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自然造化的山水风光对人们具有极大的精神感召力, 而人们要欣赏自然风光的经常途径是旅游。因此, 山水风光已经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自然资源。旅游地学将地质学、地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运用于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开发, 对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的理论和经济意义。欣赏山水风光首先要观察山水风光内在的成景因素, 同时也要探索山水与周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前者指山水的自然形态、线条、体积、数量、音响、色彩和动势以及植被; 后者主要指相适应的建筑, 有时还包括气象特征和人文特色。它们共同谓之风景的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2.
所谓“四、二、二工程”,即指从我国地勘行业的实际出发,“八五”及今后十年地勘工作发展的总体设想是:实施四项计划(“探宝计划”、“减灾计划”、“科教计划”、“安居乐业计划”);进入两个轨道(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进入法制轨道,地勘工作进入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轨道);达到两个目标(为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和下世纪经济的持续发展准备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治穷致富,增强后劲,使地勘行业职工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简称“四、二、二工程”。  相似文献   

3.
毛光烈 《中国地质》2000,(3):9-11,8
矿产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搞好矿产资源规划工作,对于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对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对于实现宏观调控,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履行好政府职能;对于促进矿业活动从有序走向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日,为使国土知识深入人心,衢州市国土资源局柯城分局开展“国土知识进农村”系列活动,活动通过多媒体教学与讲座,实地讲解、实物展示等形式普及国土知识。该局把这一系列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2011-2020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旺盛,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地质工作适应需求变化历经深度的转型发展,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和成果。本文作者基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和地质调查研究掌握的情况,结合西南各省(市、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2011-2020年)评估报告、油气企业勘查成果,并查阅各专业领域大量文献资料,对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含矿产勘查等)进展进行较全面地总结和阐述,并提出未来十年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展望。近十年的重要进展包括较大幅度提高了1∶5万为主的区域地质调查程度;提出了特提斯构造演化、上扬子陆块前寒武纪构造-地层格架等新认识;提交新发现矿产地1400多处,实现了铜、锰、铝、金、锂、铅锌、铍、晶质石墨、磷、天然气等战略性矿产勘查突破和多个新区、新类型、新层系页岩气的重要发现;提高了西南山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水平;查明了重点地区和流域的水文地质和水资源状况,解决了乌蒙山等贫困缺水地区大批群众的用水困难;圈定了约53600平方千米富硒土地资源;新兴了生态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等诸多调查新领域,探索建立了相关的调查理论与技术方法。调查成果提高了我国部分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安全保障,有效地支撑服务区域内重大工程规划建设、脱贫攻坚、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地质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工作,地质调查转型发展的成效显著。预计未来十年的地质调查会在支撑服务能源和矿产资源安全、地质安全风险防范、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生态环境整治、国土空间利用、区域地球科学理论、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创新发展。本文可为同行了解西南地区地质调查进展和理解新时期地质工作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积极探索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新举措、新机制,丰富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的实践经验,2017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组织实施了“承德市生态文明示范区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 项目和工程。通过需求对接、野外调查与勘察、室内评价与编图等系列工作,初步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 ①基本查清了承德市水、土、地质遗迹、生态等自然资源禀赋特征和环境本底条件,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林草湿地等地质问题及潜在风险; ②从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综合调查评价、全域生态文化旅游新格局打造和林果业种植结构优化等方面,探索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的地质支撑服务模式; ③基本查明了地质建造对农业和生态格局的控制关系,据此提出了耕地资源和植树造林的优选区域; ④以双滦区为例,探索了地表基质层的分布特征,为宜林、宜耕、宜草提供了理论基础; ⑤提出了基岩山区矿泉水成因模型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调查评价工作方法。该工程取得的初步进展及成果为承德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
浅谈数字国土工程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世武  刘秀珍 《地球科学》2002,27(3):323-325
数字国土工程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 涉及内容广泛, 它的目标是通过国土资源的信息化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数字国土工程涉及海量数据的生产、传输、更新等, 需要宽带网络和“3S”集成技术及相关领域理论成果的支持; 数字国土工程的数据多样性决定了必须制定统一的数据库建设标准, 才能实现系统的资源共享; 工程的模型是多维的, 支持国土规划、土地管理、矿产开发决策等, 能够切实保护国土资源; 工程建设必须遵循长期规划与阶段目标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旅游事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方面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而旅游资源的调研、评价和开发工作则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目前,这项工作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切和重视,十分喜人的是,省内正兴起旅游和旅游资源调查热,不少地学部门已积极组成考察队或调研组深入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一旦发现新点,便抡先报道;许多游客则怀着好奇和先睹(游)为快的心情慕名而去,使沉睡寂静的山林顿时欢腾起来。  相似文献   

9.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泰州城市地质调查成果,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全面分析了泰州城市规划区的地质资源本底、地质环境安全、生态敏感性和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构建了适用于泰州城市规划区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影响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指标分为限制性和非限制性两大类,开展了泰州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并与城市空间格局规划进行比对分析,提出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不同适宜区的差异化管控措施。结果表明,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必须建立在地质资源保障和地质环境安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对城市地质调查成果的进一步凝练和提升,是城市地质调查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自然资源调查是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自然资源分类体系、调查方案和数据库组织的研究,构建了以第三次国土调查和各类专项调查数据为基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提出了新的数据库组织和更新方法,并在江苏省徐州市进行了实践验证,形成了地市级调查成果,旨在为全国范围内地级市自然资源调查工作提供参考,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调查体系。  相似文献   

11.
自然资源调查是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自然资源分类体系、调查方案和数据库组织的研究,构建了以第三次国土调查和各类专项调查数据为基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提出了新的数据库组织和更新方法,并在江苏省徐州市进行了实践验证,形成了地市级调查成果,旨在为全国范围内地级市自然资源调查工作提供参考,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调查体系。  相似文献   

12.
<正> 引言磷业,主要指磷矿资源开发业和磷化工工业。磷业的发展,不仅对农业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化肥结构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少磷缺钾。按农业部门的要求,氮、磷、钾的合理施肥配比是1:0.5:0.2,但目前的实际比例仅为1:0.2:0.002,因此大力开发磷矿资源,增产化肥,特别是增产高浓度磷肥与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特征,基于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一级分区成果,以西南林耕自然资源大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符合区域特征的要素指标,确定指标权重,按照区划方案对西南林耕自然资源大区进行二级、三级区划,将其划分为6个自然资源亚区(二级区划)和11个自然资源地区(三级区划),并对区划单元内的自然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特征分析。研究区内自然资源以森林、耕地和草原为主,1990—2018年,自然资源变化主要表现为森林、耕地和草原三者间的相互转变,森林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变主要分布于贵州和重庆的地区,森林和草原、耕地和草原之间的相互转变主要分布于云南和陕西的地区。建设用地明显增加,集中分布于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各类资源相互之间有明显转变,但面积在总体上基本保持动态平衡,表明自然资源的转变在合理范围内,其中四川盆地内的耕地和广西西部的森林受保护较好。各区划内优势资源明显,区划间变化特征彼此相异,可为全国或西南地区的自然资源配置、国土空间规划等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4.
肖晓锵 《浙江地质》2008,(10):64-64
近日,衢州市国土资源局柯城分局为使国土知识深入人心。在柯城区各小学开展了以“保护资源、保护土地、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为主题的“国土知识进课堂”一系列活动,并把“国土知识进课堂”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落实责任人,为每所小学设立国土知识校外辅导员,定期开展国土资源宣传教育工作。活动通过多媒体教学与讲座、动画演示、图片展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本质特征是大数据信息与地球系统科学。勘查地球化学的全面发展坚持资源与环境并重方针,真实生动地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在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典型意义。自然资源时期地质工作关于资源内涵从矿产资源、国土资源到一切自然资源,关于环境内涵从地质环境、国土环境到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在内的一切自然环境。本文继2008年对此有所评述后,在国家自然资源部成立之际,地质工作面临深刻转型之时,从大数据信息科学与自然资源地球化学调查、建立地球系统科学指导的自然资源地球化学理论体系与自然资源地球化学评价体系,以及针对自然资源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深化地球化学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构建完善的科学体系等若干值得注意的方面再次就此议题加以评论。勘查地球化学的长期目标是通过大数据信息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揭示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状况,实现对地球资源的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整体保护,创造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由此,转型和升级贯穿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发展的全过程。地球化学将以形态和内涵的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作用,以及应用实践的多目标全方位面貌出现在国家行业部门与科技领域,极大地拓展和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勘查地球化学以方法技术优势实行大调查、大数据、大应用战略,建立大环境、大生态、大地球观,向大地质、大资源、大科学转变,为解决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地球化学方案,将全面发展时期的勘查地球化学从大数据信息应用优势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高度提升到"大地球化学"境界。  相似文献   

16.
1996年,是地矿部门加快推进“两个转变”、全面开展“二次创业”,贯彻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一年来,地矿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在去年初部张家港会议精神的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实现了“九五”良好开局。 ——“三项计划,两项工程”全面启动,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第二代填图计划”的实施,将使与国民经济建设休戚相关的基础地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西南三江资源富集区矿产勘查开发  相似文献   

17.
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分类是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基础,是自然资源部落实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迫切要求。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基础上,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基于自然资源的科学内涵,充分考虑我国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定和政府管理职责,提出了地球圈层与自然资源分层分类关系基本框架方案,初步划分了10个自然资源一级类和相应的34个自然资源二级类,并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的内涵和服务目标、地表基质分类及调查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然资源分类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 从自然资源管理要求、自然资源相关立法分类入手,以自然资源空间为基础,以“自然资源属性与功能并重、与国家法律相衔接、与以往专业调查成果对接”为分类原则,探索性地建立了土地资源、湿地资源、草地资源、海域海岛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7类资源以空间分布为基础的一级分类体系,以自然资源属性和功能划定相结合的二级分类体系,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分类结果相对接的三级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地质分析理论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进一步优化关中盆地国土空间格局,从抓住关键因素、科学定量评价、阈值标准有据、结果可信适用的思路出发,该研究提出了基于木桶理论、风险理论和边际理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理论框架与技术方法,并应用于关中盆地的双评价实践工作中。基于木桶理论,识别关中盆地活动断裂、地质灾害、富硒土地、引汉济渭水资源等4项关键因素;基于边际理论,开展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基于风险理论,开展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适宜性和地质安全评价;在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开展综合评价;将综合评价结果与区域国土空间开发现状或规划结果做叠加分析,调整和优化区域发展“三区三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木桶-风理-边际理论的双评价方法可行,评价结果可信:关中盆地87%的土地属于适宜农业生产和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引汉济渭工程使关中盆地成为承接东部人口和GDP发展的最佳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要珍惜集中连片分布的富硒土地,作为永久农田予以保护;禁止在活动断裂分布范围和地质灾害高危险区进行工程建设,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为抓手,从源头防控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特征,基于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一级分区成果,以西南林耕自然资源大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符合区域特征的要素指标,确定指标权重,按照区划方案对西南林耕自然资源大区进行二级、三级区划,将其划分为6个自然资源亚区(二级区划)和11个自然资源地区(三级区划),并对区划单元内的自然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特征分析。研究区内自然资源以森林、耕地和草原为主,1990—2018年,自然资源变化主要表现为森林、耕地和草原三者间的相互转变,森林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变主要分布于贵州和重庆的地区,森林和草原、耕地和草原之间的相互转变主要分布于云南和陕西的地区。建设用地明显增加,集中分布于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各类资源相互之间有明显转变,但面积在总体上基本保持动态平衡,表明自然资源的转变在合理范围内,其中四川盆地内的耕地和广西西部的森林受保护较好。各区划内优势资源明显,区划间变化特征彼此相异,可为全国或西南地区的自然资源配置、国土空间规划等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