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专属经济区的概念和意义专属经济区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规定的新的海洋区域,也是新海洋法区别于传统海洋法的主要标志之一。按照《公约》,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而与领海邻接的一个区域,沿海国在其中有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和对一系列特定事项的管辖权;其他国家享有航行、飞越和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它的法律性质既不同于领海,也不同于  相似文献   

2.
今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生效,它标志着世界海洋新秩序的开始。“公约”是联合国为适应60年代以来拉美一些国家带头兴起反对海洋霸权、维护200海里海洋权斗争的历史潮流,于1970年第2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以通过一项公约来处理所有有关海洋法的事项和问题而产生的。从1973年开始,先后召开11期共15次会议,终于在1982年4月完成并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按“公约”规定,“公约”应经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1982年4月30日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通过的。截至目前为止已有159个国家和实体签署了《公约》,并有31个国家和实体批准《公约》。我国是1982年12月10日签署《公约》的。《公约》是第一次在国际范围内通过的海洋及其资源利用的综合性法律,包括320条和9个附件,是广大与会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与海洋大国经过长达九年的曲折复杂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被称为一部“综合性海洋宪章”。虽然《公约》迄今尚未最后生效(按规定60个国家批准或加入后12个月生效),但其中很多规定已为国际公认,《公约》的生效和实施势在必行。在当前全国开展普法教育中,普及海洋法知识也是普法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为此,本刊特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讲座”专栏,并聘请了有关专家学者为讲座撰稿。讲座将分为13个专题。希望本讲座能对广大读者,特别是从事海洋工作的同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海洋国土”?全国人大常委会于今年5月15日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后,“海洋国土”一词频繁见诸于报端和各种新闻媒介。“海洋国土”这一概念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促使国人去了解海洋、感知海洋、关注海洋和热爱海洋。在人们学习和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知道了我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还拥有一片广袤的“海洋国土”。那么,“什么是‘海洋国土’呢?”严格地说,“国土”就是一国的领土,“海洋国土”  相似文献   

5.
1982年4月30日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第十一期会议以压倒多数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是经过长期协商谈判的产物,是广大中小国家与超级大国的海洋霸权主义进行斗争的结果。特别是《公约》中规定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将原来作为公海的国际海底确定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为国际海底制定了一项资源勘探开发制度,并建立了一个国际机构进行管理,这对维护沿海国的主权和各国在国际海底的权益有  相似文献   

6.
1 海底问题磋商的背景 1.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缺乏普遍性,第11部分和附件3阻碍一些工业化国家加入 依照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308条,“本公约应自第60份批准书或加入书交存之日后12个月生效”。尽管根据这项规定。《公约》已于1994年11  相似文献   

7.
概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规章,有利于我国正确合理实施勘探和开发“区域”内资源活动,确保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资源,并推进我国深海事业发展。为此,文章系统阐述了管理局首部规范“区域”内多金属结核资源活动的勘探规章,重点指出了承包者和管理局的权利、义务及职权。  相似文献   

8.
——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妥协的产物,关于专属经济区的章节中就存在着不少缺陷。它忽视了划界中的海区“重叠”问题,也忽视了陆锁国和地理学上不利国家实际利益的分配问题。正如荷兰著名海洋法专家Barbara Kwiatkowska 1989年所著的《新海洋法中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一书中提到:“在  相似文献   

9.
国际海底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称为“区域”。《公约》第一条对“区域”下了明确的定义: “‘区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其中国际海底约占整个海洋面积的65%,其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深海大洋底最初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一百多年前,当时英国的海洋考察船“挑战者”号于1872—1876年进行环球考察时,在水深5000—20000英尺的洋底采集到像土豆或垒球大小的黑色矿球,即现在通称为锰结核或多金属结核的矿石,在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10.
从1973年12月3日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开始,到1982年12月6日~12日在牙买加蒙得哥湾举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开放签署的签字仪式,前后跨了10个年头;从1982年12月10日太平洋岛国斐济率先批准“公约”,到1993年11月16日南美洲的圭亚那作为第60个批准“公约”的国家,达到法定的“公约”生效的批准国家数量,又经历了10年多的时间。可见海洋法律制度的建立、国际海洋秩序的维护是何等不易,真应上中国的一句俗话,叫做好事多磨。  相似文献   

11.
拉丁美洲国家曾为国际海洋法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自国际上采纳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来,拉美各国在立法和司法方面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时期。尽管公约生效持续了十多年时间,但在实践发展中它一直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2年4月30日第三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法公约》规定,自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开放签字后可持续两年在公约上签字;公约也可在联合国总部签字,开放签字的截止期为1984年12月9日。1982年12月10日有119个国家和实体在公约上签字。到1984年12月9日公约的签  相似文献   

13.
抓住机遇,持续快速发展海洋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及1998年国际海洋年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海洋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如何在新的机遇面前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新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使海洋工作面...  相似文献   

14.
1982年12月,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努力下,由159个国家在联合国总部签署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按有关规定,“公约”生效需得到60个国家政府的正式批准。至1993年11月16日,圭亚那成为批准“公约”的第60个国家。因而,1994年11月16  相似文献   

15.
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最近获我国批准,这是一件关系到我国海洋权益、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大事。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从酝酿、签署到生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从1973年起经过10年的谈判,在1982年12月10日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公约》获得通过,并开放签署,我国是第一批签署国之一。从1982年开始,又经过12年磋商,《公约》终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世界》2013,(2):24
调查显示,约有四成国民对海洋专属经济区概念不了解。专属经济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55条规定:"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受本部分规定的特定法律制度的限制,在这个制度下,沿海国的权利和管辖权以及其他国家的权利和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条文虽然涉及到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有关海洋区域划界理论和划界法律原则,但其论述毕竟是笼统简单的。1982年该《公约》签署以来15个年头过去了,许多沿海国进行了海域划界实践,海洋划界理论与方法有了新...  相似文献   

18.
本刊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讲座到此就要结束了。在最后一讲里,我们谈谈海洋公约和我国的海洋管理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海洋法公约是我国加强海洋管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海洋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和问题。一、扩大了管辖海域沿海国家实施海洋管理,首先要确定管辖的范围。确定一个国家的管辖范围,一是  相似文献   

19.
记者:请您谈谈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并引发南中国海冲突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刘容子: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地球上的陆地已全部“明花有主”了。而占地球表面71%左右的海洋,作为“另一个疆界”被沿海国家提升到“蓝色国土”的地位。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确立的新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沿海国可以拥有及于上空、海床和底土的12海里完全主权的领海;可以  相似文献   

20.
1 海洋法中的渔业规则 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于1973年底召开,经过近10年的谈判和磋商,终于在1982年4月23日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于1982年12月10日开放签字,有119个国家立即签了字。到1985年11月为止,共有159个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签了字。没有参加缔约的少数成员中有美国、英国和前西德。到1992年3月31日为止,已有51个国家批准了公约,但根据规定,公约应在第60份批准书或加入书交存之日后12个月才能生效,在缺少9份的情况下,该公约至今尚未正式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