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从刺参养殖底泥、肠道、水体中共分离纯化得到36株菌落形态不同的芽孢杆菌,研究36株菌对刺参残饵的降解效果,从中筛选了一株降解效果较好的芽孢杆菌,将其命名为B12,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鉴定其为巨大芽孢杆菌,菌株接种浓度为10~(5 )cfu/mL时,在18℃培养2d后,对刺参饵料培养基中的COD的降解率为43.12%,氨氮的降解率为73.13%,将菌株B12于发酵罐发酵,得到菌液在养殖池塘施用,48h后氨氮降至0.0377mg/L,净化水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使用悬浮絮团发生装置(对照组未使用),设置空白对照组、芽孢杆菌(Bacillus sp.)组、产纤维素酶菌组、共同添加组,检测养殖环境中水质指标、细菌数量和对虾生长指标,评估添加甘蔗渣悬浮颗粒和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养殖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芽孢杆菌组、产纤维素酶菌组、共同添加组的氨氮浓度在实验前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中后期,亚硝态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物絮团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添加甘蔗渣悬浮颗粒和芽孢杆菌能促进生物絮团的形成,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态氮浓度。芽孢杆菌组、共同添加组水体中芽孢杆菌数量显著大于对照组、产纤维素酶菌组(P0.05);芽孢杆菌组、产纤维素酶菌组、共同添加组的弧菌数量在实验后期都低于对照组,对虾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换水比例较对照组低30%。结果表明:甘蔗渣悬浮颗粒和芽孢杆菌的添加,能增加和维持水体中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改善养殖环境,促进对虾生长,提高对虾产量,降低饵料系数。  相似文献   

3.
对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YL-10),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YL-09),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 ge6-1)和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 H1)分别进行发酵培养,测定其单株芽孢杆菌发酵液和多株混合芽孢杆菌发酵液中的消化酶活性以及胞外酶产生情况,从中筛选酶活性高和稳定性好的实验组分别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单株芽孢杆菌YL-10具有最高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分别为335.0和3.0U/mL;ge6-1具有最高的脂肪酶活性,为5.0U/mL。混合芽孢杆菌Tm1,Tm2,Tm3和Tm5发酵液中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单株芽孢杆菌ge6-1和H1。通过API zym系统测定芽孢杆菌胞外酶的产生情况,发现多株混合芽孢杆菌发酵液中胞外酶的种类多于单株芽孢杆菌。凡纳滨对虾养殖实验结果显示:YL-10组(解淀粉芽孢杆菌)与Tm3组(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对虾的体重增加、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芽孢杆菌能够提高对虾肝胰腺中的消化酶活性:YL-10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Tm3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API zym系统测定结果显示:YL-10组和Tm3组对虾肝胰腺中分别有10种和12种胞外酶的酶活性提高,但各处理组间胞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向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短小芽孢杆菌CGMCC1004(Bacillus pumilus)和胶红酵母菌CGMCC1013(Rhodotorula mucilaginosa)以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enaeus vapznamei)体长、体质量、存活率、胃蛋白酶、肝胰腺淀粉酶和肝胰腺脂肪酶的影响,以及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的感染效果。结果表明:向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提高对虾体长、存活率,但结果不显著,但对体质量增长率具有显著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对提高需钠弧菌感染后对虾成活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但是对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添加复合菌剂比添加单一菌种的作用要好;亦证明了向水体中添加细菌的方式对凡纳滨对虾的体长、体质量、存活率以及水质指标影响比较小,但是对消化酶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水体中添加聚羟基丁酸戊酸酯(PHBV)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H1及H1与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BP-171、盐单胞菌(Halomonas sp.)DN3的不同组合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系统水质和对虾生长、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研究分别设置了PHBV添加组(D1)、芽孢杆菌H1添加组(D2)、芽孢杆菌H1+PHBV添加组(D3)、芽孢杆菌H1+盐单胞菌DN3+PHBV添加组(D4)芽孢杆菌H1+BP-171+盐单胞菌DN3+PHBV添加组(D5),以不添加PHBV和益生菌的实验组作为对照(DZ)。研究表明:同时添加益生菌和PHBV处理组的水体总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总无机氮和总氮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单独添加PHBV可有效降低水体总氨氮、硝酸氮、总无机氮和总氮浓度,但对亚硝酸氮影响不大(P0.05);单独添加枯草芽孢杆菌H1对总氨氮、硝酸氮去除效果最佳,而同时添加PHBV和3株益生菌对亚硝酸氮去除效果最佳;各处理组总磷平均浓度未见差异,同时添加PHBV和益生菌可显著降低水体活性磷浓度(P0.05)。各处理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成活率、总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同时添加益生菌和PHBV处理组效果最佳;添加益生菌和PHBV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对虾的非特异免疫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添加适宜的益生菌和PHBV可有效改善水质,提高对虾的生长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虾的非特异免疫能力。添加益生菌处理优于单独添加PHBV,同时添加益生菌和PHBV有助于提高对虾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6.
向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短小芽孢杆菌CGMCC 1004(Bacillus pumilus)和胶红酵母菌CGMCC 1013(Rhodotorula mucilaginosa)以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enaeus vannamei)体长、体质量、存活率、胃蛋白酶、肝胰腺淀粉酶和肝胰腺脂肪酶的影响,以及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的感染效果.结果表明:向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提高对虾体长、存活率,但结果不显著,但对体质量增长率具有显著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对提高需钠弧菌感染后对虾成活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但是对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添加复合菌剂比添加单一菌种的作用要好;亦证明了向水体中添加细菌的方式对凡纳滨对虾的体长、体质量、存活率以及水质指标影响比较小,但是对消化酶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采集分离芽孢杆菌、乳酸菌与弧菌,并设置水体碳氮比分别为:C∶Nw=2、5、10、15、20共5个水平。在养殖环境营养水平下研究了芽孢杆菌、乳酸菌与弧菌的生长、拮抗作用及细菌菌体碳氮比(C∶NB)的变化。研究发现,较高的C∶Nw适合芽孢杆菌(C∶Nw=15)与乳酸菌(C∶Nw≥10)的生长,较低的C∶Nw适合弧菌(C∶Nw=5、10)的生长,并且当C∶Nw较高时芽孢杆菌与乳酸菌对弧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因此向养殖水体和饵料中添加碳源,将环境C∶N提高至超过10的水平不仅可以促进芽孢杆菌与乳酸菌的快速生长,而且可以有效抑制弧菌的繁殖。  相似文献   

8.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与益生菌净化养殖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实验和室外排水沟实验研究了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la tenuistipitatavar.liui与益生菌(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a和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irmis24h内对集约化对虾养殖废水的协同净化作用。室内实验显示益生菌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对灭菌后的养殖废水有净化作用,净化效果表现为:混合组(江蓠 益生菌)>江蓠组>益生菌组>对照组;室外排水沟实验中江蓠组与混合组都显示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有明显作用,但两组之间各项指标(除TN外)差异不显著(p>0.05),而益生菌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也不显著(p>0.05)。这并不能否定江蓠与益生菌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可能与排水沟水体的异养细菌数高(检出数为104—105CFU.ml-1)有关。  相似文献   

9.
应用芽孢杆菌调控虾池微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监测了施用芽孢杆菌(Bacillussp.)后的养虾池水体和底泥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以及水体浮游微藻数量的变化,分析了应用芽孢杆菌对养殖环境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对虾池水体的异养细菌和弧菌生长和繁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底泥异养菌和弧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促进浮游微藻的平稳繁殖。芽胞杆菌通过这些作用抑制了水体中条件致病菌的繁殖,促进了虾池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有利于虾池的自我净化。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泼洒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C-01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的影响,并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养殖水体和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芽孢杆菌的泼洒浓度分别为106、108和1010cfu/m3(分别命名为BC6、BC8和BC10),每7d全量换水1次,以未泼洒芽孢杆菌处理为对照组2(CT2)。另外设置每隔3d全量换水1次的未泼洒芽孢杆菌处理作为对照组1(CT1)。8周的养殖实验表明,BC6处理组刺参的末体重显著高于2个对照组(P0.05),BC8和BC10处理组刺参的末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CT1(P0.05)。而BC6和BC8处理组的刺参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CT1和CT2处理组(P0.05)。研究发现,刺参养殖水体中的优势菌群归属于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δ-Proteobacteria)、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拟杆菌纲(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纲(Verrucomicrobiae),各处理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蜡样芽孢杆菌未能在养殖水体中形成优势菌群。刺参肠道内含物中优势菌群归属于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ε-变形菌纲、黄杆菌纲、拟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以BC8和BC10处理组之间的相似度最高。芽孢杆菌纲(Bacilli)细菌在3个处理组刺参肠道内含物中成为优势菌群,并在BC6处理组成为第一优势菌群,而相对于CT2对照组,拟杆菌纲细菌相对丰度在3个处理组中显著下降。刺参肠道固定菌群的优势菌群归属于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黄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相对于对照组CT1和CT2,3个处理组刺参肠道γ-变形菌纲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相对于对照CT2,BC6和BC8处理组中芽孢杆菌成为第一优势菌群。黄杆菌纲细菌比例随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本研究表明,水体中泼洒该芽孢杆菌制剂对水体和刺参肠道菌群结构均具有显著影响,在适宜的泼洒浓度下可以有效提高刺参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以栉孔扇贝为材料,对栉孔扇贝亲贝、幼虫,进行0.05~0.9T不同磁场强度的磁化水培育试验.实验结果表明:磁化水对亲贝蓄养有明显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作用;磁化水组性腺指数比对照组提高3.5×10-2.孵化率也大大提高,比对照组提高16×10-2.对扇贝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在0.3~0.7T的磁化水范围内,幼虫生长较快,成活率最高,其中0.6T最好。然后又进行0.6T生产性应用试验,通过3a应用,磁化水组比对照组幼虫成活率可提高18×10-2,附着变态率比对照组提高27×10-2,单位水体出苗量比对照组提高50×10-2左右。另外,磁化水也有明显改善育苗木质的作用,从而保证了扇贝育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2.
在天津地区对2.2 cm左右规格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进行试养殖,比较了两种养殖模式(笼养与砖养)、两种养殖密度下鲍的存活与生长情况,以及不同换水频率和不同饲料形状对鲍的生理状态和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试养殖1个月后,笼养下的鲍存活率(74.4%)低于砖养(84.0%),且低密度养殖下鲍的存活率更高;随着换水频率的增加,鲍的摄食量逐渐增加,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化学需氧量的含量均呈减少的趋势;投喂不同形状饲料的组别间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氮含量差异显著。因此,砖养模式更适合于作为天津地区鲍养殖的模式,并且降低密度、提高换水频率有助于改善水质,改良鲍的摄食、存活状况。  相似文献   

13.
探讨淡水养殖尤其是大水域网箱养鱼中由于投饵方式的不当和投饵量过多导致过剩饵料沉积引起水域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法。本研究利用鱼类的听觉生物学特性,参考音响驯化技术的有关参数,结合投饵用400 Hz正弦波连续音对鲤(Cyprinus carpioLinnaeus)进行了音响驯化实验。结果表明,最初放声时,实验鱼产生惊愕反应,迅速离声源而去;但驯化6 d后,实验鱼在放声后迅速游向声源,摄食时间由最初的150 s缩短到实验后期的60 s。整个实验阶段放声组与对照组摄食时间差异极显著(P<0.01),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实验鱼的生长参数,求得了参考投饵量曲线和方程。本实验结果为音响驯化技术在淡水鱼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基于余水位精化潮高模型的水位生成方法。所提方法首先构建网格潮汐场模型,其次采用余水位提高内插模型精度。通过网格搜索策略实现了水深点所属网格的快速定位及水位生成,探索了该模型在水位改正及预报中的应用。实验表明:所提方法既可应用于水位改正又可用于水位预报,且较现有方法在精度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水深对工厂化流水养殖水环境的影响,本实验将9 000尾初始体质量为141.62±24.47 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按照低水深(20 cm)、中水深(40 cm)、高水深(60 cm)条件分为3个不同养殖水深组,实验周期为80 d。实验期间,跟踪检测长期和特定时期(投喂后8 h内)不同养殖水深水体中总氨氮(TAN)、亚硝酸盐(NO2--N)、固体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等参数,并在实验结束时对大菱鲆成活率、体质量、饲料系数水平进行测量。研究表明,水池内水流速度与水深呈负相关,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高水深组的固体悬浮物含量显著(P<0.05)低于其他两组,低水深组的化学需氧量显著(P<0.05)低于其他两组,各水深组中氨氮、亚硝酸盐都在大菱鲆幼鱼安全浓度范围内,且无显著性差异。在投喂后,固体悬浮物含量在各水深组中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低水深组波动最大。氨氮含量在投喂后3 h开始上升,其中低水深组涨幅最大。各水深组中化学需氧量随着投喂时间延长而逐渐积累,而亚硝酸盐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实验结束,低水深组中大菱鲆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体质量变异系数均显著(P<0.05)高于高水深组,而存活率、肥满度、饲料系数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增加水深有利于提高养殖水环境水质恶化的缓冲能力。在保证养殖系统水质指标安全的前提下,低水深在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中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In the invading course of Undaria pinnatifida, zoospore attachment in a dynamically changed subtidal water environment is crucial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otential population in alien waters. Among many abiotic factors that may interfere with the attachment process, water veloc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n this investigation, the effect of water velocity on zoospore attachment of U. pinnatifida was investigated in an artificially designed system. It was found that freshly released zoospores that were transported by water flowing at 0 -16 cm/s showed no difficulty in attaching the smooth surface. Zoospore attachment decreased at elevated water flowing rates. At 70 cm/s no spore attachment occurred. Spores that have settled on glass slide for up to 1 h could not be stripped away by flowing water at a rate of 129 cm/s, the same was true of the 20 d old filamentous gametophytes. It was found that more than 70% of free-swimming zoospores tended to settle down adjacent to the settled spores and formed conjugated clusters from two up to a few hundred cells in still culture.  相似文献   

17.
循环水养殖系统具有节水、省地、环保等优点,目前在国内外水产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养殖过程中水质的动态变化反映鱼类养殖生长环境状况,氮磷收支规律反馈养殖系统是否具有高效性,二者可评估特定养殖生物在特定养殖条件下的养殖效果。为了了解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变化与氮磷收支规律,通过对不同生长阶段(一龄与二龄)红鳍东方鲀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质、鱼体及饲料中氮、磷的定期采样,计算氮、磷的输入与输出量,比较了系统水质变化与氮磷收支规律。结果显示,一龄和二龄的红鳍东方鲀养殖系统分别在投喂后2、4、10、14 h和2、4、14、18 h出现营养盐浓度高值点,建议针对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红鳍东方鲀养殖系统需对不同时间段进行水质重点监测,主成分分析表明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参数可作为红鳍东方鲀循环水养殖水质的指示因子。一龄和二龄的红鳍东方鲀养殖系统中用于鱼体生长发育的氮元素分别占总输出的25.16%和28.41%,用于鱼体生长发育的磷元素分别占总输出的47.37%和51.66%,二龄的红鳍东方鲀养殖系统与一龄养殖系统的氮磷吸收率相比有显著性提高(P<0.05)。实际生产中可通过增加二龄红鳍东方鲀专用饲料蛋白质与磷...  相似文献   

18.
1997年5月至9月25日,在山东省禹城市辛店洼进行了罗氏沼虾养殖实验。0.109公顷的池塘,放罗氏沼虾苗2.0万尾,鲢乌仔5000尾,在于旱无引黄水的情况下,用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和水质进行综合调控,并精心管理,养殖130天,产沼虾89.6kg。鲢133.3kg,以及部分鲤鲫鱼。每公顷纯利用31723.4元,沼虾产量822.0kg。并总结了一套适合渍涝洼地的氏罗沼虾养殖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4种微生态制剂对对虾育苗水体主要水质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徐琴  李健  刘淇  王群 《海洋科学》2009,33(3):10-15
研究了由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lonas sphaeroides)、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及黏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制成的4种微生态制剂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育苗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都能明显净化水质,试验组中以添加噬菌蛭弧菌和黏红酵母组的效果最差,添加球形红假单胞茵和噬茵蛭弧茵组的效果最好,此组水质的pH值稳定,NH4+-N明显下降,而亚硝酸盐、化学需氧量及硫化物等指标也优于其他试验组.统计分析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菌数降低了3个数量级,添加嗜菌蛭弧菌试验组在减少异养茵(包含有害细菌)方面效果较好.同时用鳗弧菌攻毒,在5 d内,对照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免疫保护率为29.4%~58.5%,以添加嗜菌蛭弧菌和球形红假单胞菌组最高.建议联合使用噬菌蛭孤菌和球形红假单胞菌,混合密度初步定为2×105个/mL.  相似文献   

20.
鳃是鱼类渗透压调节的主要器官, 鳃细胞的培养技术的建立可以为鱼类渗透压调节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和研究方法。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作为一种广盐性鱼类, 是研究渗透压调节机制的理想动物模型。本研究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进行了金钱鱼鳃细胞的体外培养, 确定该类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的最优条件, 分析了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 金钱鱼鳃细胞系在28℃, 含有20%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 FBS)的L-15培养基中生长最佳, 2~4d即可传代, 传代后可稳定培养, 命名为SG。在传代培养过程中, 对其增殖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SG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40.8h。正常传代的SG细胞冻存、复苏后, 经台盼蓝染色测得细胞存活率约为87%。鳃细胞直接同水体环境接触, 具有高效的渗透压调节能力。环境盐度变化时, 鳃细胞启动渗透压胁迫应答机制, 维持内环境稳态。本研究对SG细胞进行渗透压刺激后, 检测其增殖情况并观察形态变化。分析表明, SG细胞在分别为150和600mOsmol·kg -1的低渗和高渗胁迫后均可增殖, 且低渗胁迫后的增殖速度是高渗胁迫的1.5倍。渗透压胁迫后SG细胞的形态观察结果显示, 低渗培养基胁迫后细胞体积发生膨胀而高渗条件下细胞体积发生皱缩。由此推断SG细胞具有较强渗透压耐受性, 且低渗耐受能力强于高渗。SG细胞系的建立为金钱鱼渗透压应答机制和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