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郭起凤  陈璋如 《铀矿地质》1994,10(4):242-248
本主要介绍从连山关铀矿床及地下水中提取及纯化^129I及^36Cl的3种化学方法:(1)利用真空蒸馏法从铀矿石及围岩中提取^129及^36Cl。两个卤素I2及HCl形式收集于冷阱中,经纯化后制备成AgI及AgCl经AMS测出其原子数。(2)利用离子交换法从矿区地下水中提取^129I,再经萃取纯化制备成AgI经AMS测出其原子数。(3)利用沉淀法从矿区地下水中提取出^36Cl并经多次纯化后制备成A  相似文献   

2.
重庆温泉及地下热水的分布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庆地区地下热水资源较为丰富,且地下热水的分布也比较特殊。着重对重庆温泉及地下热水的分布特征、水化学特征、热储构造、形成条件和成因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总结。重庆附近地下热储为三叠系中、下统碳酸盐岩,地下热水的分布受到背斜构造控制,温泉大多在高隆起背斜轴部、两翼及倾末端出露,与常见的受断裂控制的断裂-深循环型地下热水的分布不同,属于盆地-出露型的地下热水分布类型,水温为32~64 ℃,属于中低温温泉。受背斜构造的影响,地下热水主要溶滤三叠系中、下统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碳酸盐岩,TDS为2~3 g/L,水化学类型多为SO4—Ca型,长期溶滤作用使地下热水趋于淡化,但尚未达到淡水阶段。地下热水热源主要为正常的地热增温,大气降水为其补给来源,补给区高程约为670~1 500 m。大气降水在重庆各背斜核部岩溶露头区入渗,地下水沿着背斜两翼向热储层深部径流并获得加热后,顺构造线方向自南、自北向背斜中部或向背斜倾末端径流,在河流深切的峡谷地段碳酸盐岩裸露区或埋藏区出露成泉,或在背斜两翼人工揭露形成钻井温泉和坑道温泉。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下地壳普遍发育电性高导层、波速低速层和热流密度值异常区.下地壳电性结构和速度结构明显具有纵向分层和横向分块的特点,其热流密度值具有明显的南北条带性和东西分块性.下地壳高导层、低速层和热流密度值异常区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各构造单元有一定的匹配性,异常区的形成与青藏高原和周边盆地耦合过程中下地壳岩石的热软化以及韧性流动有关.下地壳层流是下地壳岩石热软化和韧性流动的结果,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层流作用的表现,目前层流作用的动力来源于恒河盆地下地壳,层流方向由恒河盆地流入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4.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16,37(1)
  相似文献   

5.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16,37(6)
  相似文献   

6.
7.
8.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11,32(Z1)
  相似文献   

9.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12,33(1)
  相似文献   

10.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12,33(2)
  相似文献   

11.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14,35(2)
  相似文献   

12.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14,35(6)
  相似文献   

13.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10,31(6)
  相似文献   

14.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11,32(4)
  相似文献   

15.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11,32(6)
  相似文献   

16.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13,34(6)
  相似文献   

17.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18,39(1)
  相似文献   

18.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20,41(2)
  相似文献   

19.
20.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18,3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