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沉积学报》2005,23(4):603-603
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于2005年9月22~24日在成都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发起,并联合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南石油学院、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化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委员会等单位或学术团体共同主办,由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承办。  相似文献   

2.
《四川地质学报》2006,26(1):29-29
由罗志立教授等三人撰写的《中国板块构造和含油气盆地分析》已于2005年8月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共计100余万字。该书由中国科学院李德生、任纪舜两院士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分别作序;由罗志立教授撰写“我的石油地质人生”卷首篇。  相似文献   

3.
朱德丰  吴根耀 《地质科学》2007,42(1):133-133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构造分委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庆石油学院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与组织的“全国盆地构造与能源资源会议”,2006年9月18日至20日在大庆油田召开。会议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庆石油学院承办,来自科研、高校和生产单位的211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我国幅员辽阔,盆地类型多,分布广,后期改造强烈,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专业委员会与CNPC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2000年油气储层研讨会于2000年11月20~25日在桂林召开。到会代表71人,他们来自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油股份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以及高等院校等22个生产、教学和科研单位,代表了我国储层地质研究领域的老中青专家。大会分5个主题,有30位专家作报告。会议还邀请了两位院士作了重点学术报告。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42篇。油气储层地质是应用沉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这次会议是在…  相似文献   

5.
其他     
中国石油评出2016"双十"科技进展该评选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主办,"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中有"古老油气系统源灶多 途径成烃理论突破有效指导深层勘探"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技术突破有力支撑安岳大气田规模开发"三品质测井评价技术突破有力支撑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等;"国际石油十大科技进展"中有"‘源-渠-汇’系统研究有效指导多类沉积盆地油气勘探"非常规‘甜点’预测技术有望大幅提高勘探效率"等.  相似文献   

6.
Foreword     
李德生先生是最卓越的地质学家的典型代表。他为中国和国际发现和开发了巨大的石油资源。在他77年石油地质生涯中,他有勇气挑战当时的地质固念,成为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的主要奠基人、陆相砂岩油田开发理论的主要建立者、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的开拓者、含油气盆地多能源勘探和立体勘探的先驱。他创建了中国陆相特大油田的地层对比,创造了大庆油田横切割早期注水的开发,建立了渤海湾盆地复杂断块油田地质研究,开拓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他具有出色的领导才能,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领导一个又一个的石油会战,进行油气资源开发。李德生先生是举世闻名的石油地质学家、奠基中国石油地质学的世纪功臣。李先生的职业生涯将令许多追随他的地质学家敬仰。作为地质人,我们都梦想有一天可能会进行野外探险,我们梦想有一天能找到一个重要的油气田。李先生所拥有的大量野外经验和发现,是少有的地质学家可以做到的。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生涯展现了地质事业的巨大活力。正如他的老师朱森教授所强调的:“一个好的地质学家必须是一个永远的学生。”李教授做到了,并成就了他非凡的人生。 李德生先生1922年10月17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45至1977年,先后在甘肃玉门、台湾、陕西延长、东北大庆、四川、山东胜利、华北大港和任丘等油气田从事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工作;1978年以来,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李德生院士长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工作,是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贡献突出的地球科学工作者之一,曾获得诸多国内外重大荣誉奖项。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他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参加研究的“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和“渤海湾油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与实践——以济阳等坳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两项成果双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授予他石油地质学杰出成就奖章和荣誉会员奖章;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李先生著作等身、嘉惠学界,在国内外地球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中文专著7部,英文专著2部,并为国家培养了25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他的代表作有《石油勘探地下地质学》《李德生文集》(上下卷)和《中国多旋回叠合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等。 李德生院士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有长期记笔记的习惯,数百本厚厚的笔记本字迹工整,经数十年岁月积淀,一笔一划凝聚起石油地质学知识的海洋,一点一滴凝结出中国陆相石油地质学与深层海相石油地质学的坚实基础、清晰脉络与实践成果。长期的勘探开发实践积累了丰硕经验,进而凝练为理论再应用于指导油气田的发现,理论与实践如此相互催生,促成了大庆油田、渤海湾油田群的系列重大发现,使中国摘掉了“无油、贫油的帽子”。我们向“躬耕不辍、行路不止”的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致敬! 李德生院士求真务实、荣辱不惊。他的一生几起几落、跌宕起伏,始终淡泊名利,追求自己认准的真理,以“唯奉献祖国,献身石油之崇高境界乃大”为座右铭,一以贯之。我们向这种“爱国奉献、丹心如炽”的科学家精神致敬! 李德生院士笃学致远、见微知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基于对全国含油气盆地的系统编图与长期实践,系统提出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的创新认识,划分出东部拉张型、西部挤压型与中部过渡型3种类型,以清晰的图表形式体现出中国沉积盆地的叠合属性与多旋回发展历程,强调指出新生代以来沉积盆地具有强烈改造特征。这些认识在40多年来的研究实践中不断被证实,愈发“闪光”,构筑起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的“高楼大厦”。近20年来,他立足国家能源安全,基于油气勘探开发实际,聚焦能源前沿科学,致力于石油地质学理论创新,呼吁与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目前已经取得成效。我们向这种“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度、境界与胸怀致敬! 李德生院士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李先生不但治学工作态度严谨,而且有很高的绘画艺术造诣。他在抗日战争流亡学习生活和艰苦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之余,用山水素描、木刻版画记录下壮美山河。他的素描画集《从大自然来,到大自然去》收集了他从1941年到1952年间的130多幅素描、版画。在普通人没有照相机的年代,留下了一幅幅山水景观。李先生喜欢随走随摄影,以此记录他的人生足迹。我们向这种“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求真精神致敬! 李德生院士与夫人朱琪昌教授琴瑟相合,携手一路走来,“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茫茫戈壁、浩瀚雪原,川中丘陵、祁连峰峦,国内讲堂、国际峰会,都有他们携手共进、同心协力的浪漫身影。他们养育儿女,培养学生,精心尽力。如今李先生桃李天下,他们延续老师的严谨学风,继往开来,担当起石油报国的重任,他们和他们当中的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皆让李先生感到欣慰,是他们见证了中国石油地质学界日益蓬勃发展。我们向李院士这位学界楷模致敬! 李德生院士严谨治学、以勤奋和天赋绘就了他精彩传奇人生。值此庆贺李德生院士百岁寿辰(2022年10月17日)之际,《地学前缘》感谢贾承造院士、赵文智院士、何登发教授、卢双舫教授及各位作者出版这本《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进展——庆祝李德生院士百岁华诞专辑》,以此探讨能源前沿科学新进展,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专辑涵盖我国能源地质学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态势,共收录39篇中文文章及其4篇英文(双语)文章,包括李德生先生的亲笔文章。专辑涉及石油地质学创新与能源多元化发展、盆地构造理论与油气分布规律、前陆盆地构造理论与勘探实践、克拉通盆地内部走滑断裂理论、原型盆地复原理论与方法、构造控油理论与勘探开发新领域应用、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新技术新方法在盆地构造分析中的应用等8个领域,囊括了理论、实践、前沿与技术等多方面内容。我相信,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领域探索,将为中国能源发展的理论创新做出新贡献。 为此,作为《地学前缘》主编,我欣然为之序,以表对李德生院士、对广大能源地质学家的敬意与谢忱!  相似文献   

7.
刘承祚  张彦波  薛恩 《地质科学》1979,14(2):167-176
随着数学地质的发展,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在矿产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不断解决愈来愈多的矿产地质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这种应用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矿产地质工作的每一个阶段。由矿产的普查勘探、详查评价、储量计算直至矿产开发,每一个阶段的矿产地质问题都能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帮助解决,以提高每一个阶段中矿产地质工作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探矿工程》2009,(5):21-21
新华社乌鲁木齐消息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日前正式启动准噶尔盆地的煤层气勘探研究,这标志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在煤炭产业的开发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9.
常山  柯地 《地质科学》1976,11(3):222-226
在油田的勘探与开发过程中,每口井完钻后都要进行油矿地球物理的测井工作,以确定井下地质剖面的岩石学类别,划分出渗透性和非渗透性地层,并指出渗透性地层中所含的是油、气或是水。  相似文献   

10.
一种次生的片钠铝石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韫华 《地质科学》1982,(4):434-437
片钠铝石最早见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魁北克,第二次见于澳大利亚图斯凯尼。后来,在美国、坦桑尼亚及意大利等国陆续发现。1966年作者在胜利油田第三系岩芯样品中发现了这种矿物,这是片钠铝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经研究认为,我们发现的片钠铝石与国外报道的有许多不同之处。研究这种矿物,对油气勘探和开发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1.
消息     
随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石油也遇到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难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能否突破这些难题关系到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局。我们的研究领域将从陆相扩展到海相,勘探目标也要扩展到深层。  相似文献   

12.
陆相断陷盆地岩性圈闭目标的快速识别和优选,需要先进地质理论指导与地震技术应用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本文通过对塔南凹陷岩性油气藏快速勘探过程中使用的地质理论和地震技术进行总结,建立了一套复杂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快速探明储量规模的实用地质—地震配套技术系列。在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综合采用构造分析、层序分析、相带分析和成藏分析等地质分析方法进行指导,配合使用精细构造解释、地震多属性分析、井—震约束下的拟声波波阻抗反演等地震技术,实现岩性圈闭的“定背景、定层系、定区带和定目标”,有效地解决了塔南凹陷岩性油藏勘探中遇到的地质难题,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岩性油藏勘探的突破和基本探明。这一技术系列对同类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一系列将要作的报告里,我想简单地谈一下苏联的鹽类矿床及鹽类矿床的研究、勘探和评价等问题。我以苏联的鹽类矿床为例来加以说明,这样也有助于大家对中国的鹽类矿床进行了解、研究和勘探。所有苏联的鹽类矿床可分为以下三种:1.矿物鹽类矿床;2.鹽湖;3.滷水。  相似文献   

14.
近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等主办,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七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大会在京召开。  相似文献   

15.
第六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纪要在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北京石油学会支持下,第六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由石油大学(北京)承办,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和四川省石油学会协办,于1996年5月8~11日...  相似文献   

16.
汪彦  彭军  赵冉 《沉积学报》2012,30(2):264-27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侏罗统下部地层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以新疆油田七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为例,以岩芯观察为基础,综合利用薄片鉴定、分析化验以及测井解释等资料,分析认为该区辫状河的沉积鉴别标志为:岩石类型比较单一;岩石成分复杂,成熟度较低,局部常见富集成层的碳屑;沉积构造丰富,具有“二元结构”;砂体具有“泛连通体”结构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颜色、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和测井曲线特征等方面剖析了河床滞留、心滩和泛滥平原等微相的沉积特征,并结合沉积微相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了研究区的辫状河沉积模式。该研究成果对油田的滚动勘探和开发调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区公司,集油气勘探、开发、科研、集输、销售为一体,年原油生产能力150万吨,年天然气生产能力6000万吨。随着南堡油田储量规模达10亿吨的探明和勘探开发,其所属的各油田的油、气勘探、开采规模在不断加大,相应各种管线工程的施工,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定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工作日趋重要。  相似文献   

18.
李锡林 《地质科学》1960,3(1):14-13
矿床的氧化带对闡明成矿規律和找矿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們在調查西北多金属矿床的同吋,曾对氧化带的形成和物貭成分进行了一些研究,特别是对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矿床(A、B、C、D、E)的氧化带进行了比較詳細的工作。文內主要叙述这五个矿床的氧化带。本文资料来源根据叶韵琴、賀灌之、任英忱、李錫林的研究报告。初稿写成后經涂光熾先生詳細审閱和修改,文中有关化学分析和光譜分析由本所中心室完成,脫水分析由李夷等同志完成;部分X-光分析由任培祐、郑耀宗等同志完成,謹向他們致謝。  相似文献   

19.
张字龙 《铀矿地质》2006,22(1):F0004-F0004
由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成都理工大学、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等15家单位主办,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于2005年9月22~28日在成都召开。来自成都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地质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石油勘探研究院、大庆油田、胜利油田、核工业北京地…  相似文献   

20.
自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海石油三家大型国家石油公司的相继成立,中国的油气勘探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三大石油公司将面临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目前,从油气资源、探明储量、产量和探矿权上看,中国石油在国内仍均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作为以上游为主体的石油公司,中国石油所辖探区经过近40多年的油气勘探工作,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勘探程度日益提高,勘探难度日趋加大,面临日益复杂的地下、地面条件的挑战,勘探工作任重道远.近几年,针对中国石油的实际和现状,通过苦练内功、加强分层次的综合地质研究工作、加强地震技术攻关和地震准备工作、加大先进适用新技术的应用力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新区勘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发现和成果,为近几年中国石油原油产量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下步新区勘探准备了一批潜在的目标和重点工作地区.下一步新区勘探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但通过继续坚持近几年探索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坚定信念、精细研究、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新区勘探将会不断获得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