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述了地理本体的基本概念、结构,介绍了地理本体的建模方法,提出了基于地理本体的空间数据集成框架,包括构建地理本体、数据预处理、概念映射、数据映射和数据抽取与转换5个步骤;设计了基于本体的空间数据集成方案,以数字地形图数据、海图数据向标准本体的集成为例对方案进行验证试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本体的地理空间信息集成框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地理本体的基本概念、结构,介绍了地理本体的建模方法,提出了基于地理本体的空间数据集成框架,包括构建地理本体、数据预处理、概念映射、数据映射和数据抽取与转换5个步骤;设计了基于本体的空间数据集成方案,以数字地形图数据、海图数据向标准本体的集成为例对方案进行验证试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3.
简单论述了地理本体的基本概念、结构,介绍了地理本体的建模方法,提出了基于地理本体的空间数据集成框架,采用基于公共属性模板的多本体向标准本体集成的混合构架,以水系要素中的“干出滩”类为例,实现了基于地理本体的空间数据集成过程及其数据的转换,解决了数据语义异构性所带来的数据共享难题。  相似文献   

4.
提出基于本体的地理空间数据划分方法,构建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地理空间数据特征的概念模型框架.利用本体描述空间数据具有的地理特征和空间特征,设计由空间数据本体、地理数据本体和空间关系本体共同组成的全息地理空间数据模型,旨在揭示地理空间认知过程中从地理空间到意识空间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5.
李伟  赵庆展  韩峰 《测绘科学》2013,38(2):119-121
针对兵团空间信息集成与共享异构数据语义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本文依据其领域特性和共享需求,采用本体作为兵团空间数据表示的方法,从应用领域出发,以需求来驱动兵团空间数据本体框架构建,提出了兵团空间数据的本体工程构建方法,研究了本体领域、概念类型、语义关系,并对空间数据本体进行了语义描述。评估表明该方法构建的兵团空间数据本体有效,有利于数据共享与互操作。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时代地理空间资源不断增多,但现有通用知识库较少考虑地理空间数据蕴含的语义知识,难以实现数据的快速检索.因此亟需引入本体技术,以蕴含的语义知识为基础,提高地理空间数据访问速度,精确获取用户所需信息.以本体为基础,提出了顾及地理空间数据语义知识的快速检索方法.首先,基于通名编码规则、地理空间数据和开源百度百科数据构建...  相似文献   

7.
地理本体描述了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内不同层次和不同应用方向上的地理空间概念的详细内涵和层次关系。研究和探讨了基于地理本体的空间数据组织方法,将地理实体与地理本体建立映射关联,把地理本体系统中的实例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组织和表达,从而满足兼容空间数据管理和语义共享要求,解决语义异构导致的不同应用领域间数据组织与共享的困难。并...  相似文献   

8.
为了映射异构空间要素的语义,实现空间数据的本体集成,提出了针对海图和地形图的本体构建方法及其空间要素的本体映射算法.在海图和地形图本体的构建过程中,通过建立域本体概念树以及概念之间的约束规则,自动地从空间要素中提取应用本体.对于空间要素的语义映射,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约束的语义深度和编辑距离的本体映射算法.该算法结合概念约束规则,从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计算来自海图和地形图的空间要素的相似度,弥补了知网只能计算概念相似度,不能计算要素实例相似度的不足.海图和地形图集成实验证明,所提出的本体构建方法和本体映射算法具有较高的可用性,能够实现空间要素在本体层面的动态关联,为解决跨领域的空间数据集成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国土资源海量空间数据的集成与共享一直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难点问题之一。SOA技术的发展及其在GIS中的应用,为地理空间数据的集成与共享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国土资源空间数据集成与共享的应用需求出发,对基于SOA的国土资源空间数据集成与共享的分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国土资源空间数据的多级集成及共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在于地理空间数据框架的构建,而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获取、加工和电子地图的生产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广东省某市地理空间数据的整合及电子地图数据的生产,阐述了地理空间数据在数字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SOA的地理信息数据整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决异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间不同格式的地理信息数据的共享与互操作问题,本文对地理信息数据整合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地理信息数据整合方法,使不同厂商、不同平台、不同数据结构的地理信息数据能够有机地整合并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互。我们通过对密云县政务地理空间数据库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实例应用研究,可以看到采用基于SOA的Web Service技术来整合异构的地理信息数据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本体协同的空间信息互操作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提出了基于标准空间信息本体和混合结构语义本体协同的地理信息系统互操作,通过本体的协同实现基于标准空间本体的异构空间信息互通和基于异构语义本体分级匹配的空间信息重分类及语义互操作。  相似文献   

13.
李霖  朱海红  王红  李德仁 《测绘学报》2008,37(2):230-235
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陆地水系要素为案例,讨论其规范定义中语义描述的模糊性。鉴于本体被认为是一种克服语义屏障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形式本体的原理,提出一种对地理信息形式化语义分析的范例方法,即在概念化的基础上,利用属性组来表达概念语义,通过定义概念的本体属性来明确及规范化地表达概念的语义。通过具体分析,本文给出基础地理信息陆地水系要素的形式化语义。  相似文献   

14.
特大城市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具有数据海量、增长快速、多源异构、频繁使用的特点。随着大数据和Web2.0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空间数据存储管理与共享服务模式存在成果缺乏整合和挖掘、空间信息服务被动且无差别性等缺点,难以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空间数据内容、服务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难以适应因人而异的个性化空间信息服务的需求。本文对个性化服务和云空间数据中心构建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个性化空间数据情境应用模式,以及一种基于Web客户端的个人异构空间数据在线集成方法,基于NoSQL实现了个人空间数据与传统空间数据服务集成,并以北京市为例基于私有云构建了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可扩展、用户参与度高、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特大城市云空间数据中心。  相似文献   

15.
目前,利用地理本体进行实体空间关系的表达与计算是地理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这一热点,本文提出了基于地理本体空间特征的属性关系推理方法。首先,分析了空间关系计算的相关基础理论;其次,研究了基于OWL语言的地理本体空间关系表达方法;最后,以“山脉”为目标地理实体进行验证。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取地理实体的空间关系信息,计算效率较高,实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地理本体与空间信息多级网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德仁  崔巍 《测绘学报》2006,35(2):143-148
为解决空间数据分布异构的问题,根据地理本体与地理网格的特点,提出一种将地理本体映射到地理网格的新方法,并用该方法构造一种基于本体的空间信息网格系统。该系统通过描述空间信息的语义内涵的本体系统对空间信息数据进行索引和组织,并以地理网格为其存储和管理单元,可以有效地解决在广域网络环境下的空间信息资源整合的问题,促进空间信息共享与利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中各种地理相关的应用越来越多,要想解决地理空间信息语义层次上的应用问题,就需要用到地理知识库。其中本体是地理知识库的核心。地理本体是研究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内不同层次和不同应用方向上的地理空间信息概念的详细内涵和层次关系。本文为地理知识库构建了极具实用性的的位置本体,并详细阐述了基于ETL的数据知识库从资源采集,到数据集成,最后到本体构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GIS语义共享的实质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GIS技术下的地理信息共享表现为 GIS数据共享 ,在研究 GIS数据共享时 ,是以最终实现地理信息共享为目的的。为达到这一目的 ,首先必须解决数据本身的共享问题 ,再次要解决数据所表达的语义的共享问题 ,其中包括从数据中读取语义的过程 ,即语义翻译 ,以及所读取的语义与应用目的之间的融合过程 (主要是要解决语义冲突问题 ) ,即语义融合。为了实现 GIS语义共享 ,除要采用一定的技术实现数据本身的共享外 ,还必须选择合适的空间概念及其逻辑表达方法实现语义的共享 ,本文提出采用基于地理要素的空间概念并采用 GIS语义数据模型加以描述可以实现 GIS的语义共享。  相似文献   

19.
三维城市模型的研究与实践(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way we interact with spatial data has been changed from 2D map to 3D 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VGE). Three-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on a computer are known as VGE, and in particular 3D city models provide an efficient way to integrate massive, heterogenous geospatial information and georeferenced information in urban areas. 3D city modeling (3DCM) is an active research and practice topic in distinct application areas. This paper introduces different modeling paradigms employed in 3D GIS, virtual environment, and AEC/FM. Up-to-date 3DCM technologies are evolving into a data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represent the full spatial coverage of a city, to model both aboveground and underground, outdoor and indoor environments including man-made objects and natural features with 3D geometry, appearance, topology and semantic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No. 40871212, No. 40671158), the Leading Academic Discipline Project of Shanghai Educational Committee( No.J501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