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略论煤的变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煤的变质作用根据受热的主要热源及其作用方式和煤质特征,可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深成变质作用、岩浆热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此外,1988年中国地质大学潘治贵等,通过对青海热水矿区研究发现而命名为一种新变质作用类型-热水变质作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拟就影响变变质的主要因素谈谈看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方法,研究了云阳粉石英矿的成分和结构.根据氧同位素、包裹体测温以及周围岩石特征,讨论了微结晶石英岩的硅质来源和成因.认为云阳粉石英矿具有热水成因的特点,热水来源于地下热水,硅质来源于热水对含硅地层中含硅矿物的溶浸与萃取,形成富含硅的热水,交代碳酸盐岩形成微结晶石英岩.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矿石结构等条件是影响微结晶石英岩风化形成粉石英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根据近些年勘探研究成果,结合部分已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情况,对南阳市地热资源的赋存规律和成因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南阳断陷盆地为“热盆”,南阳市位于“热盆”的边缘。地下热水主要赋存于第三系及以下的砂砾岩沉积层和大理岩裂隙中。成因是在沉积盆地型地热径流传导基础上,叠加以沿深大断裂带深部热水(汽)上升对流和放射性蜕变热的附加值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沉积盆地中海底喷气(喷流)矿床两种常见的现代沉积模式:中低温红海热水池模式和中高温瓜伊马斯盆地(加利福尼亚湾)热水双循环模式。根据硫、氧、氢同位素资料,讨论了含油(气)热卤水迁移过程中产生的金属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下热水分布之特点及属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墨香  邓孝 《第四纪研究》1996,16(2):131-138
本文依据我国近年来地下热水资源调研和勘探的新进展及其与有关的研究结果,简述我国地下热水形成和赋存的地热地质背景,分析和归纳构造隆起区中的温泉和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的地下热水分布之基本特点,讨论主要水热带的地热学属性和沉积盆地热水的形成机制,为我国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和今后地球科学有关问题的深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秦岭造山带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为例,讨论了热水沉积成矿盆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在这些盆地中已发现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也是秦岭超大型矿集区的研究原理,研究及研究内容等基本准则。提出盆地充填史,盆地内同生构造作用等研究沉积形成与发展。认为秦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具有分级特征,热水沉积岩相是主要的物质组成。  相似文献   

7.
地下热水生产井与回灌井间距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兴 《地下水》2005,27(2):116-117,120
本文依据在西安地区地下热水开发中,对有关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提出了看法。并试图应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地下热水的水文地质计算中含水层厚度、渗透性、影响半径等参数的选取进行讨论,并对其精度进行分析,相对准确地选择生产井和回灌井的间距。  相似文献   

8.
热水沉积作用与成矿效应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热水活动在岩石圈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地质和成矿作用,热水作用的动力学类型主要深部岩浆作用,碰撞挤压作用和沉积物自生高压脱水作用根据热水成矿的特点,在传统的三种成矿作用分类这外列出热水成矿作用并进行了次级分类。我国南方主要有发育有四期热水沉积作用,其特征是:在演化方式上从震旦纪到二叠纪有从学积作用向交代和充填作用演化的趋势,在元素组成上有从稳定元素向活沲元素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地质类比方法, 结合秦岭造山带热水沉积岩相研究, 提出热水沉积体系概念。通过现代陆相及海相热泉和秦岭热水沉积岩相对比, 按化学成分可将古热水场划分为强酸性硫酸盐型、弱酸强碱碳酸盐型、以SiO2 为酸酐型、碱性富Mg 重卤水型、热卤水型及强酸性硼硅酸盐型等6 种类型古热水场。并对典型热水场的地球化学类型特征及成岩成矿作用进行了讨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热水系统的流体地球化学动力学。提出了热水沉积成矿盆地中热水系统的两类地球化学流体动力学模型, 热水层流体系模型和不同成分、性状的热水混合体系模型。从热水系统的边界协同学约束条件、空间拓朴结构、流体通量动量方程及矿质大规模沉淀的地球化学动力学等方面对这两类流体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论流体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流体成矿作用及其机理,流体成矿系统可分为现代海底、陆相热水成矿系统、古代热水成矿系统。热水成矿作用机理主要有不同类型流体混合成矿、热水同生沉积成矿热水-岩石交换作用成矿、液压致裂-水岩交换作用或成矿等4种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1.
四川的地热水资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四川的地热水资源丰富,大多数热水出露于构造断裂带和洒谷地区,主要储集在三叠纪地层中的碳酸盐岩里。根据温(热)泉的分布状况、热水的类型和物理化学特征,对地热田进行了预测分区。  相似文献   

12.
南阳城区地下热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本区地热水起源于降水补给。氚同位素揭示了地热水的形成年龄,采用同位素方法对本区地下热水与浅层冷水的混合作用对地下热水温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探讨了南阳城区地下热水的了解补给运移条件。  相似文献   

13.
西安附近地下热水的形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分面有地下热水,其赋存形式分为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由于地壳运动的断裂活动,来自地壳深部的大量热能进入岩石圈,加之水的循环,为深部地下热水向上运移提供了条件。根据一睛热水氢氧同位素的组成特征,确定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据温度效应资料计算结果,补给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地下热水的大气降水温度为13.28℃。^14C年龄测定结果,地下热水形成的年龄为(13.3-28.2)ka.B..P,属第四  相似文献   

14.
关于江苏地热勘查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剑畏 《江苏地质》2004,28(2):76-81
地下热水是一种多功能矿产资源,市场前景广阔。提出省内地热异常的讨论标准,总结了全省地热异常分布规律和成热条件等,对江苏今后地热勘查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5.
以秦岭造山带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为例, 讨论了热水沉积成矿盆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 在这些盆地中已发现了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 也是秦岭超大型矿集区的研究原理、研究及研究内容等基本准则。提出盆地充填史、盆地内同生构造作用等研究沉积盆地形成与发展。认为秦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具有分级特征, 热水沉积岩相是主要的物质组成。总结了秦岭中(火山)热水沉积成矿盆地、深水缺氧环境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叠合盆地、复合盆地、拉分盆地、裂陷盆地等六种构造-沉积岩相时间-空间组合模式, 它们是超大型金属矿床产出部位。  相似文献   

16.
南宁市地热田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根据南宁市地热田广西九曲湾农场地热井及热田有关资料,从分析南宁市隐伏地热田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热储结构、热水化学成份、热水补、迳、排循环条件以及地温场特征入手,根据地热生成条件,对南宁市地热田的成因进行较全面阐述,归纳出南宁市地热田的成因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7.
华南热水成因硅质岩建造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在华南地区若干个重要层位热水成因硅质岩建造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的基础上,讨论了热水成因硅质岩的REE特征及其与形成环境的关系。指出典型热水沉积建造的δCe为负异常,而δEu为正异常,且LREE>HREE;这种热水成因的硅质岩REE总量普遍较低,且有从热水喷口向外REE总量增高的趋势。热水成因硅质泥岩与正常沉积成因硅质泥的混合存在使稀土元素分布状况变得更复杂。  相似文献   

18.
漳州盆地水热系统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温度最高的典型花岗岩裂隙热水盆地——漳州盆地水热系统的地下热水及各类相关的其它类型天然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δD和δ~(18)O)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漳州地区的大气降水线、地下热水起源、地下热水的补给源(区)以及影响地下热水同位素成分的形成与演化的海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等地球化学作用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中国开辟区表层沉积物和短柱状沉积物的系统观察和分析,首次根据矿物学和地球化学两方面的证据,发现中国开辟区沉积物中热水活动及其产物的存在。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沉积物样品中普遍含有重晶石,部分样品中含量高达10%以上,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重晶石均为完整自形晶,并与同为自形的石英及钠长石共生。根据本区重晶石的地质背景及结晶形态,可以认为它的形成环境与加利福尼亚湾瓜伊马斯盆地(Guaymas)相似,属热水成因,伴生的石英和钠长石亦为常见的热水矿物,。这一共生组合的形成温度不低于70℃。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在柱状沉积物剖面上,Ba的垂向分布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平稳型,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无明显变化。另一种为跃升型,并伴有其他活泼组分的同步变化,跃升型可视为热水活动在沉积历史上的记录,迄今为止,热水矿物组合主要见于东区的表层沉积物,而在西区,Ba在沉积物中的富集主要见于10cm以下层位,根据沉积速率推算,在中国开辟区西区的热水化活动记录比东区至少早0.1Ma。  相似文献   

20.
利用汝州、鲁山五处温泉水质资料,采用水化学与地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温泉所在热水形成条件,认为五处温泉所在热水的成因均与地下水在深大活动断裂内循环深度大、径流缓慢有关。根据热水分布的特点,指出了寻找热水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