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砷酸盐矿物在世界上已发现达160余种之多,但在我国对其发现和研究得较少。该类矿物的化学组成十分复杂,并具有较独特的矿物学特征和地质产状,常以其绿色、黄绿色或褐红色等较鲜艳的颜色及主要呈纤维状、针柱状、柱状、板状、立方体状和葡萄状、肾状等结晶特征而在氧化带次生矿物中较易引人注目。砷酸盐矿物一般只形成于湿热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地区和介质pH值为6—8的含砷的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加强开展对该类矿物的研究,将可大大丰富我国的矿物学内容,并在氧化矿石综合利用及作为地质找矿的矿物学标志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硫代砷酸盐作为富硫地下水中砷的重要赋存形态,在其迁移转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硫代砷酸盐的标准合成方法流程复杂、操作繁琐,限制了对地下水中硫代砷酸盐赋存规律的研究。为此,首先改进了硫代砷酸盐标准物质的合成方法,采用操作简便的水热法合成了硫代砷化合物标准物质,建立了基于HPLC-ICPMS的硫代砷化合物分析方法,该方法检出限为0.01 μg/L;探讨了不同保存条件对硫代砷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干冰速冻-20℃是地下水硫代砷酸盐样品的最佳保存条件。应用上述方法对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的硫代砷酸盐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表明40%的水样中均检出硫代砷酸盐,最高质量浓度可达209.90 μg/L;弱碱性还原条件有利于硫代砷酸盐的赋存,且硫化物质量浓度对硫代砷酸盐的生成有重要控制作用。对地下水中硫代砷酸盐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富硫地下水中砷的迁移转化规律,丰富和完善高砷地下水成因理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场地灌溉试验,探讨了灌溉活动对非饱和带中砷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灌溉过程中非饱和带中砷的迁移转化受多个地球化学过程共同控制,非饱和带pH 值、Ec值、SO2-4 和 HCO-3 与 As的竞争吸附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的波动都会影响土壤孔隙水中砷的质量浓度。灌溉活动导致土壤处于相对还原环境,铁氧化物矿物还原溶解,被吸附或与之共沉淀的砷被释放进入水相,灌溉结束后,土壤逐渐恢复相对氧化环境,重新生成铁氧化物矿物,土壤孔隙水中砷以吸附/共沉淀形式被其固定。因此,通过改变非饱和带氧化还原条件导致铁氧化物矿物的沉淀/溶解是灌溉作用下非饱和带水体中砷迁移转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广西德保矿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砷酸盐矿物产区 ,已发现有 17种砷酸盐矿物 ,其中钡毒铁石、砷铜矾等 12种为在国内首次发现。文中提供了其中一些重要新发现矿物较详细的矿物学数据 ,初步阐述了该类矿物在德保铜锡矿床氧化带的共生组合特征 ,指出该类矿物是矽卡岩型铜 -锡矿床以及铜铅锌等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5.
为查明大同盆地高砷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对大同盆地典型高砷区35件地下水样进行了水化学特征
及形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砷地下水[ρ(As)≥50μg/L]主要存在于20~50m 的浅层地下水中,总砷质量浓度为0.56~927
μg/L,主要以As(Ⅴ)形态存在。该区高砷地下水以Na-HCO3型水为主,具有明显的高pH值,高HCO- 3 、Fe2+ 、HS- 质量浓度及
低Eh值,低SO24- 质量浓度特征。这可能与微生物催化氧化有机碳的同时还原含铁矿物和硫酸盐的过程有关。PHREEQC模拟
矿物饱和指数结果表明,高砷地下水[ρ(As)≥50μg/L]中菱铁矿均为过饱和,而低砷地下水[ρ(As)<50μg/L]中均不饱和,且菱
铁矿饱和指数与地下水中总砷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性,该现象表明微生物还原含铁矿物生成FeCO3(菱铁矿)的过程可能是控
制本区地下水中砷富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川西北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主要产于具轻微变质的沉积岩地层中;矿石中除见极少中一细粒显微状自然金外,金主要呈超(次)显微状赋存于含金矿物中;矿石中与黄铁矿、辉锑矿、雄黄等紧密共生的毒砂,呈针状和梭状,低显微硬度,矿物成分以富硫高铁贫砷,并含金贫银及多种杂质元素。成分复杂的含金低温型毒砂,为寻找该类型金矿的标志矿物之一,并具有成因标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同盆地是我国原生高砷地下水典型分布区。高砷地下水常被用作灌溉水源,灌溉回流对表层土壤中砷迁移和富集有着重要影响,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晰。通过场地灌溉模拟试验,并结合室内分析,探讨了灌溉活动对表层土壤中砷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灌溉回流不仅导致地表土壤载砷量显著增加,而且引起潜水位快速上升。近地表还原性环境的强化使得含砷铁氧化物还原溶解增强,从而导致了砷的释放。此外,土壤孔隙水离子强度增加促进了离子交换态砷的迁移。灌溉停止后,伴随潜水位回落,氧化环境的增强有利于结晶态铁氧化物的形成,水砷通过吸附和共沉淀作用重新被铁氧化物固定。因此,高砷地下水灌溉通过改变近地表氧化还原环境可促进砷的迁移,砷和铁的输入最终导致表层土壤总砷和铁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采集中国北方某砂岩型铀矿床中的含铀矿石样品,共进行7组土柱模拟实验,分别探究氧化-还原条件、HCO-3浓度、有机质和微生物对铀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还原条件改变对铀迁移转化会产生重要影响,含氧入渗水带来的氧化环境使含水介质中沉淀态铀大量氧化溶解;HCO-3的促解吸作用及铀酰络合物的强迁移能力对地下水中铀迁移转化影响较大;有机质会参与含水介质中矿物吸附点位竞争,从而造成铀的解吸;微生物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剂,在氧化剂氧化沉淀态铀的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氧化作用、解吸作用和溶解作用对地下水中铀迁移转化的贡献比例分别为65.28%、23.91%和10.81%。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活动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氧化还原环境及砷的迁移转化有重要影响。研究高砷地下水系统的氧化还原分带性,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微生物作用下地下水中砷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为高砷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了不同生物地球化学阶段砷的吸附、释放及固定过程,并刻画出高砷地下水系统的氧化还原分带性概念模型。在地下水环境中,微生物依次消耗(还原)溶解氧、NO-3、Fe(Ⅲ)、SO2-4和CO2等组分,氧化有机物获取能量。在溶解氧和NO-3还原阶段,地下水处于偏氧化环境,此时Fe(Ⅲ)还原受到抑制,其负载的砷不会释放到地下水中;当Fe(Ⅲ)还原时,地下水处于还原环境,会导致与之共存的砷释放,形成高砷地下水;而当SO2-4还原时,地下水处于强还原环境,产生的HS-与Fe2+形成的铁硫化物吸附或共沉淀砷,会降低地下水中的砷浓度。   相似文献   

10.
陕西洛南胭脂河石英脉型金矿床,属于小秦岭金矿带的一部分。矿床中出现的矿物种类较多,主要含金的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金,方铅矿和黄铁矿是主要载金矿物。为了开展对本矿床的矿物学研究,同时也为了解决含金黄铁矿、方铅矿的分选提纯技术,进行了6个样品中的黄铁矿、方铅矿矿物对的分选提纯实验。  相似文献   

11.
发达国家非金属矿产值和产量均超过金属矿产,前者约为后者的两倍。我国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80多种非金属矿产,产地5500多处。近年来,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长足发展,前景广阔。从现在到本世纪末将是我国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抓住时机,优先发展国民经济急需、国际市场畅销、创汇率高的新矿种和新产品,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岩溶区分布面积广,生态环境脆弱。岩溶区大量矿山开采活动产生的酸性矿山废水(AMD)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以岩溶区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和玉米棒(生物质炭)等为原料,通过改性、造粒、覆膜的方式制备了一种可用于原位注入修复的碱基缓释材料(ASRM),并在室内模拟开展了丰水和枯水交替作用下的原位注入修复实验,以验证和查明ASRM原位修复酸性矿井废水中重金属的能力及去除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碱基缓释材料(ASRM)可有效提高水体pH值,酸性矿山废水(AMD)修复后pH值从2.8提高到5~7,并对Fe2+, Mn2+, Zn2+, Cu2+, Cd2+, Pb2+和Cr3+等多种有害重金属有良好去除效果。XRD和SEM分析证明,反应沉淀物主要以FeOOH的形式存在。重金属的去除机制主要包括:①部分金属离子被以反应产生的氢氧化物等沉淀的形式去除;②反应体系产生的大量FeOOH可以吸附去除重金属。本模拟实验研究为利用缓释材料原位高效处理岩溶山区矿山AMD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山东省主要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面塌陷、水环境污染、矿坑突水,煤矸石等地质灾害类型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危害程度、致灾原因及发展趋势,针对这些地质环境问题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白岩脚煤矿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白岩脚煤矿含水层特征、地下水赋存、转化与排泄等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内水土流失、石漠化、内涝、地下水污染等原生的和煤炭开采可能引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对策建议,为矿井设计和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由浅部矿向深部隐伏矿、由易识别矿向难识别矿发展,找矿难度日益增大,地质专家越来越重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技术,对于实现矿产资源预测“智能化预测评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陕西省镇安县西部钨钼矿集区单元素化探异常原始数据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钨钼矿产评价方法。该方法以归一化地球化学数据作为模型训练数据,通过深度学习中深度自编码网络方法实现异常值提取进而识别重点成矿有利地段,实现矿产资源找矿远景区定性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对957条单元素化探异常原始数据分类且做好模型标签后,整个过程在计算机的“黑盒子”中自动完成学习和预测,相较于传统预测研究方法,本文方法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和客观性强的特征。此外,本文利用已知矿点构建训练数据集,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预测区进行矿产资源找矿靶区预测圈定,为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胶东下潘格庄金矿床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其形成与朱吴断裂的次级断裂——下夼断裂、下潘格庄断裂、上潘格断裂3条断裂带关系密切。下夼断裂带为区内主要断裂带,双山屯、棉花州、韩家夼等中小型矿床均赋存于该断裂带内。断裂围岩为二长花岗岩,蚀变带下盘见有钾化,蚀变带内见有钠长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蚀变,断裂面上见有灰色、深灰色断层泥,工程揭露断裂面沿走向较连续。下潘格庄金矿床矿物共生组合简单,矿石矿物以黄铁矿为主,次为磁铁矿,并含有少量的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矿石矿物含量大于7.00%,属高硫化物型;脉石矿物含量大于90%,主要为石英和绢云母,次为长石、方解石、绿泥石;其中黄铁矿和石英为主要载金矿物。金矿物为银金矿,以包体金和裂隙金为主赋存于其他矿物中,金颗粒以细粒金为主。矿石伴生矿物组合主要为银和硫,矿石属于易碎易选矿石。  相似文献   

17.
对于很多可溶岩地区的矿山而言,采矿过程中往往面临井下突涌水问题,对矿山安全生产和作业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部分岩溶大水矿山受地层岩性、产状及构造带发育特征等综合影响,往往存在主要的地下水补给通道,发育规模较大且集中的即为暗河型导水通道。通过采用地面物探、钻探勘察、超声测井及连通试验综合探查技术,有效查明某矿F_4断层下盘发育的主要导水通道的分布范围,同时利用地面钻孔投料和注浆技术进行了封堵,彻底切断了矿坑-30m水仓揭露涌水点与区域强岩溶地下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大幅减少矿坑排水量。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类似条件岩溶矿山的涌水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97年降落在山东省鄄城县的陨石雨,是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陨石。该陨石中的金属矿物主要为铁纹石和陨硫铁,其次为镍纹石,金属矿物呈填隙状分布于以橄榄石和古铜辉石为主的硅酸盐矿物粒间及球粒周围。陨石中可见由铁纹石和镍纹石组成的显微蠕虫状连晶,是陨石中金属矿物在降温冷却过程中发生固溶体分离作用而成。陨石中金属矿物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