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李婕  沃恒怒 《江苏地质》2008,32(4):340-342
阐述了数字化是当前地质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应加快实现档案数字化网络建设及地质资料管理数字化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2.
以华北大区原始地质资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例,分析了当前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的必要性,总结了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的基本环节,提出了做好数字化工作、提高社会化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河南地质》2010,(9):47-47
近年来,天津市地质资料馆不断增强馆藏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编研和发布的社会化服务能力,按照先试点再铺开的工作方式,加快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馆藏的4066种、5421份成果地质资料100%实现数字化。  相似文献   

4.
陈辉 《安徽地质》2023,(2):186-189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原始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征,潜在使用价值很大。实物岩心获取成本高,且在保管和服务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地被破坏或风化,通过开展实物地质资料重要岩心数字化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岩心数字化与信息共享水平,还能够创新岩心数字化资料汇交、保管与服务机制。本文介绍了安徽省实物岩心地质资料管理现状,总结了当前岩心数字化技术方法及应用领域。通过安徽省区域中心重要岩心数字化项目实施,探讨了安徽省岩心图像扫描技术和工作流程,并阐述了岩心数字化的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地质资料数字化的整体流程和技术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便于读者更加精准、科学地组织工作.对数据化趋势和数据化方法的简要分析更加明确了地质资料管理的努力方向.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数字化进而数据化是地质资料管理的必然趋势,能帮助我们更加智能、高效地把地质研究成果提供给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6.
郑晓光  徐向琴  王颖 《江苏地质》2008,32(4):336-339
介绍了江苏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发展沿革,从地质资料汇交年代、汇交单位、专业类别、利用管理类别、资料地区分布等方面统计阐述了馆藏地质资料组成,以此揭示、宣传馆藏内容。同时,以应用实例为佐证阐述了主要地质工作成果资料服务的领域、作用与价值,宣传、引导社会公众利用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7.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实施,为搞好地质资料社会公开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发挥地质资料馆藏资源优势,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今后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8.
王传礼  郑晓光 《地质学刊》2005,29(2):123-124
江苏省地质资料馆作为全省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依法对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矿产地质资料,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资料,海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地震地质资料,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以及专项研究地质资料进行接收、整理、编目登记及提供社会利用。现有馆藏资料近5000种,最早的地质资料形成于1914年,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解放前在江苏进行地质调查研究形成的地质资料以及日本侵华时期为掠夺我国矿产资源所形成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9.
矿山地质数据数字化是矿山信息化建设和进一步找矿勘探的基础。通过将矿山地质数据的数字化归纳为地质资料数据数字化分类体系的建立、地质图件的数字化和地勘资料的二次编码数字化三个方面,提出采用非线性的树型结构为地质矿产资料数字化分类体系的框架结构,采用关系数据库中的二维表对这种非线性的树型结构数据进行表达;总结了地质图件的数字化方法,结合当前国际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的数据需求,提出了地质资料二次编码数字化方案,地质建模软件要求的标准数据表可参照二次编码数字化后建立的数据表通过编程进行映射提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开展瑞典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跟踪研究,分析了瑞典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信息服务现状,掌握了瑞典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方面的政策法规、馆藏机构,以及资料汇聚、资料保管、资料数字化和信息服务现状;分析了瑞典岩芯高光谱红外成像2级数据产品服务的典型模式和可借鉴的经验,提出了对推进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信息服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曹睿  宋震 《江苏地质》2011,35(3):280-285
馆藏地质资料的网络化、多元化、社会化是未来地质资料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地质资料信息化服务过程中,既要保证提供服务,又要确保安全是资料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NAS的地质资料信息化解决方案针对地质资料的图文数字化、管理与复用、提取与存储等常用地质服务,使用Java语言及平台构建的C/S与B/S两套应用系统相辅相成,支持在线检索、预览与实地借阅、打印等功能,集成了用户统一管理、全局统一控制、日志统一查询,同时确保了地质资料的易用性与安全性,为地质资料信息网络化、社会化、集群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涂岩  张雄 《地质论评》2022,68(5):2022092010-2022092010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是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馆藏机构的一项法定工作职责。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市自变为直辖市以来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相对滞后,近年来实物地质资料筛选工作的分级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呈增长趋势,粗放式分散保管在地勘单位和野外工作现场的方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亟需规范管理。本文主要论述了重庆市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阐述了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难点,提出了加强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理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落实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专项资金以及编制重庆市实物地质资料收藏规划等相关对策,为推进重庆市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涂岩  张雄 《地质论评》2023,69(1):411-414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是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馆藏机构的一项法定工作职责。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市自变为直辖市以来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相对滞后,近年来实物地质资料筛选工作的分级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呈增长趋势,粗放式分散保管在地勘单位和野外工作现场的方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亟需规范管理。本文主要论述了重庆市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阐述了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难点,提出了加强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理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落实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专项资金以及编制重庆市实物地质资料收藏规划等相关对策,为推进重庆市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蕾  易锦俊  王楠  米胜信  高鹏鑫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26-2023050026
本文通过对全国31个省级馆(未包括台、港、澳)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解了实物库建设进展,掌握了保管情况,把握了数字化程度,总结了服务利用情况,提出了省级馆在人员配备、保管能力、数字化程度和服务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围绕上述问题提出建议:一是合理配备实物管理人员,二是提升实物库房保管能力,三是加快岩芯数字化工作进程,四是不断深化服务效能。旨在为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吉林地质》2004,23(1):201-255
为了开发地质资料,更好地为社会各界服务,促进地质资料全社会共享,吉林省地质资料馆在不断丰富馆藏资料的同时,还不断地完善地质资料检索体系,建立了分类目录和检索卡。为逐步实现地质资料利用及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按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地质工作主要任务之一是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其中包含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服务体系。而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是实现地质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关键基础工作之一和“数字国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国土资源行政管理,尤其是矿政管理新体制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徐国端 《矿产与地质》2004,18(4):400-402
阐述了有色地质五十年来地质找矿勘查成果资料的管理现状和有色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进程,指出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地质资料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具有公益性和商业性两重属性。地质资料具有其商品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意义重大。在分析了几种主要的泄密形式后,提出了地质资料档案的保密原则及措施。但是地质档案资料的价值在于开发利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地质档案资料的科学管理,维护档案资料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有效开发利用馆藏地质资料,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是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光荣和艰巨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服务中心总体设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本研究以实现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共享服务为目标,在现有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体系架构基础上,全面了解省级馆藏机构、地调系统资料馆、委托保管单位资料馆及行业资料馆的现有地质资料目录管理与服务现状,兼容成果、原始、实物三大类地质资料目录,进行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服务中心系统的总体设计研究,涵盖总体技术路线、功能框架以及数据库架构等,并指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能够动态汇聚各部门地质资料目录数据资源,并以多元的服务方式对公众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中南地区地质调查资料管理与服务改变以往单一的地质资料表达方式,采用数据库、专著、专集、网站等形式发布馆藏地质资料信息,创新了地质资料表达方式。采用数据集成、专题数据提取、数据库建设、数据发布系统开发等技术方法和手段,探索地质资料开发与利用模式,创新地质资料发布的表达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检索手段,改变地质资料的服务方式。改变以往单一到馆服务的形式,通过网络发布、窗口接待、主动分发、电子阅览室等形式,开展了卓有成效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创新了地质资料服务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