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68无线地震遥测设备”是为在电信传输地震台网的网点间不易架设明线,或线路容量不足的场合使用而专门设计的,当然,也可用于受大地震破坏的现场.该设备是由一对超短波发射机与接收机构成,采用二次调频.它既可直接与单分向短周期地震计连接传输0.5HZ—25HZ 的地震模拟信号,也可直接与专门设计的多路数字前兆遥测设备配合使用传输0.2HZ—20HZ 的 CHDB_4码(相容高密度二进制码).因而可用来传输地电、地磁、地应力、地倾斜等多种地球物理量.该仪器自1977年7月起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台网进行了实地传输试验,其后又在昆明地震台网使用了一年多.结果表明,该仪器轻便、灵活、稳定、可靠,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当天线架设高度足够时,最远传输距离可达115公里.  相似文献   

2.
马庆芸 《地震学报》1981,3(1):81-89
768无线地震遥测设备是为在电信传输地震台网的网点间不易架设明线,或线路容量不足的场合使用而专门设计的,当然,也可用于受大地震破坏的现场.该设备是由一对超短波发射机与接收机构成,采用二次调频.它既可直接与单分向短周期地震计连接传输0.5HZ-25HZ 的地震模拟信号,也可直接与专门设计的多路数字前兆遥测设备配合使用传输0.2HZ-20HZ 的 CHDB4码(相容高密度二进制码).因而可用来传输地电、地磁、地应力、地倾斜等多种地球物理量.该仪器自1977年7月起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台网进行了实地传输试验,其后又在昆明地震台网使用了一年多.结果表明,该仪器轻便、灵活、稳定、可靠,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当天线架设高度足够时,最远传输距离可达115公里.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的各类数字地震台及台网使用的24位地震数据采集器数据传输纠错设备。本文阐述了该仪器的工作原理、硬件结构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集误码测试仪、数字示波器、调制解调器测试、24位采集器测试4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检测设备,其适用于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的各类数字地震台及台网使用。本文阐述了该仪器的工作原理、硬件结构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5.
SSK-1型数字水位记录仪和SSY-1型多址数字水位遥测设备是近来新研制成功的包括探头在内的全数字化水位观测装备。本文将扼要介绍该设备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并对目前水位仪器设计和水位观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水位观测仪器的精度、误差分析及传输中的抗扰问题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768工程组织研制的无线地震遥测设备在地震台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768单路无线地震遥测仪,先后已有十余个省市利用它组建了区域性的无线传输地震台网。如何增加这些设备的传输距离,提高传输质量是每一个从事传输地震台网的人关心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对待传输路径中的障碍问题谈谈我们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在华北遥测地震台网联网中,临汾台网与北京遥测地震台网联网中心是无线传输。其主要设备是IC-M700TY电台。该电台最大发射功率为100W,在传输中,直呼通话清晰,数传效果也较理想。但因该电台发射功率较大,高频自动天调与M700TY电台为分离的两部分,所以当电台发射信号(直呼通话与数字传输)时,对768记录器的干扰较大,有时768记录器  相似文献   

8.
针对太原台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革新改进.文中介绍了摆房的防风防潮、用“三点式”建设子台、用音频传输排除干扰、研制的三分向传输设备和改制的三路中转设备、研制的768—11专用电源、及因地制宜解决同频段三路中转传输技术等7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引言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应用给地震监测工作带来了重大变革 ,同时也提出了设备维护的新问题。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是不同的物理量 ,检测的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 ,数字信号一般没有直读性 ,必须通过转换和数据处理才能形成人们可接受的信息。为了对数字系统进行信号检测及设备维护 ,需要携带笔记本电脑、误码仪和电平表等各种设备 ,十分不便 ,且这些用于检测与维修的设备价格昂贵。本项目根据数字台网工作的实际需要 ,专门研制了 LN-ZHJC-1型综合检测仪 ,该仪器主要是对拾震器以后的设备进行综合检测 ,其中包括对数据采集器、数据收集…  相似文献   

10.
之二扼要介绍了中国现代化区域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观测与数据处理系统(简称768工程系统)于1982年通过验收鉴定并投入正式运转的概况后,主要介绍了该系统的基本处理功能、各分系统的设备与信息流程等特点及其在我国地震观测方面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1.
581厂为768工程研制的大动态数字化地震遥测设备,由于采用了浮点编码技术,应用了微功耗的 CMOS 器件,因而具有动态范围大(约100 db)、耗电省等一系列优点。但缺少性能优良的无线数传设备与之配套使用,有碍在无线传输台网中发挥作用。80年下半年国家地震局科研处将研制“兼容制无线传输设备”的任务下达给我局,81年6月完成了方案论证。现样机研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作野外拉距实验,计划在今年接受国家地震局的鉴定。该设备的研制中吸取了上海台网联调无线部份的经验教训,采用了较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器件。本期刊载的是其中一个分机的情况,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就纵向地应变观测给出一种仪器的设计构想,描述仪器的整体结构、功能及所涉及到的主要配件参数。该仪器的特征是可对某一地区的纵向地应力、横向地应力进行同步观测渴望获得该地区的应力场的变化,从而为地震预报提供出更加可靠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3.
1.引言在整个传输系统中,由输入到输出是在一定的动态精度下工作的。为了对有线遥测传输、无线遥测传输、有线短中长距离直接传输等进行系统的幅频特性监视和维修,采用低功耗CMOS集成电路设计了长周期、中长(强)周期、短周期拾震器三分向时间程序自动控制标定电路。在电路中设有768—编码遥控接收机的接口电路,可进行自动和手工立即遥控标  相似文献   

14.
地应力相对测量,在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中是使用最早的前兆手段之一,但至今仍是一种不成熟的方法。探头、测量系统、工作方法等都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例如,地应力测量系统(探头、导线、仪器)在室内率定的灵敏度和井下工作灵敏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非专用仪器且不统一:室内率定的岩石标本与钻孔岩体差异;更主要的是受到钻孔质量(光洁度、锥度等)的影响。这些因素极大地阻碍了地应力测量精度的提高。为了  相似文献   

15.
《地震》1983,(6)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于1983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水位遥测仪鉴定会。 根据地震局总工作计划,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承担了研制水位遥测仪的任务。1980年完成两台样机,于1981年5月在上海市地震局台网室与768工程配接。并在方案论证会上又进一步提出将水位遥测探头配以打印记录,以构成井边打印水位记录仪。1982年完成一个中心台(收端)和两个子台(发端)(即SSY-1型水位遥测仪)及两套原地打印记录的设备(即SSJ-1型数字水位记录仪)。仪器鉴定前,为了验证该机记录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地震局地震仪器研究所长期进行模拟地震信号无线遥测设备的研制和生产,1997年为四川省地震局赴三峡无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勘选工作研制了一次群无线数传设备,勘选工作的结果较好,所有子台的误码指标均在10-6,即说明我所研制的这套数传设备基本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及“九五”遥测地震台网数字化改造的需要 ,我们研制了GDFM-97无线调制解调器 (以下简称 GDFM-97)。该设备于 1 998年 5月通过了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组织的有关专家的验收。并在国内外进行了推广应用。实践证明该设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其在功能和性能方面优于国内同类产品。GDFM-97是远距离传输数字信号的无线信道设备 ,可用于点对点的无线双向数据传输 ,且只占用单个高频频点 ,特别适合于数字地震信号传输 ,端口速率为 4 80 0 bps,信道速率为 960 0 bps。1 工作原理GDFM97由以下几个单元构成 :系统控制单…  相似文献   

18.
地震前兆数字化仪器受到强雷暴干扰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地震监测仪器设备也从模拟观测时代进入了数字观测时代。然而,自动化数字观测仪器不同于传统的手动模拟观测仪器,它对安全供电要求很高,如大的电压波动、瞬间的强雷暴干扰等都会对仪器的连续稳定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毁坏仪器。因此,在数字化观测仪器设备安装之前,一般都进行供电、通信、地线、避雷等观测环境条件的改造,以确保仪器能够正常工作,取得连续、稳定、及时、可靠的观测资料,为地震监测、预报、研究服务。但是,根据目前人类所能掌握的科技水平,不管采取何种避雷措施,在强雷暴天气出现时,难…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介绍了合肥数字遥测台网的技术构成和台网在运行期间,数字观测设备、无线传输设备的应用和日常维护,叙述了台网数字设备在运行时出现死机、丢数以及其他故障采取措施与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768工程     
近年来国家地震工作进行了一项重大的基础建设,就是设计、研制、生产了完整的区域遥测地震台网技术系统,并应用这一技术系统在国内的一些重点监测地区内进行台网建设,这就是768工程。本文着重介绍该工程的确定、组织实施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同时简要叙述768工程技术系统和特点。 768工程是我国地震局近年来所进行的一项最大的基础建设工作。所谓768工程,顾名思义,是指1976年8月开始组织实施的工程。它的内容是:在我国一些重点地震监测区域内,即北京、兰州、昆明、成都、沈阳、上海等地区,分别建设区域性遥测地震台网。工程的核心是设计、研制台网技术系统及其全部仪器设备。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科技人员终于自行设计和试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遥测地震台网整套技术系统。1982年经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对该技术系统考核鉴定,认为这一技术系统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内容丰富、适合国情。1984年,国家地震局又对用这一技术系统装备的在上述区域内建设的遥测地震台网,分别进行了验收。至此,768工程历时八年,取得了成功。在我国地震观测技术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目前,这一工程业经国家地震局学术委员会审定,授于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并决定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下面将着重介绍为什么要搞768工程,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技术系统的特点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