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南极无冰区古海蚀龛沉积──古环境研究的新材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在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地区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古海蚀龛沉积物 ,研究表明它是后期冰水湖泊沉积环境下的产物 ,该沉积剖面的形成环境反映了本地区距今 46 0 0年以来地貌演化、冰盖进退与古气候的演化过程。古海蚀龛沉积剖面的发现 ,为目前主要基于湖泊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及冰芯等进行的南极无冰区古环境研究领域 ,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载体。  相似文献   

2.
吴学忠  赵希涛 《地理科学》1996,16(3):252-259
对江苏建湖地区若干全新世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孢粉分析,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带,恢复了本地区自早全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古气候古环境变迁,探讨了本区全新世地层时代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记者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了解到,一个由该所研究员徐星领导的国际古生物科考小组在内蒙古临河地区的早白垩世时期沉积的岩石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恐龙。这种被命名为单指临河爪龙的恐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只发育一个手指的恐龙。这一  相似文献   

4.
《西部资源》2011,(2):20-20
一个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领导的国际古生物科考小组在内蒙古临河地区的早白垩世时期沉积的岩石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恐龙。这种被命名为单指临河爪龙的恐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只发育一个手指的恐龙。据介绍,单指临河爪龙体型只有鹦鹉大小,属于阿尔瓦兹  相似文献   

5.
南沙群岛景观及区域古地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赵焕庭  袁家义 《地理学报》1995,50(2):107-117
本文论述了南沙群岛的海底地形、海底表层沉积、珊瑚礁景观、区域新生代古地理、以永暑礁为代表的古气候与古海面,以及本区古海洋等自然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古海蚀龛沉积的古环境记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地区发现有大量古海蚀龛 ,龛内保存有完整沉积剖面 ,通过对其中一个沉积剖面的粒度特征及元素组成的分析 ,确认该剖面是后期的湖相沉积 ,并据此恢复了距今 460 0年以来该地区古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 ,距今 40 0 0— 30 0 0年长城站区地表岩石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烈 ,处于一个相对温暖的时期 ,这与湖泊沉积物、海洋沉积物等古环境记录载体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证明古海蚀龛沉积可以作为研究南极无冰区和冰缘地区古环境演化历史的一种新的地质载体。  相似文献   

7.
模拟增雨对荒漠土壤古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莹  徐晓天  辛智鸣  吴波 《中国沙漠》2020,40(1):156-165
为探讨生长季增雨对荒漠土壤中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根据内蒙古磴口多年平均降水量,设计了模拟增雨试验,包括对照、2个增雨时段(生长季前期与后期)、每个时段2个增雨梯度(50%与100%)共计5种处理。增雨后提取荒漠土壤总DNA,对古菌群落编码16S rRNA基因的V4区进行Hiseq测序,分析古菌群落丰度、多样性及结构组成等。结果表明:该地区荒漠土壤中古菌群落均以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为优势菌群。NMDS和3种非相似性分析(MRPP、ANOSIM和Adonis)表明,生长季前期增雨未显著改变古菌的群落结构,生长季后期增雨显著改变了古菌的群落结构,当生长季后期增雨量达到100%时,古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与氨氧化过程密切相关的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相对丰度在生长季后期100%增雨条件下显著增加,将促进荒漠土壤的硝化过程。Mantel检验发现荒漠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受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降水格局变化将会对荒漠土壤古菌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并可能影响氮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8.
江苏建湖地区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建湖地区若干全新世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孢粉分析,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带,恢复了本地区自早全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古气候古环境变迁,探讨了本区全新世地层时代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9.
对无定河流域野外考察,在其下游苏家圪坨(SJGT)地点发现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的全新世剖面。古洪水SWD厚度30 cm,具有平行微薄层理特征,且直接覆盖在东汉文化层之上。室内分析结果表明古洪水SWD有着与2012年洪水SWD相似的沉积学特征,以粗粉沙为主,分选良好,磁化率和烧失量较小,说明它记录了一次无定河下游的大洪水事件。文化层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显示该次古洪水事件发生在1 900~1 700 a BP。古洪水洪峰水位和洪峰流量分别为765.9 m和10 530 m3·s-1。同时利用2012年洪水洪痕水位验证,在同一断面用相同参数恢复洪峰流量为1 030 m3·s-1,实测洪峰流量为1 000 m3·s-1,误差为3.09%,说明古洪水洪峰流量恢复结果合理可靠。研究结果延长了无定河下游洪水数据序列,对水资源、水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方红土古环境重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冯志刚  王世杰 《山地学报》2003,21(6):641-646
随着黄土-古土壤系列在中国北方第四纪古环境演变的成功恢复,对中国南方红土所记录的古环境和全球变化信息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然而,纵观最近10多年来对中国南方红土古环境变化的研究现状,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结论尚难以令人满意,从成因机理上未能给予有力的理论支持。对在风化壳形成机理的认识、风化壳剖面记载环境变化的历史、红土-沉积旋回所反映的古气候变迁、红土和黄土的古环境记录的对比等方面的研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本文进行了剖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对汉江上游流域进行了深入的地层学及地貌学调查,在郧县河段河流一级阶地上覆黄土-古土壤沉积剖面中发现了典型的古洪水沉积层。对其进行了系统采样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古洪水沉积层的粒度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变化。水平方向上,相同层位的粒度自然分布曲线、概率累积曲线和平均粒径基本相同;垂直方向上,从上向下粒度自然分布曲线、概率累积曲线和平均粒径明显不同,粒径逐渐变细。水平方向上的粒度特征说明,古洪水同层位的样品可以相互替代;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与前人在泾河以及渭河流域等地研究发现的古洪水沉积层呈从下向上逐渐变细的沉积模式不同,说明古洪水沉积层的沉积模式并非只有一种,而是存在多种沉积模式,这种变化可能与洪水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2.
白龙江流域第三纪古喀斯特地貌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白龙江流域的地貌考察中,首次发现了位于海拔2,000m以上的地区发育有古喀斯特地貌,并可分为三层,分别位于海拔2,200m、2,600m和3,000m的高度,可与区内广泛存在的三级夷平面对比。本文为近年来有关青藏高原古喀斯特发育问题争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金沙江袭夺地形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作者在1984年考察金沙江石鼓袭夺地形时,发现古长江确实存在,如古阶地剖面、古河床卵石层及古谷地纵斜度均匀向剑川递降等。金沙江袭夺发生于更新世末期,古谷地沉积物(灰华)C_(14)测定为17,300±520年。  相似文献   

14.
长江河口地区第四纪古地理古环境变迁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陈中原  杨文达 《地理学报》1991,46(4):436-448
通过对钻孔样品的粒度、层理揭片、矿物、微体古生物、孢粉、地球化学元素及古地磁等项目的实验室分析,着重探讨长江河口地区第四纪古地理、古环境变迁特征和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北部古喀斯特过程与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之久  陈怀录 《地理学报》1996,51(5):408-417,T001
本文介绍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古喀斯特现象,并对相关沉积进行了化学成、粘土矿物的X-射线衍射以及石英砂表面结构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分析。分析结果一致,指示了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条件。重结晶方解石的裂变径迹测年结果表明,该地区古喀斯特发育于中中新世。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典型地段现代岩土侵蚀对古侵蚀面的继承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阐述黄土高原地区保罗系、第三系地层古剥蚀面对现代岩土侵蚀的影响,对预测岩土侵蚀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岩土侵蚀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陕西一小流域利用GPS测量了新第三系、侏罗系地层界线点的三维空间数据,根据测量数据建立了古剥蚀面数字高程模型,目的是与现代侵蚀地形进行对比,分析现代岩土侵蚀与古侵蚀面之间是否有继承性。结果显示现代主要的侵蚀沟形成是在古剥蚀面的低洼处,发育的方向沿剥蚀面坡面倾斜方向,基本上是在市地形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研究和预测现代岩土侵蚀趋势时,应把岩土侵蚀对古剥蚀面的继承性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感虑。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恐龙化石的发掘和研究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发现的恐龙化石共有35个属50个种,其中蜥脚类恐龙化石15属27种,包括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的马门溪龙、峨眉龙、蜀龙、通安龙、珙县龙等,它们对于蜥脚类恐龙的分类、演化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蜥脚类尾锤的发现对蜥脚类防卫能力研究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杨氏马门溪龙皮肤印模化石的发现使我们对蜥脚类表皮结构有了新的认识;大量马门溪龙科恐龙化石的发现使我们基本理清了四川盆地长颈型蜥脚类的演化方向。  相似文献   

18.
孙根年  韩宇平 《山地学报》2000,18(2):110-114
在野外调查和时、空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宁夏监泥河流域古滑坡地貌与村落建设、水利工程及农业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发现:由于滑坡能改变原地形地貌,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当地塑新地貌资源的驱动力,当古滑坡体稳定后,为村落建设和农业利用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土地,并为修建水库提供了许多优良坝址,这一结果,为辩证认识滑坡灾害,合理利于古滑坡体提供了新素材。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精度的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结合RS(遥感)与GIS(地理信息系统)重建了陕北府谷黄土区一个小流域的侏罗纪(J)、第三纪(N)时期古地形数字模型(DTM),与该区现代小流域地形和土壤侵蚀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府谷黄土区经历了古准平面-古湖泊洼地-高原沟谷三大地貌发育过程,而且该小流域现代地形与侏罗纪、第三纪古侵蚀面之间具有很高的继承性,可见古地形在陕北黄土地区的岩土侵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为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秦皇岛柳江古植物遗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研究河北秦皇岛柳江古植物群,共发现植物化石44属86种,主要属种有蕨类,石松,苏铁,银杏,科达等植物,华夏植物群特征明显,纵向分布可划分为6个植物组合,其中有少量安加拉植物群混生分子,该古植物化石遗迹是宝贵的资源,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同时是科普教育,旅游开发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