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贺州地区是重金属铊污染高发区,本文以贺州石龙河上游段为重点研究区,采用等间距取样,开展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调查,探讨地下水铊污染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存在重金属铊、锰污染,Tl元素含量超标的地下水有3处,超标率11.5%,Mn元素含量超标的地下水11处,超标率42.3%。研究区地下水重金属铊污染主要分布在矮山、莲花及莲花西侧村庄一带,矮山村民井地下水重金属污染最严重,Tl元素超标3.0倍,Mn元素超标19.0倍。研究区矿山抽排废水重金属Tl、Mn元素含量都未超标。对比研究表明,石龙河上游段地下水重金属铊污染来源不限于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背景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南川区南部岩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重庆市南川区南部地区岩溶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取样测试分析,对研究区内149件地下水样品进行水化学常规分析和微量重金属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HCO3-Ca和HCO3-SO4-Ca型为主。地下水中主要阴阳离子HCO3-、SO42-、Ca2+和Mg2+浓度均表现出与含水岩组相对应的关系,即碳酸盐岩类岩溶水>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水>碎屑岩水。地下水中Mg2+ /Ca2+摩尔比值表明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地下水径流过程中以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共同溶解为主。地下水中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整体偏低,绝大部分水质都在Ⅲ类水标准以内,只有极个别点受到污染导致部分重金属组分偏高   相似文献   

3.
某金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人体健康风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境重金属污染的人体健康效应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某金矿区矿业活动导致土壤、地下水、农作物中重金属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累积或超标。通过土壤、地下水、蔬菜及粮食作物的样品采集,人群暴露问卷调查,获得了暴露人群的膳食结构参数。以农田土壤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综合污染分区内的土壤、地下水、蔬菜、小麦玉米等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为依据,采用USEPA推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计算了经口食入、皮肤接触等暴露途径对成年人的健康风险概率。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因重金属导致的不可接受的人体健康高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总体而言,土壤重金属污染愈重地区,区内人体健康风险愈高。地下水中的Cr元素、土壤综合污染区内的Hg元素、污染区内的蔬菜及粮食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禁饮Cr含量高的地下水、禁食污染区内的农作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是保护研究区人群健康的重要环境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乔冈  徐友宁  陈华清  张江华  刘瑞平 《地质通报》2015,34(11):2031-2036
以某金矿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112件浅层地下水样的Hg、Pb、Cd、Cr~(6+)、As、Cu、Zn、CN~-等重金属元素及氰化物的含量特征,初步查明了这8种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赋存规律。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单项、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对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重金属及氰化物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中除背景元素Cr~(6+)局部区域超标外,受矿业选冶活动影响,双桥河流域中下游段局部区域Hg、Pb、CN~-等元素超标,该结论对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焦杏春 《地质学报》2016,90(9):2476-2489
地下水系统是包含地质环境、地下水动力、地下水化学等子集的综合系统,早在2000年前的古罗马时代,人们就已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开展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等研究。近现代同位素技术的发展,为开展地下水补给和可更新性、追踪地下水污染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大帮助。研究者通过分析地下水样品的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如K~+、Ca~(2+)、Na~+、Mg~(2+)等离子,结合δ18 O、δD、δ37 Cl、δ81 Br等稳定同位素指标,在地下水径流特征分析、水岩相互作用过程、地下水咸化、地下水资源管理以及地下水水质问题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应用水文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结合的手段进行地下水系统研究取得的成果及进展,着重回顾了在地下水咸化、地下水硝酸盐及微量有机污染以及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成果。文末讨论了应用水文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结合的手段研究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方法,探讨了开展地下水质质量评价与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方法,展望了水文地球化学与同位素方法在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认为该方法可以为地下水中新型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及污染特征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6.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是新兴的地学研究领域。文章以长兴县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结果为依据,结合区域浅层、深层土壤及浅层地下水测试分析数据的统计特征,圈定了煤山盆地土壤中Cd、Hg、As、Ni、Pb等重金属和与采煤有关的S、Br、Cl、F等不同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图,重点分析了异常的空间表现特征,并对土壤、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由于大量的煤矸石露天堆放,随着雨水的冲刷,煤矸石中的有毒、有害元素已进入土壤并发生表层富集现象,致使煤山镇、葆青煤矿一带15.5k^2土壤达到轻度一中度污染程度;煤矿矿灯厂虽然已在20世纪80年代停产关闭,但在长达30多年的生产过程中残渣、废液的排放,与之有关的Cu、Pb等有害元素对其周围1km^2左右范围内的土壤造成的重度污染,至今仍然存在。另一方面,盆地中虽然大量煤矸石的堆放已对局部土壤环境质量造成污染,但与煤矸石有关的有毒、有害物质尚未对浅层地下水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7.
包气带—含水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气带—含水层作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水循环和溶质迁移的重要介质,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以包气带—含水层中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为综述对象,从包气带—含水层地下水污染现状出发,总结了包气带—含水层的污染现状、表征、渗流与溶质迁移及其影响关键参数研究等方面的进展,最后分析包气带—含水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指出尤其应重点考虑基于逾渗阈值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8.
地壳表层砷的循环与污染地下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预测地下水砷污染,揭示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地下水砷污染规律和机制,通过多年来对内蒙古河套平原地下水砷污染的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和掌握砷的化学与地球化学性质以及世界各国地下水砷污染状况与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砷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和污染地下水的机理。文章阐述了4种地下水砷污染类型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地壳表层砷的循环与污染地下水模式,通过该模式在基本掌握某一地区地质环境背景的情况下,可以初步预测其可能发生地下水砷污染的地段。地下水砷污染是砷在地壳表层循环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现象,污染区的分布与特定的地质、地理背景和环境条件有关。在还原解吸污染类型中,封闭的环境、硫元素和有机碳的存在是地层中砷溶出的主要控制因素。今后应加强对封闭的冲积或湖积平原、河流入湖或入海三角洲等地区地下水砷污染的调查与监测。  相似文献   

9.
石油化工是高污染的行业,由于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大量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地下水环境退化,甚至制约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石油类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某石油化工企业地下水油类污染的调查,对地下水石油污染的特征、污染源空间分布规律、地下水石油类污染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南亚林  杨惠  甄平福 《地下水》2018,(5):5-8,25
神府矿区身为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域,地处神府煤田腹地。通过对神府矿区地下水污染现状野外调查,采集水样,室内、室外分析化验,对地下水水污染进行评价。地下水污染程度采用层级阶梯评价,在此基础上按无机毒理指标和微量有机指标将地下水的污染划分为四级,并做地下水污染风险分区图。神府矿区地下水污染的影响指标为NO_3—N、NO_2—N、F^-、Mo和Cr6+,其中NO_3—N影响程度最高,说明地下水主要污染来源于工矿企业生产和生活废物,全区大部分地区污染程度为中等偏高,污染程度高的地区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上游分布着较多重污染型企业,说明导致地下水污染的原因除生活污染外,工矿企业已经对水源保护区内局部地下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燃煤过程中有害元素转化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煤中有毒、有害元素经燃烧之后的存在形式与去向,元素在燃烧过程中的热解释放行为及其转化机理;强调煤中无机组分为主要存在许多有毒、爱元素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来,然后再分异扩散到各种燃烧产物之中,地民人体廷民危害;指出今后研究不仅限于煤中有毒、有害元素的形成机理,更应侧重对燃烧产物中毒、有害元素的分异与去除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与试验,力求使燃煤对环境与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2.
煤中微量元素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煤中微量元素是世界洁净煤研究的热点;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对于正确评价微量元素,预防煤中有毒有害元素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内容概括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研究方法(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提出了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区内,由于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使作物营养有益元素及有毒、有害组分在区内表层土壤中的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以土壤中元素的含量分布为主要依据,在分析南昌-樟树地区土壤污染现状、农作物营养有益元素丰缺现状的基础上,对区内农业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并按环境质量的优劣划分了A、B、C、D共4个等级.  相似文献   

14.
以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中浅层地下水数据为基础,对分析测试的29项指标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区浅层地下水中,Mo、Pb、Mn、Fe、Cl-、NO2-、总硬度等含量变化较大,导致局部水质变差;其他指标含量变化较小,在浅层地下水中分布均匀。参照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质量标准,对本区浅层地下水进行了单因子与综合环境质量评价,该区不可直接饮用的浅层地下水占44.88%,综合环境质量较差;地下水污染多发生在主要城市、工矿企业及其周边地区;单指标水污染呈点(源)状、线状分布,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钾指数、NO2-、Cl-、F-、Mn、Fe。重点探讨了高密北部高氟浅层地下水形成的原因,为区内高氟水治理及地氟病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北京水源七厂地区环境状况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讨论了该区地下水污染状况和水质评价,并通过大量的野外监测和室内模拟试验,论证了地下水水质逐年恶化的原因,据此,提出了本区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16.
Underground developments such as subways and shopping facilities have been increasing in number and magnitude in the relatively shallow subsurface of many urban areas where the earth materials commonly are composed of marine sediments. Marine sediments can contain significant amounts of toxic trace elements such as arsenic, boron, and lead. Changes in the subsurface environment caused by excava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underground developments could potentially cause these toxic elements to be dissolved into pore water of the sediments, which might lead to groundwater pollu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correlations among chemical properties of marine sediments, such as pH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concentrations of toxic trace elements, and 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diments. We selected three sites with different stratigraphic settings in the southern Kanto Plain around the Tokyo Metropolis. We collected core samples from shallow strata at a site in the Arakawa Lowland, southern Saitama, and at two sites in the Musashino Upland, Middle Tokyo. All sites have both marine and non-marine sediments up to 50–60 m in thickness. We determined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pore water, pH, EC, and loss on ign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marine sediments tend to have low pH, high EC, and high sulfur concentration compared to the non-marine sediments (2) the concentration of most of the soluble heavy metals vary depending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sulfate, the pH, 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es of the strata, (3) the arsenic concentration is not related to sulfur concentration but apparently to Fe and Al concentrations, (4) the boron concentration is not related to any other properties implying that the boron level is independent of and cannot be predicted by common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5) for all three sites, concentrations of most of the trace elements, EC, pH, and sulfate concentration were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concentration and potential mobilization of many toxic trace elements in marine sediments could be predicted by easily measurable pore water chemical properties such as pH and EC. This could be useful for predicting and avoiding the risk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during underground development projects.  相似文献   

17.
Groundwat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both open and bore wells in an area of about 270 km2 from Madras City, India, have been analyzed for major ions (HCO3, Cl, Si, Na, Ca, and Mg) and trace elements (As, Se, B, V, Cr, Fe, Co, Pb, Cu, Zn, Cd, Mn, Ni, Mo, and Ba).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quality of potable water has deteriorated to a large extent. Seawater intrusion into the aquifer has been observed in nearly 50 percent of the study area. The toxic elements (As and Se) have already exceeded the maximum permissible limits of drinking water in almost the entire city. A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As and Se with other toxic metals such as V, Cr, Fe, B, etc., indicates that all these elements are anthropogenic in origin. Applying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e source for trace elements in groundwater has been grouped into two major factors: pollution and mobilization factors. The groundwater in the study area is largely contaminated by organic effluents and reflects the intensity of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overlying soil sediment and rapid infiltration of the pollutants.  相似文献   

18.
贵州主要城市地表松散沉积物中微量元素与土壤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贵阳等九个城市地表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城市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受有微量元素污染.在自然作用和人为作用过程中,微量元素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水土污染、元素异常、环境灾变等环境问题,笔者认为,贵州城市地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生命有害元素污染,可能对长江和珠江流域造成不良影响,应尽快开展多目标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科学准确的划分地表环境的安全、隐患及污染区,并对已遭受微量元素污染的地区制定出有效的修复方案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枣庄煤田太原组煤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黄文辉  杨起 《现代地质》2000,14(1):61-68
采用中子活化法测定了山东枣庄煤田晚古生代太原组高硫煤层中的微量元素质量分数 ,用数理统计方法取得了高硫煤中微量元素的浓度分布范围、平均值和变异系数 ,用逐步聚类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微量元素的共生组合关系 ,并用扫描电镜 -能谱分析了不同煤岩组分的微量元素浓度 ,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态硫分析结果和沉积相分析结果 ,讨论了高硫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因素、聚集机理和成因背景 ,指出受海水影响的沼泽沉积环境不但对煤中形态硫的分布和含量有控制作用 ,同时对煤中微量元素的浓度和共生组合特点也有影响。太原组高硫煤中的微量元素按其成因可分成两组 ,一组是陆源碎屑富集型 ,其含量直接与煤中灰分产率呈正相关关系 ;另一组为盆地内部沉积 -生物作用富集型元素 ,海水的入侵和盆地介质的停滞还原条件和陆源碎屑物质输入量的减少最有利于沉积 -生物作用型元素的富集 ,并以有害元素 Cu、As、 U、 Pb、 Mo、 Sr和 Co的富集为特征。煤中黄铁矿及其他硫化物是许多有害元素的重要载体 ,充分凝胶化的富氢镜质体比其他组分承载和吸附有更多的有害元素。深入研究不同煤层的有害元素的有机亲和性有利于指导煤的合理利用和采用有效的有害元素的去除措施 ,以利于煤的有效和洁净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