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实验研究分别采用益母草的根、茎、叶的0.10、0.25、0.50、2.00、1.00g/L和水苏碱的0.20、0.40、0.60、0.80、1.00g/L5个不同浓度梯度的处理液处理钉螺,设清水和0.001g/L浓度的氯硝柳胺溶液为对照。结果表明:(1)益母草各部分的水浸液均有很好的灭螺效果,用不同浓度的处理液浸杀钉螺,在不同时间的处理下,钉螺死亡率存在差异,其钉螺死亡率是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0.5g/L以上的益母草根、茎、叶、化水浸液和浓度达0.60g/L以上的水苏碱处理液均可达到100%的毒杀钉螺致死效果,与通常使用浓度0.001g/L氯硝柳胺溶液的灭螺效果相当。不过益母草根、茎、叶水浸液的毒效较氯硝柳胺略慢,用0.001g/L氯硝柳胺溶液处理钉螺2~3d可达100%的死亡率,而用0.5g/L以上的益母草根、茎、叶水浸液水溶液处理需要3~5d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灭螺效果顺序依次为:叶>茎>根。(2)钉螺趋避性研究表明,水苏碱和益母草根、茎和叶的处理液对钉螺具有明显的驱逐作用,而盐酸益母草碱几乎没有作用。(3)并对其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由此获得化感作用植物益母草灭螺的化学生态学证据,为研制新的具中国特色的植物成份灭螺剂打下了基础,并为合成仿生灭螺剂以及最终构建生态工程中强化感作用植物群落灭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挖掘我国抑螺植物资源,加大血吸虫病植物防治力度,选择我国重要经济树种、传统土农药——乌桕为对象,对乌桕根、枝、叶和种子等不同器官用4种不同溶剂粗提物的抑螺效果进行分析,发现乌桕不同器官均具有良好的抑螺效果,表明乌桕是一种优良的抑螺植物材料。结果表明,不同器官中以新叶的粗提物抑螺效果最佳,而且前一年的落叶仍表现出良好的抑螺效果,说明乌桕叶具有持续稳定的抑螺特性,其活性物质提取最佳溶剂为石油醚。  相似文献   

3.
香根草是世界上公认的水土保持植物,但作为抑螺植物材料尚属首次。研究了香根草在4种典型生境条件下的年生长格局及抑螺效果。结果表明:香根草具极强的分蘖能力,每丛分蘖数在9株以上,能在1年内成为优势草本群落;在水肥条件好时,分蘖数和高生长明显增加;在水肥受限时,高生长受限,但地下生物量明显增加;香根草叶24h、48h的LC50(半致死浓度)值显示,其灭螺效果低于夹竹桃叶,而高于枫杨叶。综合分析表明,香根草能成为山丘型血吸虫疫区最理想抑螺草本植物,可在同类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于2017年6月1日~7月20日,选取水葱(Scirpus validu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黄花鸢尾(Iris wilsonii)、小香蒲(Typha minima)和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配置成10种植物组合,种植在北京林业大学八家实验室中,将其种植在10个人工浮岛上,监测这些植物的生长状况,测定并比较种植不同植物的人工浮岛对取自北京市昌平区东沙河的河水中硝态氮、总氮、磷酸盐和总磷的去除效果,最终筛选出最优的水生植物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多种植物组合的人工浮岛对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都优于种植单一植物的人工浮岛。在实验结束时,种植各种植物及其组合的人工浮岛对水中的硝态氮的去除率都接近100%;种植水葱+狐尾藻的人工浮岛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率最高,为94.07%;种植水葱+黄花鸢尾+狐尾藻的人工浮岛对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74.38%和89.73%;种植黄花鸢尾的浮岛上的其它植物生长较差,在其它浮岛上的植物都可以正常生长,根系长度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小香蒲+狐尾藻组合,其增长量为(10.15±1.98)cm;植株高度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水葱+狐尾藻组合,其增长量为(78.25±11.28)cm;在组合种植模式下,水葱和小香蒲根系和植株高度增长量都高于单一种植模式下的增长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种植水葱+黄花鸢尾+狐尾藻的人工浮岛,来达到有效去除富营养化水中氮、磷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骆驼刺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骆驼刺(Alhagi pseudalhagi Desv.)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基本培养基、不同叶位、放置方式及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等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骆驼刺叶片再生的最佳取材位置是试管苗中部;不同放置方式对不定芽的再生无明显影响;叶片不定芽再生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0.5 mg\5L-1+IBA 0.1 mg\5L-1,其不定芽分化率为100%,分化系数达11.28。低浓度IAA有利于叶片再生茎段的生根,在1/2MS+IAA 0.15 mg\5L-1的培养基上生根率为100%,平均根数达10.2条。  相似文献   

6.
植物排放甲烷(CH4)的来源尚存很大争议,而光照和紫外辐射胁迫可能是植物排放CH4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选择亚热带常见树种米槠、木荷、浙江桂、罗浮栲、杉木、马尾松和柑橘7种树木为研究对象,利用控制实验研究了光照和增强紫外辐射对树木叶片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树木叶片的平均CH4排放速率在光照条件下(21.176ng·CH4·g^-1DW·h^-1)是在黑暗条件下(9.699ng·CH4·g^-1DW·h^-1)的2.2倍,光照对不同树木叶片CH4排放速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在高UV-B辐射强度处理下,除浙江桂和柑橘外,其他5种树木的CH4排放速率均显著高于低UV—B辐射强度处理的CH4排放速率;树种及其与光照或UV辐射的交互作用对树木叶片CH4排放速率的都具有显著影响,光照或增强UV辐射强度对排放速率较低的树木种类排放CH4的促进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7.
任珺  陶玲  杨倩 《湿地科学》2009,7(3):255-260
通过对照处理和5 mg/L、10 mg/L、30 mg/L、60 mg/L、100 mg/L和150 mg/L 6个Pb2+浓度溶液的水培试验,分析了菖蒲(Acorus calam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的不同生长部位对于Pb2+的积累效果.结果表明,水葱、菖蒲和芦苇体内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Pb2+含量均随着水溶液中污染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加,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同一Pb2+浓度处理条件下,水葱、菖蒲、芦苇体内的Pb2+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菖蒲地下和地上部分富集的Pb2+含量最高,表现出较强的富集能力.水葱地下部分对Pb2+的富集能力在各个浓度处理条件下均高于地上部分;在对照处理和较低处理浓度下,芦苇与水葱相同,地下部分Pb2+积累浓度高于地上部分,而菖蒲则是地上部分的富集浓度高于地下部分;在较高浓度处理条件下,菖蒲和芦苇地上部分的富集浓度较地下部分高. 3种湿地植物在高浓度的Pb2+处理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强的富集能力,可作为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的遴选物种.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西部大浪滩梁中矿区是一个以液体钾矿为主、固液并存的大型钾镁盐矿田。通过对梁中矿区大浪滩凹地钾镁盐矿点实地考察,以兴元钾肥厂开挖的固体钾盐(软钾镁矾、钾石盐和杂卤石等矿物)剖面为研究载体,采集73件固体盐样。通过XRD矿物组成分析,发现梁中凹地盐类呈石盐+泻利盐—石盐+泻利盐+软钾镁矾—石盐+泻利盐+钾石盐—石盐+钾石盐+光卤石—石盐+水氯镁石矿物组合变化。其中,在Ⅱ阶段(5.32.6 m)沉积了层状的固体钾盐矿物(包含软钾镁矾、钾石盐和光卤石)。地层中沉积的软钾镁矾,结晶良好。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软钾镁矾的形成条件:1)外来水体的混入,溶滤了地表盐滩中可溶性钾;2)(全新世)相对较高的温度条件,芒硝等矿物的溶解,会使湖表卤水中硫酸盐含量明显增加,卤水组成点易落在25℃介稳相图的白钠镁矾相区,有利于软钾镁矾结晶析出;3)干旱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9.
不同贮藏条件和光照对5种蒺藜科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研究不同贮藏条件和光照对5种蒺藜科植物(骆驼蓬 Pegannum harmala、唐古特白刺Nitrari tangutorum、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驼蹄瓣 Zygophyllum fabago 和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贮藏对这5种植物的种子萌发有显著影响,并且种子萌发对光、暗的响应随贮藏条件和贮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这5种植物在不同条件组合下的最大萌发率,拟定出了种子萌发的最佳贮藏条件和萌发条件:①湿-冷贮藏能使骆驼蓬种子具有较高的萌发率,此时对光照没有明显的要求;②多裂骆驼蓬种子经过80 d湿-冷贮藏后在光下能达到很高的萌发率,同时,其80 d干-冷贮藏后在暗条件下的萌发率接近同样的效果;③唐古特白刺种子更适合光下萌发,在湿+低温+光照处理下,种子经过三个贮藏期后均具有较高的萌发率,而干-冷贮藏种子只有冷藏80 d后才能达到较高萌发率;④泡泡刺种子适合干-冷贮藏,对光照没有要求;⑤驼蹄瓣种子在干、湿贮藏后,其萌发率无明显差异,但在暗条件下萌发率略高于光条件下,并且达到最大萌发率所需要的冷藏时间短(20 d),而在光下则需要较长的冷藏(80 d 以上)才能达到较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10.
海岸沙丘植物分布在海陆交错带,在岸线防护和维持沙丘的稳定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水文、生态、美学和社会经济服务功能。在生境条件日益恶劣和人类活动干扰日趋频繁的情况下,海岸沙丘植物处在破坏压力大增、恢复困难的境地。掌握海岸沙丘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适应机理和恢复机制,是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综述研究表明,海岸沙丘的气候特征是影响植物群落空间分布和演替的第一要素;沙质土壤粒径较粗,通透性较大,水分和养分持蓄能力较弱,白天受热快、日灼、水分蒸发强烈和夜间降温迅速等土壤环境特点,是决定沙质海岸植物存活的另一因素;海陆交接的特殊环境和沙丘发育过程,导致沙丘形状、面积、高度、起伏特性、移动特点、海岸地理位置和陆源生物流等的生境片段化,是限制沙丘基因物种流的重要因子;此外,经济浪潮推动下的人类活动更是深深影响着海陆间的物质与能量流动,改变着海岸沙丘的原有生境、植被格局和演替模式。海岸沙丘天然植物种类相对匮乏,种群单一,优势种明显,层次结构简单,外貌季相变化明显,微生境差异导致植物群落斑块化突出。大多数海岸沙丘植被系统中,优势植物是一年生到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但在热带海岸也有小范围的雨林植物分布。不同海岸生境中,沙丘植物衍生了相应的行为、生理生态适应机制。该地区不同植物群落受干扰的方式、强度、频率会影响演替的进程、速度以及方向,且逆向演替易于发生,并恢复困难。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沙丘植物的重要性日益引起关注的前提下,海岸沙丘植被格局及与环境因素关系、各演替阶段植物群落更替的驱动力分析、植物适应机理探讨、适生物种的筛选和恢复效果等的研究对于深入开展沙丘植物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维持沙丘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研究不同草本植物和边坡坡面形态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以西宁盆地毛鸡湾流域长岭绿化区作为试验区,设计了直形和阶梯形2种坡形,选取3种优势草本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inn.)、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和细茎冰草(Agropyron trachycaulum L...  相似文献   

12.
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无机氮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南平杉木林中心产区,选取11、21、28、40、88年生杉木人工林以及采伐迹地、杂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年龄杉木林土壤无机氮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杉木林土壤NH4^+-N含量差异显著,以21年生的杉木人工林最高(11.91±0.43mg·kg^-1),其他的为88年生的(8.33±0.38mg·kg^-1)〉28年生的(8.19±0.25mg·kg^-1)〉11年生的(5.65±0.17mg·kg^-1)〉40年生的(5.63±0.38mg·kg^-1);NO3^--N含量较低(3.15~4.11mg·kg^-1),且没有显著差异,这与杉木林所处的生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有关.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NH4^+-N和NO3^--N含量都有所下降;采伐迹地土壤NH4^+-N(19.74±1.44mg·kg^-1)和NO3^--N(18.05±0.72mg·kg^-1)含量远高于88年生的杉木林,分别是88年生的2.37和4.60倍.本地区无机氮含量较低,NH4^+-N占无机氮的比例为60.0%~74.3%,NH4^+-N为无机氮的主要形态.  相似文献   

13.
利用GIS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在分析千岛湖镇1993~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变化的驱动力,揭示了千岛湖镇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以城镇及工矿用地的输入和林地的输出为主要特点;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和其它未利用地的转出面积超过转入面积,而园地、其它农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城镇及工矿用地则相反;自然因素、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经济利益、交通条件和政策因素是引起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距一级干道的距离是最重要的自然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4.
王丽娜 《盐湖研究》2011,19(4):53-57,72
以乙酸镁为镁源,用LiOH.H2O、Fe(NO3)3.9H2O、NH4H2PO4为原料通过水溶液法制备了掺杂Mg2+的LiFePO4/C正极材料。用XRD、SEM、恒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CV)和交流阻抗谱(EIS)方法,研究了Mg2+掺杂对LiFePO4/C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g2+掺杂没有改变LiFePO4橄榄石型的结构;在0.1 C(1C=170 mAh.g-1)的充放电倍率下,Mg2+掺杂使正极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从153 mAh.g-1提高到159 mAh.g-1,经20循环次后,容量无损失;电化学交流阻抗显示,掺杂后材料阻抗Rct从463.1Ω减小到322.8Ω。  相似文献   

15.
选取典型的黄河口滨海盐渍区碱斑裸地、自然演替和人工调控恢复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典范对应分析不同恢复阶段的芦苇群落特征和对应的立地环境条件,探讨了影响芦苇湿地恢复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恢复过程中土壤中Na+、Cl-、SO42-、Mg2+、Ca2+和K+离子的绝对含量逐渐减少,HCO3-逐渐增加;土壤pH值与可溶性Ca2+含量呈互为增减的关系。全氮、有机质含量随着芦苇正向演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全磷含量差异较小。环境因子中的土壤含盐量TS、氯硫比(Cl-/SO42-)、钠吸附比(SAR)、K+与样地群落特征第1排序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水深、恢复时间、pH值、土壤有机质(OM)呈显著的负相关性。植物生长指标中芦苇株高与盐渍化指标TS、Cl-/SO42-、SAR、K+呈显著正相关,与覆盖度、生物量与WD、RS、pH、OM指标呈正相关。确定了盐度、氯硫比、Na+及水深是影响该区芦苇湿地恢复的主要制约因子。  相似文献   

16.
分析北部湾沿海地区广西钦州市土地利用格局及未来变化趋势,为开展该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服务价值中的水源涵养服务能力估算提供决策依据.以2000年、2010年的TM遥感影像以及各种驱动因子数据为基础,耦合Binary Logistic及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2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并对研究区的水源涵养服务能力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 2000~2010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强度大且比较复杂,尤以耕地、林地和水域之间的流动最为显著,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的面积高达2 003.31 hm2;(2)由Binary Logistic逻辑斯蒂回归方程所得出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ROC拟合值中最小为0.686,最大达到0.952,模拟效果良好;(3)预测年2020年建设用地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钦州市钦南区的市区周边,向东方向扩展,变化比较剧烈的地方主要是钦州港区和研究区域的北部;(4)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的排序依次为:水域>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3个年份的水源涵养服务能力在空间上均呈现出“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中心地带持续衰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报道由硫酸钠水溶液实验径向分布函数通过理论模型计算,解析溶液结构参数的方法。其中包括建立理论结构模型的基本依据,专用KURLVR程序使用和结构参数最小二乘精修,以及高斯多峰拟合等实用方法,最终给出能够阐述溶液本质的微观结构参数。结果表明,硫酸钠溶液中水合Na+有2个水合层,第一水合层Na+-OH2(I)距离为0.243 nm,配位数6.0;第二水合层距离为0.448 nm,配位数为13.3;SO2-4存在第一水合层,SO2-4-H2O距离为0.374 nm,配位数为9.1;水合硫酸根原子团中氧原子与水分子的作用距离和配位数按OS-W(1)、OS-W(2)、OS-W(3)、OS-W(4),距离依次为0.283、0.322、0.375和0.486 nm,配位数除OS-W(2)为12.9,其余都在8左右;除此之外溶液中还存在NaOSO-3接触离子对,Na-S距离为0.348 nm,配位数0.20,与晶体结构比较证实SO2-4以单齿形式配位到Na+;水共享离子对Na+-W-SO2-4中Na-S距离精修为0.491 nm,配位数0.62。精修的R因子为0.16,表明获得了很好的精修结果。  相似文献   

18.
干旱对草地生态系统NEE有深刻影响。基于涡度相关技术提供的碳通量及小气候数据,研究了2009年当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碳交换特征及其主控因子,同时分析了干旱的可能影响。5—7月初及9月发生的干旱导致草地GLAI、ALB和GPP较低,6月中旬到7月初碳吸收一度下降。干旱使6、7月份NEE日变化进程发生改变。同时,NEE和GPP的季节变化也受到干旱影响。由于干旱导致生态系统吸收能力降低,75]3日出现NEE日净碳排放最高值(0.9gCm-2d-1)。5-7月的NEE月总量均大于0,且逐月增加。该草地2009年的GPP和NEE分别为-158.1和52.4gCm。日均0〈01时,0成为影响白天NEE变化的主控因子。GLAI、r和目是3个对NEE季节变异影响最大的指标,且其影响程度依次降低。GPP季节变化的主控因子是GLAI、θ、PPT、VPD和瓦,生态系统水分状况(0、PPT或VPD)对GPP的影响大于T20。Rcco主要受控于t、GLAI、PAR和PPT,且其影响力依次降低。GLAI的季节变化可解释NEE和GPP变异的60.7%和76.1%。当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水分条件的年际变化可能是影响NEE年际变异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贮存库.采用平均标准木法与收获法估算福州市南江滨公园内的3种(南洋杉、番石榴、黄花槐)片林及其毗邻草坪的生物量与碳贮量,结果表明:南洋杉平均单株生物量为27.52kg,番石榴为48.60k,黄花槐为15.08kg;其中树干是主体,占整株生物量的58.0%~69.4%;3种林木的根系生物量也较高,占整株生物量比例达25%以上,其中黄花槐最高,达到33%;3块草坪生物量分别为31.11t·hm^-2(南洋杉毗邻草坪)、21.00t·hm^-2(番石榴毗邻草坪)、33.07t·hm以(黄花槐毗邻草坪);片林各器官的碳含量比较接近(除叶在41%左右外),波动范围为45.8%-47.2%,草坪各器官碳含量较低,波动范围为36.5%~41.3%;3种片林的植被碳贮量分别为24.69t·hm^-2(南洋杉)、38.19t·hm^-2(番石榴)、17.71t·hm^-2(黄花槐);3块草坪的植被碳贮量分别为12.47t·hm^-2(南洋杉毗邻草坪)、8.48t·hm^2(番石榴毗邻草坪)、13.21t·hm^-2(黄花槐毗邻草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