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曲静  王昱  张弘 《气象科技》2014,42(4):657-662
利用1961—2011年西安0~40cm浅层逐月平均地温、地面最高、最低温度和1981—2011年深层80cm、160cm和320cm逐月平均地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滑动t检验、功率谱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西安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变化周期、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安各层年、季平均地温除夏季各浅层呈降温趋势外其余均为升温趋势,升幅为0.11~0.56℃/10a,0~20cm各层及160cm平均地温升温率为春季最大,40cm、320cm为冬季最大,80cm为秋季最大,各层均为夏季最小。地面最高年平均温度呈略下降趋势,最低呈明显升高趋势。浅层0~40cm年平均地温存在显著的2.3年、3.6~4.6年的变化周期以及32年的长周期震荡。年平均地温在1993年或1994年发生了突变;浅层春季平均地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突变,夏季在20世纪70年代末或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了两次突变,秋冬季基本未出现突变;深层各季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了突变。年平均地温除160cm未出现异常年份外,80cm在1993年出现异常偏低年,其余各层在21世纪00年代初中期出现异常偏高年;春季多偏高年份,夏季多偏低年份,冬季异常年份最多。地温和气温变化的相关性达到0.82以上,说明气温的变化是影响地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西安近63年气候变化特征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西安1951—2013年气温、降水,1971—2013年浅层地温,1981—2013年深层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西安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西安近63a气温增温明显,降水缓慢波动下降;各层年平均地温呈升温趋势,160cm升温最大,15cm升幅最小。2)年及四季平均气温除夏季在20世纪70—80年代呈下降趋势,其余各年代际均呈上升趋势,21世纪后升温最为迅速;各年代际降水呈显著波动趋势。3)西安气候变暖主要表现在春、冬季;四季降水均有所减少,夏、秋两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以上,主导年降水量的变化。4)西安年平均气温、地温20世纪90年代发生升温突变,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尹淑娴  陈玲  罗鹍  庾玉青 《广东气象》2013,35(3):32-34,44
根据1980—2010年东莞市国家气象观测站0~20 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东莞市近30年浅层地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地温升温率在0.001~0.105℃/年,夏季最大,春季最小;20世纪80年代前期变化较为平稳,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处于低温期,2000年之后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地面最高温度呈逐年递减,递减率为0.344℃/年,地面最低温度呈逐年递增,递增率为0.036℃/年,地面最高温度的递减趋势远大于最低温度的递增趋势,地面气温差距也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4.
民勤西沙窝生态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常兆丰 《气象》2000,26(5):48-50
(1)分析得到勤试验站13个观测指标中的145个统计项中的前6个主成分最大载荷因子的多年变化特征是:年日照时数70 ̄80年代持续下降;年平均气温60 ̄80年代下降;年大风日数呈波浪式上升;年最大风速有增无减;8月降水量相对稳定。当地的气候环境在80年代中期以前朝良性方向发展,80年代中期以来进一步恶化。(2)年沙法暴日数的多年变化特征与年日照时数有较大的相似性;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地温和7月份极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2—2014年三原县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5年滑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三原县近43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3年来三原县温度变化特征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96 ℃/10 a;年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干燥指数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959 mm/10 a、-30872 h/10 a、-0048 (m/s)/10 a和-0448(10 a)-1。20世纪80年代气温较低,主要由夏季降温所致;21世纪气候变暖,四季均有贡献,以春季贡献最大。80年代降水偏多,春季贡献最大;90年代降水的减少,主要由秋季降水减少造成。春季风速变化对年平均风速变化影响较大。80年代日照时数减少,夏季贡献最大;90年代日照时数减少,春季贡献最大;21世纪日照时数增加,春季贡献最大。80年代末以前为冷湿期,80年代末到2000年为相对暖干期,2000年以后向暖湿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45年拉萨浅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杜军  李春  廖健  拉巴  路红亚 《气象》2007,33(10):61-67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5年拉萨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浅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43~0.60℃/10a,春季最大,夏季最小。各层年平均地温以0.45~0.66℃/10a的升温率显著上升,40cm深度的升温率最大,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升温率比较,地温比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强。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浅层年、季平均地温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以冬、春季最为明显。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为偏冷阶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地温为偏暖阶段。各浅层平均地温在1986年秋季均发生了突变,冬季突变时间都出现在1984年。年平均地温除在40cm处1999年异常偏高外,其它各层为异常偏低年份,且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气温升高是影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对玉屏县53 a日照时数变化分析得出:53 a来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为57.28 h/10 a。表现出3个主要下降时段,即20世纪70—80年代初期、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2000年以后为第3个下降阶段;四季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夏季减少幅度最大,为30.94 h/10 a,春季减少幅度最小,为6.37 h/10 a;夏季日出时间90年代之前多在05—06时,90年代以后推迟到06—07时,且随年代变化这段时间的日照时数显著减少;日照时数减少趋势与总云量、降水量、降水日数、雾等视程障碍现象无关,可能与观测站环境的改变以及大气中悬浮的大气气溶胶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天津滨海区50年局地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利用1951~2000年天津滨海新区的气象资料,分析了50年来气温、降水、日照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天津滨海新区年、冬季、夏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20世纪50~80年代冬季增温强于夏季,90年代则夏季升温最为明显;降水总体趋势下降,90年代降到50年来的最小值;年平均日照时数也呈总体下降趋势,90年代下降最为显著。表明天津滨海新区气候正在趋向变暖,特别是近10年来气温急剧升高,降水量锐减、日照时数明显减少,使得高温、干旱、少日照成为天津滨海新区气候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勐仑地区40余年气候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红梅 《气象》2001,27(10):20-24
利用设置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勐仑气象站40余年(1959-2000年)的资料,统计分析勐仑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余年来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率0.202℃/10年,升温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其中干热季(3-4月)升温最为显著。不同年代,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上升率有所不同。年降水量从50年代到80年代以53.0mm/10年速度下降,80年代末期降水量达到历史最低值,90年代降水量显著回升。相对湿度为明显下降趋势,干热季下降显著。日照时数变化稍复杂,有近似二次曲线的变化。勐仑地区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在大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覆盖率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0.
1951-2006年三峡库区夏季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重庆市的沙坪坝、涪陵、万州、奉节和湖北省的宜昌5个站为代表,从降水、气温、日照、风速和蒸发等5个要素系统地分析了三峡库区1951-2006年夏季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夏季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一次明显跃变;最高气温、平均气温、日照时数以及蒸发量等总体呈下降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一次明显跃变;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风速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所有气候要素均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浅层地温对比试验结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任芝花  郭锡钦 《气象》1996,22(11):29-32
在以往的遥测地温仪与现用玻璃地温表的对比试验中,浅层地温的对比结果存在着很大差异,致使地温的遥测化受阻。作者采用了新的对比试验方法,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为遥测地温仪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冷凉气候区水稻高产的一种地温调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风岐  刘兴 《气象》2000,26(8):47-49
通过分析敦化市历所水稻产量和6 ̄9月5cm平均地温的关系,提出水稻高产的地温指标。根据不同年份和水稻的不同发育阶段采取不同的灌溉措施,通过调控5cm地温使之达到的要求,通过1986 ̄1990年的试验,水稻均获得了高产,提供了冷凉气候区水稻高产稳产的一种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3.
1962-2007年伊犁河谷冻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2--2007年伊犁河谷气象站冻土资料,分析了46a伊犁河谷季节性冻土变化情况。伊犁河谷冻土开始日期逐渐延后,各站的平均开始日期从10月29日延后到11月19日,推迟了20d。冻土结束日期提前,冻土持续时间缩短21d。平均冻土深度和最大冻土深度均减小,其中最大冻土深度从62.47cm减少到51.93cm。  相似文献   

14.
土壤温度和湿度对冬小麦田土壤空气 CO2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同步观测耕层土壤空气CO2浓度廓线、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主要研究和讨论了华东地区典型稻麦轮作农田旱地阶段的土壤空气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它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田土壤空气CO2浓度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土壤空气CO2浓度受土壤温度的影响较为显著,且深层的相关性要明显大于浅层.观测阶段的麦田土壤含水量介于30%和44%之间,与土壤空气CO2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性R2=0.61,统计显著性p<0.001).土壤空气CO2浓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性的原因可能是:高土壤含水量导致的低充气孔隙度降低了土壤空气CO2扩散速率,从而导致土壤空气CO2聚积,浓度升高.在0~30 cm土层中,上层土壤气体中的CO2向上垂直扩散要比下层土壤快.土壤温度对土壤空气CO2浓度的影响大于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15.
Soil enthalpy(H) contains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both soil moisture(w) and soil temperature(T) in the land surface hydrothermal process. In this study, the sensitivities of H to w and T a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multi-linear regression method.Results indicate that T generally makes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H, while w exhibits different(positive or negative) impacts due to soil ice effects. For example, w negatively contributes to H if soil contains more ice; however, after soil ice melts,w exerts positive contributions. In particular, due to lower w interannual variabilities in the deep soil layer(i.e., the fifth layer), H is more sensitive to T than to w. Moreover, to compare the potential capabilities of H, w and T in precipitation(P) prediction, the Huanghe–Huaihe Basin(HHB) and Southeast China(SEC), with similar sensitivities of H to w and T,are selected. Analyses show that, despite similar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H–P and T –P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the former values are always higher than the latter ones. Furthermore, H provides the most effective signals for P prediction over HHB and SEC, i.e., a significant leading correlation between May H and early summer(June) P. In summary, H, which integrates the effects of T and w 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has greater capabilities in monitoring land surface heating and improving seasonal P prediction relative to individual land surface factors(e.g., T and w).  相似文献   

16.
通过LI-COR8100A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分别于2013年1月、5月、10月和11月进行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流沙下垫面土壤呼吸速率测定试验,并分析了相应的土壤水热因子对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土壤呼吸速率整体偏低,但具有明显的昼夜波动性和季节变化特征。研究区流沙土壤中可能存在的无机碳过程是导致夜间及凌晨的土壤呼吸速率为负值,白天为正值的主要原因。不同时段的土壤呼吸速率(Rs)分别与土壤表层0~5 cm平均土壤温度(T)和湿度(W)间存在较为同步的昼夜变化趋势且具有良好的回归关系。相对于单因素影响的回归分析,土壤温、湿度的协同作用能够从整体角度更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情况。回归方程Rs=a+bT+cW和Rs=a+bT+cW+dTW可解释不同时段土壤呼吸速率76.0%以上的变化情况。这说明土壤温、湿度是控制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沙漠腹地土壤极低的水分条件成为土壤呼吸的限制性因子,呼吸速率对于作为限制性因子的土壤湿度的变化响应则更加直接,而对于土壤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就有所下降,导致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回归关系出现明显的时滞环现象。  相似文献   

17.
The soil temperature(ST)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AT),but their coupling may be affected by other factors.In this study,significant effects of the AT on the underlying ST were found,and the time taken to propagate downward to 320 cm can be up to 10 months.Besides the AT,the ST is also affected by memory effects-namely,its prior thermal conditions.At deeper depth(i.e.,320 cm),the effects of the AT from a particular season may be exceeded by the soil memory effects from the last season.At shallower layers(i.e.,<80 cm),the effects of the AT may be blocked by the snow cover,resulting in a poorly synchronou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T and the ST.In northeastern China,this snow cover blockage mainly occurs in winter and then vanishes in the subsequent spring.Due to the thermal insulation effect of the snow cover,the winter ST at layers above 80 cm in northeastern China were found to continue to increase even during the recent global warming hiatus period.These findings may be instructive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ST variations,as well as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18.
喀什市196 1—2007年浅层地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7年喀什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7a喀什浅层平均地温年代际、年际和各季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层年平均地温以0.1~0.4℃/10a的升温率显著上升,15cm深度的升温率最大;浅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现为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1~0.5℃/10a,春季最大、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19.
陕西,陇东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最大冻土深度变化及初步解释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年最大冻土深度数据集,分析了我国最大冻土深度的空间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我国最大冻土深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减小,90年代显著减小。冻土深度减小的事实,反映了我国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升高与我国年平均日较差显著变小的趋势。冻土对气候变化具有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