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阜阳地区地热水化学特征及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阜阳地区地热形成机制的控制作用,在分析研究区地热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勘探井水质资料,对研究区地热水的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地热流体在垂向、横向上的分布特征,揭示了太古宇五河群风化壳可以构成热储,其较低的总溶解固体(total dissoloved solids,TDS)不同于区域常见的新近系馆陶组、古近系界首组热储。同时,利用大气降水和地热水的稳定同位素资料,研究得出区内地热水的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经侧向径流补给和蒸发/浓缩作用形成了高TDS地热流体; 利用地热水放射性同位素资料估算了研究区地热水年龄。通过地热水化学、同位素及控热构造等研究,建立了研究区地热资源形成的概念模型,为该地区地热开发利用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
西藏地区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造山带,构造活动强烈,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本次研究在西藏阿里地区水热活动强烈的玛旁雍错地热田实地采集地表热泉样品进行水化学分析,依据地热水水化学特征,评估研究区热储平衡状态与热储温度,分析地热水在深部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识别地热系统深部热源类型并阐明地热系统成因机制。通过此次研究表明:区内地热水主要为碱性Cl-Na型或HCO3-Cl-Na型水和酸性SO4-Na型水,地热水在深部已经与热储围岩达到完全平衡状态,通过地热温标计算热储温度在200℃左右;地热地表显示、热水水化学组分特征、热储温度类型等分析揭示玛旁雍错为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地表不同类型地热水是深部母地热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过程中经不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形成。  相似文献   

3.
罗来钫 《江苏地质》2019,43(2):322-328
广东潮州新丰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为查明该区地热资源成因,更好地寻找和利用当地的地热资源,对该区地质背景、地热地质条件、地热流体特征及成因等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该区属于典型的断裂裂隙型地热资源,盖层为地表第四系,地热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断层在控热和导热的作用下提供热量,形成临时孔隙型和岩体裂隙型热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临江市老三队地热水的自然地理概况和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概况,分析了它的物理化学特征,含水岩组,补、径、排条件以及热储层、隔热盖层、地热水源等,最后探讨了其形成条件及成因。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东温泉是以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为热储层,以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红色砂泥岩地层为盖层,以三叠系飞仙关组砂页岩为下部隔热层的层状深循环型地热系统。本文从地热显示、水文地球化学、热储结构及热水动态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该市东温泉地热地质特征,并从热源及补径排条件等方面探讨了东温泉成因模式。结果可知:东温泉区共有天然温泉11处,人工钻井温泉6处,水温27℃~53℃,水质类型为SO4-Ca型,地热水热源主要来自地热增温,地热水补给源于大气降水。其成因模式主要为:大气降水在桃子荡背斜槽谷的灰岩出露区下渗形成浅层地下水,部分浅层地下水顺灰岩岩层的孔隙裂隙向深部运移,同时地热水顺构造线方向由南向北径流,在运移过程中不断溶解和富集矿物盐及微量元素,并以传导型的地热增温方式提高深部循环水的温度,在五布河流深切峡谷地段出露成泉,或以人工钻井形式排泄。研究结果对今后该区地热资源的合理开采及温泉开发远景规划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洁净环保能源被开发利用在石家庄有着悠久的历史.为评估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和前景,从石家庄凹陷区地热地质条件、已知地热信息及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跟踪,归纳出地热水化学类型,分析石家庄地区地热水的形成时代、热储温度、热水动态特征,并对热水补给来源进行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参与混合的冷水年代久远,地热水水温稳定,水量大,有较大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7.
张方亮 《地下水》2008,30(3):27-29
地热水是一种洁净的可再生的能源,长垣县地热资源丰富,研究该县区地热水空间分布,赋存条件、成因,根据当地质条件,弄清了热储层的空间分布与特征,地温场平面变化特征,地热水水化学特征等基本地质特征可作为地热标准规划和开发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济源市盘古寺-五龙口断裂带地热区地热水化学特征和估算地热资源量,在分析地热区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根据地热井地热水水质分析结果,采用Gibbs图对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和地热水化学组分成因进行分析,采用热储法对地热区的地热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第四系松散岩热储层地热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热储层地热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Na·Ca型,太古界片麻岩热储层地热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型,化学组分的形成主要受水岩作用与蒸发作用控制;地热区热储中储存的热量为3.62×1016J,可开采热量为4.79×1015J,为该地热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贵州东部变质岩区地热水属断裂对流型中低温热矿水,其形成与分布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通过贵州东部变质岩区区域地质、地热地质条件研究,以及典型温泉成因、地热勘探成井条件分析,总结出变质岩区地下热矿水具有以下赋存规律:一般构造区基本不具有地热水形成条件;区域性断裂,尤其挽近断裂有带状热储形成条件;区域性断裂与背斜复合构造区具有地热田形成条件。贵州东部镇远、雷山、黎平、榕江、江口及三穗等区域有较好的资源形成条件,有一定的勘探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安县桐梓垭地区在三江河谷边缘有温泉群出露(水温33.2℃)。通过对区域地热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区为混合热储类型,地热水成矿条件较好。因该区属背斜隆起紧密褶皱带区,岩层产状陡,两翼地热水埋藏深度大,轴部强烈隆起、热储含水层抬升,地热水埋藏深度较浅;考虑断裂构造具有良好导热导水作用,建议以群乐背斜轴部为勘探构造部位、以在热储含水层中揭露断裂构造为勘探目标,从而实现增加成井率、减少勘查风险。  相似文献   

11.
张进平 《城市地质》2019,14(1):26-33
为解析延庆区西北部地区的地热地质特征,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内的地热流体通道、热储层和盖层条件的总结分析,并综合地温场分布特征和地热流体化学特征,浅析了研究区内的地热资源形成条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NEE向与NS向断裂为主干断裂,在其交互处,形成主要的热水通道,发育了以蓟县系雾迷山组为代表的层状热储,地热流体主要来源于1.5~4.6万年前的大气降水补给,与浅层地下水几乎无水力联系。延庆盆地内的地热资源主要受以热传导为主的传热过程控制,热储层和盖层岩石热导率的差异,使得平面上的温度差异显示出受控断裂构造控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关锌 《城市地质》2012,7(2):6-8
地热能作为可再生新型能源,其勘查开发利用具有高风险高投资的特点,因此,地热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本文在介绍了我国地热产业现状和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地热能产业开发利用政策的建议,以推动地热产业的良好发展,促进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同仁县麦秀林场地热田的水热补给来源、循环途径及排泄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其所处区域的地质构造条件,建立储热概念模型,分析其建立的热储概念模型,发现其地热田规模较大,具有稳定的大气降水补给源,热流体温度高,矿化度低,含多种有益成分。为该区地热资源的计算及下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热资源勘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针对以往对地热资源的可再生性认识不足,不能真实反映地热资源中蕴含的可循环利用的热量,造成计算值偏小的情况。本文介绍了一种地热可再生资源量的新算法,计算每个热田的可再生资源量,从而重新估算北京市地热能的资源潜力。通过计算,采用对井抽灌方式且地热水100%回灌条件下抽灌井间距为300m时,10个地热田范围内地热能可提供的供暖面积为3.01亿m2;采用地热梯级利用(和热回收)结合其他辅助清洁能源调峰方式对建筑物进行供暖,全市热田面积内可供暖面积为8.60亿m2。对比传统地热可采资源量与本次研究采用的新算法,采用对井系统供暖可大大提高布井密度,使可供暖面积提高73倍。通过对地热能可再生资源量进行计算,对于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地热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兰州—民和盆地地热地质条件综合研究,首次提出热储的概念模型,即地壳深部供热—深大断裂导热—低热导率岩层聚热—侧向地下径流补水。首次明确圈定地下热水资源远景区4处,并采用定量的方法估算出4个远景区的静态可采地下热水资源量热值为6 75×1012KJ(相当于2302 66万吨标准煤的能量)。其中兰州七里河远景区和水登咸水河远景区分别占可采总量的16 24%和77 87%,二者的资源潜力相对较大,具备较好的经济技术开发条件。  相似文献   

16.
油田地热资源评价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田地热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一直是我国陆上沉积盆地内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研究的重点工作。本文介绍了油田地热资源评价的基本思路和评价方法,并以大庆油田、华北油田和辽河油田为例,通过地温场研究、热储特征分析、岩石热物性测试,按照新建立的油田地热资源评价分级体系,重新评价了油田区的地热资源量。3大油田区11个层系地质资源总量为10 934×1018 J,地热水资源量为86 607×108 m3,其中,可采水资源量为19 322×108 m3,可采地热能资源为425×1018 J。根据油田采出水和综合利用等5种开发利用方式,评估了油田地热能开发潜力,为我国地热资源评价和油田地热规模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资料收集、野外地质、地温调查及现场地面物探工作的基础上,对山东省蓬莱市村里集镇黄泥沟村地区地热地质条件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了地热资源的开采前景,目的是基本查明工作区内的断裂构造、地层层序、热储分布、热储埋深、热储温度,预测地热井的成井条件,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及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分析内容包括地质构造条件、地温场特征、地球物理特征以及热储特征。认为工作区具备开发地热资源的前景条件,地热井成井深度在1500m左右时可获得30℃~40℃的热水。建议投入施工一眼探采结合井,井深设计1500m,井位选择于1000~1200m钻遇NE向断裂下盘,可获得较完善的地热资源赋存信息。  相似文献   

18.
兀少波  邵睿涛 《地下水》2020,(1):112-115,282
扶风县城位于渭河盆地咸礼凸起西部,地热资源包括新生界碎屑岩类孔隙型地热资源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类岩溶型地热资源,地热资源条件较好。以扶风佛文化休闲产业园R2地热井为研究对象,采用钢齿牙轮钻头、PDC钻头和镶齿牙轮钻头分别对新生界松散地层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进行钻进,建立成井深度为1 900m的二级成井结构,对区域地热资源条件与成井工艺进行研究,结果可知:该地热井取用的新近系上新统蓝田-灞河组热储层、中新统高陵群热储层和下古生界奥陶系热储层为目的层,取水段为923. 3~1 874. 2 m,经产能测试,该井抽水降深40. 8 m时,出水量64. 11 m^3/h,井口水温66℃。按GB/T11615-2010《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扶风县城地热资源属于较适宜开采区;地热资源温度分级属于热水,可用于采暖、理疗、洗浴、温室等;地热水中氟、偏硼酸、偏硅酸、氡等矿物含量具有医疗价值,其中氟含量达到命名矿水浓度,可命名为氟水,具有较高的理疗价值。  相似文献   

19.
汪缉安  李雨梁 《地质科学》1995,30(3):220-232
在新生代各个历史阶段,莺琼盆地、珠三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的古地温依序降低,并和今地温分布特点相似。新生代以来,三大盆地的地温也都有一个逐渐降低并在近期有所回升的趋势,珠三盆地相对变幅不大,莺琼盆地早第三纪的地温比现代更高,北部湾盆地晚第三纪相对低温的特点明显。这些区域地温的差异及其历史的变化,主要不是由于深部地热背景的不同或变化,而是因古地温研究区间沉积物热特性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regional geological setting,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other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ree types of geothermal reservoirs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of China: Cenozoic sandstone or sandy conglomerate reservoir, Mesozoic granite fissure reservoir and Paleozoic karst reservoir. Cenozoic sandstone or sandy conglomerate reservoirs are mainly located in Cenozoic basins, such as Zhangzhou, Fuzhou, Sanshui and Leiqiong basins. The Tertiary sedimentary basins such as Leiqiong Basin and Sanshui Basin, are controlled by NE-trending faults, while the Quaternary sedimentary such as Zhangzhou and Fuzhou basins are controlled by NW-trending faults. Mesozoic granite fissure reservoir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such as Zhangzhou, Fuzhou, Fengshun, Yangjiang and southern part of Hainan Province. The distribution of good Mesozoic granite fissure reservoir in these areas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NE-trending faults. Paleozoic carbonate reservoir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se areas. Most carbonate rocks are from the upper Paleozoic strata, such as those in the area of Huizhou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major types of geothermal systems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of China belong to medium and low-temperature convection. The geothermal resources developed from the ground to-3 000 m underground could be utilized directly for space heating, greenhouse heating, aquaculture pond heating and industrial uses, as well as other purposes. The geothermal resources with a depth of 3 000~6 000 m underground is mainly featured by Hot Dry Rock(HDR) with a temperature ranges from 150 ℃ to 200 ℃, which is conduct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 and can be utilized for power gen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