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松软地层浅埋暗挖公路隧道现场监测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向红  杨永波  李祺  张杰 《岩土力学》2010,31(Z1):337-341
针对浅埋暗挖公路隧道的特点,对厦门高崎互通下穿嘉禾路隧道进行地表下沉、拱顶下沉、洞内收敛、支撑应力等项目的监测工作。基于监测结果,分析了该隧道围岩和支护系统的变形及受力特点,指出了松软地层中浅埋暗挖隧道开挖影响的时空范围和隧道施工中有效控制围岩变形的措施,并为支护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结论丰富了浅埋暗挖思想,并为国内浅埋暗挖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开挖过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在讨论浅埋暗挖地铁隧道开挖所引起的应力和位移释放的基础上,进行了隧道开挖卸荷的有限元模拟计算,讨论了开挖方式对地层位移释放的影响。模拟结果可指导隧道的施工设计。  相似文献   

3.
罗启录 《探矿工程》2007,34(3):58-60
以在建的北京地铁十号线双井一劲松区间暗挖隧道为例,通过分析北京特殊地层在带水条件下单洞结构单线隧道台阶法的施工工艺,洞悉浅埋暗挖正台阶法施工中超前预加固、开挖时空顺序、台阶长度等工艺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正工程概述西安市地铁三号线TJSG-11标土建(长乐公园~通化门)站区间隧道工程,在长乐桥西侧南向辅道设置区间盾构接收井(兼区间活塞风道),在盾构接收井与通化门站之间采用暗挖法隧道施工,如图1、图2所示。其中,左线盾构隧道长817.751m、穿越金华饭店7层房屋浅埋暗挖隧道长39.3m;右线盾构隧道长816.951m、紧邻东二环桥桩暗挖隧道长9.68m。左、右线暗挖隧道均采用  相似文献   

5.
复杂地质条件下浅埋隧道施工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浙江省上三线任胡岭隧道浅埋段,对明挖和暗挖和两种施工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针对复杂的地质条件,采用了挖孔桩系梁帷幕暗挖的施工方案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该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保证了施工的 顺利进行。实践证明,该方法是成功的、可行的、节省了投资,缩短了工期,为浅埋隧道的施工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胡方田 《探矿工程》2007,34(7):52-54
以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地铁十号线双井一劲松区间工程暗挖隧道为例,叙述了浅埋隧道穿越人行天桥的施工技术,并通过监控量测对该技术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7.
3孔小间距浅埋暗挖隧道地表沉降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通过模型试验对软弱围岩下3孔小间距浅埋暗挖隧道的地表沉降控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预加固强度、开挖进尺,对隧道的地表沉降、围岩压力、洞周位移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俊儒  仇文革 《岩土力学》2006,27(11):2071-2075
对无明显墙式结构的正削式隧道门,现行规范没有现成的设计方法及结构检算模式。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针对两种在洞口段的不同施工方法(明挖工法和暗挖工法),对隧道门洞口段的力学特性及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洞口段长度取42 m进行整体设计比较合理;在洞口28 m范围内的浅埋段,拱顶围岩压力随着埋深的增大而逐渐增加,且暗挖工法产生的围岩压力最大,铁路规范计算结果次之,明挖工法产生的压力最小;采用明挖工法施工时,在纵向上,洞口段42 m范围内衬砌拱顶表现出纵梁弯曲特征,部分仰拱处于弯拉状态,内力呈空间效应,均需要对横、纵向内力进行结构检算;采用暗挖工法施工时,只需进行横向内力检算即可。在成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使用暗挖工法进行隧道洞口段施工,可有效改善隧道洞口段结构受力。  相似文献   

9.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控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蓓 《岩土工程技术》2007,21(5):265-268
以北京长安复线隧道浅埋暗挖工程为背景,对目前经常采用的台阶法开挖、小导管超前注浆及喷射砼三种技术措施,采用数值仿真技术,对其控制地表沉降的有效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可供设计、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求水山隧道下穿机荷高速段新奥法施工有限元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求水山隧道的暗挖法施工方案,对软土地区浅埋隧道下穿高速公路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以用于评价按该施工方案施工时对其上部高速公路的影响。由于该段隧道最小埋深仅4 m,且上部还有高速公路车辆荷载,因此,在设计时采用了新奥法结合管棚工法的方案。有限元建模使用平面应变单元,通过引入应力释放分析步和使用追踪单元等方法充分体现了新奥法的特点,并通过设置耦合和弹簧的方法实现了管棚工法的模拟,在计算中还考虑了开挖顺序和支护顺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上部有荷载的浅埋暗挖隧道,控制衬砌的水平向变形能改善衬砌环的工作状态,因此,可显著减少开挖引起的隧道顶面沉降,新奥法结合管棚工法可较好地控制该类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变形。  相似文献   

11.
《探矿工程》2005,32(6):30-30
南京地铁指挥部近日传来一个好消息:地铁工程建设中一批关键技术研究,如软流塑地层及大跨度隧道浅埋暗挖施工技术、盾构法施工关键技术、sMW设计与施工的应用技术、地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关键技术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勘察设计》2006,(8):103-103
国内利用浅埋暗挖法修建大跨度地铁站,目前一般采用的方法有:中洞法、侧洞法和洞柱法。其结构形式多为三拱两柱。这种传统的修建方法,由于其初次结构形式由三个拱形结构交合构成,在运行中发现其汇交部位的防水问题愈来愈成为影响地铁正常运营的关键问题。北京地铁五号线08标张自忠路站,首次在国内成功开发并实施了单拱大跨双侧洞法浅埋暗挖地铁车站,并形成了一整套关键技术,开拓丰富了采用浅埋暗挖法修建地铁车站或大断面隧道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3.
深圳地铁2号线蛇海区间矿山法Ⅱ段属浅埋暗挖隧道,该区间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地下水丰富,且隧道左线需穿越地面建筑,施工难度极大。以隧道左线太子宾馆段的开挖为例,介绍了穿越房屋过程中所采用的爆破控制技术以及袖阀管注浆、洞内深孔注浆、大管棚超前支护等施工措施,并运用数值模拟对加固效果和地表沉降控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王志达  龚晓南  蔡智军 《岩土力学》2007,28(Z1):497-500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过程中,合理确定开挖进尺的大小至关重要,开挖进尺过小,则开挖工期延长,临时支护增加;开挖进尺过大,易引起隧道上覆土层不稳定,甚至塌方。从普氏平衡拱理论和太沙基松散介质理论出发,推导了开挖进尺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推公式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高成雷  朱永全 《岩土力学》2007,28(Z1):536-539
针对浅埋暗挖洞桩法理论分析落后于工程实践的实际情况,依据地下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的地层--结构法,以有限单元法作为分析手段,建立三维计算模型,系统开展了浅埋暗挖洞桩法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以及参数变化对洞周围岩稳定性和位移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浅埋暗挖洞桩法用于大断面洞室或超浅埋洞室暗挖施工时,洞周围岩稳定性良好,并可有效控制地表沉降。洞室跨度为14 m左右时控制地表沉降的效果最好;在不同埋深条件下控制地表沉降的效果基本相同;洞室高度的影响则不明显。研究的结论对今后浅埋大断面单跨洞室暗挖施工方案比选和采用浅埋暗挖洞桩法施工具有指导 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裂缝是西安市最典型的地质灾害之一,地裂缝地段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及地表沉降是较为突出的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问题。文章以西安地铁六号线浅埋暗挖隧道穿过f8地裂缝为工程背景,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对地裂缝地段交叉中隔墙法(CRD工法)暗挖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和隧道变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暗挖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随开挖进尺呈反S型曲线变化特征,地裂缝带上盘的开挖进尺影响范围大于下盘;隧道中心线地表沉降在地裂缝带出现错台且靠近上盘5 m处出现集中沉降区;地裂缝地段隧道暗挖施工对地表的影响区范围约为80 m即上盘约45 m、下盘约35 m,在此范围应考虑暗挖施工对附近地表建(构)筑物的影响;开挖过程中地裂缝带上盘沉降过程变长且大于下盘;地表横向变形曲线符合高斯分布,上盘沉降大于下盘,在上盘靠近地裂缝位置处地表沉降槽宽度、沉降量明显增大;距地裂缝带5 m处上盘拱顶出现最大沉降,其值为25 mm,而在地裂缝位置处拱底出现27 mm的隆起变形,拱顶和拱底变形在地裂缝带附近出现错台;地裂缝带隧道暗挖施工对拱顶、拱底影响区范围分别为50 m和55 m,靠近上盘地裂缝位置附近隧道暗挖施工衬砌应及时支护,防止土体塌落与隧道变形。研究结果可为西安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暗挖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铁复杂洞群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王暖堂  陈瑞阳  谢菁 《岩土力学》2002,23(2):208-212
通过北京地铁“复八”线王府井-东单区间隧道工程的施工实践,对松散含水地质条件下的大跨度复杂洞群浅埋暗挖施工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提出了施工方案的5条优选原则,给出了超前开挖支护、洞群系统开挖支护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参数,可供类似地下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8.
贾小辉 《探矿工程》2006,33(1):38-39
通过对几种注浆工艺的科学设计和综合运用,在浅埋暗挖工程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于丽  吕城  段儒禹  王明年 《岩土力学》2020,41(1):194-204
浅埋土质隧道的稳定性研究一直是隧道工程的关键问题,而孔隙水压力的存在影响着浅埋土质隧道的安全。构建了隧道顶部为圆弧形的浅埋土质隧道的三维塌落机制,基于非线性Mohr-Coulomb破坏准则和极限分析上限法,并考虑孔隙水压力的作用,推导出浅埋土质隧道的塌落范围及支护力的最优上限解计算公式。通过与既有研究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分析了不同参数对塌落范围、塌落土体的重力及支护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隙水压力对浅埋土质隧道的塌落范围、塌落土体的重力及支护力有着显著的影响;孔隙水压力对塌落范围、塌落土体重力的影响比较复杂,而支护力都随着孔隙水压力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参数对浅埋土质隧道的塌落范围、塌落土体的重力及支护力的影响规律不同。新方法可为浅埋土质隧道的设计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陈昌黎 《探矿工程》2009,(Z1):393-394
根据新奥法隧道施工理论,结合杭州市象山隧道施工的实例,扼要地介绍了浅埋土质隧道(暗挖法)施工的CRD工法,全面阐述了浅埋土质隧道CRD工法的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