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小科 《四川气象》2005,25(2):31-31
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早在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放风筝的办法证实了,乌云中那伴以轰隆隆雷声的耀眼光箭就是大自然中的强大放电现象。以后他又发明了避雷针,使建筑物避免遭到雷电的袭击。可你知道还有一种防不胜防,奇特的怪物—球状闪电吗?  相似文献   

2.
响雷村     
响雷村雷声隆隆,电光霍霍,这是大自然中常见的一种光雷声现象。统计知:全球每年因雷电灾害损失在10亿美元以上,仅我国每年因雷害伤7500人,死3000人。那么,地球上何处最多雷电呢?苏丹的内陆村──阿布戈利亚的纽克卜村。当地人称为“呼沦尔比巴,洛克前摆...  相似文献   

3.
改进的互功率谱相位法在雷声声源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互相关函数法是一种常用的时延估计方法,但在低信噪比和闪电存在多分叉的情况下,该方法的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该文选取广州地区2009年8月24日19:08:04和2012年5月5日08:01:00的两次闪电过程的雷声记录,结合高速摄像资料,比较了互相关函数法和改进的互功率谱相位法在雷声声源定位中的应用效果。首先,利用互相关函数法和改进的互功率谱相位法计算声源点的方向信息,定位结果与高速摄像照片对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定位方法的可靠性,对比结果表明:在低信噪比环境和多分叉闪电情况下,改进的互功率谱相位法能够获得比互相关函数法更好的定位效果。最后给出了综合利用改进的互功率谱相位法计算得到的方向信息和声源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信息得到的雷声声源三维定位结果。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人工防雹工作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我们在和贫下中农一起防雹过程中,学习了广大群众预报冰雹、防雹作业等方面大量的宝贵经验。他们从云的色彩、闪电和雷声等方面来识别冰雹云,总结出一听(听雷声),二看(看云色、看闪电),三打(打炮)的经验。在听雷声方面总结出:“响雷没有事,闷雷下冰蛋,拉磨雷有冷子”等谚语。我国劳动人民对雷的观测和分析有  相似文献   

5.
目前基于雷声的三维定位系统多停留在实验阶段,从业务化运行的角度考虑,改进了单站式闪电三维定位系统的麦克风阵列,设计了定位算法,利用该系统采集了2014年夏季南京地区的部分闪电数据,并从计算耗时的角度对三维通道实时定位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声光信号的单站式闪电三维通道定位系统可重构闪电的三维通道;对连续的雷声信号进行分帧,帧长取0.03 s时,声源定位点可描绘出清晰的闪电主通道;采用分组保存和处理闪电声光信号的方法,可实现实时定位,当一组数据的保存时间为50 s时,计算耗时为46.507 s。  相似文献   

6.
张其林 《气象》1980,6(5):24-24
根据云的特征去识别雹云,是群众在人工防雹作业时普遍采用的方法。“拉磨雷、雹子锤”,“闷雷带横闪、雹子大如碗”等谚语,说明了低沉而连续不断的雷声,频繁而多为横向的闪电,是雹云的主要宏观特征。雷声沉闷连续,实际上是闪电频次多的一个标志。国内已有不少单位观测记录雷雨云的闪电频次,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海峰 《气象》1984,10(1):26-26
1983年3月3日,河南省林县南部的临淇一带发生了一次极为罕见的天气现象——雪天响雷下冰雹。该日16时30分左右,一块浓黑的云团自西北方向涌来,降过一阵大雨点子后,竟电闪雷鸣,下了一阵黄豆粒大小的冰雹。雷声持续了十几分钟,继而天空飘下了纷纷的大雪团。距临淇30多公里的县  相似文献   

8.
张晓冶 《内蒙古气象》1993,(4):37-38,32
雹暴是内蒙古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它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大多冰雹的乌盟磨子山地区,年平均降雹日达10.3天,成灾日有3.3天,每年平均受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5.9%,直接经济损失十分可观。所以做好雹暴短时预报,适时识别雹云,对于提高人工防雹的作业水平,防御冰雹危害,非常重要。为此,我们自1986年起做了以雷声信息判别降雹的试验,几年来取得了大量雷声信息的原始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在计算机上进行了处理,初步分析了这些声信息的频谱及其差异,着重分析了降雹与非降雹雷声频谱特征,最后探讨了用雷声频谱特征预报和识别降雹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雷声到达时间差的单站闪电通道三维定位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麦克风阵列采集雷声信号,设计了一套由麦克风阵列和便携式数据采集存储设备组成的单站闪电通道三维定位系统,采用CCF相关函数法计算了雷声脉冲信号到达不同麦克风的时间差,通过最小二乘法获得声源的方向角和仰角信息,并结合声源与麦克风阵列的距离定位声源的三维位置。对一次包括8次回击的人工触发闪电过程进行了观测,得到多个声源点的三维定位信息。系统的定位结果与高速摄像的观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定位方法合理、可行,为进一步研发便携式闪电通道三维定位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薛耿发  王振阁 《气象》1979,5(5):40-40
1979年1月6日21时03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上空阵雪纷飞,大风怒号。突然在偏北方向上出现象电焊光似的很强的白光,接着就听到较轻的隆隆雷声,同样情况重复了2—3次。这一自然现象引起了许多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雷暴通常是发生在积雨云中既有雷声又有闪电(或仅有雷声)的天气现象,在一般情况下,飞机避免在雷暴区飞行。1996-07-09~07-10西安及其飞行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雷暴天气的影响。从03∶00开始西安区域北部局地及西安有浓积云在发展之中,地面升温快...  相似文献   

12.
读了《陕西气象》第六期周奇同志谈“雷暴观测记录问题”一文后,很受启发。这个问题是个比较复杂而重要的问题,有必要认真进行深入讨论。为此,也谈点粗浅看法:文中在阐述系统雷电的概念时写到:“……有系统的雷电,即在当时情况下,雷声闪电频数较大,雷与雷时间间隔较短,雷声较响,随着发展较盛的 Cb 云移的方向而行的雷  相似文献   

13.
Cb cap、Sc tra(Sc op)和Sc cug这几种云所表示的天气各不相同,但从外形特征上看,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白天比较容易辨识,而到夜间就容易产生混淆。夜间识辨Cb cap的主要特征是有闪电和雷声。有Cb cap即可看到闪电,闻到雷声,云块的天空部分乌黑一片,但在云顶的前部带有卷云特征,可  相似文献   

14.
1977年6月9日午后,本地一直是大晴天,我哨却作出未来有大一暴雨的予报。有的群众表示怀疑,说:“白天大晴天,晚上满天星,那会有暴雨?”可是,就在当晚夜深人静的午夜12时左右,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一场暴雨开始了,一共下了49.6毫米。  相似文献   

15.
杨红峰  李红梅 《山西气象》2005,(2):28-28,39
1雷击情况2003年6月2日下午,一场暴雨袭击了壶关县城,2h降小量达70m m,造成县部分居民家中进水,学校被淹。与此同时,强雷暴伴随着暴雨,剧烈的雷声连续不断,忽然一声巨响,壶关县气象局观测员跌到在地,顿时全身无力,心跳加快,片刻后站起来,1h以后身体状况才恢复正常。事后发现,一  相似文献   

16.
丁栋生  李树林 《气象》1993,19(10):52-53
1993年4月9日夜间,辽宁省西部地区出现了一次罕见的“雷打雪”现象。据绥中站记录:19时20分降雪,19时45分闻雷,雷声持续到20时27分终止,23时15分阵雪停止。降雪量9.3mm,积雪深度12.5cm,为1954年建站以来4月份降雪量之冠。  相似文献   

17.
曾芝松 《气象》1983,9(9):28-29
由于城市雷暴和“落雷区”资料与整个城市建筑物,特别是高大建筑物、导电物等的规划布局,避雷设备安装的密度、高度和方位等都有密切关系,所以雷暴和雷击是城市气候服务中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雷暴和雷击是放电强度不等和放电方向不同的同一现象。 本文论及的雷暴,包括既有闪电又有雷声和只闻雷声而不见闪电的放电现象,不包括只见闪电而  相似文献   

18.
的夏季,地面强烈增温致使空气对流加强,往往产生雷雨云。在雷雨云中,云块都常有大量的正负电荷。由于云体内部各部分带电性质不同,形成了很强的电场,一般云中电场可达每厘米几千伏到几万伏,这样强的电场足以把大气击穿,而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闪电。同时又会放出大量的热,致使闪电路径上空气的温度瞬息间升高1~2万℃,气压突然增到上百个大气压。空气因急剧增热而膨胀,接着又迅速冷却而收缩,空气的这种剧烈振动,便形成了雷声。闪电和雷声统称为雷电。在地球上,平均每秒约有100次雷电发生。雷电具有极大的能量,仅一次普通的…  相似文献   

19.
(一)问:“为什么闪电总在雷声之前?”答:“因为人的眼睛总是长在耳朵的前面!” (二)老师:“由于夏天温度高大气膨胀,而冬天温度低大气收缩。”  相似文献   

20.
陈善柄 《气象》1998,24(3):2-2
泰山雷暴气候特征陈善炳(山东省泰山气象站,泰安271000)雷暴为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表现为闪电兼有雷声,有时亦只闻雷声而不见闪电。由于云中大量的正负电荷的突然中和,能量很大,因此带来的危害也就很大,尤其给航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