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采自东海的鱼类吸虫标本,经整理鉴定有8种,分隶于后唇科OpistholebetidaeFukui,1929、鳞肉科Lepocreadiidae (Odhner, 1905) Nicoll, 1935和隐殖科Cryptogonimidae (Ward, 1917) Ciurea, 1933,其中5种系新种,3种为我国新记录,分别记述于后。 虫体器官量度均为mm,卵子为μm,虫体各部位与器官测量值见表1。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约翰逊,M.W.(MartinWiggoJohnson,1893.9.30~?)美国海洋生物学家。1893年9月30日出生于南达科他州的昌巴。1924年获华盛顿大学理学土学位。193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动物学博士学位。历任华盛顿大学弗拉德港实验室主任(1924~1929)、华盛顿大学教师(1932~1933),1934年后一直在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任职。其在海洋研究上的贡献是:1.在海洋学名著《海洋》(TheOcean)中撰写海洋生物学,从而与H.U.SverdruP和R.H.Fleming共同闻名于海洋界;2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提出水下不寻常的背景噪声乃是由于许多虾蟹…  相似文献   

3.
南海深海软骨鱼类五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9年8月和1980年4—10月,国家水产总局南海水产研究所《南锋704》科研调查船在南海北部进行大陆坡鱼类调查时,在水深329—1020米处,采获软骨鱼类多种,经研究鉴定其中有5新种,分别定名为:无斑梅花鲨Halaelurus immaculatus(猫鲨科Scylior-hinidae),锈色刺鲨Centrophorus ferrugineus,黑异鳞鲨Scymnodon niger,大眼荆鲨  相似文献   

4.
倪勇  李春生 《海洋与湖沼》1992,23(5):527-532
在1979年7月—1981年11月间,在长江口采集到24尾体长为32—214mm的东方鲀属鱼类标本,经形态特征和解剖比较研究后,认为是一新种,定名为晕环东方纯Takifugu coronoidus Ni et Li nov. sp.。正副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朱婉嘉 《海洋与湖沼》1983,14(4):388-391
链膝藻属(Sirogonium)为Kützing于1843年所建立。历来藻类分类工作者对其分类位置持两种不同意见:G.S.West(1916),G.M.Smith(1933),F.E.Fristsch(1935),C.C.Jao(饶钦止,1935),E.N.Transeau(1934),M.S.Randhawa(1959),A.Gauthier-Lievre(1965)和J.Z.Kadlubowska(1972)等认为它应为一个属  相似文献   

6.
东方鲀属鱼类一新种——圆斑东方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1982年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进行珠江水系水域渔业资源调查,并在日后陆续采获若干中小型东方鲀属鱼类标本。其中有50尾与曾记载过的其他种类有差异,经解剖比较研究后,认为是一新种,定名为圆斑东方鲀Takifugu orbimaculatus sp.nov.现描述如下: 圆斑东方的(新种)Takifugu orbimaculatus Kuang,Li et Liang sp.nov.  相似文献   

7.
1987年2月20日—3月16日,我们利用珠海市水产研究所60m~3室外鱼类产卵孵化池进行“中国对虾全露天池高密度育苗试验”,育出0.9—1.4cm虾苗803.4万尾。平均每m~3水体  相似文献   

8.
对大亚湾3种重要经济鱼类包括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平鲷Rhabdosargus sarba和细鳞Therapon jarbua的多项温度指标进行室内热效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驯化温度为25—33℃条件下,黑鲷、平鲷和细鳞3种鱼类的起始致死温度分别为34.96—36.42,34.78—35.62、38.75—39.39℃;最高起始致死温度分别为36.35,35.52℃和39.32℃;临界热最大值分别为38.08—40.50,38.28—40.40℃和42.40—43.64℃;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8,28℃和32℃;生长的最高周平均温度分别为30.78,30.51℃和34.44℃;短期暴露最高温度分别为34.04,33.57℃和37.90℃。根据黑鲷、平鲷和细鳞的多项温度指标,结合这些鱼类的生活习性分析和大亚湾基本环境特征的调查资料,就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对渔业资源影响的热效应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马口鱼类分类的重新整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宜瑜 《海洋与湖沼》1982,13(3):293-299
马口鱼类包括马口鱼属Opsariichthys Bleeker、(鱼巤)属Zacco Jordan et Evermann、须(鱼巤)属Candidia Jordan et Richardson和异(鱼巤)属Parazacco, gen.nov.等4个属,以性成熟个体臀鳍条特别延长和具有发达的追星为共同特征,组成鲤科鱼类中的一个自然类群。这个类群分布于黑龙江以南、红河以北的东亚地区,是我国溪河中的常见鱼类。1964年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对东海区的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其分布研究报告之一。1984年6—7月和1984年12月—1985年1月,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和第一海洋研究所对东海黑潮流域进行了两次大范围的综合性调查。调查范围25°00′—33°00′N,128°30′E以西。东海海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渔场之一,每年鱼获量居我国首位。研究东海区的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对我们查明东海区鱼类分布范围以及生长繁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我国的渔业生产和发展将起到一定作用。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十分重视东海区鱼卵、仔鱼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 T. & S.)是鲱亚日(Clupeoidei)鳀科(Engrau1idae)的一种近海中上层小型鱼类,太平洋西北海区,如我国、朝鲜、日本及苏联远东水域均有分布。鳀类可供制鱼粉、鱼酱、鱼干或提炼鱼油等。近十多年中,全球渔业捕捞产量增加最大的是鳀科鱼类;最突出的是秘鲁鳀鱼(E. ringens) 其产量曾跃居世界第一位。 各国学者对鳀鱼类作了不少研究,尤其是欧洲学者对欧洲鳀鱼(E. encrasicholus) ,日本学者对鳀鱼,在繁殖习性、种群、洄游、分布和生产预报等方面作了不少研究。我国对这种鱼类过去注意得很少。根据捕捞经验,水产部门、科技工作者及渔民都认为,这种鱼类资源潜力不小,因而把它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但由于研究不够充分,捕捞加工技术也未完全解决,目前这种鱼类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1980年6—8月,东海水产研究所调查船“东方号”在东海大陆架斜坡及深沟区(水深200—1000米范围)进行资源调查时,采得若干种软骨鱼类标本,经鉴定确认其中有三新种,分别定名为:粗体光尾鲨Apristurus pinguis;东海施氏鳐Springeria donghaiensis;后鳍尖吻银鲛Harriotta opisthoptera,标本均存于本所鱼类标本陈列室。现将其特征分别记述如下。 1.粗体光尾鲨(新种)Apristurus pinguis sp. nov.(图1)  相似文献   

13.
周旋  姚翠鸾  王志勇 《海洋科学》2009,33(12):133-137
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其中鱼类的养殖在水产养殖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鱼类的养殖过程中,一些鱼类常需摄食体内脂肪含量较高的海洋浮游生物、鲜杂鱼等;另外,在养殖鱼类的配合饵料中,一定比例的脂肪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八五”计划系统项目之——“南大洋磷虾资源考察与开发利用研究”项目计划讨论会于1991年5月20~21日在青岛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共25人。  相似文献   

15.
浙江南部外海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06年5月、9月、11月和2007年2月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调查结果,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浙江南部外海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调查海域鱼类种类约有205种,其中海南鲽鲆、长臂沙鲽是2个东海区新记录种。刺鲳、竹笑鱼、发光鲷、条尾鲱鲤、尖牙鲷、短鳍红娘鱼、短鳄齿鱼、带鱼、多棘腔吻鳕、花斑蛇鲻等22种鱼类是调查海域底拖网的主要捕捞鱼类,约占鱼类总渔获量的64.58%,而其它种类的渔获量较少。不同季节的经济鱼类渔获物组成相差较大,渔获量高峰期主要出现在夏、秋季,主要捕捞刺鲳、竹笑鱼、条尾鲱鲤、短鳍红娘鱼、黄鳍马面钝等,而带鱼主要出现在春、夏季和冬季。资源数量分布较高的海区是27°30′-28°30′N海域以及26°00′-27°00′N、121°30′-123°00′E海域,而春季、秋季和冬季虽然资源密度没有夏季高,秋季和冬季调查海域的鱼类资源数量明显下降,但其数量的地理分布趋势与夏季基本相同。主要种类的空间分布特点如下:刺鲳、带鱼、海鳗、日本红娘鱼、日本方头鱼等的主要渔场分布在80-100m水深海域;黑鲮蟓、真鲷、鲐鱼、高体若鳕等的主要渔场分布在100-200m水深海域;而竹笑鱼、条尾鲱鲤、短鳍红娘鱼等则在整个调查海域都有分布,属于分布范围广的种类。  相似文献   

16.
气候异常引起的黄海冷水团及渤海冰情变异的若干例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冷年和暖年的确定怎样来确定“冷年”和“暖年”或“冷冬”和“暖冬”呢?首先,从三十年代我国气温等级的多年变化(表1)看出:就我国全国范围来讲,1934年12月—1935年3月,气温等级均在3级以下,气温偏暖(1938年12月—1939年3月也属偏暖,但不如前者);相反,1935年12月—1936年3月,气温偏冷,连续几个月的气温等级皆在3级以上。其次,从大连——成山角断面(此断面割切北黄海冷水团)历年水温距平统计(表2)得知:1935年1—7月,该断面的水温皆为正距平;但1936年则不同,从1935年12月开始,至翌年10月,整个断面的水温系负距平或以负距平为主。第三,从渤海及黄海北部  相似文献   

17.
倪勇 《海洋与湖沼》1981,12(4):362-364
最近,作者在整理以前从广东和广西沿海采回的鱼类标本时,发现有7尾美塘鳢属Eleotriodes标本,经鉴定认为是一新种,命名为无斑美塘鳢属Eleotriodes immaculatus Ni-sp.nov.其模式标本存于国家水产总局东海水产研究所。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南海鳍藻科三个属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鳍藻是一类在热带海洋广为分布的甲藻。其发达且美丽的边翅使藻体形态特异。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引起了学者广泛的兴趣。Kofoid,Tai和Skogsberg等人对其形态特征,甲板组成和分类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为海南岛和西沙、中沙群岛邻近海域鳍藻科三个属的分类研究结果,共记载了14个种,其中除二个新种外,异帆藻属Parahistioneis和其余12个种均为我国首次记录。本文采用标本系在1933—1934年、1975—1976年分别采自海南岛以及中、西沙群岛邻近海域的定性标本。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渤海主要经济鱼类、梭子蟹、海蜇放流增殖技术研究”,历时5年,取得丰硕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1.梭鱼放流增殖配套产业的建立,使放流工作达到规范化和规模化,放流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放流增殖项目的苗种年产量达1000~2000万尾,5年放流量达2200多万尾,跟  相似文献   

20.
刘志逊  苏茂凯 《台湾海峡》1998,17(A12):188-192
本文研究了矿产资源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表明作为水产饲料和改善水产养殖环境的天然矿物和岩石有20多种。如沸石、麦饭石、膨润土、硅藻土、凹凸棒石、海泡石、稀土等。它们具有饲料添加剂、净化剂、调节剂、催化剂及除虫灭菌和治疗等功能。文中阐述了它们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机理,其对鱼类的生殖、生长、发育、防病等均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海水、淡水养殖面积广阔,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水产用矿产资源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