响控制范围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对全球变暖响应的区域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依据分辨率为0.5°×0.5°经纬度的网格数据,运用Mann-Kendall法对中国大陆各地在20世纪温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有两次明显的升温事件,分别发生在20年代初到40代中期(第一次升温事件)和70年代中期以来(第二次升温事件);对比各地对全球升温响应的突变时间,发现在中国大陆的响应规律为:沿经线方向,大约35°N附近为两次升温事件的分界线,以它为界,第一次升温事件中温度转折时间向低纬度不断提早,在第二次升温事件中,升温突变时间越向高纬度地区越提早;在纬线方向上,中国东部地区对升温响应的时间突变点基本一致,但在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由于受特殊的高原气候的影响,升温时间突变迥然不同.青藏高原大大提前了其西部和西北地区对全球升温的响应时间,同时它又推迟了其西南地区对全球升温响应的时间.通过分析发现,升温机制不同,温度变化区域响应的敏感性主要是纬度位置和地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纬度位置是制约区域温度变化敏感性的主导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概述亳州市区域重力、航磁、地电异常特征,综合邻区矿床分布分析,认为蒙城移村地区等具有找变质铁矿前景,涡阳牌坊、龙山地区等具有找岩浆型铁铜金矿前景,而涡阳新兴南部、高炉东北部、利辛胡集东部地区等具有寻找大中型煤矿前景。  相似文献   

16.
郯城——庐江断裂带(以下简称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纵贯我国东部地区的大断裂构造带。它的演化过程对我国东部及其近侧地区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成岩成矿作用等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地质矿产部的总体设想,我国区域重力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78年—80年为第一阶段。用2—3年的时间在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开展方法技术试验,制定相应的技术规定,为大面积中、小比例尺的区域重力工作积累经验,81年—90年为第二阶段,用十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中国大陆102°以东地区的中、小比例尺的区域重力普查,重力数据入库和编图工作;91年—95年为第三阶段,讨论制定适应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分地区的技术要求,并着手对部分工作程度较高,已按编图规定编制的重力图件进行解释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阅读提示 中西部地区土地供应增速加快,地区间日趋均衡;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东部沿海工业带、长江沿岸工业带、陇海—兰新沿线工业带等传统工业带;基础设施主要布局在长江沿线经济带;住宅用地占比各地差异较大,占比最高的北京比最低的地区高23个百分点;商服用地各地之间差异不大,占比最低与最高仅差1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岩石组合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以便对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中生代的演化历史及其东北地区中生代区域成矿背景给出制约。基于火山岩中锆石U——Pb定年结果,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作用可划分成六期:晚三叠世(200~228Ma)、早——中侏罗世(173~190Ma)、中——晚侏罗世(158~166Ma)、早白垩世早期(138~145Ma)、早白垩世晚期(106~133Ma)和晚白垩世(88~97Ma)。晚三叠世火山作用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前者为A型流纹岩,后者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它们共同揭示了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后的伸展环境;早——中侏罗世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额尔古纳地区,吉黑东部和额尔古纳地区早——中侏罗世钙碱性火山岩的存在分别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和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发生,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早——中侏罗世火山岩则以双峰式火成岩组合为特征,反映了双向俯冲的弧后伸展环境;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以西和冀北——辽西地区,前者为碱性——亚碱性的过渡系列,主要由玄武粗安岩、粗安岩和少量粗面岩组成,后者为A型流纹岩或碱性流纹岩组成,这些火山岩形成于加厚陆壳的坍塌或拆沉阶段;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吉黑东部为钙碱性火山岩组合,而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则主要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前者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者与早期加厚陆壳的拆沉和/或类似弧后的伸展环境有关;晚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和陆内,前者为钙碱性火山岩组合,后者为碱性玄武岩,反映了来自东部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俯冲作用。综合上述中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组合及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判定:1)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对东亚大陆下的俯冲始于早侏罗世,中生代期间存在早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三次俯冲事件,其影响的空间范围主要在松辽盆地及其以东地区,陆缘和古俯冲带是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有利场所,而陆内的伸展区域主要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有关;2)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经历了中生代早期的俯冲事件和中侏罗世及早白垩世早期两次陆内推覆事件,其影响的空间范围主要在松辽盆地以西地区和华北地块北缘,中生代早期的俯冲事件主要与活动陆缘背景下的斑岩型矿床关系密切,而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次与加厚陆壳拆沉有关的伸展背景有利于多金属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基于长江经济带地区活动断裂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总结,结合新的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结果,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活动构造基本特征,梳理出直接或间接威胁重要城市群、国家级新区和区域重要交通过江通道地壳稳定性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应对建议或对策,并进一步重点指出长江中下游成都-上海沿江地区的32条重要活动断裂带及其穿越或影响到的主要城市群和重大工程。在活动断裂梳理结果基础上,总结提出长江经济带西部的强烈地壳变形与地震活动主要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形成的“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所控制,而中-东部地区属于印度板块与西太平洋板块共同作用下区域性挤压-剪切变形导致的具有共轭走滑断裂系统特征的“棋盘格子式”活动构造体系格局,其中需要特别关注7条典型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其对城市群地壳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区域的活动构造体系、活动断裂与历史地震活动性等特点,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未来地震危险性问题及应重点关注的潜在强震危险区段,指出了典型的区域古地震地质遗迹特征及开展古地震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依据长江经济带地区初步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认为次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而中-东部地区以次稳定区与相对稳定区为主,仅郯庐断裂带及其周边存在较明显的次不稳定区。最后,指出了长江经济带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工作在活动断裂地质调查研究和城市活断层鉴别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