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面向21世纪的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才  刘曙光 《地理科学》1998,18(5):393-400
通过分析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的因素,探讨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主线,主要分支理论以及学科理论框架等理论建设问题。文章提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同为学科理论基础;阐述了经济地域条件与要素的区别与联系;强调经济地域结构-功能研究与经济地域类型分析评价;在已有经济地域系统类型基础上提出地缘经济地域系统。在学科建设的原则中强调学科间交叉渗透与自主发展并重,指出本学科与区域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地理学学科理论发展脉络辨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王士君  陈才 《地理科学》2002,22(5):563-567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为背景,以近20年为学科发展的重点时期,回顾和总结了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的4个时期及阶段性特点和历史贡献;对当代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进行了框架性的透视,并指出其主要有一个核心、两个方向、又重属性、三大领域、以及“产业结构网络论”、“劳动地域分工论”、“经济地域运动论”三大基础理论,和“条件论”、“产业要素论”、“结构与功能论”、“体系与类型论”、“地缘关系论”等多个分支理论。其中,三大基础理论是支撑学科的主线,相对比较稳定。而其它分支理论,则因研究内容的伸缩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不稳定的;论文同时还前瞻性地指出了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的四个前沿趋势。即:学科的离心倾向和回归趋势、产业经济地理学的复苏趋势、地缘经济理论研究走强趋势、区域开发与区域形象设计热点趋势。  相似文献   

3.
分析湖北省经济结构的演变与现状,探讨区域经济地域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原则、湖北省地域经济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理论上探讨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的依据和体系,及讨论现行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编写的新建议。由于世界经验地理侧重研究经济区--经济地域--经济地域系统及其运动规律,因而存在着经济区域级别差异。为此,本文认为教材编写时条件要素要与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过程-起进行讨论,要体现研究对象的等级层次关系,突出城市或城市群的地位与作用,并要加强国家经济国际化进程对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东北区资源型地域经济系统一一伊春市地域经济系统形成演化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源型地域经济系统——伊春市地域经济系统形成演化的机理,以求丰富对资源型地域经济系统尤其是东北区资源型地域经济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期能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东北区诸多资源型地域经济系统的调控与转型提供些许理论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劳动地域分工的条件因素和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地域系统中自然要素和非自然要素普遍的地域性差异是地域分工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条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各种自然要素对劳动地域分工的作用日趋减小,而非自然要素尤其是技术的作用将不断加大。由地域分工所产生的绝对利益、比较利益、规模利益、乘数效益等各种经济利益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直接动力和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城市经济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经济在整个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以湖北省3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定量的角度对各城市经济实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讨其分布特征与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特征有:城市分布密度差异显著,东部相对密集,西部则相对稀疏;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分布较为均衡。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自然地域分异决定城市的社会经济分异的基本格局;主要城市特别是较发达城市呈现出沿主要江河沿岸和交通沿线扩展的点轴式的地域分异规律;能矿资源的地域组合及开发决定了能矿工业基地和一些矿业城镇的地域分异;区位、资源、劳动力、技术、市场、政策等要素的地域组合决定城市的经济地域类型与综合实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各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樊杰 《地理学报》2018,73(4):597-607
同近年国外人文地理学呈现人文化趋势相比,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秉承吴传钧先生关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圈与人文圈相互作用下、人类活动分布格局形成和演变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的定位,形成了以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重要的生产生活领域、以及典型的地域空间类型的可持续发展时空规律作为研究指向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主流学派。吴先生提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不仅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而且是为整个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地域功能性、系统结构化、时空变异有序过程、以及人地系统效应的差异性及可调控性,是该理论的精髓,这与“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的前沿思想完全契合。近10年来,以城镇化科学模式、主体功能区划、一带一路路线图、京津冀城市群、农村空心化和精准扶贫、东北振兴与资源型城市转型、行政区划优化等为研究对象,发展了人文与经济地理重要的可持续过程、地域功能形成和综合地理格局有序化规律、城市群形成演化机理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问题地区可持续生命周期与振兴路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区域间相互作用关系、人文界线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理论方法。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应用成果对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态势最佳、总体水平领先,以此告慰吴传钧先生,并以此纪念吴传钧先生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9.
论乡村重构   总被引:91,自引:18,他引:73  
龙花楼  屠爽爽 《地理学报》2017,72(4):563-576
快速城镇化进程驱动中国乡村地域发生巨大变化。乡村重构,即为适应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的变化,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以及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的过程。本文在界定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构建基于“要素—结构—功能”演变助推乡村重构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视角探讨了乡村重构的实现路径,并着眼于服务当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未来中国乡村重构研究需重点关注的内容。最后,就现有旨在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引导性战略和政府干预性政策及其在实践操作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批判性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日本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研究动态及其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经济地理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自1954年日本经济地理学会创立以来,经济地理学先后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转换阶段。在起步阶段,区位理论和区域经济地理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在发展阶段,主要是致力于发展独自的理论,地域构造论和地域经济论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在转换阶段,主要是引进欧美经济地理学的最新成果,经济空间系统论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日本经济地理学在全球化、信息化以及人文化的背景下,在研究方法论上和研究内容上均发生很大变化,主要体现为如下五个转变:①重新构筑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从“地域构造论”向“经济空间系统论”的转换;②扩大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现象,将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等纳入研究视野,从狭义的经济地理学向广义的经济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转换;③从地方尺度向全球尺度研究的转换;④从物质的生产和流动的空间过程及空间结构向非物质方面的转换;⑤从致力于发展独自的理论向注重和欧美经济地理学前沿研究领域相接轨的转变。日本经济地理学发展变化与最新研究动态对于同样处于转换期的中国经济地理学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以淮海经济区126个县为研究单元,以1995年、2000年、2005年3个年份为研究时间截面,以淮海经济区所辖20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为数据源,综合运用SPSS和ArcGIS软件,分析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时间演变后发现:1995-2005年淮海经济区的县可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中等型和滞后型;淮海经济区整体发展比较滞后且经济发展差异有拉大的趋势;苏北、鲁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豫东、皖北,2000年后鲁南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苏北;皖北一直是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低谷;淮海经济区约30%的县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在此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把淮海经济区分为中部发达区、南部较发达区、北部较发达区和西部滞后区。最后,从打破行政区边界壁垒、启动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建立全国统筹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方面对淮海经济区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至今,广东备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困扰,珠江三角洲与粤东、粤西、粤北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该文利用泰尔指数分析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并将其分解为珠江三角洲内部经济差异、粤东内部经济差异、粤西内部经济差异、粤北山区内部经济差异以及四区域间经济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广东省经济增长与区域内、区域间差异的关系,结果表明,珠三角内部及广东省四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扩大对广东省经济增长有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Economic Notes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8):265-267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曲周县和平谷区2个代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典型农业区县,从农户微观层次和县域宏观层次分析了两地的经济效益变化状况,探讨经济环境从影响耕地利用取向、农业经营目标和资金投入方向、土地经营规模和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以及劳动者素质几个方面对农业经营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Economic Notes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5):117-120
  相似文献   

16.
Economic Notes     
  相似文献   

17.
Economic Notes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6):189-191
  相似文献   

18.
Economic Notes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patial thinking ability test (STAT). The STAT consists of sixteen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of eight types. The STAT was validated by administering it to a sample of 532 junior high,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Factor analysi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extraction was applied to identify underlying spatial thinking components and to evaluate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STAT. Spatial components identified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only partly coincided with spatial concepts used to develop the questions that compose the STAT and with the components of spatial thinking hypothesized by other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19.
以兰渝铁路沿线120 km范围内的主要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选取衡量经济发展的9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揭示辐射带经济差异,同时运用Geoda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辐射带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辐射带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性;铁路的重庆段为铁路经济发展的热点区,辐射带内除重庆外无二级节点城市引导经济发展,重庆的经济辐射能力随距离的增加呈现出明显的衰减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兰渝铁路辐射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的影响及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灾害的损失受灾前经济发展水平、灾种差异、灾后恢复重建策略、灾害管理水平和灾害保险体系完善程度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加上基础数据精度、获取难度和校验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而已有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存在不足:首先,评估对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构成、时空维界定模糊;其次,评估模型假设太多往往偏离灾后实际经济状况;最后,模型对灾害扰动的动态影响机制考虑不足,往往忽视灾后经济系统的弹性和部门生产容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因此,在进行灾害损失评估时应注意灾害对经济影响的动态机理,结合不同灾害类型对经济影响的特点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设置相关参数,使模型更切合实际,从而更合理有效的评估灾害造成的间接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