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安龙县2009年夏末至秋冬连旱,2010年初春叠旱,选气象"三要素"建立旱涝监测模式,以日、旬、月、季、年、任意时段统计,据历史气象资料找出特旱、重旱、中旱、轻旱、正常波动5个等级;对具体年份时段进行评述;有可比性、适用性,区域代表性。在降雨量偏少同等条件下,气温偏高对旱情有"贡献",可加重干旱发展;反之,气温低,有抑制干旱作用。旱涝监测属情报资料服务范畴,是决策气象服务的重要内容,对评估旱涝灾害有佐证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9—2010年发生在绥阳县的秋冬连旱叠加春旱的简单评估和气象服务工作的总结,以期记录此次特大极端气候事件,总结干旱气象服务工作经验和不足,以此推动和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2009年入秋以来,秋冬连旱,2010年春旱持续发展,遵义市气象部门积极应对,主动开展应急响应气象服务,为遵义夺取抗旱救灾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该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分析总结遵义市2010年干旱响应处置和干旱灾害服务得失,并就如何开展气象灾害响应处置和应急气象服务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30a黔西南州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黔西南州8个气象观测站近30 a(1981—2010年)降水资料、干旱灾情和历年气候整编资料,采用贵州省气象干旱标准中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分析方法和黔西南州气象干旱与降水量的关系,对黔西南州气象干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黔西南州气象干旱时间分布以秋旱和冬旱最多,春旱次之,夏旱最少,空间分布为北少南多。  相似文献   

5.
基于我国西南地区北热带基准站勐腊站1957—2015年雨季开始、结束期及逐日降水资料,对其干季基本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采用ASI与历史干旱资料对比的方法确定勐腊站干季气象干旱的标准,并分析其气象干旱特征。结果表明,勐腊站干季雨量相对较少,且较集中,透雨间隔较长,易出现干旱;≤30 d的ASI出现381次,30 d的ASI出现58次,大多数透雨间隔不易出现干旱;建立勐腊站气象干旱标准(ASI75d,特旱;65 dASI≤75 d,重旱;50 dASI≤65 d,中旱;30 dASI≤50 d,轻旱);1958—2015年间,勐腊站共出现了58次气象干旱;轻、中旱的发生频次较高,几乎各年代均出现过特旱,与前33 a相比,近25 a有特旱减少,重旱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1951-2014年全省46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建立了吉林省夏旱和春旱对玉米产量影响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地区的夏季干旱与产量之间呈线性关系,气象产量随夏季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他地区夏旱与产量大多呈二次或三次曲线关系,当干旱指数接近或达到中等干旱时,气象产量达到峰值点;春旱不是影响气象产量的主要因素;对于中西部地区,当出现轻旱时,发生在作物需水临界期的干旱年份的减产频率并不高于发生在其他时期;对全省来说,当发生中等程度以上的夏旱时,往往也出现作物需水临界期干旱;发生中等程度夏旱的减产频率,并不比发生轻度夏旱的减产频率高;当发生严重夏旱时,减产频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该文利用红河州12个气象观测站1963-2012年逐月降水资料,应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全州气象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部多年平均气象干旱强度最强、干旱发生频率最高,中部和西部次之,南部干旱强度相对较弱但夏季出现干旱的频率较中部和北部高;轻旱出现的次数增加时中旱和重旱出现的频率就会降低,反之中旱和重旱出现的频率就会升高;局域性干旱多发时区域性干旱和全州性干旱出现的频率就会降低,反之区域性干旱和全州性干旱出现的次数就会增多;2000年以后干旱发生次数和干旱强度迅速增加、增强,每10 a中春、夏、秋、冬四季之内轻旱约出现19~20次、中旱约出现5~6次、重旱出现约1~2次、特旱极少出现,局域性干旱出现12~13次、区域性干旱出现8~9次,全州性干旱出现5~6次.  相似文献   

8.
第四章气象为抗旱服务我国各地旱涝不均,从某一个地区来说,也有时旱、有时涝,风调雨顺的年份不多经常要考虑旱的问题。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事先预报不出。如果事先能预报出,我国各地人民,有党的领导,一定可以战胜干旱,至少可  相似文献   

9.
基于前期降水指数的气象干旱指标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气象干旱定义出发,考虑干旱累积效应,借鉴前期降水指数(API)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建立基于标准化前期降水指数(SAPI)的逐日气象干旱指标,并利用1961-2010年全国632个台站的气象资料分析SAPI的适用性特征。结果表明:逐日SAPI曲线呈典型“锯齿型”特征,在降水持续偏少时段平稳下降,克服了基于“等权累加”建立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由于前期降水移出计算窗口而导致的“不合理旱情加剧”问题,能够精细刻画干旱发生、发展和结束过程。SAPI敏感性分析表明,加剧一个干旱等级需要的无雨日数在降水越少的季节(地区)越多, 减缓一个干旱等级需要的日降水量在降水越少的季节(地区)越少。各等级旱日频率总体上与理论频率一致。降水量较少的季节(地区),轻旱、中旱及总旱频率略高于降水量较多的季节(地区),而重旱、特旱频率时空特征相反。1961-2010年全国平均各等级旱日频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特旱较为明显,但具有复杂的时空特征:9-11月各等级旱日频率显著增加,其余月份以减少为主;各等级旱日频率总体上呈“西减东增”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选取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雨量、极端气温等多个气象指标构建量化评估指数,将干旱分类为春旱、夏旱和伏旱3个类别,分别计算春旱指数、夏旱指数及伏旱指数,分析各种干旱发生程度及范围,再根据综合干旱指数对2009年的干旱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09年春夏,黑龙江省各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松嫩平原最严重,三江平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