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社会工程途径   总被引:73,自引:5,他引:68  
蔡运龙  蒙吉军 《地理科学》1999,19(3):198-204
土地退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而且与贫困问题互为因果。中国各地土地退化类型中,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连片贫困人口也就分布于这些地区。在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需求增加的压力下,让退化土地自然恢复的思路已不切实际,必须通过社会投入对退化土地进行生态重建。重建要医治引起土地退化的经济和社会病根。还需要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共同努力,因而是一种社会工程。其途径包括:从满足人民生存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元谋县为例,研究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评价。在对植被指数、斑块分维数、沟谷密度、坡度、水热分带、载畜量、人口密度等因子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遥感和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综合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元谋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退化较严重,就地形垂直分带而言,坝周低丘陵区生态环境退化最严重;就不同土地景观类型而言,旱地、林地、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较严重。文章还对元谋干热河谷生态系统退化主要原因、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恢复重建途径进行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联合国土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定义,结合研究区特点,提出以植被覆盖度、侵蚀地貌形态和地面组成物质作为丘陵荒山土地退化程度的评价指标,既反映了植被的退化和土地表面形态的退化,又反映了土壤的退化。以此为基础,进而通过两期航空相片的解译,完成了研究区50年代和80年代丘陵荒山土地退化程度的模糊数学半定量评价和制图。分析表明,不同等级退化土地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6%,其中严重和剧烈退化的土地约占5%;退化土地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坡位分异性和地域分异性;区内严重和剧烈退化的“劣地”早在解放以前即已存在,其形成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50年代到80年代土地退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微度退化土地的明显减少及中度和轻度退化土地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层薄、地表漏水、旱涝等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现代以来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日趋蔓延.通过喀斯特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认为围绕现阶段生态环境退化加速、土地生产力低、经济发展落后、人口增长与劳动力素质低下等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各个地区的生态经济状况,结合不同模式实施所采取主要技术路线的差异,把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特色生态经济建设实践总结为10种主要模式.并选取广西都安县作为典型研究区,探讨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农村特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西部土地荒漠化现状、特征与治理途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38  
裘善文  张柏  王志春 《地理科学》2003,23(2):188-192
吉林省西部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制约着该地区农、牧业的发展,该区土地荒漠化具有脆弱性、可恢复性和可逆性的三性特征。采取不同实用技术,治理盐碱化、沙漠化和草原退化,并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常抓不懈,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是我国土壤风力侵蚀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土地利用方式剧烈变化的地区之一。依据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相应年代的土壤风力侵蚀数据,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和风力侵蚀的静、动态格局。根据土地利用和风力侵蚀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点,设计了内蒙古土地利用-风力侵蚀动态区划,基于该区划详细讨论了内蒙古不同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土地利用动态与风力侵蚀动态,由此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驱动--被驱动关系。研究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内蒙古土地利用和风力侵蚀的基本格局没有太大变化,但风力侵蚀强度在总体上增强了;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反映为草地的退化和耕地的扩张。土地利用动态与风力侵蚀动态有着良好的时空对应关系:草地的退化与耕地的扩张导致了显著的风力侵蚀增强,而草地的改善以及耕地的收缩对风力侵蚀的影响不如前者明显,这表明了土地利用动态对风力侵蚀动态正、反向驱动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7.
近30 年来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在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MSS 图像、90 年代初期TM 图像和2004 年TM/ETM 图像支 持下, 通过三期遥感影像的直接对比分析, 获得了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空间数据集, 并在此 基础上分析了70 年代以来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的主要时空特征。结果表明: 三江源地区 草地退化是一个在空间格局上影响范围大, 在时间过程上持续时间长的连续变化过程。研究 发现, 三江源草地退化的格局在70 年代中后期已基本形成, 70 年代中后期至今, 草地的退 化过程一直在继续发生, 总体上不存在90 年代至今的草地退化急剧加强现象。草地退化的过 程在不同区域和地带有明显不同的表现, 如在湿润半湿润地带的草甸类草地上, 发生着草地 破碎化先导, 随后发生覆盖度持续降低, 最后形成黑土滩的退化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地带 的草原类草地上, 发生着覆盖度持续降低, 最后形成沙地和荒漠化草地的退化过程。三江源 地区草地退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草地退化可以分为7 个区, 各区草地退化在类型、程度、 范围与时间过程方面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土地退化评价与监测技术路线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孙武  李森 《地理科学》2000,20(1):92-96
在对 90年代后期国内外土地退化评价与监测主要进展分析基础上 ,归纳出了绝对、相对和差异三种退化的评价思想 ;直接运用图象处理软件 ,通过监督非监督分类选择几个基于RS、GIS的指标 ,给定不同的权重综合地确定土地退化类型和程度的两种技术监测路线。最后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以沙质荒漠化为例提出了在绝对退化思想指导下 ,通过确定土地退化生态基准的时空尺度 ,建立监测区内典型土地退化类型与程度的标准信息资源库 ,GIS数据与RS数据相融合的土地退化评价与监测的技术路线框架。  相似文献   

9.
西南地区山地不同土地退化类型特征及调控途径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张建平 《地理科学》2001,21(3):236-241
土地退化不仅是目前全还需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而且也是重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之一,西南地区的土地退化是以水力侵蚀为主要动力形成的,文中简述了西南地区的土地退化状况,选择了4个(楚雄市、遂宁市,毕节地区及元谋县)山地不同土地退化类型进行分析,讨论了土 退化过程,提出了土地退化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土地退化评介与监测技术路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孙武  李森 《地理科学》2000,20(1):92-96
在对90年代后期国内外土地退化评价与监测主要进展分析基础上,归纳出了绝对、相对和差异三种退化的评介思想;直接运用图象处理软件,通过监督非监督分类选择几个基于RS、GIS的指标,给定不同的权重综合地确定土地退化类型和程度的两种技术监测路线。最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沙质荒漠化为例提出了在绝对退化思想指导下,通过确定土地退化生态基准的时空尺度,建立监测区内典型土地退化类型与程度的标准信息资源库,GI  相似文献   

11.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土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崔书红 《地理研究》1995,14(1):66-71
本文探讨了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土地退化的特点、分布及其危害,提出了加强基础教育、控制人口增长、改革耕作制度、继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业和农业等于热河谷土地退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孙武 《中国沙漠》2000,20(2):154-158
对河北坝上内蒙古乌盟后山区解放以来农业人口、特畜头数与水花总体退化状态、退化在空间界线上互动关系的研究表明,近50a人畜压力界线的多显示出高度的同步性,80年代 以前向北推,以后停滞回撤,只有东部持续前移。相应地沙漠化总体退化状态普遍加重,退化景凤界线向南推进。表现在程度类型界线上,轻度化范围向南退缩,中度界线向东南推进,类型在旱作北界附近由分散分布发展为东西连绵的重度轴;反映在退化地貌类型上,农田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沙地草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刘玉平  慈龙骏 《中国沙漠》1998,18(4):366-371
毛乌素沙地草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开垦、过度放牧、樵柴和挖药材等,沙地草场荒漠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轻度退化、中度退化、严重退化和极严重退化。应用植物被分类、排序和梯度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沙地草场荒漠化过程。轻度退化阶段以臭柏、麻黄等中旱生灌木为主;中度退化以油蒿、柠条等为主;严重退化以籽蒿、羊柴等为主;极严重退化以沙米、牛心朴子等为主。随着退化的发展,地表覆沙厚度逐渐增大,土壤中各种营养成分大幅度下降,土壤机械组成粗化,由沙壤土向沙土发展,沿退化梯度群落种多样性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沙地草场在群落水平上的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山区土地退化坡面分带性的成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卢金发 《山地学报》1999,17(3):218-223
中国东部地区流水侵蚀所引起的土地退化具有明显的坡面分带性。以安徽绩溪、浙江兰溪和广东五华为典型区,从坡地地貌及其所引起破面侵蚀分带性入手,通过坡面不同部位地面物质及其理化性质、养分和水分状况以及植被、侵蚀地貌形态的分析,探讨土地退化坡面分带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1BackgroundSoutilChinaistilemostdevelopedandmostdenselypopulatedpaltofChina--oneofthecounts'smostimportantgrainproducingareas.ItissitUatedintropicalandsubtropicalhumidzones.andannualdownfallringesfrom950nuninthenorthto1700nuninthesouth.Landdegradahoncausedbywatererosionisne\'ertllelessveryseverehere,secondonlytotheLoessPlateau.SeverewatererosioncausesgreatlossofsoilandnutrienLdrashcreduchoninbiologicalandeconolnjcproduchvityandheaVygUllingoflandulhmatelyleadingtodesert-linelandscape,so-cal…  相似文献   

16.
土地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我国沙漠化土地以每年1560km~2的速度扩大。近10余年来其总的趋势仍在发展,平均每年以2100km~2的速度蔓延。目前,全国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面积达19.70×10~4km~2以上,其中以沙质草原农垦区和能源基地附近的情况最为严重。实例说明,沙漠化土地在采取必要的措施之后,不仅可以防止其蔓延,而且还可以重新恢复其生产潜力成为农牧业用地。  相似文献   

17.
藏北高寒草地退化现状、原因与恢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北高寒草地系统生态脆弱且区位重要,草地退化和沙化的治理是目前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本文采用遥感解译、模型模拟、地面取样验证等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趋势和原因,以实验为基础,总结了退化草地恢复的几种重要模式。数据分析表明:藏北羌塘高原轻度退化草地占62.0%,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占15.1%,1991年以来,退化面积快速增加,2000年以来重度退化面积增加趋势明显。藏北西部的草地轻度退化可能由气候暖千化所引起,而中部、东部的重度退化主要由超载过牧引起。总结出轻度退化草地的“封育”、中度退化草地的“施肥+封育”、重度退化草地的“补播+施肥+封育”三种草地恢复模式。提出了退化草地恢复和保护的间接途径“南草北上”生态工程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8.
在塔里木河下游选取中度退化区、重度退化区和极度退化区进行野外植被调查,通过对比分析漫溢样地与无漫溢样地的数据,初步探讨漫溢干扰对不同退化条件下河岸植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退化区的无漫溢样地均以乔(灌)木为主要生活型,其物种数分别占各自样地总物种数的62.5%、100%和75%。多年生草本为中度退化区和重度退化区漫溢样地的主要生活型,其物种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7.5%和42.86%;而极度退化区漫溢样地仍以乔(灌)木的物种数占据最大比例,为样地总物种数的50%。(2)漫溢干扰使得3个退化区的群落组成由乔(灌)木占据优势转变为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草本占据优势。(3)与无漫溢条件相比,漫溢条件下中度退化区、重度退化区和极度退化区的Simpson指数分别增加了40.55%、66.24%和171.39%,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增加了42.75%、72.68%和197.6%,Margalef指数分别增加了105.98%、88.54%和120.88%。这表明极度退化区的多样性指数受漫溢影响增长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19.
C.Z. Yan  X. Song  Y.M. Zhou  H.C. Duan  S. Li 《Geomorphology》2009,112(3-4):205-211
Global climate change will affect th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us increasing attention is being paid to the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that is occurring in the watershed that supplies the Longyangxia Reservoir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China's Yellow River. We must assess the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trends before developing a plan to restore the region's degraded eco-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land suffered from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was classified into four levels (slight, moderate, severe, and extremely severe) using a series of indices. Interpretation of Landsat MSS and TM data from 1975's, 1989's, and 2005's was used to establish databases of aeolian desertified land at these three times. We then derived the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trend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by overlaying the consecutive databases, and we analyzed the driving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observed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The results show a total of 1,721,478.02 ha of aeolian desertified land in 2005's, accounting for 13% of the region's total area. From 1975's to 1989's, the area of aeolian desertified land increased by 229,307.26 ha, which represents a 15% increase compared to the 1975's area; and from 1989's to 2005's, the area of aeolian desertified land decreased by 19,079.87 ha, which represents a 1% decrease compared to the 1989's area.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is increased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were climate factors (high wind velocity and an increase in annual temperature, combined with low precipitation and high evaporation) as well as unsustainable human activities and inappropriate policy measures. A series of key national projects initiated to combat degradation of the study area's eco-environment led to a decrease of aeolian desertified land through obvious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